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8-10-2008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8-10-2008 03:53 AM 发表
印度钢铁大王,那个亏损没办法,他控制不了,非战之罪。当初股价急速攀升时,他也赚了不少。还是有几百亿身家,不怕啦。
凌晨 3am 得到的灸手可热的最新消息!(其实几个小时前已发布)
伯南克已经暗示,美国 ...
新加坡銀行最近好像是升息
還有本地的汽車貸款都好像漲利息了
可以銀行的儲蓄卻可能下調 ?
你們怎樣看?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政府要多印7000亿美元,我一开始的想法也是美元当然会贬值。那如果美元贬值,那油价或原产品的价格应该会起吧 (就象不久之前一样)。可是事情发展好象不是这样哦。现在他们说经济衰落,需求减少,因此油价会跌不是起(故事都是他们在说的)。
我的一个想法是之前油价都是基金抄高的,现在基金面对投资者拿回资金的压力和资金市场紧缩没法筹资抄货,所以没人抄油价。
我还看过另一个说法是美国为了准备救自己,所以先抄爆油价的泡沫(可能加上Bush也要下台了)。只要油价回不到之前148美元的价钱,那就表示她的牛市已经结束,是处于熊市了。。。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找来一篇简单通俗的金融危机文章。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Z*F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 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
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
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
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Z*F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Z*F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股友 的帖子
书籍全翻译成中文,不是很好读,不过还是感谢你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Mr.Business 的帖子
不是吧,北大教授翻译的,可能是人名看了乱。如果是英文版我得看上一年。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过路客 的帖子
是的,以前想以大环境来看股市结果越看越乱。可能对你们读书人才有用吧。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8-10-2008 12:26 PM 发表
经济学(上)第 245页有提到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明白了这个,就可以知道为何传统商业银行的杠杆维持在 10 左右。
投资银行就是没受到联邦储备局的这种控制。
投资银行的杠杆好象通常是30左右。JPMorgan和Goldman将成为传统商业银行,受联邦储备局的控制。这表示她们的杠杆将从30减少为10。我们知道她们的抄作资金是很有名的,现在杠杆减少表示资金将减少,这两间公司的抄作活动应该也会将减少。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r.Business 于 8-10-2008 12:33 PM 发表
投资银行的杠杆好象通常是30左右。JPMorgan和Goldman将成为传统商业银行,受联邦储备局的控制。这表示她们的杠杆将从30减少为10。我们知道她们的抄作资金是很有名的,现在杠杆减少表示资金将减少,这两间公司的抄 ...
30 是官方说法。
有人说(这些人,都是金融家或投资银行的首席顾问等),雷曼兄弟等的杠杆去到 60。可怕吗?金融危机有很多隐藏讯息是投资者不知道的。
Morgan Stanley (不是 JP Morgan 吧?) 和 Goldman Sachs 转换身份,受联邦储备局管辖,硬硬把杠杆降低。(我看到的,应该是 12 倍,非 10 倍?不过这个不重要啦。)
要降低杠杆,只有两个做法注销烂账,或者提高资金。
美国采取的方法,是后者(也做媒人,硬撮合其他银行的入资)。等于说,把纳税人的钱白白丢进这些银行。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
雷曼宣布破产后总裁在健身房内遭暴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维报道 雷曼破产拖累了全球,连不少香港人也成了雷曼迷你债券的受害人,痛失多年积蓄。据香港《明报》报道,美国CNBC和著名杂志《名利场》不久前披露,雷曼富尔德日前在公司健身房遭人挥拳打脸泄愤。
据报道,自从雷曼破产后,富尔德一直很低调,直至周一才因为要应国会传召出席听证会而公开露面。过去一段日子里,有关他的传闻不绝,有说他惊恐症发作要被抬上担架送医院,也有说他在公司邻街差点被的士辗过,据称司机更是前雷曼员工。
虽然很多传言都不足信,但CNBC昨日证实,富尔德真的在9月被人打。最初爆出这件事的,是《名利场》的撰稿人沃德(Vicki Ward)。沃德其后更承认,他不仅亲眼目击了事件,还有份上前打了富尔德。
沃德称,在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周日,富尔德来到雷曼大楼的健身房,“当时我身边有位仁兄怒上心头,走到富尔德跟前,向他狠狠挥拳。”他看到那人出手后,自己也忍不住走过去打了富尔德。沃德说:“我觉得他不知羞耻,他对不起那些基金及投资者,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我觉得他很傲慢可憎。”
