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亚洲游客

好文章分享050 快樂源自心靈的選擇 (洪靜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33:悲傷,失落與慶賀生命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悲傷是我們在失落上附加的東西,它是一種學習來的回應,特別只在某種文化裡,
它並非普遍性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我是從我自身在一個純正的亞洲佛教文化浸淫了八年多當中,發現了這一點。早
年在泰國一個偏遠的角落,在佛教的森林道場裡,西方文化與思想是全然不被認
知的。我的道場對附近好幾個村子來說,扮演著地方的火葬場,幾乎每個星期都
有火葬。我在1970年代末期,目睹好幾百場喪事裡,從來沒有看到一個人哭過
後來的幾天我會跟喪家談話,也依然不見悲傷的跡象。我們不得不作「悲傷不存
在」的結論。我後來了解在當時的泰國東北部,一個充滿佛教文化好幾世紀的區
域,死亡被全部的人接受,正如它被西方定義為「悲傷與失落」的理論一般。

那些年的經驗教導我,除了悲傷還有別的途徑,並不是說悲傷是錯的,只是說還
有別的可能。失去一位所愛的人,能以第二個方式看待,一種免除天長日久的
心悲痛

當我才16歲時,我的父親過世。對我來說,他是偉大的,他就是那位以他的話幫
助我找到愛的意義的人。他說:「不管你這一生做什麼,兒子啊!我的心扉對你
永遠是敞開的。」雖然我對他的愛是很深的,可是我在他的喪禮中始終沒哭,之
後也從來沒哭過。對於他過早逝世,我從來不覺得要哭泣,我費了好幾年來瞭解
我對他過世所反應出的情緒

我年輕時很喜歡音樂,各類音樂,從搖滾樂到古典樂,從爵士樂到民俗音樂,我
都喜歡。倫敦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間,對於成人而言,是個極端理想的
城市,如果你愛好音樂的話更是如此。我記得雷德.齊伯林(Led Zeppelin)樂隊
在蘇活區(Soho)的一個小俱樂部裡,第一場緊張的演出。另一次,只有幾個人在
倫敦北部一個小酒店的樓上,觀賞當時還不為人知的洛史都華(Rod Stewart)在
一個搖滾樂團裡表演。我有相當多當時倫敦的音樂場景的珍貴記憶。

在大部分的音樂會結尾時,我會跟著其他人大叫「安可!安可!」通常,這個樂
團或交響樂團會繼續演奏一陣子。不過最終,他們必須停下來,收起他們的玩藝
兒回家去,我也一樣。在我的記憶中,每當我從俱樂部,酒店或音樂廳走路回家
時,天老是下著雨。有一個貼切的字可用來描述倫敦這類常見且令人沉悶的雨:
毛毛雨。當我離開音樂廳時,天總是下著毛毛雨,寒冷而且陰沉。雖然在我心中,
我知道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去聽那個樂團,他們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的生命,但我
從來不會感到悲傷或哭泣。我走到外面,進入倫敦寒冷、潮濕、陰暗的夜晚,那
撩人的音樂仍然在我內心迴旋:「多麼美的音樂!多麼陣容堅強的演出!我是多
麼地幸運,能在那個時候身處那個地方。」我從來不在一場了不起的音樂會後感
到悲傷

父親的死亡給我的感覺確實就是這樣。那是多麼美妙的演出,當它接近尾聲時,
我彷彿大聲地叫著:「安可!安可!」我親愛的老父親確實掙扎地為我們多活了
一段時間。可是,那個「收起玩藝兒回家去」的時候終歸會來。當我在喪禮之後,
我走出位於磨特雷克(Mortlake)的火葬場,進入倫敦寒冷的毛毛雨中,我心中清
楚地知道:我再也無法跟他在一起,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的生命。我並不感到
悲傷,我也沒有哭我內心所感受到的是:「多麼了不起的父親!他的人生是多
麼地有力,令人鼓舞。我是多麼地幸運,能在那個時候身處那個地方。我是多麼
地幸運,能做他的兒子。」在這段漫長的路途中,我牽著母親的手走入未來,我
感到就像從了不起的音樂會走出來時一模一樣的振奮。我絕對不會錯過它的—這
場人生的音樂會。

悲傷,是僅看到你「被拿走」的東西;慶賀生命,則是看到我們所「被賜予」
的,而感到非常地感恩

謝謝您,父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5__UPGQBQMbyX3AQwf6RA--/article?mid=2364&prev=2423&next=2252&l=f&fid=38

- 我们常关注失去的,而非感恩于曾经拥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介绍:

阿姜布拉姆 Ajahn Brahm - 一位很可爱,很幽默的师父。


1951年,阿姜 布拉姆生於倫敦。


當十六歲還在學校就讀時,在閱讀到佛教讀物之後,便認定自己是一個佛教徒。


他對佛法及禪修的興趣,在劍橋大學讀理論物理時迅速地發展起來。當完成學位
並任教了一年以後,他旅行到泰國並出家作了比丘。



1974年,他在曼谷的金山寺(Wat Saket)依其住持而出家。之後,他花了九年的時
光,在阿姜查的指導下依森林禪修的傳統修學與訓練。



1983年,他被要求到西澳伯斯城去協助成立一個森林道場。


阿姜布拉姆目前是菩提道場(Bodhinyana Monastery)的住持及西澳佛教會(Buddhist

Socie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導師。

阿姜布拉姆的著作:
1.Opening The Door Of Your Heart / Who Ordered This Truckload Of Dung?

《這一卡車的牛糞是誰訂的?—迎接生命困境中感人的故事》

2.Mindfulness, Bliss & Beyond 禅悦——快乐呼吸16法


http://www.ajahnbrahm.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34:牛糞一卡車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在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沮喪的時候, 這是一篇可以不斷勉勵自己的故事.

不如意的事情,如考到班上的最後一名,這在生命中是會發生的,而且在
每個人的身上都可能發生。

不過,形成快樂或沮喪的唯一差別,就在於災難發生時,他們如何應對

想像一下,你跟你的朋友到海邊開心地玩了一下午,當回到家時,你發現
有一大卡車的牛糞,正好倒在你家門口

關於這一卡車的牛糞,有三件事情,你必須要確認:
一、你並沒有訂購它,那不是你的錯。
二、你困在其中了,因為沒有人看見是誰倒的,所以,你不能叫任何人拿走它。
三、牛糞很髒,很令人討厭,臭味瀰漫了整個房子,讓人幾乎無法忍受。

上述的譬喻中,堆在門口的一卡車牛糞,代表降臨於我們生命中的創傷。

正如面對那一卡車的牛糞一樣,關於生命中的悲劇,有三件事情,我們
應該要認識:
一、我們並沒有訂購它,那不是我們的錯,雖然我們會想問:「為什麼
是我們呢?」
二、我們陷在其中了,沒有任何人,甚至是那些最疼愛我們的人,能將
它拿走(雖然他們可能試著這麼做)
三、它真的很可怕,是我們的快樂殺手,而且所帶來的痛苦,充斥了整
個生命,幾乎令人無法忍受。

陷在一卡車的牛糞堆裡,有兩種回應的方法:

第一、把牛糞帶著四處走。
我們放一些在口袋裡、一些在背包和手提箱裡、一些在襯衫上面,甚至
放一些到褲子裡。當帶著牛糞四處走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失去了許多
朋友,連最要好的朋友,也似乎不那麼常在身邊了。

「把牛糞帶著走」是一個譬喻:表示我們陷入沮喪、消極或忿怒中,這
是面對逆境一種自然而且可理解的反應。若我們因此失去了許多朋友,
那也是一種自然而且可理解的反應,

畢竟當我們沮喪時,朋友並不喜歡待在我們的身邊。

再者,那堆牛糞並沒有變小,甚至當它成熟時,那氣味變得更糟糕。


好在還有第二種處理方法。

就是當一卡車的牛糞倒在家門口時,我們大嘆一口氣後,就開始工作。
拿出手推車、耙子和鏟子,把牛糞耙到手推車裡,然後推到房子後面,
埋在花園裡。這是一項累人且困難的工作,可是我們曉得沒有其他更
有效的辦法了。

