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隐居小镇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谁可以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7-2025 10:0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6-7-2025 09:53 PM
短期里面为什么要回来娑婆修行?从2025年开始地球天灾人祸会越来越频繁,人类的生活会越来越糟糕,再回 ...

通常返回娑婆世界的都是已经有成就的菩萨,以分身来人间。相信某些历代的高僧都是菩萨的分身,譬如金乔觉高僧。

佛陀是比较不同,来人间修行成佛,可能与祂的大愿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7-2025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6-7-2025 09:34 PM
传统佛法越修越消极,这不一定,因人而异。

我有看过一些信佛的商人,非常积极的为了生活而奋斗。

遇过很多做生意很多年,钱也找够了,人生开始迷茫,往往这时候有缘遇到佛的人都会重启第二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6-7-2025 09:44 PM
信佛的生意人,多半拜佛基本就是为了求发财,多半不是真正修佛的。
至于那些弘法大师,不过是很积极的传 ...

生意做的越大,越成功的人,往往越容易理解佛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6-7-2025 09:11 PM
本来以为这里讨论什么生命的意义,题目那么高大上,结果都是死后的世界。
可见,传统佛法越修就越消极出世 ...

别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6-7-2025 10:03 PM
通常返回娑婆世界的都是已经有成就的菩萨,以分身来人间。相信某些历代的高僧都是菩萨的分身,譬如金乔觉 ...

地藏菩萨发愿到秽土和恶道接引众生,所以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跟祂非常有缘分。释迦牟尼佛发愿在秽土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弥勒菩萨未成佛前的空档期,把佛教事业托付给地藏菩萨。

不过等到弥勒佛出现,彼时人间是净土,人们遇到地藏菩萨的因缘就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1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uaceng 于 6-7-2025 10:24 PM 编辑
开卷有益 发表于 6-7-2025 10:08 PM
生意做的越大,越成功的人,往往越容易理解佛的教诲。


生意做越大,越成功的,越不被传统佛法所困。
佛教最高的那群是出家人。出家人不允许做生意的,甚至连钱都不可以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7-2025 10:2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名@ 发表于 6-7-2025 10:08 PM
别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确实传统佛法的最终内核,就是消极出世,逃避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6-7-2025 10:17 PM
生意做越大,越成功的,越不被传统佛法所困。

有时并不是传统佛法令到某些朋友消极,真正的原因是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十之八九不如意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7-2025 10: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6-7-2025 10:23 PM
有时并不是传统佛法令到某些朋友消极,真正的原因是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十之八九不如意的经历。 ...

传统佛教教义,本来就消极出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25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6-7-2025 10:17 PM
生意做越大,越成功的,越不被传统佛法所困。
佛教最高的那群是出家人。出家人不允许做生意的,甚至连钱 ...

这是你对佛教徒的刻板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6:5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发表于 6-7-2025 10:34 PM
这是你对佛教徒的刻板印象。

传统佛教教义,基本就是出世思想,佛教教义,本来就劝人消除欲望来解脱烦恼的。
因此人修了,久了后,会消极,逃避现实,佛教修到最后,就变成出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6:5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6-7-2025 10:23 PM
有时并不是传统佛法令到某些朋友消极,真正的原因是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十之八九不如意的经历。 ...

看一下佛教的教义,基本都是很消极出世的。
积极的人学了都变消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7: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7-7-2025 06:56 AM
传统佛教教义,基本就是出世思想,佛教教义,本来就劝人消除欲望来解脱烦恼的。
因此人修了,久了后,会 ...

我认同修佛到最后都会出家,但是我不认同修佛是消极和逃避。

出家人比谁都积极,努力,只不过走的方向各自不同。
佛教教义是劝世人放下那些无谓的琐事,放下包袱。
人轻松了,无论是出家,在家,做什么事情,事业当然比其他人来的有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8:2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7-7-2025 08:29 AM 编辑
tuaceng 发表于 7-7-2025 06:58 AM
看一下佛教的教义,基本都是很消极出世的。
积极的人学了都变消极。


再与朋友你谈谈,看看佛教的四禅八定,修过的人都知道难修。这麽难修的绝学,那里会消极?只有积极的朋友能修上去。这是挑战人类的耐心和上进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发表于 7-7-2025 07:55 AM
我认同修佛到最后都会出家,但是我不认同修佛是消极和逃避。

出家人比谁都积极,努力,只不过走的方向各 ...

出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抛开世俗的一切了。
所以越积极的出家=越消极的逃避现实




唯一本人认同传统佛教的部分,就是当人类遇到烦恼时,然后无法通过智力解决时,佛家劝人降低欲望,如放下,看开等,那么人的烦恼就会少了。


但是一旦什么事都这个态度去面对,会变成所有的世俗的事业,家人,都变成包袱。

传统佛教在以前比较适合大众,是因为古代百姓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的工作,衣食住行,全由上面的统治者安排好了的,教育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其命运可以一眼望到尽。
所以在一切都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佛法的放下,和看开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那个往生佛国什么的,也让人民在活着无法改变命运的情况下,可以把心灵寄托在死后的世界。

但是现在21世纪,人权,民主,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个普通人,只要世俗一点,甚至执着一点,就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入世思想来到现在也变得同等重要了。

所以传统佛法可以让那些躺在床上等死的老人,病人,和那些真的无法改变命运的人之外,其实没有多大用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7-7-2025 08:28 AM
再与朋友你谈谈,看看佛教的四禅八定,修过的人都知道难修。这麽难修的绝学,那里会消极?只有积极的朋友 ...

你可以问这些人,他们修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多半上都和世俗无关,只能说他们很积极的逃避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7-2025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义在于自己,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7-7-2025 08:30 AM
出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抛开世俗的一切了。
所以越积极的出家=越消极的逃避现实

我反对你的看法。

不是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罢了。
好像你这样认为,
那么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这些不是通通都要被你吐一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uaceng 发表于 7-7-2025 08:30 AM
出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抛开世俗的一切了。
所以越积极的出家=越消极的逃避现实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他们的工作态度很多带着躯体不带灵魂的上班族更好。
工作上,解决问题的态度,比很多人更有耐心。
学习上,不会转牛角尖,不会一根筋。
社交上,不会妄加自己的观点,是个很好的聆听者。
作息上,比普通人规律,有耐力,肯坚持。
会自己化解生产生活上的压力,不会把压力传给其他人,减少社会问题。
主要的时间都用来修行,不会到处惹是生非。
做生意的,可以专注在做生意上,不会胡思乱想,可以果断做决策。
定力够,够自信,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不会见人就拜。
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真正意义上远离那些不健康的生活。
不抱怨,不埋怨,时时可以换位思考,不勉强改变任何人事物,从改变自身做起。
不记仇,不幻想未来,实实在在的做好现在的事情。
很注意卫生,无论是心,身体,环境,对环境保护有贡献。
不主动惹麻烦,不会妄加定论,减少社会人与人的摩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25 08: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发表于 7-7-2025 06:25 PM
我反对你的看法。

不是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真的是这样啊,你跟着画家学画画,跟着音乐家学音乐,跟着科学家学科学,跟着出家人,不就是学出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7-2025 12:33 PM , Processed in 0.08809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