分析家普遍认为,富尔德要为雷曼倒闭负上极大责任。富尔德04年率领雷曼大举进军按揭市场,买下多间按揭公司及银行,并将按揭包装形成债券出售。但随?着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楼市由盛转衰,雷曼手上大量债务抵押证券(CDO)无法脱手,最终落得倒闭收场。分析师科尔(Ralph Cole)说:“富尔德3、4年前犯下错误,买下这些资产,结果付出代价。”
除了过于冒进,富尔德高傲自负的性格也让他一败涂地。富尔德处事凶狠不留余地,在金融界树敌无数,以致雷曼出事后华尔街各公司都只作壁上观。雷曼员工对这名上司也没好感,指他为人高傲自负,开会总是独断独行,给他取了“大猩猩”的绰号。今年8月间,富尔德原可将雷曼兄弟以40亿到60亿美元之间的价格,将公司25%股份卖给韩国 产业银行,但他自信雷曼王国由他一手打造,公司价值超过估价,坚持不接受收购,结果错失起死回生的机会,带公司走向灭亡。
《明报》转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随着公司破产,富尔德夫妇上月已悄悄把16幅战后名画收藏品全部交与佳士得拍卖行出售套现。富尔德的太太是一位知名的艺术收藏家,多年来一直是拍卖会的活跃买家,但从未大举出售收藏。有消息还称,富尔德最近可能经常去打壁球,猛烈击打墙壁以发泄情绪。
事实上,富尔德并不是唯一正在出售家当的雷曼高层。据《华尔街日报》称,前公司总裁格雷戈利(Joe Gregory)也正在出售纽约州汉普顿价值3250万美元的豪宅。知情人士称,过去格雷戈利一直乘搭直升机从家中往返公司,但如今已把直升机卖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0-2008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8-10-2008 12:33 AM 发表
怎么没人继续讨论了?是不是... 担心什么?
其实,与其让人指正,好过从来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况且,嘲笑别人的是无知的人,又何必担心说错什么?小弟不懂得嘲笑人,因为自己仅懂得一点,都是向他人学习的。 ...
我很少和别人讨论东西,我写东西一向在于启发和给予人思考的灵感.
我相信其余很多人都是这样.
你所说的,是书本上的经济学道理,和现在事实是有距离的.传统书本上没有告诉你,货币供应在一方面过剩的同时,在另一方面短缺.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过路客 的帖子
过路客前辈,你好。
我经济学学得不全面,有些观点想不通,希望你(或其他网友)能指点迷津。
另外,有错的地方,欢迎指正。
1。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名词解释这种现象?
央行拼命减低利率,注资,给有利的discount window给银行,但银行就不愿借钱出去(从TED spread高看出),引起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
money creation的process就瘫痪在这里。。央行拼命减低利率,注资,给有利的discount window也没用。
有点像河道塞了,下游没水,上游再加水,很多水在塞的地方(像堰塞湖),下游还是没水。trickle down不下去。。
我猜hoollly兄的意思是这样(可能猜错)。。
2。银行不愿借钱出去,也许是担心shadown banking system的counterparty risk.
shadow banking system(swap/derivatives)很大,而且就算是overall position balanced了,counterparty risk还在。
有点像是同时买大买小,照理是开大开小都不亏。
但开大时,买大的部分胜了,但counterparty不赔钱。
买小的部分输了,counterparty追钱。自己还是亏了。
因此留多点钱防身。
3。请问你们如何找出银行的leverage? 有网站介绍吗?
4.美金起
会不会是flight to quality + unwinding of carry trade ?
但很多时候是两个方向(起或跌),都能找出理论来解释,实在是不可测,而且互为因果。
有没有预测的方法?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0-2008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原来是定期利率。
OK,用最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果说的太过庸俗,别见怪。
贷款率,可以分成短期、中期、长期。
也可分成中央银行对银行,银行对银行,银行对客户等等情况。
tn728202兄你提到的那个情况,是银行对客户的利率。银行要集资,自然这么做。(应该是前阵子的新闻了吧?)
现在,全世界银行都欠缺资金。也就是之前说的货币紧缩。借贷条件也比较严格。所以,各国银行都不断提高银行对银行(interbank)的利率。等于是,整个市场的资金,几乎冻结了。
看到这种情形,银行家或金融家们要相互贷款,都不容易。政府很头痛。所以,各国政府计划,调低中央银行对银行的利率。
政府这么做,是期望银行也会开始减低它们的各种利率。因为银行之间要竞争(利率低,提高贷款额),多数也会跟着减息。
这么做,有几个效果。其中最明显的,是会把更多资金逼出市场。也让银行家们更容易互相融资,刺激经济活动。
减息,原本应该被看成是好消息,但是最近投资者们太过害怕,草木皆兵。所以,市场把降息当成坏消息来看。
因此,联邦储备局当务之急,是先稳定军心。以前老潘就是这方面的高手。现在应该如何做,要看伯南克的功力了。当然,除非他"故意"让市场自行调整。
我们只有看着办。 |
|
|
|
|
|
|
|
发表于 9-10-2008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9-10-2008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