有時候,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天鏟半個推車的量,就算如此,我們
還是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些處理,而不是抱怨到得了憂鬱症

日復一日,我們挖著牛糞;日復一日,牛糞堆愈來愈小了。

有時候得花上好幾年,但是這樣的清晨,確實會來臨—我們看到家門
口的牛糞全都沒有了。

更有甚者,在房子的另一邊,奇蹟出現了,花園裡的花兒綻放,到處
都是色彩繽紛,花香四處吹送,鄰居乃至路人,都因此而高興地微笑。
角落的那棵果樹,幾乎要倒了下來,因為沈甸甸的果實太重了。那些
果實異常地甜美,用錢還買不到。果實纍纍,多到你必須送給鄰居,
甚至連路人都可以品嚐到這奇異果實的美味。

「挖牛糞」是另一個譬喻,它表示歡迎悲劇作為生命的肥料。

我們必須獨自承擔的是工作,沒有一個人能在這方面幫得上忙。但是
藉著日復一日地,將牛糞埋入心靈的花園,這堆牛糞自然就變少了。

我們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但是這樣的清晨確實會來到。

在我們的生命中,再也看不到痛苦;在我們的心中,一個奇蹟發生了:

仁慈的花兒綻放,愛的香氣四處吹送,飄送到我們的鄰居、親戚,
甚至是路人那兒。

我們在角落的那棵智慧之樹彎了下來,滿載著穿透人生的甜美的洞見,
我們自由地分享那些甜蜜的果實,出乎意料之外的,甚至足以與路人
分享。

當我們認識了悲慘的苦,學到其中的教訓,並栽培我們的花園後,我
們才能夠舉起手臂,搭在另一位也深陷於悲痛的人身上,

輕聲地對他說:「我明白。」他們會曉得我們是真正地了解,因為慈
悲心發動了。

我們會將手推車、耙子、鏟子以及無限的鼓勵拿給他們。

但如果我們沒有栽培好自己的花園,這些是做不到的。


我認識許多出家人,他們的禪修修得很好,在逆境中表現得安詳、
沉著與穩重。

可是只有幾位成為大師,我經常思惟其中的原因。

我想,有時候某些出家人比較沒有遇到困難,他們少有牛糞要挖,
他們便是那些沒有成為大師的人。

反倒是那些有很大困難,靜靜地挖著牛糞,然後完成一座色彩繽
紛的花園,如此走來的人,才成了大師。

他們都很有智慧,鎮靜而且慈悲,也就是說,那些擁有愈多牛糞
的人,將愈有東西和世界分享。

對我而言,我的老師阿姜 查是所有老師中最頂尖的。

我相信在他早年的時候,一定有一間卡車公司帶著一隊的卡車,
將牛糞運送到他的門口。

這個故事的寓意或許在於:你若想要服務這個世界,你若希望依
著慈悲之道而行,

那麼下一次悲劇發生在你生命之時,你可以歡迎地說:「哇!我
的花園又有更多的肥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7-9-2011 10:50 AM 编辑

文章分享035:業的法則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大多數的西方人誤解業的法則,他們誤解它為宿命論。—人們註定要因為
在記不得的過去世中,所造的某些不可知的罪而受苦。實際並非如此,正
如下面故事所顯現的:

兩個女士各自烤一個蛋糕。

第一位女士的食材很差。她必須先挑出白麵粉中發綠的霉粒,那高膽固醇
的奶油幾乎要發臭了;還得撿出白糖裡咖啡色的塊狀物(因為某人將一把
沾了咖啡的濕湯匙放在裡面);唯一水果是陳舊的葡萄乾,它跟抽取後的
鈾一樣硬。她就在那叫做「世界大戰前」的舊式廚房—到底是屬於哪一次
世界大戰,仍有爭議—烤蛋糕。

第二位女士的食材可就好多了:有機的全麥麵粉,保證不是基因改造的;
不含逆態的芥花籽油糕;未精製的糖;及種在她自己的花園內的多汁水果。
她的廚房是「最先進」的,配有各種現代設備。

哪位女士所烤出的蛋糕比較美味呢?

擁有最好食材的人,往往不是那位烤出較美味蛋糕的人。—美味的蛋糕,
除了材料之外,還有其他的元素。有時,食材不好的人,會在烘焙中投入
更大的努力、愛心,因此,他們的蛋糕最為美味。如何處理材料才是重要

我有一些朋友,在這一輩子裡,他們得處理最差勁的材料:他們出身貧困;
可能童年時被家暴;在學校表現並不聰明;可能是殘障不能運動。……可
是,他們將自己的優點配合得宜,以致於烤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蛋糕。
我很敬佩他們。你們可以辨認出這一類的人嗎?

我有另一種朋友,在此生裡,他們擁有很美好的材料:他們的家庭很富裕,
充滿慈愛;他們在學校裡很出色,是運動健將;長得很莊嚴,很得人緣。
然而,毒品及酒卻糟蹋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你們可以辨認出這樣的人嗎?

業的一半,是我們所應處理的材料另一半,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我們
如何在此生中運用它們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7-9-2011 10:51 AM 编辑

文章分享036:沒有出路時,喝杯茶吧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總是有些辦法可以處理自己生命中的素材,就算這個辦法只是坐下來,享受
我們最後的一杯茶。以下這個故事是同事跟我說的,他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時參加英國陸軍。

這位同事當時還是個年輕的士兵,遠離家鄉,在緬甸的森林中巡邏,他感到
很害怕。不久,偵察員跑回來報告隊長一個駭人的消息:巡邏隊無意間進入
日軍範圍,巡邏隊的人數遠遠不如日軍,已經完全被包圍。這位年輕的士兵
聽到這消息,心想這下子準備壯烈犧牲了。

他以為隊長會下令突圍,奮力戰鬥。—這才是男子漢做的事,就算只有一個
人能活著出來。不然,那好,他們將和幾個敵人一塊兒同歸於盡。—這才是
軍人做的事。

可是,這位士兵並非隊長。隊長的命令是:所有的人都不要動,坐下來,並
且泡一杯茶。究竟,這還是英國的軍隊啊!

年輕的士兵想:這位司令官一定瘋了,哪有人在被敵人包圍,既沒出路又即
將死亡的時候,還惦記著一杯茶呢?

在軍隊裡,尤其作戰時,得服從命令。於是,士兵們都泡了自己的最後一杯
茶。那杯茶都還沒喝完,偵察員又跑回來跟隊長耳語一番。隊長馬上招呼士
兵們:「敵軍已經離開了,」他宣布:「現在有個出路了,趕緊安靜地打包
行囊。—我們離開吧!」所有的人都安全逃出來。—這就是在多年之後,他
還能跟我講述這個故事的原因。

同事說:這位隊長的智慧救了他的命。不僅這次緬甸戰役,在那之後還有很
多次。—好幾次,當他生命儼然已被「敵人」圍困,寡不敵眾,沒有出路,
只有死亡一條路之時

所謂的「敵人」,可能是嚴重的病,嚇人的困難與悲劇,彷彿在那之中似乎
沒有出路。如果沒有那次緬甸的經驗,他一定會試著在問題中奮戰突圍,而
且毫無疑問地,在過程中愈弄愈糟。可是,現在,當死亡或導致死亡的麻煩,
四面八方地包圍他時,他只是坐下來,並泡一杯茶

這個世界總是在變,生命就是不斷地變遷。他喝他的茶,節約他的能量,並
等候時機。時機總會來的,屆時他就能做出有效率的事。譬如,安全地離開

至於那些不喜歡喝茶的人,請記住這句話:「當無一事可做時,便一事不做。」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37:順流而行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順流而行

