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k6868

我的音响+Siltech線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0# long2292 的帖子

Ruby Hill电源线~现在(testing)过程中。。 ~我认为是~好恐怖毒药了~ 还上顶级的Ruby Mountain II 。。小弟怕怕。。。
荷包没~~~~$ $ $ $ $ $ $。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1: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009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義大利chario 落地式喇叭PEGASUS(飛馬) 音響論壇  器材評論~ 源自於義大利的豐美與熱情 !!









義大利chario落地式喇叭  PEGASUE(飛馬) 3 音路3 單體
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源自於義大利的豐美與熱情
文∣陶忠豪
大約四年之前,我曾經訪問過chario的總裁Carlo Vicenzetto

,那次的訪談,完全打破了我對於義大利喇叭的刻板印象。

以往我總認為用義大利喇叭就該聽歌劇,但是Carlo卻與我大
談搖滾樂,原來他與Chario總工程師Mario從高中就開始玩樂
團,也因此培養出對音樂的熱愛。


以往我總認為chario這幫擅長運用原木打造音箱的義大利喇叭
,聲音總會帶有獨特的染色與韻味,但Carlo卻告訴我,
們的喇叭絕對精確中性,甚至還被義大利當地著名的聲學研究
學院列為參考系統。記得當時唯一符合我心中對於義大利的想
像的,是Carlo的熱情健談,與爽朗開懷的笑容,那是絕對真

誠、自然流露的義大利本色。



低音單體向下發聲

那次訪談中,Carlo還提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設計理念,那就
是「空間」對於音響重播的重要性。對音響設計者而言,無
論器材做得再好,空間變數也難以掌握,但是Carlo卻不妥協
,而是盡力透過獨特設計,盡可能減少空間對於重播的影響
從這次介紹的Pegasus叭之中,我們就可以瞭chario為了
融合喇叭與空間所做的努力。



Pegasus(飛馬座)隸屬於chario旗下的Constellation星座系
,是這個系列的二當家。這個系列的喇叭除了一律以星座
命名之外,還有另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一律採用了低音反射
孔向下的設計,其中三款落地喇叭,甚至連低音單體也設置
在喇叭底部向下發聲,喇叭則架高固定在一塊底座之上。這
種設計有什麼好處?第一,將低音反射孔移到喇叭底部,可
以讓喇叭更能貼近背牆擺放,也更輕易的融入空間之中;第
二,將喇叭架高,可以固定低頻的反射距離與反射材質,不
至於因為空間不同而改變重播特性。這兩點設計顯然都有助
於降低空間對喇叭重播的干擾。



大一號的高音單體

Pegasus的另一項特點,
是那只振膜尺寸特大的T38 Wave

Guide高音單體。如其型號所提示,這只單體的絲質振膜直
徑有38mm之寬,比一般單體大上將近一公分。其實這只單
體並非第一次用於Constellation系列
而是chario早在一九
九八年開發第三代Millennium旗艦系列時,就已研發成功
技術。



根據chario研究,這種大尺寸高音單體有兩項優點:第一
,它的中高頻重播動態更大;第二,它的離軸聲波擴散能獲
得更有效的控制。關於第一點,chario認為傳統動圈式單體
的最大問題,在於大音壓下無法正確再生高解析與尾韻延伸
,加大高音振膜可以克服這項缺陷。關於第二點,一般而言
,振膜面積越小,越接近點音源發聲狀態,擴散性也越好。



不過chario顯然認為軟半球高音單體的擴散性已經非常好了,
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控制聲波的擴散,以降低第二
次反射音的干擾,這個問題在組成多聲道重播系統時尤其重要。



此時,T38 單體狀似短號角的導波器前障板就扮演了控
聲波擴散的重要角色。由型號可知,T38
後還得加
WaveGuide(導波器)才算完整,因為唯有兩者結合
,才符合chario體設計理念。



因為高音振膜加大,T38 Wave Guide的高頻下段即使延伸
1kHz依然平順。Pegasus的高音分頻點被設置在1.5kHz

處,等於一手包辦中高頻以上的重播重任,避免這個人耳
最敏感的頻段區域遭受分頻點切割。這也是這只高音單體
的優點之一。





[ 本帖最后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03:0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2)。。。全世界最好的數位訊源~~~Meridian Signature 808.2。文‧賴英智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以鄙夷的角度批評Meridian G08 CD唱盤,說G08採用和國產DVD一樣的數位讀取機構,主電源使用印度生產的開關是電源模組。即便屬實又如何?Meridian厲害的地方就是用這些看似「平凡」的組件,加上創意與設計,創造出「不平凡」的聲音。例如他們有獨門絕招叫做RAM-Base De-jittering系統,也就是將CD上的資料訊號全部讀出,然後存到內建的記憶體上,以取代從轉盤直接讀取信號。這種設計可以將數位訊源中影響音質極大的Jitter問題降至最低。


Meridian G08 CD唱盤。

平凡的極品

從外觀看,808.2像是G08的放大版本,它的加工精細程度要看到實品才能真正體會。銀色、灰色與黑色的搭配,大氣又耐看。當室內燈光全部關掉時,可以看到按鈕背後淡淡的發出藍光,典型的低調奢華風格。背板上有多個與電腦連接的端子,可與其他Meridian座雙向溝通,也能透過RS-232端子進行軟體升級。由於數位輸出昇頻到88.2kHz,我拿來搭配法國Metronome的DAC,果然808.2當作轉盤的音效極佳,不過這似乎浪費808.2本身強大的數位線路。

