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5-5-2005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電視劇的華語根本不行﹐發音不準可以原諒﹐粵語詞彙和俗語一大堆﹐真難受。輕聲完全沒有如舒服﹐東西﹐衣服。 南馬人學這種華語當然學不到東西。
要知道台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沒有一個敢說國語不再需要輕聲。閩南語有語法輕聲﹐粵語沒有輕聲﹐這個規則沒有專家敢說是不必要的。同樣的以北京音為主的國語當然也一定要有輕聲。
第五台的學華語節目根本就是笑話﹐他們竟然敢說阿窿有可能成為普通話而不知道在大陸還有成千上萬的各種漢語方言詞彙根本沒有被普通話所吸收﹐要輪到這個來源不明的香港詞彙是不可能的。
普通話要的是能夠令人容易明白的詞。 |
|
|
|
|
|
|
|
|
|
|
发表于 27-5-2005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5-5-2005 08:23 PM 说 :
新加坡電視劇的華語根本不行﹐發音不準可以原諒﹐粵語詞彙和俗語一大堆﹐真難受。輕聲完全沒有如舒服﹐東西﹐衣服。 南馬人學這種華語當然學不到東西。
这么说未免以偏概全。新加坡电视剧本有配音版和现场收音版(但金融风暴后似乎只有现场收
音),配音版的发音是很标准的,除了少数女配音员有把舌面音发成舌尖音的倾向,大多数配音
员都可以当我们的学习对象。
要知道台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沒有一個敢說國語不再需要輕聲。閩南語有語法輕聲﹐粵語沒有輕聲﹐這個規則沒有專家敢說是不必要的。同樣的以北京音為主的國語當然也一定要有輕聲。
这个说法有点儿奇怪。“是否需要轻声”这本来就不是语言学家说了算的,而是由语言使用者的
习惯来决定的。真正的语言学家本来就不会说“不需要轻声”这种话。
第五台的學華語節目根本就是笑話﹐他們竟然敢說阿窿有可能成為普通話而不知道在大陸還有成千上萬的各種漢語方言詞彙根本沒有被普通話所吸收﹐要輪到這個來源不明的香港詞彙是不可能的。普通話要的是能夠令人容易明白的詞。
阁下的这段话才真像笑话,让人笑得前俯后仰,直不起腰来。我手上正好有《天南地北学华语》
的录音,看看当时主持人是怎么说的:
把“一个球”说成“一粒球”,这是很明显的错误,当然要纠正。把“你先吃”说成“你吃先
”,“你听过这首歌吗?”说成“你有听过这首歌吗?”这些都是受方言影响的、有语病的句
子,当然也应该改正。
不过,有一些词语你是很难判断它到底规范不规范的。比如说我们马来西亚人熟悉的“大耳
窿”。没错,这个词儿是来自粤语的“taai22 yi13 lung33”,它本来确实是个方言词。我们用
华语该怎么说呢?有人建议叫“非法放贷者”,可是仅仅是“非法放贷”那还不算是“大耳
窿”。向“大耳窿”借钱,利息是很高的。于是,又有人建议叫“非法放高利贷者”。好啦,
“非法放高利贷者”是规范华语,“大耳窿”是方言,那我们如果要鼓励大家讲规范华语,就得
用“非法放高利贷者”来取代“大耳窿”。可是,事实正好相反。为什么?您比较一下就知道
了,“非法放高利贷者”有七个字,“大耳窿”才三个字,而且可以简称“阿窿”,您说大家会选择哪个呢?当然是“大耳窿”了。人们总是喜欢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复杂的概念,这是很
现实的问题……
要说“大耳窿”是方言词嘛,它其实已经进入了书面语,渐渐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词儿,要说它说
规范词嘛,词典又不收这个词儿。那它到底规范不规范呢?都不是!世界上不是只有白色和黑色
的,黑白重叠的地方会产生灰色。语言也有灰色地带。规范与不规范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很清
楚的界限,两者未必能够截然分开。像“大耳窿”这样的词儿,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从方言词过
渡到规范词的一个词儿。像这种处在“过渡期”的词儿呢,我们就不好随便给它贴一个标签,说