一位我相識多年,極富智慧的出家人,跟老朋友在紐澳的曠野中徒步旅行。
一個炎熱的傍晚,他們來到了蔚藍的海邊。雖說出家人的戒律不允許游泳
取樂,但那片天藍色的水很誘人,而且他走了那麼長的一段路,也需要涼
爽一下。因此,他脫了衣服並跳入水裡。

這位法師年輕時是個游泳的高手,可是現在,在出家很長一段時間後,離
上一次游泳已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僅僅在海浪中拍打了幾分鐘,他便陷入
一個極強的暗流並被捲入海中。剛開始,他試著逆流而游,可是他很快就
明白到:這道暗流的力道太強了。多年所受的訓練現在幫上忙了。—他放
鬆,放下,並順著海流在這個情況下放鬆,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海岸
不斷地後退,愈來愈遙遠等到水流減弱時,他才開始朝岸邊游回,此時
他已離陸面好幾百公尺。往陸地游回的那一程,用掉了他所有的精力,抵
達海邊時已精疲力竭。

如果,剛開始他便試著跟暗流奮鬥,洶湧的海水還是會將他擊倒,捲入更
深的海中;縱使後來水流力道變弱,他也可能因為力盡氣竭而游不回來
如果沒有放下並順著水流,這位法師十分肯定:自己一定會淹死。

這件事情顯現出這句格言—「當無一事可做時,便一事不做」並不是空想
出來的理論。相反的,它是救命的智慧任何時候,當水流比你還強勁有
力的時候,那便是順流而行之時;當你的力量能夠有效提出時,便是強力
突圍的時候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7-9-2011 11:15 AM 编辑

文章分享038:夾在虎蛇之間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有個佛教的老故事,它描述了幾乎相同的道理。—在生死關頭,我們應該
如何應變?

有個人在森林中被老虎追趕,老虎跑得比人還快,它們也會吃人。這隻老
虎很飢餓,—這個人有麻煩了。

當老虎幾乎撲到他身上時,這人看到路邊有一口井,在絕望中,他跳了進
去。一跳,他立刻明白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大的錯誤—這口井是枯乾的,在
它的底部,有一條大黑蛇蜷在那兒。

本能地,他伸手搆住井壁,抓到一棵樹的根,樹根讓他沒掉下去。當他回
過神來往下一看,黑蛇正仰著頭發出嘶嘶聲並試著攻擊他的腳,可是他的
腳就是高了一點兒。往上一看,老虎正伏身到井裡,試著用爪子扒他,可
是他抓著樹根的手就是低了一點兒。審查著自己危險的困境時,又看到兩
隻老鼠,一白一黑,從一個小洞裡鑽出來,啃咬著樹根。

當老虎試著扒這個人的時候,它的尾巴磨擦著一棵小樹,使得小樹搖搖晃
晃。在這棵樹的枝幹上,懸掛著一個蜜蜂窩,蜂蜜開始滴入水井,這個人
伸出手弄到了一些:「嗯,真美味。」他自言自語並微笑了起來。

這個故事,正如傳統的敘述法,在此就結束了。在生命裡,這卻是很真實
的。生命,就像那些連續劇,並沒有一個俐落的結尾。生命永遠都在完結
的過程中。

再則,人生常常就是這樣,儼然夾在一隻飢餓的老虎與一條大黑蛇之間—
「死亡」與比「死還不如」的情境之間,而晝夜(這兩隻白黑老鼠)啃蝕
著我們對生命不安穩的控制。就算在這樣危險的困境裡,總是有些蜂蜜從
什麼地方滴下來。如果我們有智慧的話,我們就會伸出舌頭,享受些許蜂
蜜。為什麼不要呢?當無一事可做時,便一事不做。—享受生命的些許蜂
蜜吧

正如我說過的,這個故事就此結束,只是為了指出這一點。不過,我通常
告訴聽眾故事真實的結局。接下來發生的事是這樣的:

當這個人正在享受蜂蜜時,老鼠正咬著樹根令它愈來愈細小,這條伸展的
黑蛇愈來愈靠近這個人的腳,而這隻老虎伏得更低,它的爪子幾乎碰到了
這個人的手。這時,老虎彎得過頭了,它跌入井裡,閃過這個人,壓死了
那條蛇,同時也把自己給摔死了。

……嗯,它是可能這樣發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確實發生,這便是我們的
生命。所以,為什麼要浪費這有蜂蜜的片刻?即使是處在最絕望的困難中。
未來不可預測,我們一直無法肯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上面的故事裡,老虎與蛇兩個都死掉了,此時便是這個人有所作為的時
候了。他停止品嘗蜂蜜,提起勁,爬出了水井,並且安全地走出森林。人
生並非只顧著品嘗蜂蜜,永遠都不做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39:盡其所有,全力以赴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一位從雪梨來的年輕人告訴我,他曾經在泰國碰到阿姜查一次,而且得到了他
生命中最美好的忠告。

1980年代初期,很多對佛法有興趣的西方年輕人都聽過阿姜查,這位年輕人也
決定到泰國旅行,唯一的理由便是去看看這位了不起的出家人,並請教一些問題。

這段旅程很長,當抵達曼谷時,已是離開雪梨八個小時之後。他搭乘夜班的火
車,花十個小時到達汶府(Ubon)。到汶府,他坐上一輛計程車,來到巴篷寺—
阿姜查的道場。雖然疲勞但很興奮,他終於到了阿姜查的茅篷。

這位著名的大師坐在他的茅篷下,一如往常,一大群的出家人、將軍、貧困的
農民、富有的商人、穿著破舊的村婦、從曼谷來的珠光寶氣的女士……全都並
肩而坐。在阿姜查的茅篷下是沒有分別的。

這位澳洲人坐在這一大群人的旁邊,兩個小時過去了,由於太多人了,阿姜查
根本沒有注意到他。懷著沮喪,他起身並走開了。

穿過寺院,走向大門,他看到一些出家人在鐘樓下清掃樹葉。離搭車時間還有
一個小時,於是他拿起掃帚開始清掃,想積些善業。

30分鐘後,年輕人正忙著清掃,突然有個人將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他回過頭去,
竟然是阿姜查的手,年輕人既是驚訝又是高興,阿姜查正微笑地站在他的面前。
阿姜查已看到這位西方人,但沒有機會跟他打招呼。這位大師現在正準備去赴
另一個約,所以,他停在這位從雪梨來的年輕人面前,要給他一個禮物。阿姜
查快速地以泰語說了些話之後便離去。

擔任翻譯的比丘告訴他:「阿姜查說:『如果你要掃地,就要盡全力以赴。』」
說完,翻譯也離去,跟上阿姜查。

這位年輕人在回到澳洲的漫長旅途中,不斷地思惟著這個簡短的教導。他當然
明白阿姜 查所教導的,不單指清掃落葉這件事。

無論你做什麼,都要全力以赴。」

回到澳洲幾年之後,他告訴我,這句「一生的忠告」,真是值得跋山涉水到偏
遠之處百次。這句話,是他的信條;這句話,也已經帶給他快樂與成功。工作
時,就全力以赴;社交時,也全力以赴。它是成功的規則。

對了,當他一事不做時,他也會盡全力地一事不做。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40:有問題嗎?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17世紀法國哲學兼數學家布萊士.帕斯噶(Blaise Pascal)曾經說:「人們所有的
麻煩,都源於他們不知道如何坐著不動。」

我要再加上這句:「……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坐著不動。」

1967年,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約旦打仗,在這被人稱為「六日戰爭」期間,
有個記者問前任英國首相麥米倫對中東問題的看法。

毫不遲疑地,這位政治家回答道:「中東沒有問題。」

「中東沒有問題?」這位記者吃了一驚。

「為什麼你說:『中東沒有問題。』呢?」這位記者要了解。「難道你不知道有
個可怕的戰爭正在進行嗎?你不明白當我們在談話的同時,炸彈從天而降,坦克
車在擊毀彼此嗎?軍人被子彈掃射嗎?很多人傷亡。為什麼你卻說:『中東沒有
問題。』呢?」

這個老練的政治家耐心地聽完後解釋:「先生,所謂的問題,是一個有解答的東
西。中東沒有解答,因此不可能有問題。」

在生命裡,我們浪費了多少時間憂慮那些事物呢?—在那個時候,沒有解答,根
本不算是一個問題的問題?