試聽時主要以Metronome T3A Signature轉盤搭配C3A DAC為參考,Goldmund Telos 390綜合擴大機推Spendor SP-100R喇叭,線材都是vDH產品。老實說,剛開始我並未發線Signature Reference 808.2 CD有什麼特異功能,它的聲音密度很高,重量感很好,速度輕快活潑,音色帶著淡淡甜美濕潤感,弱音細節豐富。比起老款的Meridian產品,808.2 的力量感、寬厚度依舊,最大的變化是更自然和諧清晰,更平滑流暢,更少混濁與雜質感。



最接近「無物」的境界

簡單的說,808.2在這套試聽系統上幾乎像純淨的礦泉水一樣,不帶一點顆粒與味道,參考的Metronome反而有多一點的濃郁韻味與嬌美的表情。印象中我所聽過的頂級數位唱盤在中性之外,或多或少仍有一些自己的色彩,Meridian不像Mark Levinson那樣的端莊拘謹,不像Goldmund那樣的生趣盎然,不像Emm Labs那樣的直白豪放,也不像dSC那般優雅細緻,更不向Linn的清甜斯文。我以為Signature Reference 808.2 CD唱盤是其中自我風格最少的,最接近「無物」境界的。

怎麼會這樣呢?翻閱老友劉名振對Meridian G08的評論,這才恍然大悟!他說只有在最正確、最平衡的系統上,才有可能感受到G08的真正美感。如果在還沒調整到化境的系統上聆聽,你可能會懷疑這台機器並沒有太多突出之處,為何要賣那麼貴?但如果能在真正的好系統上聽到它的正確表現,必需說G08的美感是巨大的、震撼的,讓人感動無比,久久難以忘懷。有機會感受到這種感動,你一定也會覺得G08賣這個價錢實在便宜。808.2異曲同工,它各種表現都極為頂尖,所以整體的平衡感十分傑出,也因此跟其他頂級產品聲音差異不是非常巨大。808.2不會讓你的音響從「難聽」變「好聽」,它會使「好聽」進一步變成「好聽到了極點」。



好聽到了極點

是哪些地方「好聽到了極點」?
第一、808.2 的弦樂表現幾乎沒有缺點。小提琴弱音細節解析力高、音色清甜圓潤、質感柔韌有彈性、反應很敏銳活生。管弦樂團中弦樂群飛舞跳躍,前後左右層次分離度佳且結像理想,高頻清通明亮,低頻線條明確,音場立體寬大,綿密有張力的表情和音樂廳的感覺十分接近。即使是一些效果普通的錄音,808.2播放出來的小提琴與大提琴也都流暢生動,背景通透光亮但不耀眼,木頭共鳴與空氣感還原能力非常好,能在動態與力量中表現出另一種優雅柔美。

第二、808.2的人聲表現難以挑剔。可以用通清自然有重量感一句話來概括808.2的人聲表現,Meridian不以溫吞柔和、過多糖漿來修飾錄音,這反而會掩蓋許多細節及感情變化。8082的凝聚、厚實、有力、高密度,使得人聲歌唱別具魅力,會越聽越投入。

        
第三、很正確的高中低音平衡感。808.2的規格中連頻率響應都沒有標示,但我們知道Meridian的設計是在19kHz以上就開始迅速衰減,不過其諧波失真卻僅有0.00075%,互調失真也僅有0.0003%,這是很優異的規格。在這樣的特性下,808.2的極高頻泛音清楚完整但不刺激,低頻延伸乾淨下潛充滿權威感,而中頻結實有力毫不鬆散,連慣性一氣呵成,絕無窒礙,還是那句話:自然。

第四、一流的動態。由於808.2的輸出電平比標準的2V要大,低電平解析力非常好,該有的動態起伏絕不壓縮扭曲,但也缺少一些誇張的快感。

第五、極佳的分離度。SMD表面黏著方式製作的線路板,全平衡對稱線路,加上非常低的失真與干擾,使808.2的分離度超乎常人,實際反映在聲音上面就是音場的規模感夠大。在我的經驗中,808.2的音場並非最遼闊深邃者,但音場中前後距離與樂器之間的空氣感,路音場地側牆與後牆的訊息,以及音樂廳殘響的變化,Meridian卻是播來頭頭是道。

其他各種音響要素的表現,808.2就算不是第一也都名列前茅,到了這個水準的器材相差都不會太大。它是不是能符合「全世界最好的數位訊源」的讚譽,大概要你自己來下結論,我明確知道的是:Meridian 808.2 CD唱盤絕對不是世界上最昂貴的!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3:0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飛馬遇上伯樂

檢視規格,Pegasus的效率有90dB,原廠資料也說

Pegasus
只需要小功率就可以展現大氣勢,看來應該
難驅動才對,等到我滿懷期待的用輸出功25 瓦的Con
sonance M66 管機搭配,才發現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
事。用M66 驅動,人聲雖然甜美柔順,音場雖然透明深
邃,但是遇上大編制交響樂,氣勢卻難以施展,低頻量
感也差一口氣,可見充足的驅動力對Pegasus仍為必要

但是換上電源供應充沛的Pass INT-150 綜合擴大機
我卻發現推力太大竟然也不行!
INT-150 驅動Pegasus鬆自然的中高頻雖然美
,但是低頻竟然太過飽滿,造成速度偏慢,輪廓也
有些模糊。接下來,我嘗試Rotel RC-1082/RB-10
72 後級搭配,這套組合8 歐姆可輸出100瓦,功率
其實並不比INT-150 大,但是ICEpower活潑爽朗的
個性,顯然對了Pegasus的脾胃。聆聽巨禮推出的「

Cheery BestReference精選集,第一軌的擊鼓顆粒
凝聚了起來,輪廓清晰,形體比例正確,低頻衝擊既
快又準,毫不拖泥帶水,猛力擊鼓的瞬間暫態也強勁
明快,音樂節奏這才有了躍動感。原來Pegasus並不