它“不规范”。
[2004年7月9日(星期五)首播]
首先,主持人并没说“阿窿有可能成為普通話”。虽说“普通话”与“华语”本质是一样的
(汪惠迪语),但在讨论马来西亚的华语规范化问题时,我们应该区分“普通话”和“华语”,
主持人显然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节目里所说的“会成为规范词”,乃是就马来西亚的情况
而言,并没有说这个源自粤语词儿会进入“普通话”。阁下这般张冠李戴,对讨论语言问题显然
毫无助益。
再说,一个方言词会不会进入标准语,这得看这个方言词能不能被标准语的使用者所能接受。
我们暂且不谈马来西亚的情况,把焦点放在中国大陆好了。阁下说“在大陸還有成千上萬的各種
漢語方言詞彙根本沒有被普通話所吸收﹐要輪到這個來源不明的香港詞彙是不可能的。”请问
根据的是什么?很多方言词汇没被普通话吸收,但也有不少被普通话吸收了。一个方言词会不会
进入标准语,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断言的。看阁下在讨论方言问题时引经据典,显然是博学之士
,何以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如此武断呢?
最后再说“普通話要的是能夠令人容易明白的詞”。“容易明白”这是相对的,方言词对标准语
使用者来说当然是不容易明白的,但这个方言词一旦被标准语的使用者所接受,并乐于使用,
那它就会变成“容易明白”的词儿了。
[ Last edited by 兰陵嘉应子 on 27-5-2005 at 01:42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27-5-2005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你也很武斷。配音跟現場不同﹐目前多數新加坡是現場錄的。我說的主要是詞彙太爛了。要聽來學普通話是不可能的﹐只會越學越爛。
你說的輕聲理論很好笑。我讀到王福堂教授和其他學者說北方話的輕聲跟古韻書有關係﹐要民眾來定下規則是不可能的。那麼台灣人和你也可以說東西不要說輕聲來區別兩個意思也是對的﹖要知道閩南話的輕聲理論也不簡單的。有一個台灣人寫的碩士論文就是關於是閩南話輕聲。
大耳窿是香港詞不是大陸粵語詞。香港和台灣的詞彙被普通話吸收主要都不是粵閩方言﹐你可以讀田小琳的文章。
他們說的詞長一點就不會流行和你說的詞用久了民眾就會接受是很好笑的。說漢語的人是不會計較一個詞多一個字﹐那個形容詞長一點﹐那個動詞是兩個字就沒有人用。難道說馬來西亞就比大馬麻煩嗎﹖說計算機多一個字就會要了我們的命﹗
我國的某些粵籍人士還是反對報章用住入許可證﹐不是說用久了民眾就會接受和明白嗎﹖很多簡單的普通話交通名詞和形容詞用久了大家不就明白了嗎﹖但是他們還是反對。 |
|
|
|
|
|
|
|
|
|
|
发表于 27-5-2005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想我是肯定記錯了﹐並沒有韻書記錄輕聲。好像是特別的18﹐19世紀北京詞典。不然又給你罵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7-5-2005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7-5-2005 04:59 PM 说 :
我覺得你也很武斷。配音跟現場不同﹐目前多數新加坡是現場錄的。我說的主要是詞彙太爛了。要聽來學普通話是不可能的﹐只會越學越爛。
奇怪了,我也没说过配音和现场一样。现在多是现场收音,这个我也提了。但南马人并不是在
现场收音的电视剧大量出现以后才看新加坡电视剧的,而是从以前播配音版时就开始收看,凭
什么说南马人看新加坡电视剧就“学不到东西”呢?你说的“主要是词汇太烂了”?不好意思,
看不出来。你说:
新加坡電視劇的華語根本不行﹐發音不準可以原諒﹐粵語詞彙和俗語一大堆﹐真難受。輕聲完全沒有如舒服﹐東西﹐衣服。 南馬人學這種華語當然學不到東西。
在播配音版时并不是这样,我听到的是标准的发音,轻声也发得不错,虽然偶尔会把“明白”
的“白”字念成原调。至于说粤语词汇“一大堆”,我那时候听到的是“吃夜宵”而不是“吃宵
夜”,南马人从那时候开始看新加坡电视剧,未必“学不到东西”。谁武断?