有解答的問題,需要決定。可是在人生裡,我們是如何做出重要的決定呢?

通常我們叫某個人為我們做決定;這樣,如果錯了,我們可以責怪那個人。我的
一些朋友想設計我為他們做決定,可是我不肯。我所做的,不過是給他們提示,
他們自己可以做出智慧的決定。

當來到十字路口,還不肯定應朝那個方向走時,我們應該坐在一旁,休息一下,
等候一下巴士。很快地,往往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一輛巴士就到了。巴士前面會
有個牌子,上面寫著粗大的字,表明它將前往的地方。如果那是你的方向,就坐
上那班巴士;如果不是,再等一等。後頭總會再來一輛巴士。

換句話說,當我們必須做決定,可是又不肯定應該怎麼下決定的時候,我們需要
休息一下,等一等。很快地,往往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解答就出現了。每個解答
都有其目的地,如果那個目的地適合我們,那麼便採取那個解答。不是,就再等
一等。後頭總會再來一輛巴士。

這便是我做決定的方法,我收集全部的資料,然後等候著解答。一個好答案總是
會出現,只要我按耐得住。它往往出乎意料地來,當我不是在思考它的時候


http://mypaper.pchome.com.tw/ljmzen/post/1313865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41:慈悲之翼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如果將慈悲想像成一隻美麗的鴿子,那麼智慧就是牠的翅膀;少了智慧

的慈悲,永遠飛不起來



有個男童軍為了日行一善,攙著一位老婦人穿過忙碌的街道,問題是那

老婦人並不想過去,她感到非常尷尬而不好意思告訴他。



很不幸地,這個故事將我們世界裡所謂的慈悲,描述得非常清楚。這太

常見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他人需要的是什麼。



有位天生聾殘的年輕人,由父母陪伴去看醫生作定期檢查。這位醫生很

興奮地告訴這對父母,他剛從醫學雜誌上得知一種最新的醫學技術:有

百分之十的天生聾人,只要作一項簡單又不貴的手術,聽力即可完全恢

復。醫生詢問這對父母是否想試試,他們很快地答應了。



這位年輕人就屬於百分之十的這類聾人,手術後,他的聽力完全恢復了。

不過,他對他的父母和醫生感到很不高興。因為,在例行的檢查中,他

並沒有聽到他們之間的討論,也沒有人問過他是否想要聽到聲音。如今,

他抱怨著必須忍受雜音不停的折磨,何況他又聽不懂這些雜音,從一開

始他就不想要聽的!



這對父母和醫生,以及未讀到這個故事前的我們,總是以為我們知道得
最清楚—假設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聽。抱持這種假設的慈悲,是愚痴而危
險的,它導致了世間多少的痛苦。

做父母的問題在於:他們永遠認為自己最清楚孩子的需求,但通常他們

都搞錯了,只有偶爾才弄對。正如中國詩人蘇東坡,在約莫一千年前就

寫了如下的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暑假多半是到蘇格蘭的高地徒步旅行或露營,我

很喜歡蘇格蘭山脈的孤寂、幽美與寧靜。



在一個令人難忘的下午,我沿著海邊的小路漫步,這條路往北方的高地

與小港間蜿蜒。明亮溫暖的陽光像一束聚光燈環繞著我,顯得特別地美;

這塊沼澤地是一片帶狀無垠、天鵝絨般的草地,裹著春的新綠;懸崖雕

刻得像好多個高聳的大教堂,高高地矗立在浪花捲捲的海上;海洋像深

夜的藍,彷彿被灑上許多彩色小燈,在陽光下閃爍不已;許多綠色和

棕色的岩石小島,彷彿在遠及地平線上的霧氣海波中衝浪;我敢肯定,

連海鷗與燕鷗都是興高采烈地飛翔盤旋著。大自然展現了它最美好的部

分,在世界上景色最美的地方之一,在晴朗光彩的這天。



儘管背包很重,我還是跳躍著前進,因為我很開心,沒有任何憂慮,沉

浸在大自然所帶來的極度喜悅之中。在我面前,一輛小車停在捱近懸崖

的路邊。我立刻想像這位司機也被今天的美景征服了,正停下來啜飲

它的美味。但當我走近看到車的後照鏡時,我感到失望及沮喪,因為車

上唯一的中年男子正在看報紙。



這份報紙大到把他周圍的視線全擋住了,不去看海洋、懸崖、島嶼和綠

地,他所看到的全是戰爭、政治、醜聞和運動。報紙很寬,但非常薄,

在幾毫米的黑色沉悶新聞紙之後,就是七彩而令人振奮的大自然。我

很想從背包裡拿出一把剪刀,在報紙中央剪一個小洞,讓他可以看到他

正閱讀的經濟文章的另一面。可是他是個身材魁梧、毛髮濃密的蘇格蘭

人,而我只不過是個骨瘦如柴、營養不良的學生。就讓他去閱讀這個世

界,而我則在其中舞蹈。



我們的心大多時候充塞著那種填滿報紙的東西:情誼間的鬥爭、家庭及
工作中的衝突、令人非常不悅的私人醜聞和我們的欲樂、運動。如果我
們不知道偶爾把「心中的報紙」放下;如果那就是我們所愛執的;如果
那就是我們所知的全部—那麼我們將永遠不能體驗大自然中,最美好、
清淨無染的喜悅與平靜,我們將永遠無法認識智慧。


我有些朋友喜歡外食,有的晚上,他們會到很高級的餐廳,準備花大錢

在精緻細膩的食物上。然而,他們忽略食物的滋味,專注於和伴侶談話,

白白浪費了這樣的經驗。



在一場知名交響樂團的演奏會上,有誰會想說話呢?聊天會妨礙你對優

美音樂的欣賞,同時也可能讓自己被趕出去。就連我們在看一部好片時,

都不喜歡被打擾。那為什麼人們要在外出吃飯時談天呢?



如果這間餐廳很普通,為了把注意力從平淡無味的餐點上轉移,交談還

有些道理。但如果食物真的是既美味又昂貴,請叫你的伴侶安靜下來,

好讓你們值回票價,這樣才是有智慧地吃。



不過,就算我們真的安安靜靜地用餐,還是常常不能盡情地享受片刻。

相反地,當我們正在咀嚼一種食物時,注意力仍舊被岔開了,因為我們

會盯著盤子看,盤算著接下來要叉起什麼。有些人甚至在他們面前排好

三、四種食物—一種塞在嘴裡;另一種叉在叉子上;還有一堆已在盤子

里等候。而這顆心盤算的,正是列為第三叉的那一口。



為了品嚐食物的滋味和認識生命的全部,我們往往得在靜默中,享受當
下每個剎那,那麼在這號稱五星級飯店的人生裡,我們才能算是值回票價。


身為佛教的出家人,我常常到廣播電台的現場節目中談話。不過,在最

近接到某個晚間節目的邀請後,我想我應該更加謹慎才對。因為直到進

了錄音室,我才知道這個節目將討論「成人話題」。而我,還有一位很

著名的性學專家,將接受現場的提問。



一旦解決了我的名字在空中的稱呼問題(我同意被稱作「出家人先生」),

我表現得還算不錯。作為一個獨身禁欲的出家人,親密關係的細節我知道

的不多,可是我很容易就能分析出 call in 的人的根本問題。很快地,

所有打進來的電話都是找我的,結果在兩個小時的節目中,我幹了大部分

的活,但卻是那位性學專家領到豐厚的支票!出家人不能收受金錢,我所

得到的只是……一條巧克力。不過,佛教的智慧再次解決了根本的問題—

你不可能吃下這張支票,可是那條巧克力卻很美味。嗯!問題解決了。



還有一次在廣播電台的call in節目裡,有位男性來電者提出下面的問題:

「我已經結婚了,而我正和另一個女人發生戀情,我太太並不知道,這樣

子可以嗎?」



若是你的話,你要怎麼回答?