溫吞,只是飛馬還得遇上知音伯樂,才能完全展現潛力。



擴大機的搭配就此定案了嗎?非也。Rotel這套組合

的低頻雖然強勁暢快,但是高音能量卻過於強烈,

音像略嫌平面。幾部擴大機輪番搭配下來,我心目

中最理想的擴大機搭配,應該要有INT-150 的中、

高頻,再加上Rotel前後級的低頻,可惜手邊並沒有

這樣的擴大機。



最後,與Pegasus同樣來自義大利的Pathos Classic
One 第三代綜合擴大機,終於在各方面取得了最均

衡的表現。這組搭配的高音凝聚,音色鮮明亮麗卻

不過於刺激,中頻音質圓潤,低頻雖然不似Rotel

放暢快,但是音質紮實,暫態速度也可圈可點。



進入試聽之前,
我還要提一下Pegasus的擺位。這

對喇叭的設計雖然已經極力降低空間對於重播的影

響,但是喇叭擺位與低頻表現依然密切相關。實際

嘗試擺位,我發現Pegasus的左、右聲道不宜拉得

太開,否則低頻會不夠緊實,toe-in角度對低頻的清

晰度也有影響。



最後,在本刊約八坪大的試聽室中,我將Pegasus

擺在長邊三分之一的位置處,左、右喇叭距離約2.5
公尺,toe-in角度正對聆聽位置。此時的低頻最飽滿

清晰,而且音場層次分明。



充滿能量感的中高頻
既然chario兩位靈魂人物CarloMario都熱愛搖滾

樂,實際試聽時我就以日本吉他手渡邊香津美的

The Spice of Life」專輯(domoPOCJ-2430)開

場。在Pathos的驅動下,大鼓衝擊紮實有勁,鼓點

起落快速緊湊,形體比例凝聚均衡。高音部分,鐃

鈸敲擊鮮明激昂,尾韻延伸充足
可見T38 Wave
Guide高音單體振膜雖大,卻不會因此變得遲鈍暗

沈。特別的是,此時我所聽到高音能量特別充沛,

音質密度也極高,這種實體感通常在中、低頻重播

比較容易感受得到,但是Pegasus的高頻竟然也有

這種特性,可見這只T38 WaveGuide的確有其獨到

之處。


再聽John Coltrane的「GiantStep」專輯,貝斯撥奏寬鬆飽
滿,卻不會癡肥鬆散。形體比例不會過份龐大,也絕不小家
子氣。薩克斯風音質直接清晰,厚度適中,沒有偏暖或過軟
的問題。如果用Rotel前後級驅動,演奏氣氛可以更激情熱烈

;搭配Pathos則能在激昂與耐聽間取得折衷,快速音階不失
俐落暢快,足以展現爵士樂的搖擺律動感。聆聽馬里納指揮
聖馬丁樂團的「四季」(Decca 4757531,弦樂抖擻昂揚
,音色明朗亮麗,小提琴線條不但緊密凝聚,而且穿透力極
強,能量毫不壓抑的展現,滿溢著鮮活健康的朝氣。



[ 本帖最后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03:1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鮮美又飽滿的滋味

聽聽看歌劇吧,播放女高音提芭蒂1964 年的演唱錄

(Decca4757166),以往許多人總認為此類義大
美形喇叭聲音帶有染色,但是Pegasus的重播卻非
均衡、中性,因此我可以聽到提芭蒂最清澈純淨的
美嗓音,演唱高亢處盡情伸展,弱音演唱尤其輕柔
妙、悠然無暇,徹底展現這位義大利最偉大女高音
絕世身段。Pegasus充滿朝氣、鮮美活潑,同時又飽
滿紮實的聲底,讓我想起了義大利披薩上常見的橄欖
。我知道許多人不愛這味,那是因為我們吃到的大多
是超級市場裡賣的罐裝橄欖。Pegasus則不相同,它
像是最新鮮的橄欖,初嚐清新帶勁、提神醒腦,再品
味則飽滿馥郁,讓人心神富足,回味再三。只要你嚐
過,也會愛上這滋味。A

焦點. 高音單體振膜面積特大,中高音以上音質密度高、能量感
強。.中頻不刻意凸顯,而是以均衡的量感與中性的音質音呈現。


建議. 擴大機宜搭配個性明朗活潑,速度快,控制力強者,方能
發揮Pegasus的低頻實力,呈現音樂重播的活生感。.喇叭擺位
對低頻表現影響顯著,建議從左右喇叭距離、toe-in度下手調整。


外觀 Pegasus 的側板為胡桃原木,音箱內層則由MDF 板構成,
內部高、中音單體箱室有獨立密閉式隔間,下半截箱室則供應
位於底板的低音單體使用,反射孔同樣位於底板。


背板 喇叭端子採單線接法,設置於中音單體後方,而非靠近底
板處。外觀上雖然較難隱藏喇叭線,但是卻能縮短喇叭內部接
線的距離,有助於提升音質表現。


單體 這只T38 WaveGuide高音單體的振膜直徑有38mm,面積
之大為動圈高音單體中所罕見,前障板配有類似短號角的導波
器,磁鐵總成的體積也比一般高音單體更為巨大。


[ 本帖最后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03:1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2# kk6868 的帖子

不怕不怕,上了Ruby Mountain II ,头疼自然会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3: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7# long2292 的帖子

反而看來你。。对这條Ruby Mountain II 高级毒蛇。。好像有興趣,那你就入條试下来玩。
试了,记得分享毒蛇心得。
Long2292~什么时候上~你的最爱~Telos升級版電源線?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5: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3: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1# long2292 的帖子