你說的輕聲理論很好笑。我讀到王福堂教授和其他學者說北方話的輕聲跟古韻書有關係﹐要民眾來定下規則是不可能的。那麼台灣人和你也可以說東西不要說輕聲來區別兩個意思也是對的﹖要知道閩南話的輕聲理論也不簡單的。有一個台灣人寫的碩士論文就是關於是閩南話輕聲。
虽然你下面说你记错了,但我还是要“挑骨头”,提醒你:没有把握的话请不要随便引用学者
说的话,更不要张冠李戴。“要民众来定下规则是不可能的”不知道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
看来你很爱引用学者的名字(未必是他们的论点),但却无法从学理上对自己的说法给以适当的
解释。我说“由语言使用者的习惯来决定”,指的是语言的“任意性”、“恣意性”(arbitrariness),也就是人们在讨论语言规范化问题时常说的“约定俗成”。这是所有语言
的共同点。我看你还是先去找一本语言学的入门书看看,对语言的本质有一些认识以后,我们
才有对话的可能。
大耳窿是香港詞不是大陸粵語詞。香港和台灣的詞彙被普通話吸收主要都不是粵閩方言﹐你可以讀田小琳的文章。
说“大耳窿”不是大陆粤语词的根据又是什么?我手上的《广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
典分卷;白宛如编纂,江苏教育,1998)就收了“大耳窿”,还注明是“高利贷者的俗称”。注
意,这本词典收的是广州话词汇。田小琳写的文章不止一两篇,你不妨告诉我是哪一篇文章说过
“香港和台灣的詞彙被普通話吸收主要都不是粵閩方言”。我倒是看过田小琳这么说:
方言是汉语的变体,由于地域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八个或十个大方言区,语音差异最大,词汇差异也不少。但是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上网、电子邮件、电视、电影、电台、电话、传真、特快专递、航空信件,使得地域的差异大大缩小,民族标准语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有史以来得到全面普遍的交流,因而就有了互相的影响。特别是强势方言(比如北方方言、粤方言、吴方言及闽南方言)就会对普通话产生影响,像第二部分所举的例子,粤方言词的“靓仔、靓女”都进了普通话的规范词语了。但我们要注意,大部分粤方言词并不能进入规范词语。 (见《普通话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规范标准》)
首先,他说“强势方言会对普通话产生影响”,并且在同一片文章里举了饮茶、焗油、物业、
写字楼、电饭煲、煲电话粥、炒鱿鱼、擦鞋、鸡同鸭讲等已经进入普通话词语的方言词。最后
一句说“大部分粤方言词并不能进入规范词语”,但这和你说的“香港和台灣的詞彙被普通話吸
收主要都不是粵閩方言”根本是两回事儿。我想中文不太差的人应该都能看出两者不是一种概
念。
他們說的詞長一點就不會流行和你說的詞用久了民眾就會接受是很好笑的。說漢語的人是不會計較一個詞多一個字﹐那個形容詞長一點﹐那個動詞是兩個字就沒有人用。難道說馬來西亞就比大馬麻煩嗎﹖說計算機多一個字就會要了我們的命﹗我國的某些粵籍人士還是反對報章用住入許可證﹐不是說用久了民眾就會接受和明白嗎﹖多簡單的普通話交通名詞和形容詞用久了大家不就明白了嗎﹖但是他們還是反對。
你又在发挥说别人论点“很好笑”的特长了。既然你提到田小琳,那我就干脆跟你谈田小琳的观点。田小琳在《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一文里提到:
词到了四音节以上,往往要简约化,缩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电子计算器”问世
后,又出现了 “电脑”来代替它就是例子。五个音节太长了, “电脑”是双音节,又用比喻
造词法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功能。 “飞碟” 的产生又是一例,最早代表这个新发现事物的词是
“空中不明飞行体”或 “UFO”,推广起来都有问题,前一个是七音节,后一个是英文字母缩
写,最后以 “飞碟”来代表,逐渐就用开了。
这里说的和我提到的观点,还有第五台的节目内容说的就是一回事儿。一个词儿的音节太长了往
往就要简约化,人们总是倾向于用简洁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我不知道这时候你要继续说我的观点
和第五台的节目是“笑话”呢,还是要说田小琳的观点也“很好笑”?
