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7-3-2008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tlas 5 rocket launches from California for first time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08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发射一颗GPS卫星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 ... content_7797407.htm
新华网华盛顿3月15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空军15日凌晨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一颗GPS卫星,这是军事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军方承建的第六颗现代化GPS卫星。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新闻公报说,美国东部时间15日凌晨2时10分(北京时间同日14时10分),卫星由一枚“德尔塔2”型火箭发射升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介绍说,由其承建的这一系列GPS卫星一共有8颗,旨在为美国在全球的军方和民间GPS用户提供不断提升的导航能力。
这一系列卫星都装有现代化天线面板,可向地面接收器提供增强型信号。每颗卫星有两路新的军用信号,可为军方用户提供精确度更高、加密能力更强并且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导航服务,另外还有一路民用信号,可以在不同频率上为民间用户提供可公开获取的信号。
据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其导航产品供应商一共设计制造了21颗GPS卫星,后来将其中的8颗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供应给美国空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08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火箭未将一颗美国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 ... content_7799233.htm
新华网莫斯科3月15日电(记者董爱波)俄罗斯联邦航天署15日发布消息说,当天俄航天兵发射的“质子-M”运载火箭未能将一颗美国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
这次发射当天凌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俄专家介绍说,火箭发射10分钟后,“微风-M”火箭推进器和卫星一起与运载火箭分
离。
按计划,火箭推进器应该3次自动点火,将卫星送入距地面约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并将后者定位在西经61.5度的位置。但火箭推进器第二次点火实际只持续了32分钟,比预定时间少了132秒,卫星也提前与推进器分离,使卫星的轨道高度大大低于预定轨道。
据悉,卫星目前处于可控状态,但其轨道高度只有2.8万公里。俄方已成立专门委员会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
这颗通信卫星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为美国一家电信公司所有。卫星进入轨道后可为美国全境提供数字电视转播服务,其服务寿命为15年。
2006年3月,俄罗斯为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发射一颗通信卫星时曾发生过类似事故。最终,在地面人员的操纵下,卫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坠毁。
----------------------------------------------------------------------------------------------------------
Russian Proton Rocket Fails To Take Satellite Into Right Orbit
http://www.space-travel.com/repo ... ight_Orbit_999.html
A Russian rocket launched a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produced by US defence company Lockheed Martin into space on Saturday but failed to take it into the planned orbit, Russian space officials said.
"The engine of the Briz-M booster failed to work for the whole of the scheduled time and the satellite could not be taken to the planned orbit," the Khrunichev space centre, which carried out the launch,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satellite "can be controlled but is in an orbit of 28,000 kilometres instead of the planned 36,000 kilometres" above the Earth, Russian space agency Roskosmos said in a later statement.
Roskosmos said an inquiry had begun into the malfunctioning of the launch.
The AMC-14 satellite is owned by SES Americom, a major telecommunications provider for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It includes new technology that can allow telecommunications coverage to be altered while the satellite is in orbit.
Roskosmos said it would now be up to SES Americom to decide what to do with the satellite. The cost of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can run into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euros).
The satellite blasted off on a Russian Proton-M rocket at 02:18 am Moscow time (1118 GMT) from Kazakhstan's Soviet-era Baikonur cosmodrome, which is leased to Russia and carries out dozens of launches every year, officials said.
But the Briz-M booster failed 10 minutes later and the satellite is lower than the planned orbit of around 35,000 kilometres (21,750 miles) above Earth.
Russian space officials were quoted by Russian news agencies as saying the satellite could use its own engines to reach the required orbit.
"The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has not been destroyed and could be used in a lower orbit or go into a higher orbit using its engines," an unnamed official from Russia's state space agency Roskosmos was quoted by RIA Novosti as saying.
Another Russian space official told Interfax: "Specialists can try and use the satellite's own engines to raise it into a higher orbit. But that would reduce the 15-year lifetime of the satellite."