好美的義大利chario 落地式喇叭,2292~您想。。。升級喇叭啊??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12: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009 08: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6# 曲清 的帖子

如果是这架就没有好烦。我的是纯转盘cec TL5100,一定要加dac。可惜dac坏了,才够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02:42 AM 发表
还在煲中 。。。现在刚中死穴,声音受不了 。煲好了再讲。kk6868看来还是你的G7比较好哦。几时进Siltech的Ruby Mountain II Power Cord来玩

  

耐心慢慢煲, telos的线材是难煲和衰声期长。telos Jumper 你也应该拿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曲清 于 20-2-2009 09:24 AM 发表
还有KK 你用CEC的机 对于 他们家的 入门小弟 CEC 3300  有什么看法 以我现在 你建议用什么CDP ?! 还是玩CDt ?

如果你喜欢低音,最好避免用cec。 Cec的好处,听人声比较顺滑。我觉得还是玩CDP比较容易好声。玩cpt +  dac, 不容易玩好。除非像阿肥,一套好配搭。 不然还是投资在一架高级cdp算了。 比如denon s10, vimak dt600都是不错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11:45 AM 发表


没拿Jumper,因为不是Bi-Wire喇叭。现在我天天24小时煲他。。。

long2292~~我看你是。。。时候换套Bi-Wire喇叭来玩了。。。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1: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k6868 于 20-2-2009 01:06 PM 发表

long2292~~我看你是。。。时候换套Bi-Wire喇叭来玩了。。。


好想买Usher CP-8571,我可以拿到<RM15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kthen 于 20-2-2009 10:52 AM 发表

如果你喜欢低音,最好避免用cec。 Cec的好处,听人声比较顺滑。我觉得还是玩CDP比较容易好声。玩cpt +  dac, 不容易玩好。除非像阿肥,一套好配搭。 不然还是投资在一架高级cdp算了。 比如denon s10, vimak dt600 ...

S10 价格也不便宜DT600 好像还没有看过 还有什么 CDP介绍一下 可以做的 资料收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g2292 于 20-2-2009 01:32 PM 发表


好想买Usher CP-8571,我可以拿到

跟那一间代理拿?。。。15k。。。好便宜啊!!
那~~就别在考虑了!!!上了。。到时~~又多了一个(Usher)会员。。。

Usher喇叭~~是用更先進的「鈹金屬(beryllium,Be)振膜」。。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3: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曲清 于 20-2-2009 01:50 PM 发表

S10 价格也不便宜DT600 好像还没有看过 还有什么 CDP介绍一下 可以做的 资料收集

如果s10都嫌贵,看来你还没有准备更上一层楼。不如望一望nadc542, 我其实也蛮欣赏它的性比价,不能看小的cdp, 可以轻松杀掉marantz 63s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009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10 什么价格?! 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听回来而已 下一次换CDP 预算大约3K( 在2手市场应该可以找到差不多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在网络上找到~~NAD C542 CD机~~的资料评语。。。不错的CD唱盤。

评NAD C542 唱盤机,来源:器材评論家

不知不觉,这部NAD的CD机在我家里放了已经有两个多星期。期间编辑也曾打电话过来“旁敲侧击”着要催稿,我却是一再搪塞和拖延,只想让它在我这边多放两天。


    自打一年前原有的那部CD机正式“挂”了以后,就一直在用索尼的DVD机来暂代讯源。不是没有考虑过重新买一部CD,可问题是一想到要找个自己心仪的机型还真不容易,况且现在的那部DVD表现实在又是太好,于是迟迟下不了决心。


    说这种话,大约是要被人砸砖头的,试想一下,700元都不到的DVD机再好有能好到那里去?只是,当你用的也是如我当初这般是部有着10年历史的平价CD,大致上就会有所了解。

                                                                                                

   DVD的出现除去了视频方面的进步,实际上高精度的音频解码芯片也令平价机在音质上的改善变得明显。虽然今天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平价DVD机在整体水准上无法与那些平价的CD机相媲美,但无论如何,解码精度的提升令它们在高频响应上有自己的特长。这样一来,就令我对升级CD机的心理“价码”提高了不少,也更增加了选择上的难度。
遇见C542
这一切,直到我遇见这款NAD的C542为止。
   事前我曾做过一些“功课”知道它的定价大约在5000元左右,大抵是刚刚跻身于中价位产品的行列。这是个比较有诱惑力的定价,在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样的价位既不至于让人觉得“负担”太重,有能够在功能、性能等方面与平价机拉开一段距离。况且,以NAD这些年来“打”下的金子招牌,潜移默化中,我们对它早就留下了“超值”的印象。说实话。对消费者而言,这个时候品牌的口碑就变得很重要了。
   前两期上NAD的器评文章已经令我对它近来的产品线有了那么一点感性的认识,来往于编辑部的过程中也有机会短短聆听过那么一会。看得出,这个一贯持重的英国品牌还是跟着潮流向前踏了一步。今天NAD所有的产品都以银色的外饰面示人,颇具现代感,有不至于太过抢眼。外观布局上,依旧保留着经典的NAD“气质”,让象我这样有那么几年没接触到NAD的人,一眼就能认出。
近观C542
   近观C542,可以发现它于设计上的巧妙。整个面板连带着电源开关一共11个按键,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却还会从心底觉得它是那么的“简洁”。看似矛盾的说法反而衬托出了设计师的高明:要简洁还不容易,只放一个电源开关,让一时找不到遥控器的你只有干瞪眼的份;要复杂也是容易的事,如AV放大器那样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连带着数字键都一一安上。最难的恰恰是这种,什么都不缺,又还能让人说是简洁的设计。而且,就算是我一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C521与C542这两款机型所使用的、完全相通的面板,还能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是针对厂家而言的,具体到我们这些消费者身上,就以为着它的价格竞争力或是说性价比了。还有,面板上的HDCD的Logo是它与C521唯一的不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CD机来说,这往往又是平价与中档机型之间的分水岭。
    转去后背看,C542的设置同样是非常简单,一组模拟输出、一组光纤与同轴的数字输出以及用作连动控制的NAD Link和遥控触发器,仅此而已。
   很顺利地拧下机身的5颗螺丝,刚想对它的内部窥视一番……且慢,容我先说一下对C542或NAD加工工艺的感觉!记得我刚刚开始玩音响时,NAD的产品大多在台湾生产,于是令这个在英国完成设计,却将生产基地搬到亚洲的品牌给我们留下了“超值”的好口碑。现在,伴随着“世界工厂”这一称誉的北移,NAD将生产线搬迁到了祖国内地,相信这能使它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得到控制,而作工及品控则丝毫不会逊色于之前的产品。至少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如此,工艺更为精细了些,即使是普普通通的机盖,边缘的打磨也很到位。其实不止NAD,今天又有多少海外品牌将它们的产品拿到内地来生产?相信是数都数不过来!
  