我想你应该看了不少文献,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小心谨慎地引用学者
的观点。对于自己还不十分了解的事情,说话最好稍作保留。动辄说别人的观点可笑,一个不小
心会变成自己笑自己。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8-5-2005 07:39 AM 说 :
我讀到書寫大耳窿是香港人發明的詞彙﹐不是我的錯﹐我的香港朋友也說是香港話。
没有人说大耳窿不是香港词,我也承认它是香港词,但看看你是怎么说的:
我质问你的是:凭什么说它不是大陆粤语词?你的香港朋友说“大陆不用大耳窿”吗?还是你另
外有什么根据?大耳窿是香港词,但不等于说它就不是大陆的粤语词。你到现在为止还无法
提出证据说明你为什么说它不是大陆粤语词。理亏了就承认,继续狡辩又有何用?
我是真的讀到輕聲跟古韻書有關﹐但是就是不記得在那一本書了﹐可能那本書就在我家裡。
是的,那我就等你把这本书的名字告诉我,因为我对这个说法也很好奇,想看一看。
你說了幾個字被普通話吸收﹐為什麼你不解釋粵語佷流行的詞-拍拖還不能成為普通話﹖看李行健的2004規範詞典不就明白了嗎﹖丁聲樹的現代漢語詞典很多寫明官話和方言(北京話)都被他決定成普通話了。那些其他省份的方言都不被接受。唯一的粵語可能是發燒友吧﹖(我不肯定放水是閩南話))。大跌眼鏡還是不收。田小琳不是在華語橋說粵語被普通話吸收的詞彙很少嗎﹖他推廣社區詞﹐我不敢多說了。
“粤语词汇被普通话吸收的很少”和你说的“香港和台灣的詞彙被普通話吸收主要都不是粵閩
方言”是一回事儿吗?是不是高中数学没学好,连基本的逻辑观念也没有?还是你故意偷换概念
,避重就轻?
田小琳说:大多数的粤语词汇都不能成为规范词,意思是“只有少数粤语词能进入普通话”。
你说:进入普通话的港台词汇主要都不识闽粤方言,意思是“进入普通话的港台词汇主要都是
闽粤方言以外的词汇”,那请问那些是什么词汇?
你身為版主的態度我是受不了﹐可能因為你是一個24歲的年輕人吧。要知道學者如嚴修鴻和莊初升24,25 歲已經在幫忙寫方言志了。26歲已經在客家研討會宣讀論文了。你行嗎﹖
我是不會在這裡寫什麼了﹐太無聊了﹗
这一段更是莫名其妙了。谈语言问题忽然又扯到跟语言学者作比较,我目前当然没这个本事,
但或许你有,所以你才敢在对语言的本质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说别人的观点“很好笑”;连一些
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还胡乱引用学者的论点;一方面指责别人在不是学术论坛的佳礼谈得太
深入,自己却又乐于引用学者的说法,持双重标准待人,你不在这里继续误导大众那对语言爱
好者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儿。
[ Last edited by 兰陵嘉应子 on 28-5-2005 at 08:38 AM ]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你連李行健為什麼不收拍拖也不敢反駮﹐原因有可能就是這個詞詞不達意---什麼大船拖小船﹐怎麼能跟談戀愛適合成為共同語的詞。同樣的閩南話牽手=太太也不適合成為普通話﹐雖然王建設教授用世說新語來證明這不是台灣少數民族話。
其實這就是我是要說的﹐港臺發明的詞如果是有常見的漢字﹐構詞法是跟普通話一樣的如閩南話漁夫是討海其(e)﹐這跟普通話差得太遠了。 高利貸閩南話是放重利﹐無囝債﹐放十虎﹐鼎kam浮﹐十虎利﹐放橫債﹐大利。 第一個還有可能被普通話接受﹐其他的不可能。電腦這個詞當然有理由成為普通話。
你可以拿郭良夫的普通話詞典裡面寫明西北官話﹐北京話等等來查看裡面到底有多少被李行健收為普通話。丁聲樹和呂叔湘不寫明方言詞的來源。
我是不可能去成為這種寫了書/論文而被人罵的工作。我最怕誤人子弟。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為什麼你要那麼生氣﹖我說什麼你不必那麼計較。要知道就算你現在成了北大的普通話/古漢語/方言博士(論文是大埔客語)﹐又有誰會理你。我要教我的父母純正閩南話﹐反而被他們罵。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8-5-2005 12:34 PM 说 :