"It is unlikely the satellite can be used" at the lower orbit, the official said.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8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3-2008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irst Solar-Powered Satellite Still Flying at 50
http://www.space.com/missionlaunches/080318-vanguard-solar.html
Vanguard I celebrated its 50th birthday this year as both the first solar-powered satellite and the oldest artificial satellite still orbiting Earth.
The satellite has traveled 196,990 revolutions of the Earth or 5.7 billion nautical miles in the past 50 years, equivalent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beyond the planet Pluto and halfway back.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Vanguard I on March 17, 1958, from Cape Canaveral, Florida, as part of the opening salvoes in the Space Race. The Soviets had earlier launched Sputniks I and II, while the U.S. had managed to get Explorer I into orbit.
The 3-pound, 6-inch-diameter Vanguard I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200-pound Sputnik I launched by the Soviets, and earned the nickname "the grapefruit satellite" from then-Soviet Premier Nikita Krushchev. However, the satellite has outlasted all its Soviet and U.S. predecessors.
The U.S. Army, U.S. Air Force and U.S. Navy collaborated to track, build and launch Vanguard. Offi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tellite fell to the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NRL), which based the design on German V-2 and Viking rockets used to probe Earth's upper atmosphere.
Vanguard's solar technology paved the way for other U.S. satellites that have launched since — the early satellite's solar cells operated for about seven years, while conventional batteries powering another onboard transmitter lasted just 20 days.
The satellite fell silent in 1964 after its last solar cells died, but continues to allow scientist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the sun, moon and atmosphere on satellite orbits. NRL researchers used many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original Vanguard tracking system to build a Space Surveillance System that can detect unannounced, radio-silent satellites passing over the U.S.
Scientists originally estimated that Vanguard would have a life expectancy of about 200 years. Now the estimate stands at 2,000 years, meaning that Vanguard should see many more anniversaries to come.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3-2008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irst Solar-Powered Satellite Still Flying at 50
http://www.space.com/missionlaunches/080318-vanguard-solar.html
Vanguard I celebrated its 50th birthday this year as both the first solar-powered satellite and the oldest artificial satellite still orbiting Earth.
The satellite has traveled 196,990 revolutions of the Earth or 5.7 billion nautical miles in the past 50 years, equivalent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beyond the planet Pluto and halfway back.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Vanguard I on March 17, 1958, from Cape Canaveral, Florida, as part of the opening salvoes in the Space Race. The Soviets had earlier launched Sputniks I and II, while the U.S. had managed to get Explorer I into orbit.
The 3-pound, 6-inch-diameter Vanguard I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200-pound Sputnik I launched by the Soviets, and earned the nickname "the grapefruit satellite" from then-Soviet Premier Nikita Krushchev. However, the satellite has outlasted all its Soviet and U.S. predecessors.
The U.S. Army, U.S. Air Force and U.S. Navy collaborated to track, build and launch Vanguard. Offi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tellite fell to the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NRL), which based the design on German V-2 and Viking rockets used to probe Earth's upper atmosphere.
Vanguard's solar technology paved the way for other U.S. satellites that have launched since — the early satellite's solar cells operated for about seven years, while conventional batteries powering another onboard transmitter lasted just 20 days.
The satellite fell silent in 1964 after its last solar cells died, but continues to allow scientist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the sun, moon and atmosphere on satellite orbits. NRL researchers used many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original Vanguard tracking system to build a Space Surveillance System that can detect unannounced, radio-silent satellites passing over the U.S.