「如果這是可以的話,」我回答道:「你就不會打電話來問我了。」



很多提出類似問題的人,都明白他們所作所為錯了,卻希望某些「專家」
說服他們那是對的。其實,在內心深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只是有些人不願仔細傾聽罷了。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92.96.12.20$1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7-9-2011 01:01 PM 编辑

文章分享042:輕率無智的聽聞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某天晚上,道場的電話響了。



「阿姜 布拉姆在嗎?」來電者氣憤地質問道。



「對不起,」接電話的亞裔女士誠懇地回答。「他正在房間休息,請過30分

鐘後再打來。」



「哼!30分鐘後他就死了!」來電者咆哮地說完後,就掛斷了電話。



20分鐘後我從房間出來,這位年長的亞裔女士仍然坐在那兒,面色慘白、顫

抖不已。其他人正圍在她身旁,試著找出問題來源,可是她驚嚇過頭了,一

句話也說不出來。但當我安撫她時,她突然衝口說出:「有一個人要來殺你!」



我輔導的一位澳洲年輕人,從被宣布染上愛滋開始,為了協助他調適,我已經

教導他靜坐和許多慧觀的對策。如今他瀕臨死亡,前天我才剛探望過他,也正

等著他的伴侶隨時聯絡我。因此,我很快就明白了這通電話的意思,並不是說

我會在30分鐘內死掉,而是指這位得了愛滋病的年輕人。



我趕到他家,並在他往生前見到了他。很幸運地,我也在這位嚇壞的亞裔女士

嚇死之前,向她解說了這個誤會。



別人所說的,與我們所聽到的,有多少次是不一樣的呢?



這個不是智慧

幾年前,有好幾起牽涉泰國比丘的醜聞上了國際新聞。出家人受到戒律的束縛,

必須嚴格地禁欲獨身。在我所依止的傳統裡,為了遠離所有關於禁欲的譏嫌,

比丘是不允許與女人肌膚相親的,尼眾也不允許與男人肌膚相觸。這些醜聞中的

出家人沒有遵守戒規,他們是行為不軌的出家人,而新聞界知道讀者只對行為不

軌的出家人感興趣;對那些沒有話題性、守規矩的出家人則不感興趣。



當這些事件爆發時,我想該是我發露自己的時機了。因此,一個星期五的晚上,

在伯斯城的寺裡,在三百多個觀眾面前—其中有好多位是長期的護法—我鼓足勇

氣把真相告訴了他們。



「有件事我想要發露,」我開口道:「這實在很難啟齒。好幾年前……」我遲疑

著。



「在好幾年以前,」我努力地說下去:「我度過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我

必須再停下來。



「我渡過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另一個男人的妻子溫暖的雙臂裡。」我

說出來了,我已經坦白了。



「我們相互擁抱,我們相互愛撫,我們相互親吻。」我把話說完,然後,我低下

頭並盯著地毯。



我可以聽到,在驚嚇中空氣猛然由嘴巴被吸入的聲音,而手正掩著那張大了的嘴。



我聽到一些細碎的聲音:「哦,老天,不是阿姜
布拉姆。」我想像很多長期的護

法走向門口,再也不回來了。即使是在家人,也不會找上別的男人的妻子—那是

通姦啊。我抬起頭來,很有信心地看著我的觀眾,然後微笑。



「那個女人,」在任何人走出大門之前,我解釋道:「那女人就是我的母親,當

年我還是個嬰兒。」觀眾爆笑出來,鬆了一口氣。



「哦,這是真的!」在一片狂叫聲中,我對著麥克風大聲地吼著。「她是另一個

男人的妻子—我父親的。我們擁抱,我們愛撫,而且我們親吻。那是我此生中最

快樂的一段時光。」



當我的觀眾抹去眼淚、停止大笑後,我指出他們幾乎都下了錯誤的判斷。就算是

聽我親口所說,而意思似乎也那麼清楚,他們還是跳入一個錯誤的結論。幸好大

概因為這件事被仔細地設計過,我才能指出他們的錯誤。「有多少次,」我問他

們:「我們沒有那麼幸運,依著看來非常肯定的證據,就跳進各種結論,實際上

卻是錯的。而且,還錯得非常離譜!」



絕對式的判斷—這是對的,其餘都是錯的。—不是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43:張口的危險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張口的危險

我們的政治家都以開闊而聞名,尤其在他們的鼻子與下巴之間。這情形已經成為
傳統,延續了好幾個世紀,正如以下佛教本生故事的格言所示。

好幾世紀以前,有一位國王被他的大臣激怒了。每當一件事情在朝庭上進行討論
時,這位大臣就會插嘴並開始唱獨角戲,而這戲看來總是沒完沒了。沒有人可以
插進一個字,甚至連國王也不行。更甚者,這位大臣所說的話要比乒乓球的內部
還無趣。

經過又一回合沒有效率的會期,國王想遠離朝庭上的政治挫折,便來到花園尋求
平靜。他看到一位殘障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地上,一群孩子興奮地笑著,圍繞著他。
孩子們給這男子一些銅板,指著一棵短小茂盛的樹,跟他說要一隻雞。男子拿出
一袋小石頭和一副彈弓,然後用石頭射向那棵樹。

他用彈弓火速地發射,樹葉一片一片地被他射下來,在很短暫的時間裡,以一無
漏失的準確度,將那棵樹修剪成一隻公雞的形狀。這些孩子給他更多的錢,指向
一個大樹叢,又跟他要一頭象,這位殘障的神射手便很快地以彈弓將樹叢雕成一
頭象的形狀。當孩子們在鼓掌的時候,國王有了一個主意。

國王走向殘障的男子,說明假使他能夠幫忙處理一個擾人的小問題,就要讓他發
一筆連做夢也無法想像的財富。國王在他耳朵旁輕輕地耳語,男子同意地點點頭,
而國王好幾個星期以來第一次笑了。

隔天早上,朝庭如往常般開始,沒有人注意到某一面牆上的新簾子。國王一宣布
議程,正要討論再度提高徵稅,這位嘴巴狂噪的大臣就開始長篇大論。

當他一張開口,他感覺有種小而軟的東西碰到喉嚨後頭,進入肚子裡。他繼續說
話,才幾秒鐘,一個小而軟的東西又進入他的嘴巴,他只好在句子的中間把它吞
了下去,然後接著再講。一次又一次地,他必須在講說中吞嚥,可是這樣的干擾
並不能打住他的話。

免費的言論

在目前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型態裡,我很訝異「言論」仍然是不收費的。事實上,

這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有些經濟有困難的政府,終有一天會看待「話語」為另

類商品,並開始對言論課稅。



仔細反省一下,或許這並非是個壞主意。因為沉默將再度成為黃金:青少年不再

霸佔電話線;超級市場的付款隊伍將流動得很順暢;而婚姻會維持得長一點,因為

年輕的夫妻根本負擔不起吵架的費用。還有,想來也很令人開心的是:某些朋友

將奉獻出不少公款,足以提供免費的助聽器,給那些近年來失聰的人。納稅的負擔,

將會從辛勤工作的人身上,轉移到勤於說話的人身上。



當然,在如此非凡的稅法制度中,最慷慨的納稅人將會是政治家們。他們愈是在國

會或議會上爭論,就有愈多的錢募集到我們的醫院與學校。多麼令人滿意的想法啊!