你看你連李行健為什麼不收拍拖也不敢反駮﹐原因有可能就是這個詞詞不達意---什麼大船拖小船﹐怎麼能跟談戀愛適合成為共同語的詞。同樣的閩南話牽手=太太也不適合成為普通話﹐雖然王建設教授用世說新語來證明這不是台灣少數民族話。
我不是“不敢反驳”,而是“不敢回答”,原因是:
1)我身边没有李行健的词典,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不敢乱说;
2)“拍拖”能不能成为规范词,并不在于什么“词不达意”——大船拖小船只是你个人的解释。
这个词将来会不会被普通话接受也还不知道。还有,“牵手”没被普通话吸收,只是因为它没被
使用普通话的民众接受。我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你却说“不可能有民众来决
定”,连语言的本质都搞不清楚,还越扯越远。
其實這就是我是要說的﹐港臺發明的詞如果是有常見的漢字﹐構詞法是跟普通話一樣的如閩南話漁夫是討海其(e)﹐這跟普通話差得太遠了。 高利貸閩南話是放重利﹐無囝債﹐放十虎﹐鼎kam浮﹐十虎利﹐放橫債﹐大利。 第一個還有可能被普通話接受﹐其他的不可能。電腦這個詞當然有理由成為普通話。
那请问你,你认为电脑取代“电子计算机”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其原因和第五台节目里
面提到的观点,以及田小琳的说法有何分别。然后再回答以下你为什么说“人们会舍弃较长的词汇,而选择较简洁的说法”是“很可笑的”?自相矛盾了还要继续撑下去吗?我实在佩服你。
你可以拿郭良夫的普通話詞典裡面寫明西北官話﹐北京話等等來查看裡面到底有多少被李行健收為普通話。丁聲樹和呂叔湘不寫明方言詞的來源。
你要说明的是?我猜是想说普通话的词汇主要源自北方话吧?那又怎样呢?跟我们讨论的话题
有什么关系?我并没说普通话的词汇大多数来自其他方言。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基本
常识。恕我愚昧,不知道你说这段话是何用意。
我是不可能去成為這種寫了書/論文而被人罵的工作。我最怕誤人子弟。
那就请你在错误引用了学者的论点(例如在这里提到的田小琳的观点和田小琳本人的说法刚好
相反;在马来西亚华语规范论坛说李如龙的论文里提到“期”的“反切有两个调”)后,大方
承认。那“我最怕误人子弟”这句话才有说服力。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8-5-2005 12:42 PM 说 :
為什麼你要那麼生氣﹖我說什麼你不必那麼計較。要知道就算你現在成了北大的普通話/古漢語/方言博士(論文是大埔客語)﹐又有誰會理你。我要教我的父母純正閩南話﹐反而被他們罵。
我不是生气,但我不可能不计较你说些什么。如果你纯粹是发表个人意见,我也懒得跟这种逃避
问题,越扯越远的人继续讨论下去。问题是你很爱引用学者的话,偏偏又在引用过程中错误转
述,作为一个学语言的学生,我自认为有责任提出来,免得你假学者之名自重但又误导他人。
少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假设吧。我会不会成为语言学博士干卿何事?我也不会在乎有谁理我,我
只要认真研究我想研究的课题就是了。还有,我研究方言的话也不一定写大埔客家话。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讀得是韓國哪一間大學﹖我不知道﹐但是連一本目前很流行的中型普通話(李行健)詞典也不能在圖書館或者跟朋友借﹐你叫我該說甚麼。我覺得不可思議。拍拖的是中文大學的張雙慶說的﹐兩船并行﹐我在別的文章是讀到大船和小船。普通話收詞是要那些字不會跟北方話相差太遠。泉州話鐵馬就不能成為bicycle 的共同語了。電腦還不會差太遠。我已經說了在兩個反切的事情我是寫漏了幾個字﹐不是故意的。我在閩南語的論壇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是長泰有eu 不是漳浦。為什麼你不說甚麼呢﹖