Scientists originally estimated that Vanguard would have a life expectancy of about 200 years. Now the estimate stands at 2,000 years, meaning that Vanguard should see many more anniversaries to come.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3-2008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宣稱擊毀衛星未製造太多太空垃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0/1/vpnk.html
美國宣稱它上個月用飛彈摧毀的衛星,並沒有給太空製造太多垃圾,絕大多數碎片都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燒毀。
美國國防部今天針對它在二月二十號進行的衛星截殺任務,發表到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報告,國防部的飛彈防衛署宣稱,這次任務相當成功,衛星碎片都不大。
那枚衛星在距離地表250公里的太平洋上空被飛彈擊毀,美國國防部說,任務的首要目標就是避免燃料槽墜落有人居住的地帶,危害生命安全,其次是儘量減少它可能製造的太空垃圾,相隔一個月後,美國國防部說,它們確定這兩項目標都達成了。
國防部說,為了這項任務,它們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規劃和演練,有兩百五十多人參與,它們使用了許多雷達和偵測儀器,來蒐集數據,最大程度的提高命中率,官員說,這次任務給他們最大的收穫就是他們了解到,透過匯聚和整合資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3-2008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首相與日籍太空人通話 稱讚實現日本夢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0/16/vrf0.html
(路透東京20日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今天與人在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太空人土井隆雄通話,恭喜他成功安裝日本新太空實驗室的第一個部份。
福田康夫在首相府內與土井隆雄通話,盛讚土井隆雄的表現。土井隆雄上週進行太空漫步成功安裝日本太空實驗室的第一個部份:希望號實驗艙。
福田說:「恭喜完成實驗室的第一階段。」土井則回答:「我很高興能安裝『希望號』,實現日本的夢想。」
土井還說,另外兩名奮進號(Endeavour)太空人都很喜歡他帶上太空的日本料哩,福田則告訴他:「日本料理是世界文化,我們將開發新的太空食品,敬請期待。」
奮進號太空人12日抵達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12天的擴建太空站和補給任務。奮進號太空梭預計3月26日返回地球。中央社(翻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8 0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8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漫步結束 防護罩修護測試O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1/16/vtcs.html
(路透德州休士頓20日電)兩名太空人今晚結束太空漫步,他們此舉係在測試太空梭隔熱罩的修復程序,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希望這項技術是備而不用。
在太空梭「奮進號」(Endeavour)內監視太空漫步的太空人林納漢(Rick Linnehan),在兩位太空人佛曼(Mike Foreman)及貝肯(Robert Behnken)結束測試後用無線電聯絡告訴他們:「我認為進行非常順利。」
在這6小時多外出期間,兩位太空人也換掉一個故障的電路斷電器,也把太空站上加拿大製造的新修護機器人的保暖襪去掉,因為電力目前已由太空站輸出,不再需要保暖防護。
隔熱罩修護測試是加強太空梭策略的一部分,也是計劃進行的5次太空漫步中第4次的重點工作。奮進號這次到國際太空站,是要進行12天繁忙的修復及施工任務。
自從哥倫比亞(Columbia)號太空梭5年前因隔熱罩受損而爆炸解體以來,NASA即設計出一套預防受損及修復程序,以便未來類似意外發生時,太空梭人員有較好的逃生機會。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降落時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中央社(翻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8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奮進號掃描檢查隔熱罩 確保返航安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2/16/vul6.html