最後,對於那些認為此種稅法制度不實際的人,又有誰負擔得起激進反對的代價呢?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92.96.12.20$1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1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分享044: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我大學朋友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她的老師問這一大班都是五歲的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東西是什麼?」



「是我爸爸。」一個小女孩說道。



「是大象。」一位最近才到動物園的年幼的男孩如是回答。



「是山。」另一位回答道。



我朋友的孩子說:「我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全班都安靜下來,因為他們都試著去理解這個小女孩的答案。「为什麼呢

?」她的老師問道,也同樣感到迷惑。



「哦!」這個小哲學家說:「我的眼睛能看到爸爸,能看到大象,也能看

到山,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東西。這一切都可以放進我的眼睛。所以,我

的眼睛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智慧不是學習,而是很清楚地看到那個無法被教的東西。



本著對我的朋友年幼的女兒的尊敬,我要把她的洞見再延伸一點—不是你

的眼睛,而是你的心—那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你的心,可以看到你的眼睛能看到的所有,它更可以看到由你的想像力所

提供出來的東西。它也可以識別聲音,那是你的眼睛永遠無法看到的。識

別觸覺,真實以及幻想所形成的兩種。你的心也能認識五種感官之外的東

西,每一項能夠被認識的東西,都可以放進你的心。



你的心,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東西。心包一切



找心

很多科學家及其支持者,主張心只是腦的副產品,因此在我演講後的發問

時間裡,我經常被問到:「心存在嗎?如果是,在那裡呢?在身內嗎?或

在身外?還是它無所不在,並處處都在呢?心在那裡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作了一個小小的示範。



我問我的聽眾們:「如果你現在很快樂,舉起你的右手來。如果你現在不

快樂,乃至只是一點點,請舉起你的左手。」大部分的人舉起他們的右手

—有一些是真正的感到快樂,其餘的大概是出於自尊。



「現在,」我繼續著:「那些快樂的人,請將你右手的食指指向那份快樂。

那些不快樂的人,請將你左手的食指指向那份不快樂。幫我找出它的位置來。」



我的聽眾開始搖著他們的指頭,上上下下毫無目標地指著,環顧周邊的人,

他們也是一樣的迷糊狀態。當領會其中的含意後,他們便大笑了起來。



快樂是真實的,不快樂也是真實的。這些東西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可

是你無法在你身內的任何地方,你身外的任何地方,乃至是任何地方,找

到這些真實。



因為,快樂與不快樂,是專屬於心的某一領域。他們屬於心,猶如花與草

屬於花園一樣。花與草的存在,證明了花園的存在。同樣地,快樂與不快

樂的存在,證明了心的存在。



無法找出快樂與不快樂的所在之處,顯示無法在三度空間裡找到這顆心。
其實,要記住的是:這顆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東西—心不在三度空間之
內,而是三度空間存在於心內。這顆心包含了宇宙。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92.96.12.20$1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1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晚上好!
真的很棒的文章!!
这是一本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1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mettrayo1980

好喜欢AJHAN BRHAM 的文章。。。。师兄,感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9-2011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楊瀾寫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为了放目录,从第一页移到这里)

一、養成看書的習慣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談吐與修養是最能征服別人的。喜歡看書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靜且有著很好的心態,一定是出口成章且優雅知性的女人。

二、擁有品位  
品味是一個人去觀察事物時的態度,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眼光下會出現著不同的版本。在某些程度上,一個人的品位與她的氣質是相輔相成,品位的高低取決於一個女孩在日常生活裡對新事物的發現。   

三、要試著發現生活裡的美
不要總提醒著自己遇到的不幸,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人比你還不幸,只要能夠抬頭看到陽光就是幸運的,一個人把自己標榜成什麼樣,她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牢裡,只有積極向上的情操才會讓生活變得美好,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會好,只要你努力了,社會一定是公平的,不要抱怨生活,否則只能證明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去努力。   

四、跟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  
要開始有目的性的去選擇朋友,社會中的人脈非常的重要,不要輕易的交朋友,但是想交朋友,你就要對他們付出真誠,你對別人好與不好,別人也都清楚的看得到。用自己的真誠與那些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吧!

五、遠離泡沫偶像劇
電視裡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都是生活裡的男孩或女孩嚮往的,它並不是真的存在的,女孩子如果沉溺於這種造假的童話氛圍裡,就會讓它們直接影響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像一夜暴富或是一夜間一貧如洗在生活裡或許會有,愛情與親情也沒有影片裡的那樣絕決與殘忍。

六、學會忍耐與寬容
因為可能有些時候就因為你的計較會讓你失去自尊,成為被人指責的沒有教養的女人。給那些不友好的人善意的微笑,既能夠讓對方無地自容,也能夠給別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忍耐並不是懦弱,也不是傷自尊,而是寬容美。生活裡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也會遇到很多讓你無法接受的人,我們不能試著去改變別人,與其非常憤怒的大聲指責別人的行為,不如懷著理解的心態給對方一個微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傷害一個善良的人。  

七、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最重要的,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在真的做起來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二十幾歲的女孩在飲食方面已經應該開始注意了。

八、讓美貌成為你的資本  
在適當的時候讓你的美貌掌握著足夠的發言權。漂亮的外貌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擁有的,讓漂亮的外貌成為你的資本,在需要的時候使用一下,它可以開啟你人生中的很多困境。雖然有時候有人說漂亮的女孩都是花瓶,但是花瓶如果擺在了合適的位置,它就是藝術品。有著美麗的外表又有著智慧的內在才是優秀的女人。

九、離開了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  
  感情的事情並不是誰能把握得了,為什麼要因一個男人而讓自己陷入不愉快的心情中呢?一個不懂得欣賞你的男人,沒有資格讓你為他難過悲傷,每一個女孩都是美麗的,她在等待著一個懂她的男人出現,某個男人的離開,只能說那個懂你的男人還沒有出現,男人不是女孩生活的全部。曾經我也以為我離開了他我不能活了,後來我問自己一百遍:離開了他,我還能不能活?結果有一百二十遍回答是:我會活的很好。女孩們千萬不要踐踏了自己,不要以為委曲求全就能換來一個男人的愛情,愛情是美麗的,女孩子也是美麗的,不容任何一個男人褻瀆!離開那個不懂欣賞你的男人,這就是最華麗的轉身,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痛苦的折磨反而讓自己沒有精力去經營你的工作或學習。

十、有著理財的動機,學習投資經營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開始學會理財了,不管現在你的收入有多少,都要為你的明天打算著,聰明的女人應該知道如何的花錢,其實也是一門藝術。  

十一、愛情和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面臨著婚姻的壓力了,有人會說愛情跟婚姻是兩碼事,男人娶的女人是能一起過日子的,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深愛的,女人嫁的男人是能給自己提供一個溫暖且安逸的家,但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愛的。面對這些言論,好像很多人是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在家庭與社會的壓力下,為了結婚而結婚了。有些人結婚也是有目的性的,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地方停留,也可能是為了以後的事業有所幫助,也有可能是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  

     問一下那些甜蜜中的新婚,就會知道有時候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所謂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只能說雙方不懂得如何去經營愛情,相信當兩個人決定結婚前,雙方一定是對方有感覺的,只是婚後的日子讓愛情變平淡了。這僅僅只是因為在婚姻以後,男人與女人都放下了愛情中的浪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那些沒結婚的女孩,千萬不要為了某些目的而去結婚,結婚是非常單純的事情,別搞得那麼複雜,相信每個女孩都是渴望著愛情的。當女孩遇到自己深愛的那個人時,就會發現,想跟他在一起,可能無所謂貧富,無所謂生死。女孩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想得到某種生活而結婚。

十二、誰說女人不如男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堅信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並不只有男人才能有建樹的,女人的資本有很多,在職場中女人略顯優勢,在有些行業裡,女人會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去拼博著,女人不要總想著在廚房發展,有能力的女人才能夠讓男人們欣賞,現在不流行家庭主婦的角色了,外面有著大把精彩的世界等待著女人去追求。

女人不要想依附一個男人,在這個社會裡,沒有誰一定要沒有理由的呵護誰。女人如何依附了一個男人,她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在這個個性使然的環境中,男人也都喜歡有個性有能力的女人。努力吧,只要你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你還害怕自己的這片天空下沒有白雲嗎?只要你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女人,還害怕優秀的男人不欣賞你嗎?