要說誤人子弟你就要去問那些寫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的人為什麼會犯那麼多錯誤在裡頭。王力的古代漢語為什麼有600個錯誤﹐呂叔湘和丁聲樹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錯誤一大堆﹐為什麼你不去 指正呢﹖北大的郭錫良也犯了不少錯。我在這裡寫一點無關緊要的話﹐又會害了誰﹖Wei在閩南論壇寫漳州話汝是念lu兩年也沒人理才是會害人呢。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于 28-5-2005 08:31 PM 说 :
你讀得是韓國哪一間大學﹖我不知道﹐但是連一本目前很流行的中型普通話(李行健)詞典也不能在圖書館或者跟朋友借﹐你叫我該說甚麼。我覺得不可思議。拍拖的是中文大學的張雙慶說的﹐兩船并行﹐我在別的文章是讀到大船和小船。普通話收詞是要那些字不會跟北方話相差太遠。泉州話鐵馬就不能成為bicycle 的共同語了。電腦還不會差太遠。我已經說了在兩個反切的事情我是寫漏了幾個字﹐不是故意的。我在閩南語的論壇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是長泰有eu 不是漳浦。為什麼你不說甚麼呢﹖
我现在总算弄清楚你的思路了。看来,你是以李行健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收的词为规范
词,这本词典不收的词就不算是普通话词汇吧?对于这种态度我就不愿置评了,因为我并不认同
这种语文观。我宿舍附近的华文书店就在卖这本词典,但我并不会特别想要使用这本“很流行”
的词典,因为这部词典本身还有问题,而且我也不太认同以“规范”冠名的做法。
我谈电脑的问题不在于它与北方话有多相似,而是要质问你凭什么说舍弃较长的词而取较短的
词的说法“很可笑”。理亏了就承认理亏,不必避重就轻越扯越远。另外,拍拖的说法又代表
什么了呢?光是引出学者的话是没用的,能把它和我们讨论的话题联系起来比较重要。
我说你犯的错误不光是反切的问题,还包括了你错误引述田小琳的话。至于反切,我要批判的
不是你少些几个字的问题,而是你写错了,被别人纠正以后还认为别人在“鸡蛋里搞骨头”的
态度。
至于你说自己在闽南话分区犯的“严重错误”,对不起,我没看到那个帖子。另外我承认自己
的学识是有限的,就算让我看到了,我也不知道那个韵母究竟是属于长泰的还是漳浦的。既然
不懂,就无从纠正,这并不是我故意“不说什么”。虽然我不知道你用什么态度来讨论问题,
但我自己是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座右铭的。
要說誤人子弟你就要去問那些寫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的人為什麼會犯那麼多錯誤在裡頭。王力的古代漢語為什麼有600個錯誤﹐呂叔湘和丁聲樹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錯誤一大堆﹐為什麼你不去 指正呢﹖北大的郭錫良也犯了不少錯。我在這裡寫一點無關緊要的話﹐又會害了誰﹖Wei在閩南論壇寫漳州話汝是念lu兩年也沒人理才是會害人呢。
人都是会犯错的,重要的是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在被别人指出错误时,以“人人都犯错,你为
何指责我?”来辩驳。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书的,但我通常都从序文看起。王力在自己主编的
《古代汉语》序和修订本序里都坦言书中有错误,希望读者不吝赐教。语言学大师们都知道自己
的不足,并且在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认真检讨。
我对漳州话没研究,wei说的是对是错也不肯定。如果你认为他说错了,那你就应该提出有力的
证据去纠正他的说法。人很多时候都在无意中犯错。假设wei真的说错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
误导别人;但如果你纠正他以后,在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加以反驳之下还坚持那种说法是对的,