(路透德州休士頓21日電)完成隔熱罩修復技術試驗的太空漫步之後,奮進號太空梭上的太空人今天使用裝備感應器的延伸機械手臂以確保下周太空船能夠安全返回地球。
因為下一個要運抵國際太空站的艙室體積大,太空梭貨艙無法容納機械臂,這項掃描作業比平常提前數天進行,這也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2003年爆炸後,美國國家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施行的安全提升措施的一部分。
奮進號的機械手臂將留在太空站上,給帶著75英尺(約23公尺)長「希望號」(Kibo)實驗艙於5月抵達的發現號太空梭使用。這個模組大小約當於一輛大型觀光巴士,是日本對於造價1000億美元太空站的主要貢獻。
將這支機械臂留在太空站意味著奮進號隔熱罩最後掃描工作,必須在24日太空梭離開太空站之前完成。
奮進號通過稍早的檢查,當時著重在尋找發射時碎片造成的隔熱罩損傷。類似的損傷加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與7名太空人喪生。(中央社)翻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3-2008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12天任務
美“奮進號”返航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 ... mp;art=0326wf23.txt
(美國.休士頓25日路透電)在送交日本太空實驗室一部分部件后,太空梭“奮進號”周一與國際太空站脫鉤,開始返回地球航程。
奮進號是在美國東部時間周一晚上8時25分(大馬時間周二上午8時25分),脫離國際空間站,開始返航。
“奮進號”太空梭在机長約翰遜駕駛下,緩慢脫離國際太空站,然后繞行國際太空站一周,以便拍攝該太空站照片,隨即開始返回地球的航程。
“奮進號”離開國際太空站之際,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人依照海軍慣例,響起鐘聲表明奮進號要啟航了。
離別前,奮進號與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互道再見,相互擁抱和握手。
奮進號是于3月11日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太空中心升空,它抵達國際太空站后,逗留了12天,把一台加拿大机器人和日本太空實驗室一部分設備交到國際太空站。
奮進號脫離國際太空站程式比原計劃推遲了半個小時。美國宇航局電視台直播顯示,國際太空站外一個太陽能電池板旋轉接頭臨時發現有鬆動,接頭重新穩固之后,地面控制中心才重新發送指令,讓“奮進號”脫離國際空間站。當時二者正飛行在印度洋上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3-2008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奮進號太空人最後準備 26日降落地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5/16/w1fx.html
(路透休士頓25日電)奮進號(Endeavour)太空梭上的太空人今天進行例行任務,為26日的返航降落作業做準備,此趟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譽為里程碑的任務也接近尾聲。
奮進號太空梭將首座日本太空艙送抵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組裝加拿大機械人進行太空站維修後,7名機組人員開始收藏裝備,檢查飛航控制系統,為返航地球的遽降做準備。
奮進號在3月11日升空,在ISS停留12天後,24日脫離ISS返航,預計將在美東時間26日晚間7時05分(台北時間26日上午7時05分)降落在佛羅里達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
此次任務共進行了5趟太空漫步,多數時間用來組裝加拿大機械人Dextre;未來Dextre將用來進行太空站外部的維修作業。
奮進號的主要任務為安裝日本「希望」(Kibo)太空實驗室的第一部份;「希望」實驗室預定明年初組裝完畢,屆時將成為外太空最大型的實驗室。(中央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8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奮進號26日降落 NASA不擔心擋風玻璃小裂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6/16/w587.html
(路透休士頓26日電)太空梭奮進號(Endeavour)完成為國際太空站安裝日本的太空實驗艙和加拿大的機器人後,今天已經在返回地球途中。
奮進號預定在格林威治時間(GMT)今天晚間23點05分、佛羅里達(Florida)州日落前33分降落在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結束這趟16天的任務。
氣象預報顯示,那段時間天候適合降落,飛行主任瓊斯(Richard Jones)說,太空梭狀況也良好,除了擋風玻璃有一條小裂痕外,有可能是太空中的碎片造成的。