    开盖后的C542与我之前在杂志上看到的C521有把么些区别,毕竟它们已经不是同一档次的产品了。
   电源部分它使用的是个环牛,大小相对于CD机而言是绰绰有余的了。记得曾经跟一家音响厂的老总谈起过CD机设计的问题。他很感叹地说,要做一部CD机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又很难;找个专门的设计团队很方便,哪怕你这个厂之前根本就没有开发CD机的经验,满大街的计算机人才多能很熟练地帮你整合出一套转盘+解码的方案,可问题是一旦付诸于实施就会困难重重。比方说,你必须去跟他解释为什么在他看来一个开关电源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要去设置一组复杂的环牛和外围电路完成。这,就是IT业与音响业的“鸿沟”。NAD在此方面的经验使它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评究的设计换来的就是对音质的保证。
   如果没有看错,我想两者在转盘上是没什么区别的。至于说线路板,依旧是将D/A解码等关键部件“隐藏”在无法窥知的另一面的格局,这样反倒将它简洁的设计给衬托了出来。事后我在NAD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一些资料,知道C542选用了Burr Brown出品的24Bit SimgamaDelta解码芯片,并且采用了8倍超取样处理。线路板上用到了些涂覆着金色外套的电阻与聚丙烯电容,看上去应该比C521上用到的那些会“高级”些。官方的说法是,通过这些严格挑选的零配件将有助于CD机在频率响应上有更为出色的发挥。此外,原来C521上的OPA2604运放被换成OPA2134,我想,这是设计师出于调声的考虑吧,因为很难说这两者间到底哪个更好一些,各有各的优点。个人感觉后者所还原的音色会比较清澈。
聆赏542
    试听时搭配的放大器为Luxman的一款合并机,音箱则是ELAC的205JET。我曾想过抱一部NAD的放大器回家,看看他们一套“西服”的表现会是如何,可惜原来放在试听室里的320BEE已经送回了经销商那里,只得作罢。后来,从朋友那里借到了达尼的子爵1.7,通过对这队音箱的试听对我想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对C542作出判断。
    还记得那张被称为“择仙花”的XRCD《Here s toBen》吗?发烧友中拥有这张CD的应该不少,除非你是那种绝对讨厌爵士乐的人。在这里,想要说的是那位新加坡爵士女歌手Jacintha的另一张专辑《Lush Life》(Groove Note出品)。其实,除了我所收藏的CD外,我所知的是,它还有SACD和LP的版本。
   这是张适合于用心来聆听的彻底,所有的配器都是为了衬托出这样一个带点舒缓甚至是臃懒的女声,让人沉醉于曼妙的轻柔乐韵中。整张CD的动态不是很大,但胜在细节丰富,DSD的录音令声音的解析力得到了提高。以C542来重播,它所追求的并非那种过于温暖的声音,而是用一种比较清澈、又很细腻的演绎来表达音乐中的真谛。这让我回想起曾在编辑部试听室里听过的C521BEE加C320BEE的组合,是的,就是这样一种被称为“积极向上”的声音特质,不同的是,眼前的C542更胜一筹,在空气感、堂音的表现上变得比较出色。而在于人声的还原上,它还是能将Jacintha那种甜美、润泽的嗓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在每个拉长的音符中赋予听者一种直入心田般的深沉颤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通过这张CD感受到良好的临场感。我无法将C542与那部现在已经“挂”了的CD机作比较,因为拥有这张唱片时我已经在用索尼的DVD机了。而要将此两者来作对比明显会让人觉得不够公平。但我想说的是,在C542身上很容易就察觉到整个音场的变化,可以说三维空间都得到了扩张,比如说音场的宽度、阔度以及高度,乐器的结像和声音的质感……
   手头还有一张是朋友新近给我带回的SACD:FIM出品、细川凌子的《摘星》。因为到现在都没配过SACD机,因此一直在听它的CD层。需要说明的是,它的CD层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是以HDCD录音的。C542在重播这张CD时虽然不至于将细川凌子歌声中幼滑的细节部分完全展现出来,但也确实呈现出相当良好的质感。在这里又一次将HDCD的高解析力发挥出来。
   还有,从一开始我就注意到C542在速度感上比我之前已经退役的那款CD机要来得快一些。同样的音乐,它的瞬态响应就好那么一点,虽然说是种极细微的区别。由于205JET本身属于那种速度非常快的音箱,复合振膜的中低音为配合JET高音于是就有着如电闪雷鸣般的迅捷,如果前端的讯缘部分在响应上有所提升,立马就能反映出来,这就与我之前曾听过的全套NAD加达尼的组合有些不同,同样也就激发起我想要借对子爵1.7来印证的念头。当然,无论是C542还是子爵1.7对比《现代音响技术》之前介绍的C521BEE、C320BEE与达尼Concepa6的组合,不仅是放大器的配置有所不同,此两款器材在档次上也都有升级。具体到音效上就会有改善,比如说乐器的形体感就会饱满和充实许多,子爵1.7在线条的刻画上就胜出不少,C542则又令整个声线丰满了些,这是所听到的声音就有了水分,润泽和富有弹性。再来与205JET进行对比,则会感觉到ELAC那种独有的精准与精确。我想,C542无论是怎么的一种配搭。都能够呈现出比较清新和顺畅的声音个性,至于说与哪种类型的音箱配搭更为恰当些,则取决于欣赏类型的不同。
结语
    喜欢上NAD的C542,是因为她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良好的瞬态响应和精准的声像刻画,还有则是在如此价位里鲜有的出色表现。事实上,我现在已经是很犹豫,也许真的该就将它留在家里,让我重新有一段CD机相拌的岁月!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5:24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kenlabs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果~~将来我需要换唱盤机,我一定会考虑上这款dCS Puccini CD机!!!!