那他才真的是在害人。可是以我过去和wei讨论问题的经验,他还不至于在理亏辞穷时耍无赖。
你自己写的话是无关要紧,我根本不在乎。但是你张冠李戴,错误转述学者的话,既误导网友也
使人们误解学者的原意,我指出错误,目的在于把事情弄清楚。错误引述学者的话,被纠正后不
承认也就算了,竟然还问“又会害了谁?”你自己是以匿名发言,但引用的却是学者的真实姓名
,错误转述了还觉得无关紧要,跟这种不负责任的人继续纠缠下去,我就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
随你爱怎么说,这个帖我是不会继续回了,但我若发现你在其他帖子错误引述学者的话,我还是
会继续纠正下去。还有,我虽然还年轻,但言出必行,不会像有些人说
后又写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来辩解。
[ Last edited by 兰陵嘉应子 on 28-5-2005 at 09:59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忘記寫為什麼我說電腦不會太離譜﹐中國人叫一種食物豆腐腦兒(豆腐花﹖)﹐詞典解釋是因為樣子看來像人的腦。那麼同樣的電腦被接受也可以是同樣的道理了﹐沒有電不能啟動﹐加個電字吧。當然發明這個詞的人是沒有想﹐你可以罵我這樣想是瘋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說光是引出學者的話沒用﹐就表示所有的書讀也沒用了﹐你的想法比他們更好了﹐還讀甚麼中文系呢﹖你大學教授的課還能聽嗎﹖還是寫一篇稿去大陸的中國語文來糾正李行建﹐才來說這句話。我還沒在大學裡見過中文系的學生說這本詞典不行。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5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指名道姓那些學者並不是沒有禮貌因為那些出書的人才是有點不禮貌﹐我並沒有要求書是百分之百對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4-7-2005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马人的话语必然比较好
南马人主要是以华语为主,但北马人掺杂了广东,客家等等
而且南马人接触的电视节目,广播通常都是以新加坡为主。
自然的就造就从小学起华语的习惯。
[ Last edited by Imaikakashi on 4-7-2005 at 09:15 AM ] |
|
|
|
|
|
|
|
|
|
|
发表于 4-7-2005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從小說起不代表就會說得正確﹐我在吉隆坡認識很多南馬人﹐我們可以說的他們的華語跟北馬一樣不合格。什麼是輕聲完全不懂。我國的電臺有幾個是南馬的﹐但是說的普通話很爛﹐語法和詞彙都一塌糊涂。 |
|
|
|
|
|
|
|
|
|
|
发表于 5-7-2005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虽然南马人在日常生活里的谈话忽略了一些该轻声的字但这不代表南马人不懂这些呀!
我本身就见识过很多吉隆坡人的广东式华语。说没两句就喜欢“瓜”来“瓜”去。要不然就是什么“顶你的废”之类的广东式华语。有时听多了真有点伤心。
[ Last edited by easy~happy on 5-7-2005 at 03:14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25-8-2005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赞成说南马的华语说得比北马的好
因为如果说本地华语的话,全马没一个地方是说得好的
因为各据特色。
我想在本地可以流行本地话
但同时不能忘了正统的华语
所以我几乎每天至少念一篇文章锻炼自己的语音
结果最近到中国、台湾
证实自己说的华语都没有大问题 |
|
|
|
|
|
|
|
|
|
|
发表于 27-8-2005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