瓊斯昨天晚間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簡報時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並沒有因為這個小裂痕就將奮進號降落任務喊卡,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也不感到憂慮,「他們和我們一樣有信心,奮進號做好準備回家了。」
這次奮進號創下NASA最長、最繁重的一次太空梭任務,總共在太空站停留了12天,完成五次太空漫步。中央社(翻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氣不佳 奮進號太空梭延後降落卡維納爾角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7/19/w64l.html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六日電)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在國際太空站完成創紀錄的任務後,因地面天氣不佳,預定今天降落甘迺迪太空中心時間已經延後。
飛行任務主任瓊斯說,經過短暫九十分鐘延誤後,天氣可望好轉,太空人將試著在當地時間二十六日晚間八點三十九分(台灣時間二十七日上午八時三十九分)降落。
奮進號這次在國際太空站任務是有史來最長的一次,總共停留十六天、進行五次太空漫步,並完成前所未有的一項任務、把取名為「Kibo」的日本太空實驗室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在德州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的任務管制中心,稍早已指示關閉太空梭貨艙艙門,這是脫離軌道的第一個步驟。
兩小時後宣布延後,意即要到當地時間下午七時三十三分(台灣時間二十七日上午七時三十三分)以後才開始脫離軌道,預定台灣時間二十七日上午八時三十九分降落在卡納維爾角。
如果天氣情況未獲改善,太空人將於明天或後天的重返大氣層窗口開放時段再作嚐試。
管制中心在台灣時間昨晚十一點叫醒機組員後,奮進號太空梭駕駛強生說:「這是兩週探險之旅,很高興、也很榮幸圓滿完成。」
奮進號指揮官戈里二十三日晚間形容這十六天任務一切成功;戈里說:「我們所作所為令人嘆為觀止,每一趟太空漫步、每一次機器手臂操作都很成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8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福衛二號軌道獨特 定點監控靈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7/4/w5kr.html
南極威爾金冰架崩解,世界各國都嚴密觀察中,來自台灣的福衛二號影像所以能獨步全球,主要在軌道設計和解析度,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靈活最機動的定點監控衛星。
成功大學劉正千教授表示,福衛二號的軌道設計,主要是在平行與垂直的軌道上,有的控制系統,可以前後左右快速旋轉,並有四十五度的指向角度調整,因此可以大幅度的拍攝;一般的衛星錯過一次拍攝時間,可能必須再過好幾天才能再來拍一次,而福衛二號是「日再訪軌道」,可以每天同定點拍攝,這個功能也在這次南極威爾金冰架崩解事件中獲得印證。
福衛二號從三月七日開始拍攝,連續拍了七天,其中以三月八日天氣最好,效果最佳。另外三月九日、三月十一日所拍攝的影像,也都可以看得出來有不同的變化,不僅看到崩解的過程,還有冰架下的水塘也歷歷可見。
為了福衛二號大量的影像特性,劉正千開發「福衛二號影像自動處理系統」。這套系統除了能同時大量處理影像,最傲人的是影像分析準確度,衛星是移動式攝影,每一張照片都有時間上的差異,加上地球自轉的效應,準確校正是最迫切問題。
福衛二號影像自動處理系統中,以航空或衛星平台所產製的正射影像為基底影像,先在基底影像上利用空間特徵,自動圈繪出不隨時間改變的區域,再以福衛二號拍攝影像進行嚴密的錯位修正,以及多期影像幾何配準與輻亮度正規化處理等,產製高階影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3-2008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智庫:中國太空發展可能造成軍事威脅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7/19/w6cg.html
(法新社東京二十七日電) 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今天警告,中國太空計畫可能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
這份今天發表的評論也說,中國可能繼續其太空發展計畫,「作為取得對抗美國的軍事競爭力的重要工具」。
防衛研究所在年度東亞戰略評估中說:「參與中國太空發展的組織,與人民解放軍有深厚關聯,他們有可觀數目的衛星可能打算用作發展軍事用途。」
中國去年十月發射一個太空探測器,這是其目標遠大的太空探索計畫的一環。防衛研究所說,這個計畫有「提高國家聲望的效果」。
防衛研究所並表示,中國去年一月試射衛星,擊落太空中的氣象衛星,加深軍事關切。
評論說:「飛彈不僅可摧毀美國人造衛星,也可以擊落日本情報收集衛星。」