十三、找一個能幫你實現夢想的老公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有著明確的夢想,然後再為了這個夢想去奮鬥著,當你確定了一個夢想後千萬不要改變,就好像當你發現到一個可以幫你實現夢想的男人,千萬要想辦法讓他成為你的老公一樣。女人不要以為有些夢想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或者有些非常優秀的女人,特立獨行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夢想,但是如果有著男人做後盾,這個夢想就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特別是能提供資金支持的男人。

     現在在生活裡有夢想的女孩似乎很少,有些女孩只不過是想要擁有著簡單的工作與簡單的愛情,與一個男人在一起幸福的生活。而真正優秀的男人,他們也會希望自己的老婆是有抱負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有夢想,男人會全力支持的。女人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夢想跟隨著自己一起嫁給一個男人,只要他願意幫你實現夢想,就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欣賞你的男人。  

十四、讓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燦爛一些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正值青春年華,有著大把的青春可以放肆的綻放。女孩子可以適當的時候倔強一些,可以適當的時候驕傲一些,可以讓那些美麗的嘴角微微的牽動著。二十幾歲的女孩是最美的,可以肆意的笑,可以倔強的哭。二十幾歲的女孩不要怕輸,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們有著輸的資本,我們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追求。二十幾歲的女孩要做最真的自己,最美的年華留給燦爛的微笑,讓愛情都鮮明的呈現,要敢愛敢恨,敢於追求。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一朵盛開最美麗的花,女孩的一季花期一定要記得只開給自己看,千萬不要為了別人讓自己的花期接受不必要的摧殘。二十幾歲的女孩是一杯清茶,其中的清香一定要留給懂得品嘗的人,別讓那些沒有品味的人踐踏了你的清純氣息。二十幾歲的女孩是片蔚藍色的天空,它可是悲傷的,也可以是寬敞的,但,請記住,它一定是有追求的。

来源:http://dsfon.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8.html



佛法不离世间,能让人向上向善的,也是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9-2011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5. 苦与自在 (继程法师)

「人生是苦」。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着许多方法以求离苦而得乐。
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很矛盾的把这个观念放在一旁,看到佛教直接提出这个说法时,又说
佛教是消极的宗教。  

「人生无常」。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承认的,因为人生、世界都无时无刻不在
变化过程中。 但有时候当人们在说「变是唯一的永恒」时,佛教直接说「人生无常,世
界无常」时,都又说佛教是消极、逃避的。 无常与苦就是世间与人生的实况,这是我们
绝无法否认的。但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当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为什么我们
又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它的身上呢?

人到底在想什么呢?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人类的这种心态正说明了他有追求永恒及快
乐的需求。但从负面来看,故意否认这个事实正说明了人类的消极、逃避的心理,希望通过
逃避的方式,可以治疗某些心病,而使内心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定。 但是逃避可能解决问题
吗?事实告诉我们,逃避只是暂时性的避开,而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一旦无处可逃。无法可
避时,问题又会再出现,而自己可能会感到更痛苦,承受更大的压力。然而有一些人却需要
如此暂时性的治疗以求得短暂性的快乐,而忽略了未断的苦恼仍在后头。

佛陀提出无常、苦的真谛时,只是想真实地把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但并没有教我们因此而
逃避人生,更劝导我们必须勇於面对这个事实,且只有真正去面对,才能进一步去处理或解
决这个问题。 一个只看到人生快乐一面者,他的生活必然会流於浮泛,因为他看到的只是生
活很浮层的那一面。一个只看到人生是苦的人,他的生活容易陷於痛苦中,因为他虽然比只
看到快乐者较深一层体会了人生的另一层面,却因仍未看到提升的可能,而感到人生似乎是
绝望而无奈、无力。

对苦的了解或体会,有时候是因外在的经历而有的;如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外在种种不
顺意的境界,都可以刺激到内心的苦处。但这种种了解与体会也是浮浅的。因为如果这些事
情或环境改变了,顺了自己的意愿,又会觉得人生也有快乐嘛!但此苦与乐的感受是因外在
的变化而有的,那到底自己以什么准则来衡量这些苦乐的真实情况呢? 有的人是在人生的道
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惨痛经验,因此觉得人生很苦,但如果无力改变,也不明其所以然,可能
就会愤世、或形成不平衡的心态;有的则因长久如此而惯於此,成为反应迟钝或麻木了。也
不再有什么需要去追求了,也许有一丝的转机或改变,就能使他满足了。有的人若因此转机
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许他会很珍惜而得到了满足。有的则可能会变为另一种型态。以报复
心态出现,把以往的惨痛经验加诸在他所能加诸的人身上。  

这些人对苦的本质都没有真正了解。因此也都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或解除。只是一旦获得某些改
变时,就以为已经解决了,却不知这些作法只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已。 见不到苦的本质,
就不知为何有苦,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如果细心观察,从外在或往内心深处去观察,
进而思考,是可以发现到苦的更深的层面的,甚至对苦的本质有深切的体会。  

苦来自何处?其实苦并不来自外在的境界,虽然从许多角度看,外境的确是引发苦的因由,但
这些因由还是次要的,比较根本的就是内心的欲求,但欲求也还不是必然会招引苦。说的更确
切,应该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欲求,这种欲求与无明愚痴正好是分不开的。对人生、世界没
有正确的了解,因此对一切有了不正确的需求,而此需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苦当然就引生了;
纵使暂时得到满足,也将因此满足没有持久可能而在失去时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此,也许我们可以安立许多目标,不断去追求去攀爬,一个过了又一个,看
起来因为追求而成功,可以因此成就感而满足。但真正的满足是否可以获得呢?欲望是无穷尽
的,当我们爬了一个高峰,获得满足时,此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呢?也许有的人说如此人生才有
意义。这句话也许没有错。因为如此才能使我们有一个人生的目标。问题在这个目标的建立是
否有其价值,而当我们付出了如斯精力、岁月、健康等,而达到此目标时,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感,是否符合此目标的意义?何况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追求。  

因此就有人说人生的意义不在目标的获得,而在于追求的过程,这也可以成为一种人生观。假
如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能力的有限,而生命呈现为一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总有一些事要进
行和完成;那就随着自己的能力,时间的流逝而去进行;完成固然好,不能完成,也觉得自己
并没有浪费生命,那么就让生命的历程如此完成。若心有此体会,则已看出生命存在的某些真
实的情况。也就可以使自己不掉到没有办法填满的欲望中而苦恼一生。  

看出这个世间与人生都是无常的,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许多条件的组合而成。没有永久不
变的个体可能存在。而所谓的成就、满足,也只不过是组合而成的感受。对于这些无常变幻的
事事物物,要有节制的追求,适当的满足,得到时无需得意,失去时也不忧,那么许多苦恼事,
就在此中减少了。

而最根本的就是透见此世间的事事物物,无有一丝一毫为我所有,乃至此生命个体,也只是业
力、色身、心识等种种组合而有的作用。外在的种种现象,只不过是许多组合体,并没有真实
的存在,乃至组成组合体的条件与作用,本身亦是如此。层层剖析,毕竟空寂,欲求、无明也
不过是空无所得,此时身心脱落,万缘放下,另一番风光自然呈现,便得大自在了!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你、我舍了多少分?  

