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ongszewei

如何辨别和选择好茶?*附加各种茶类鉴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10-2006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乌龙茶
 

花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花茶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胚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够散发出香味儿的鲜花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一般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划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等不同种类,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而每个种类又可根据它的加工原毛茶胚的产地、质量与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划分出若干等级。

花茶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啜,花香袭人,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花茶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行销量大的是茉莉花茶。这是因为茉莉的香气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花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是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


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武夷大红袍的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北部天心岩下天心庵之西的九龙窠。山壁上有“大红袍”三个朱红色大字,是朱德题刻的。该处海拔600多米,四季气候温和。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都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正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大红袍的树龄已有千年,是稀世珍宝。现在九龙窠绝壁上仅仅有四株,它们由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润,不用施肥,而生长茂盛。人们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产量极少,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武夷大红袍,属于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后还有着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亦称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肉桂”。

武夷山茶区,是一片兼有黄山怪石云海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的山水圣境。三十六峰,九曲溪水迂回环绕其间。山区平均海拔650米,有红色砂岩风化的土壤,土质疏松,腐殖含量高,酸度适宜,雨量充沛,山间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岩泉终年滴流不绝。茶树即生长在山凹岩壑间,由于雾大,日照短,漫射光多,茶树叶质鲜嫩,含有较多的叶绿素。

肉桂外形条索云整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干茶嗅之有甜香,冲泡后之茶汤,特具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流香,茶汤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呈淡绿底红镶边,冲泡六七次仍有“岩韵”的肉桂香。

岩茶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据茶叶史料记载,早在南朝宋末年(479)就已经闻名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唐代诗人徐寅有诗赞武夷茶曰:“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元两朝入贡宫廷,盛极一时。北宋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就有“武夷岩边粟粒牙,前丁后蔡想宠加”的诗句。

元朝为焙制进贡的武夷岩茶—“龙团”、“石乳”,于元大德六年(1320)在武夷山四曲卧龙潭溪水南岸建“御茶园”,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这二百多年贡茶从未间断。在明朝初期虽罢造龙团,又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的前身。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十七世纪时即远销西欧,蜚声海外。

武夷岩茶,历经沧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茶山、茶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便日益兴旺发展起来,如今茶园遍布武夷山峰峰岭岭,丘壑峡谷之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岩茶的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茶场的茶园面积迄今(1994)已发展到八万四千多亩(其中优良品种已达六万六千多亩,采摘面积已达五万亩)。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 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如今的五夷茶园已形成了一个多品多姿的岩茶系列,深受国内、国际茶叶市场的青睐与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0-2006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饼茶

饼茶也是一种圆饼形的蒸压黑茶,因其大小规格比圆茶小,所以又称“小饼茶”。产要产于云南省下关茶厂。饼茶规格为直径11.6厘米,边厚1.3厘米,中心厚1.6厘米。每块重125克,4块装一筒,  75筒为一件,总重37.5公斤,用63X30X60厘米内衬笋叶的竹篓装。  

饼茶主要销往居住在滇、川、藏三省(区)毗邻处的史弟民族地区,包括金沙江和澜沧江上游两岸各县,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州。

 

方包茶

方包茶拉产于四川灌县,是西路边茶的一个主要花色品种,因将原料茶筑压在方形篾包方正,四角稍紧。每包重35公斤,长方形,大小规格为66X50X32厘米,含梗量60%。方苞茶的品质特点是色泽黄褐,稍带烟焦气,滋味醇和,汤色红黄,叶底黄褐。  

方包茶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以松潘为中心,并转达销甘肃、青海、西藏毗邻地区。

 
茯砖茶

茯砖茶约有1860年前后问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益阳和临湘两个茶厂加工压制,年产量约2万砘,产品名称改为湖南益阳茯砖。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X18.5X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茯压茶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

 

固形茶
固形茶是一种细条形的再加工茶,用茶叶初,精制自然产生的细片末茶,研磨成茶粉,然后加入符合食品要求的粘合剂,调和压制成细条的固形条。形状似短碎的面条和粉丝,断面有圆形和三联单角形两种。一般长度1~2厘米,直径0.1~0.15厘米, 用沸水冲泡后茶条不散,茶叶中水可溶物能很快溶出。  

这种茶的生产,对解决低档茶叶原料的再生利用是有益的,也是茶叶饮料的一种新品种。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花茶固形茶,主销山东等地.