数位颠峰的超级讯源-dCS Puccini CD/SACD唱盘。。文&#8231;郭漢丞



用音乐家的名字为产品命名,是英国dCS的传统之一,过去他们多以英国作曲家为名,譬如Elgar、Verdi,但从新旗舰Scarlatti开始出现了转变,换上了义大利作曲家来命名,随后推出的Paganini与Puccini跟进,都是义大利的音乐家。Puccini是一系列新世代dCS器材当中功能最「完整」的数位讯源,售价还是高昂,但与Scarlatti与Paganini数位「系统」比较起来,Puccini以一体式CD/SACD唱盘之姿,加上数位音控功能,俨然是dCS家族最接近顶峰,却又相对不那麽贵的SACD唱盘。

数位讯源的领导者

经历二十多年的研发,数位格式的进步有目共睹,从CD到SACD,取样频率越来越高,频率响应越来越宽,这过程当中dCS功不可没,这家英国音响厂家一直是高阶数位音乐应用的技术推手。在CD以PCM记录数位音乐的时代,全世界专业录音室最常见到的数位/类比转换器,大概就是dCS,等到SACD出现,DSD格式成为更先进的数位格式之后,dCS仍是数位讯源的领导者,率先推出分体独立的DSD数类转换器,以1394介面突破Sony锁定DSD数位输出的限制。dCS此举不寂寞,随后Accuphase、Esoteric、EMM Labs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DSD数位输出的难题。但音响迷永远会记得,dCS是挑战Sony SACD规范数位输出的第一人。



和自家P8i相比较,Puccini显然是更为成熟、更为精緻的产品,整体工业设计走向另一个层次。
2007年可说是dCS发展家用Hi End音响器材最重要的一年,他们在当年度4月份推出全新的Scarlatti旗舰数位系统,紧接着10月推出Paganini数位系统,延续 Scarlatti技术核心,价位却远低于Scarlatti。11月跟着登场的新产品,就是和Paganini转盘一模一样,但成为「一体式」SACD 唱盘的Puccini。

对于追求完美与绝对之声的音响玩家而言,最高顶峰仍是Scarlatti,全套由转盘、DSD DAC与外部Clock校正组成,数位音乐重播的每一个小细节通通不放过,全盘照顾,複杂的连线也可以让爱「玩」音响的人乐在其中。可是,讲到轻鬆听音乐,数位讯源一接就可以享受音乐,那麽Puccini才是够简单的产品,电源线和讯号线接上去,打开电源就可以听音乐,而且是不折不扣的dCS技术根底,不是美事一桩?dCS显然看得清楚市场的需求,对高阶音响玩家而言,分体式设计的Scallatti与Paganini更适合,但讲到轻鬆享受好音乐,Puccini更接近简单易用的需求。在dCS家族当中,以前仅有P8i是唯一的合体式SACD/CD唱盘,Puccini出现则是「唯二」的新选择。

P8i即将停产?



Puccini的出现,是不是代表P8i停产?我在2008年CES会场上询问dCS产品经理Martin Reynolds这个问题,他说dCS的传统是从不淘汰任何型号,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新产品虽然推出,但旧有的型号依然会存在。所以,Puccini推出不代表P8i停产,两者会同时存在一段时间,如果消费者通通选择Puccini不买P8i,那P8i会自然消失,否则dCS会持续因应市场需求继续生产。Puccini推出之后会在短时间内把自家小老弟P8i「终结」掉吗?我想不会,毕竟P8i依旧是dCS家族当中最「便宜」的数位讯源,身价也大约只有Puccini的1/2,这麽大的价差,应该会让P8i延续好一阵子。

Puccini显然更成熟、精緻

      

单单就dCS这两部一体式SACD唱盘来个自家比较,Puccini显然是更为成熟、更为精緻的产品,整体工业设计走向另一个层次。Puccini 的机箱採用厚重的铝合金打造,正面勾勒出漂亮的弧线,承盘进出处还有波浪造型,相较之下,P8i就显得非常「朴素」。在承盘机械结构上,P8i採用 Philips元件,而Puccini则升级到Esoteric的订做元件,强调机械结构更好,成本也更高。此外,Puccini正面的显示幕尺寸也长大不少,图形化控制介面使用起来不仅方便,放大图示也比较容易阅读,这些都是P8i跟不上Puccini的地方。在功能上,还Puccini增加了外部时钟校正器的连接功能,意思是用家也可以买dCS自家的Clock来搭配Puccini,把时基差降到最低。