「在國際緊張情勢升高時,這些衛星會遭遇很大威脅的可能性已經出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大與中科院 合作航太研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29/78/wawg.html
〔記者吳幸樺台南報導〕成功大學的航太技術研究成果獲得肯定,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金壽豐昨日率院內重要主管拜會成大校長賴明詔,磋商合作研發新科技的相關事宜。金壽豐展現高度合作意願與誠意,希望藉助成大在航太科技的卓越成就,一同創造全新科研技術。
成大表示,將來一起合作研發技術的新伙伴,除了中科院,還有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成大將以航太科技中心為對口單位,負責各關鍵技術之開發,而中科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則負責相關測試、研製與技術轉移等工作。
賴明詔表示,大學的使命是滿足社會國家的需要,與中科院開起合作之門,對於成大來說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機會,雙方都應抓住此一機會為國家做出具體貢獻。
金壽豐表示,成大在航太科技研發有雄厚基礎,中科院期待提供研究經費,與成大教授一起執行長期的科研計畫;為有效利用資源追求卓越成就,未來合作的方式將以長期合作為目標,應該聚焦在某些特定題目,作重點突破。
成大航太系主任陳介力與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也相當看好三方合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4-2008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erojet 和 Orbital 為美國宇航局獵戶座計劃成功試射新一代安全繫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08/54/wv7d.html
美通社-加州薩克拉門託和維吉尼亞州杜勒斯電:GenCorp (NYSE: GY) 的子公司 Aerojet 與 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NYSE: ORB) 今天宣布,兩家公司在共同進行的一項對拋放引擎的靜態試射中取得成功。該拋放引擎是美國宇航局 (NASA) 新一代人類航天工程獵戶座 (Orion) 計劃中 Launch Abort System(發射中斷繫統,簡稱 LAS)的關鍵部件。獵戶座計劃是美國宇航局計劃讓人類探測者重返月球,以及之後向火星 (Mars) 和太陽繫中其它目的地進發的星座計劃 (Constellation Program) 的一部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NYSE: LMT) 是獵戶座計劃的主承包商。
(圖片:http://www.newscom.com/cgi-bin/prnh/20080407/AQM026 )
由 Orbital 開發的獵戶座 LAS 是一項新的功能,它能夠使宇航員機組人員在執行 pad 操作或在航天器的上升階段發生緊急事故時安全逃生。Aerojet 對拋放引擎負責,該引擎將被應用於每次任務,在不需要 LAS 時將其拋放。對拋放引擎的成功試射增加了 LAS 的技術成熟度,這還是首個獵戶座計劃全面火箭推進器試驗的一個重大的技術成就。
消息來源 Aerojet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4-2008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馬太空人:學生不懂星球星星
政府暫不必再升空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 ... mp;art=0408mc70.txt
(莎阿南7日訊)大馬首位太空人賽慕斯扎法認為,政府不需迫不及待展開第2名太空人升空計劃,因還有很多學生連星星和星球的基本知識都沒有!
他說,雖然政府希望看到更多太空人的出現,不過,政府應把重點放在推動國內的科學基礎發展和展開研究計劃。
他強調,只有這么做,大馬才能成為擁有太空技術的國家。
為國家帶來效益
他昨天出席瑪拉工藝大學激勵講座時,這么指出。
賽慕斯扎法說,太空協會有必要加倍努力,同時刊印更多有關太空科學的書籍。
他指出,太空人升空計劃為國家帶來不少效益,而他在巡迴全國發表演說中,發現政府推行的太空人計劃,激發不少小孩想當太空人夢想,也增加他們對數學和科學的興趣。
“不過,仍有人以不屑的態度看待這項計劃,同時發表冷嘲熱諷的言論。”
他重申,政府展開的太空人計劃,並不需花費政府一分錢,因為那是政府向俄羅斯購買蘇愷戰機的交易中,所獲得優惠。
他披露,目前任何有意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費用至少要逾億令吉。
詢及有望最遲在2011年上太空,並在太空站停留長達半年的國家第二太空人法益卡立時,他指出,在去年遇劫時被砍傷的法益卡立,如今要上太空的機會,可能會有變數。
“這是因為太空人升空條件非常嚴格,包括不能有補過牙齒及也不能在動手術后,有留下疤痕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