摘自翱翔佛法太虚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9185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9-2011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6. 亲近善士 (继程法师)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总是要学、要习才能知。  

我们是通过不同的管道、媒介或工具而学习到知识与技术的,这些知识与技巧往往累
积了许多先辈的精力、智慧而成,它肯定不是突然出现,也不会是天降下来的。它是
人类通过学习,从学习中再去开创、组织而渐渐形成的,各种文化莫不是如此而有。

所以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了知识、技术与智慧,都是很重要的,而学习的种种
管道中,师是何其的重要。 学习时碰到明师,就会使学习的功效加快,因为明师会明
知我们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嗜好与兴趣,便可通过善巧的方法来指导我们,使学习的
成效更好。

佛法有所谓的「观机逗教」,儒家也重视「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明师的名言,也是
他们的深刻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学上的成功,使许多随他们学习的学生
与弟子获得很好的受用。

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遇到一位明师,或有善友指导,那么,学习便有了更好的条件来
进行了,那也是我们的福德。 由於明师益友的重要,佛强调亲近善知识或善士的重要
性,甚至认为亲近善知识就是我们修行成功的主要因素了。 然而明师难遇难求,往往
还是可遇不可求,除非我们本身需具有亲近善士的条件,至少有「慧眼」可识,否则
明师当前,却误失良机,岂不可惜。

既然明师不易求,完美的善知识就几乎不可求了,那么我们的学习岂不是不易完成?
当然,事不尽然,完美的明师固然难求,但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而我们又要学习
此技,他就可为我们的善士了。所以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向他人学习,每一个
人都有长处,其长处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集合了多人的长处,就接近完美了。

因此 人人可为我师,人人皆为我的善知识,在人生修养上如此学习者,他的人格必然
完美。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91850-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9-2011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7. 佛心 (继程法师)

佛即正觉者,佛心就是正觉者之心,或正觉之心。

此正觉心是清净无染,光明皎洁的。

古人常用 秋月的圆满,清凉,光明来表征此佛心。

佛心与有情心只有悟与迷之不同而已,而迷与悟固然是相对的两种心理,实际上其本质
并无分别,而其作用,即对一切法的认识过程,也没有实质上的相对,只是在认知时,
是应用了清净的智慧,还是与污染相应的意识,故而造成了对法的认知上,有了正确与
不正确,完整与不完整,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而此分别就会使能认知者采用了不同的
处理方法与解决之道。

正确而完整的认知,便会使能知者应用清净而全面的态度看待问题,于是便能包容、安
忍,心也能安住而不被外在的尘缘,假相的生起与灭去所迷惑、所转动。于是便能不受
任何约束,缠缚而自在、消遥。

不正确而片段、平面的认知,甚至连事物的实际也不能完全知悉,因此下的判断自然就
不全面,而有者更强执自己所见的有限,片段的事相或理论,为唯一的真实。因此不能
容忍他人与我的不同。于是产生强烈的排他力,若此人拥有宗教或政治上的权力,他必
会排除异己,甚至应用残暴的手段对付不同意自己看法者。宗教的侵略,政治上的侵略,
都是由此错觉,或是己非他的人所制造的。

真理是完整的,圆满的,绝对超越的。以一般的心态,即有着污染的有情心,当然无法
完全证悟,但真理,即宇宙的真相,其实就是在有情心的知觉作用中所可以体会的,只
要使心中那些有污染,占满尘垢的作用除去,使有情心净化为佛心,宇宙真相便显露于
如圆镜的佛心了。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91887-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9-2011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外在与内涵 (继程法师)

不再有激情,也不让内心的感情明显流露。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也许将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其实是有一些事情会触动内心的感性。乃至有时候礼佛时,也不禁眼眶润湿了。

有时候看到朴素的脸上,虽然绽开了笑容,却仍有一丝无奈的神色,心里竟然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看到了丰盛的餐宴,几个似乎是高级或者什么特殊身份者在举杯欢饮,心里就更不解了。或许,
更需要阶级的,就更强调没有阶级之分吧!但我们仍然有太多的不解,实际上也还轮不到我们去
了解,毕竟各有前因啊!

也许我经常都希望抱着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事情,虽然在深思时,我总是会看到事情消
极的一面。

我想如果能承担得起,那么消极的一面都让我去承受,那是一种压力,有时候只压得自己喘不过
气来。当我们让其他的人见到了积极的一面,生起了信心,奋起努力,那么对於消极因素的抵消,
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而我们希望的也许就是这一种情况吧!

五千年是一段相当长远的日子,足够让一个文化兴起、发展、衰微,甚至灭亡。

也许古人也不一定想遗留下什么给我们,但在文化的长流中,他们也是其中的一环。当时可能只
是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也许只是依着已有的文化基础,作一些改进。但经过了一代又一代,
有毁掉也有建设;有重建,也有创作。反正就这么样兴衰交替的,竟然遗留下那么多的遗产。

对於一个败家子来说,变卖祖先的遗产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卖不出的,也不妨拿来“献宝”,说
不定可以换个三餐温饱呢!

如果在一个时代中,其文化艺术总比不上前人,其种种的建设,还是达不到古人留下来的水平,
请问:这一代有什么值得向世人炫耀的!

想想:总是靠古人的遗产,来博得几声赞美,本身却再拿不出什么好的成绩出来,有什么好标榜
的呢?

更可悲的,还把那些珍贵的遗产肆意的破坏。只凭着一已的偏见,就忽略了古人的心血,只懂得
破坏,却不懂得建设,这样的一代,不是败家子吗?

终於知道了这一切毕竟还有可以拿出来亮相的价值,至少可以换三餐温饱,才肯下点功夫去保护,
乃至去照顾。但其目的,也许不在其历史意义或艺术价值,只因为这些宝还有一些识货的人,愿
意花钱来看,而他们正向钱看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文物的保护与风景区的建设,可是这些文物的内容,却未必真正获得弘扬。

一切存在於具象的文化遗产,若有其价值必不完全在其形象之具体、美观、或其他的欣赏角度,
因为这一文化的形成、艺术作品的完成,必有其内涵以及思想,否则五千年留下来的瓦片,除了
其考古价值外,还有什么呢?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一切具象物质的留存,却不见其思想内涵的发扬,那么在文化的传承工作上,
还只算是做了少部份。

也许文化的传承过程,感性的成份是比较重的,而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但这些感性往往是结合了
以往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的理论而有的。因此作品流露的,就必然的含有思想、感情在内。失去了
思想与感情,艺术品就失去了内涵,它们的生命就枯萎了。

所以只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古建筑,一件又一件的古作品,重修而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是文化
的重建,那也许是一种变相出卖祖先遗产的方法。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假相的升平,人们也许有机会过着比较好的生活,但其精神生活却往往是空
洞的。也许他们也不要求什么,但那不是无所求的境界,而是无可求,一种无奈的无求。

长远遗留下来的遗产,要毁还是毁不完的,卖也卖不光的。一旦知道还有“献宝”的作用,就想
保存,这种心态是极可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古人的遗迹,今人的建设是太少了。

更可悲的是这些遗产除了此作用外,其文化生命大多枯萎了。当然这是消极的心态。

事情总是相对的,至少还看到有一些人,也许也不是有很高的文化意识,只是想到要为他们的信
仰、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作一些内涵充实的工作。但重点仍然是在具象的建筑或遗物上,
而这一切因其具体可见,也许比较容易让人感觉到其存在或价值。

但长久下来,这一认识却使许多文化的遗物失去其生命,因为太多的工作只在具象的物体上,而
缺少了内涵生命的灌注。

佛教在目前大陆的发展,似乎有此现象。虽然还有许多寺院的存在,但很多已经旧而且破了,这
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关於寺院的内容,除了课诵、经忏、法会等仪式,还是太少佛法的宣扬。

而佛法才是佛教的慧命所托!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这些存在或待重修的硬体建设,还有其一定的大作为,但如果真正要使
其重光,就不只是把寺院再建得富丽堂皇了。

真正的还是在於佛法的宣扬,让安住於寺院的僧人,知道出家何所为;也让进香的信徒,明白他
们的信仰;乃至让普通的游客,也懂得一礼拜一叩首,是基本的礼仪!

让大家进到寺院,都以清净心进入净土的心情来安顿,那么寺院的生命才能活起来!

这条路还有多远呢?没人知道,能否走到尽头,也不知道!

但路总是要走下去的,但愿大家都走得好,走得顺利!

摘自翱翔佛法太虚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91914-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5:11 PM , Processed in 0.12919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