与时俱进的Ring DAC技术

dCS懂得做最複杂的数位系统,但Puccini可说是把最複杂的数位系统,变成最简单使用的唱盘,内中的技术依然不简单。Puccini技术上不简单的地方在哪裡?还是dCS自豪的Ring DAC架构,这也是dCS能在数位音乐领域位居领导者的关键技术。最早dCS设计出Ring DAC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追上高阶数类转换的规格,而是想要做出全新的数位架构,即便数位音乐格式的技术内容不断翻新,Ring DAC架构也能与时俱进,迅速跟上时代的脚步,而不需要仰赖其他大厂奥援。

        

dCS研发Ring DAC的原因很简单,国际大厂如Sony、Philips拥有足够的财力研发,将数位音乐技术推陈出新,但每每新技术问世,就必须仰赖大厂提供新型晶片,造成实质的技术垄断。Ring DAC则是从技术架构上建立基础,不管大厂怎麽变化,Ring DAC的技术架构都能因应调整。这好像打上通用的地基一般,不管数位格式怎麽变化,dCS就是能平地起高楼,在Ring DAC上面兜出解决方桉。

Ring DAC的核心还是24bit/192kHz的数类转换,但架构和一般买得到的Burr Brown、Crystal、Analogue Device不一样,一般都是跟着大厂制订的规格,乖乖付授权费搭出晶片线路。但Ring DAC则是把许多5bit DAC兜在一起,形成dCS独有的架构,好处之一是不管数位规格怎麽昇,多兜几颗5bit DAC便是。而好处之二,就是利用配合DAC的精密电阻,提高运算的精确度,一般单一晶片运算,误差值不可避免,但採用多颗晶片同时运算,再将误差值平均,精确度便会更高。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买最新的晶片当然速度快、准确度又高,但难免有「失算」之时,拿许多晶片凑在一起,大家一起算,就算其中一两个算错了,平均下来肯定更接近正确的数值。此外,dCS既然要搭配「很多」晶片,搭配精密电阻一起运算,他们家的线路板看起来总是比一般数位讯源要来得複杂许多,这也是昂贵的理由之一。

      

看到这裡,很多人要问,既然核心是24bit/192kHz,那应该是DVD-Audio的规格,遇到DSD的1bit怎麽办?dCS一样使用「Ring DAC Format」,将1 Bit讯号转化为5 Bit讯号,并且用自家的运算模式,进行噪讯修整(Noise Shaping)。DSD讯号比起PCM讯号,虽然频宽和动态好很多,但同时也放大了高频噪讯,要把DSD数类转换做得好,Noise Shaping处理也很重要。在某些平价的SACD唱盘上听DSD格式的录音,有时会觉得高频显得毛燥,都是Noise Shaping做得不好所导致。。。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1-2-2009 01:41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kenlabs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数位颠峰的超级讯源-dCS Puccini CD/SACD唱盘。。文&#8231;郭漢丞

专业级昇频线路

此外,Puccini可以内建昇频线路,并提供24bit/192kHz与DSD两个选项。意思是说,如果拿Puccini播放PCM的CD标准格式,昇频线路可以选择把16bit/44.1kHz的PCM讯号,升级到DVD-Audio的24bit/192kHz或SACD的DSD规格。话讲得更白一点,就是把原本的CD收藏,全部升级到DVD-Audio规格或是SACD规格!dCS这番雄心壮志,可不是随便说说,即便在专业录音室当中,将CD 转为DSD的器材不是EMM Labs,就是dCS,所以选择dCS高阶数位讯源,等于让CD直接变成SACD,想想这省下了多少购买SACD版本的钱?尤其是CD收藏成千上万片的乐迷,要是想全部换成SACD版本,之间的价差大概可以买一部Puccini了。所以Puccini究竟是贵还是便宜,端看CD收藏的多寡,收藏越多 CD,Puccini就越显其价值。



在数位滤波部分,Puccini提供了4组Filter,调整选择直接从图形选单操作即可。数位滤波的作用,是滤除聆听频率范围之外的高频噪讯,这对 SACD更显重要,因为DSD规格虽好,但本身存在着比PCM更多的高频噪讯,怎麽把聆听频宽之外的噪音去除,就靠音响厂商各显神通。Puccini的数位滤波原厂预设值是「1」,滤除的量最少,代表频宽最高,大约延伸至70kHz,而「2」和「3」则逐渐增加滤波处理的量,频宽也会跟着缩小,但噪讯会更低。而「4」则是用来检修用,不适合聆听,操作Puccini时请在1~3的滤波模式中选择。还有,虽然Puccini的图形化操作介面比过去的dCS好用许多,但切换滤波还是不怎麽方便,要按好几个选择键,建议直接从Puccini的遥控器上面操作最方便。

            

三段适合聆听使用的滤波模式,代表Puccini拥有三种音质音色的细部变化,原厂建议使用第一段,但如何搭配使用还是看个人。我试听Puccini初期,先在这四段模式当中切换比对,最后还是选择第一段的原厂设定,音乐的频宽最开阔,高频至极高频的延伸显得亮丽清新。

可切换式输出电平

在类比输出方面,Puccini可以切换2V或6V输出。2V是一般CD唱盘输出的电平,6V明显大了三倍,在实际音量上的差异,大约比2V增加 10dB的音量。在实际听感上的变化,6V输出会让音符显得更为饱满厚实,动态对比也更为强烈。实际搭配时要注意,将Puccini 设定在6V输出,可能会让某些前级过载,造成失真,这时候便要切换回2V的标准电平。