 

圆茶

圆茶又名七子饼茶。圆茶是一和圆周饼形的蒸压黑茶包装时每装7块,因此又称“七子饼茶”,每块重357克,规卑鄙为直径20厘米。这和圆饼茶比小饼茶大,因此亦称“大饼茶”。  

圆茶原产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易武(今思茅县东南)为最多。现主要由云南省勐海县生产,昆明市、景东县、下关(今大理布)等也有压制。  

圆茶外形圆整,洒面均匀显毫,色泽黑褐油润,在特殊的陈香味,浓醇可口。圆茶除内销云南、广东等省外、历史上行销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告等国。现港、澳地区也有一定销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0-2006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的历史
 

“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国人饮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牛饮的茶汤,到唐宋精致的品茗,再到明清归于平淡,落实于人伦。寒夜一壶热茶待客,蕴藏了中国人沉默的热情。

中国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始于神农,“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在唐以前,并没有茶字,荼有五种意思,其中一种即为茶。

可确定的是,到汉朝已有饮茶习惯。王褒的“童约篇”写于汉宣帝时(西元前五九年)。诗中有“舍中有客”“武隅贡茶”之句,是最早提及茶饮的文献,武隅乃今之四川彭山县,一般以为茶最早即产于四川,由西向东传,再由南向北传。

但饮茶成为艺术,却是到唐代才确立的。在此之前,茶作为一种解渴的饮料,在大锅中煮,再以勺子分在小碗中,大多是牛饮,不讲究细品。在文士和僧侣的推荐下,精致的茶文化在盛唐终于成熟。茶从一种日常生活饮料,进阶为品茗艺术,开始有了茶礼、茶道、茶艺和茶学的产生。

唐朝推动茶艺不遗余力,以陆羽和皎然为代表。陆羽被後世传为“茶祖师”,和酒神杜甫齐名。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历代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有关茶的学术著作。“茶经”从茶的起源、造茶、煮茶、饮茶,以至于制茶器具、饮茶器具,都十分讲究。他另著有“水品”,确定了水对于饮茶品质的重要。皎然是高僧,禅学造诣高深,撰写“茶决”,劝人以茶代酒,把茶道和禅学相连。

唐代流行饼茶、也饮用末茶“即茶粉”,以末茶为主的“煎茶”,由僧侣传入日本的“煎茶道”,日本煎茶道的精神“和、清、静、寂”也继承了皎然把“品茶”和“参禅”结合的精神。

明清以后,茶艺又进入新的阶段。唐宋饼茶为主的碾煎法,转变为炒青制法,明太祖朱元璋把贡茶由园茶改为叶茶,确定了叶茶的地位,也对近代饮茶的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饮茶法发展到近代,有三种方法,一是盖碗式,二是茶娘式,即一把大茶壶配上数只小杯叫“茶子”;三是功夫茶,流行于福建漳州、泉州、广东的潮州、茶壶以宜兴茶壶砂器最佳,身体圆而稍扁,杯子很小,只有核桃大。这种饮茶法的特色是把茶投入壶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之后,以热水洗壶身,等茶性充分发挥,以后又发展出温润泡。

近代才开始有半发酵茶的出现。乌龙茶又叫“岩茶”。因最早出

中国的茶,分两路传入欧洲。陆路沿着丝绸之路,以北方人对茶的发音CHA,把茶传到欧洲;海路以福建沿海,从海上把茶传到英国。这一路的茶以福建人对茶的发音TEA,把茶带入英国。清代光绪以前,出口茶叶大部分是红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有心,顶你一把.

[ 本帖最后由 kenleong 于 7-10-2006 09: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认识那么多还来问我们哦-.-不能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0-2006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enleong

我只是把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而已,谈不上用心。
谢谢你的赞赏!


bobololo

我是真的不在行的。
这些资料我只是在网上慢慢地找的,
可以说有部分是抄袭,部分是自己胡乱撰写的。
东加西添的,就有一篇像样的文章出炉了。
还想不到的我的写作能力没有想像中那么差...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9-10-2006 02:01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bokfolio + 5 不错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10-2006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ongszewei 于 9-10-2006 02:00 AM 发表
kenleong

我只是把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而已,谈不上用心。
谢谢你的赞赏!


bobololo

我是真的不在行的。
这些资料我只是在网上慢慢地找的,
可以说有部分是抄袭,部分是自己胡乱撰写的。
东加西 ...

我也觉得你蛮有心的!!来加分加分!鼓励鼓励!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6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kfolio 于 9-10-2006 02:17 AM 发表

我也觉得你蛮有心的!!来加分加分!鼓励鼓励!
+5..

我那么努力解释@@没有加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007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波。。。你的分不是自己灌回来的吗,不用加了。。。
看到不错的帖子,顶吧。。。
其实可以,加些茶名,可能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1-2024 02:41 AM , Processed in 0.13607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