以Puccini直入Reference 110


                  Puccini正面的显示萤幕尺寸长大不少。

对于喜欢「简单」系统的音响迷,Puccini内建的数位音控还可以省下前级。试听Puccini搭配的系统是Audio Research LS-26前级与Reference 110后级,驱动Avalon Indra喇叭。我也试着以Puccini直入Reference 110,效果不逊于搭配LS-26。倒不是说Puccini的数位音控比LS-26更好,而是各有千秋,加上LS-26前级聆听,音乐更显饱满浮凸,音乐的重量感与密度也更好,但Puccini直入则显得通透爽朗,音乐背景更为乾淨澄澈,两者都有声音上的好处。

前面讲的都是Puccini在「性能」上面的好处,但实际使用Puccini之后,才发现dCS还有一项「进化」,就是操作速度变快了!dCS以前的器材,包括P8i在内,片子送进去以后,总要等上一阵子,这是SACD本身的问题,要慢慢辨认格式,dCS以前更慢的地方是循序读取,以1-5、 6-10……的顺序,把整张唱片读过,那可真是慢。现在Puccini的速度可就快多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Puccini採用全模组化设计,可以直接抽换各部元件,可以提昇产品维护效率。

中性、通透、乾淨、高解析力

严格说来,Puccini并没有很明显的声音癖性,而是走中性、通透、乾淨、高解析力的路线,Puccini的声音就像是万里无云晴空一般,蓝天显得那麽的蓝、那麽的深邃,没有一丝白云搅乱视线。我自己长年使用Mark Levinson的DAC,偏好通透乾淨的数位系统,以前我也有一阵子同时拥有Theta G3,但这两者可说是个性完全相反的DAC,ML透明度高,但G3份量重,两者同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便心有所属,偏好通透乾淨的DAC。 Puccini的声音表现,恰好是偏向我喜欢的那一种,你不会觉得Puccini的声音特别厚实,也不会轻薄,而是恰到好处的份量,极高的声音密度则把音乐的真实感清楚地展现出来,深邃的背景则让音场显得更为庞大开阔。

        

用Puccini聆听音乐还能表现出音乐炫丽缤纷的色彩,即便是简单的音乐,也能显现Puccini不凡之处。譬如David Roth的「More Pearls」,简单的吉他配上David Roth的吟唱,左手在吉他弦上滑动变换,右手指尖拨奏的细节,以及歌声中诚挚亲暱的情感,Puccini都一一展现,音乐背景很黑、很深,简单的吉他和人声更为凝聚浮凸,加起来就是绝佳的音乐活生感,对比分明的音像轮廓描写,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如幻似真的演唱气息便蔚然呈现。

没有额外的渲染

        

在音乐频段的分佈上,Puccini并没有额外的渲染,录音如何,Puccini便呈现如何。像是莎拉.布莱曼的新作「真爱传奇」(EMI 50999 51907228),录音刻意强化了电平,低频的量感也斟酌加量,这些录音室配合流行音乐的斧凿痕迹,在Puccini上面听来格外清晰。

你一样可以听到很「爽」的流行音乐,但录音怎麽加料,在Puccini上面也都听得清清楚楚。

        

中性而纯度很高的音乐质地,让Puccini表现优秀录音时,更能把真实通透的本质呈现。我想举阿格丽希与史瓦兹伯格合作的「弗朗克、德布西与舒曼」(Avanticlassic 5414706 10232),钢琴与小提琴宛如对话般的演出,时而唱和,时而抗衡,在Puccini上面聆听,这种在乐曲当中对话的情绪,更为明显,小提琴时而高亢,时而低迴,钢琴或高或低,稳住音乐的旋律线,音乐的张力一紧一弛,紧紧扣住聆听的情绪。这般迷人的表现,不单单是Puccini的功劳,还包括ARC前后级与Avalon Indra喇叭,但Puccini肯定是关键的音乐源头。

适合聆赏交响乐

        

拥有高解析度、高通透度、高密度音质的Puccini,来听交响乐是再适合也不过了!尤其拿Puccini来听马勒,内中蕴藏的深刻情感与複杂表情,更是让人目不暇给。从第一号交响曲「巨人」石破天惊一般的气势,到第三号交响曲描写阿尔卑斯山情境的清新爽朗,再到第五号第四乐章的慢版,那轻盈流转彷彿不在人世间一般的音符,进入第十号「仅有」一个乐章的恐怖死亡阴影。Puccini把录音中的各种细微表情、动作,全盘展现,也让马勒变化多端的音乐意念缤纷地呈现。换上莫札特的交响曲,便回归天真漫烂的气氛,音符如孩子般天真活泼地跳跃着。再播放孟德尔颂「义大利交响曲」,幸福的音乐家果然不一样,音乐充满着快乐的情绪,没有丝毫的沉重感,而是喜乐愉悦的情感流洩。在Puccini上面,即便是最複杂的音乐,也能轻易地带领出藏在音符当中的情感,感染聆听者的情绪,触动每一条感性的神经,沉醉在音乐当中。

Puccini虽然是dCS第二部SACD/CD唱盘,但身价依然高贵,想拥有它要付出不少代价。有些人会说dCS Ring DAC技术独步全球,Puccini做工又精美,还可以把CD变成SACD,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但我认为Hi End器材的真价值,并不是藏在线路和技术当中,而是发现蕴藏在CD当中无穷无尽的音乐情感,要能把人和音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这恐怕是「无价」了,从这方面来看,Puccini已是极为成功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kk6868 于 20-2-2009 06:59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kenlabs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1-2025 01:08 AM , Processed in 0.19409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