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2-3-2016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你的體質與禪修比較相應,建議你去修南傳的禪法,成就速度應該會比修其他的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口說而已的法門還要好。
噢,不建議你拜入日本特務門下去學習笑臉藏刀,不然你以後會看我越看越不順,以我為敵。
。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06: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2-3-2016 04:44 PM
樓主,你的情況應該是輕安,那是心靈上的安樂,也不用跟肉欲交合的欲樂做比較,那是不一樣的樂受,無從比較。
入禪定之前也會有輕安,沒什麼。別認為我外道當它沒什麼,我外道可沒那個程度,我是說那對禪修者並沒什麼。
輕安,在心靈上是進步的,不要當著退步的神經病入陰魔鬼壓床,把健康當病人嚴重誤判,不要聽他們亂說。
。
外道兄,不是轻安呀,顶门(顶轮)全开才能轻安呀很高功夫来的。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种情况,末学在中学时期,那时还没真正学佛禅修,更没听过《楞严经》的时候,夜半起来专心读书,然后躺下以后就曾体验了,但是这种体验只是暂时性的,经验以后的身心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若是由于禅修得到轻安,可没那么容易会退失的。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2-3-2016 07:26 PM
对,这种情况,末学在中学时期,那时还没真正学佛禅修,更没听过《楞严经》的时候,夜半起来专心读书,然后躺下以后就曾体验了,但是这种体验只是暂时性的,经验以后的身心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若是由于禅修得到轻安,可没那么容易会退失的。
對啦, 就是輕安. 沒禪修的人, 輕安在睡眠出現是無法預測的, 也無法捉住, 通常一分鐘就消失了. 出現輕安的狀態也無法預測, 通常要情況特別好, 好像也是學生比較大機率.
你當時讀書讀到半月也應該是讀到忘我進入讀書三摩地, 然後躺下去放鬆出現輕安也不是什麼意外. 無意出現的輕安根本不是修來的, 是狀態產生的, 一閃即逝, 怎麼談得上身心變化.
.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2-3-2016 10:09 P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12-3-2016 09:37 PM
對啦, 就是輕安. 沒禪修的人, 輕安在睡眠出現是無法預測的, 也無法捉住, 通常一分鐘就消失了. 出現輕安的狀態也無法預測, 通常要情況特別好, 好像也是學生比較大機率.
你當時讀書讀到半月也應該是讀到忘我進入讀書三摩地, 然後躺下去放鬆出現輕安也不是什麼意外. 無意出現的輕安根本不是修來的, 是狀態產生的, 一閃即逝, 怎麼談得上身心變化.
.
这要看你依什么标准来看,佛教的标准有时比较严格,其他宗教或学派对这些术语的应用或许比较宽松一些。如果依照佛教比较严格的禅修基础来说,轻安是达到数息观的第三阶段,已经到小腹(丹田)呼吸,然后随息游走到全身之后达到的一个持续性状态,这个状态是禅修者可以自主让它重复发生的状态,并不是偶然的过程。达到这个轻安之后的继续练习,有些人的任督就打开,有些人就可以达到内视体内的器官的程度,差不多是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范围了(各人深浅有别),有些南传佛教的观点,归入初禅了。以下是大德开示的资料,以作佐证。合十。
数息观:(二)随息————随息可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孔,清清楚楚地观照每一次呼吸的出与入,但不数数目。气息自鼻孔端部呼出去的时候,心中很清楚明白,气息自鼻孔端部吸进来的时候,也很清楚明白,念头随着呼吸的出入而紧紧地系在鼻孔上,不到其他地方去。这是随息的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及因随息用得了力,呼吸渐渐深沉,吸气时直往下去,沈到丹田,小腹自然而然地有起伏的动作。切要注要的是,不是故意地控制呼吸,不是把气往下逼,并用头脑指挥小腹起伏蠕动,那样做是不安全的,甚而对身体有害。若气是自然地沉到小腹去的,便没有问题。...第三阶段,虽然仍是在用小腹呼吸,但在自己的感觉上,每吸一口气,会输送到全身,如同整个身体都在呼吸似的。每一条血管、每一支经脉、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连脚趾尖、手指头等,都在吸气似的,觉得极为舒畅...此时还是随息,但自己会觉得,随着气息的进出,全身上下,通体内外,就像一个气球般地充满气又放气,放完气又充气。而且不管充气也好,放气也好,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好享受、好舒服。如能持续着这种状态,到最后一定能得轻安,轻安以后就会入定。所谓轻安即是身体非常的轻松安定,好象是一点点烦恼也没有了,一丝丝妄念也没有了,一些些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不在鼻孔,是在全身,随着呼吸的感觉而贯透到了全身。————自圣严法师,《禅钥》
佛教把观丹田视为修止的初步方法(系缘止)里的一种,故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修成五种系缘止的方法之后,接着当修制心止及体真止,到第三种止,始开智慧。观下丹田时,由于气向下沉,重心在下部,便能把所有的能量储蓄在这里,所以于人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得轻浮的人、紧张的人和讲话讲得很快的人,觉得稳重、沉着,也能使胆小而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以及没有自信心的人,性格改善。智顗大师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下丹田观到稍得力时,可能会产生几种现象:首先是发暖,再则,这个暖的感觉会传到你的全身;暖流或向后通过肛门,顺着督脉从背椎上达头顶;或从小腹,顺着任脉,向上经过胸口到达喉咙,若以舌舐上颚,便易接通督脉,道家即谓打通任督二脉,唯与发慧无关。第二种现象,则是从小腹局部的温暖感,渐渐扩散到全身都觉得柔和的暖感。经过暖的阶段以后,身体所有的不舒服和紧张都没有了,最后连身体的负荷感也没有了,所以能治病健身;坐在那里,已经忘掉自己在做什么;但其享受轻安和舒服的感觉还在。观丹田的极致是只能到这样的程度,它可使你获得到粗定的经验,故尚不知深定何味。就佛教而言,尚未到初禅定境的离生喜乐地。观上中下三种的任何一个丹田,到最后观成时,情况皆同,其中尤以中丹田和下丹田较易得定。————自圣严法师,《禅钥》
以佛陀在身念处说,我们起先先静坐下来,身心放松、精神专一,在你鼻端的出入,注意你的呼吸。培养觉知吸气与呼气,这是第一步。不断的如此培养,进一步你就会走入觉知呼吸的长短、粗细,不断的觉知呼吸粗细长短,你就能觉知呼吸遍满全身,继续的精进,你就能觉知你的身心平静下来,坐的姿势稳定,散乱的心已经被降伏了,所以就会得到轻安喜悦,有觉有观,精神有办法集中在当下爱的呼吸所缘,具备了初禅。由初禅正定进一步观察感受,所以入门处就从身念处的第一阶段入门处,然后身念处的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这就是静态的修法。那么动态能修禅定吗,可以。走路注意走路,吃饭注意吃饭,做任何事只要将你的心收回来在你做事的所缘,如实的观察就可以了。行住坐卧都可以作禅修。————台南慈莲寺大愿法师讲述,《学佛释疑(6)》
佛陀说的离有觉有观就是说,你经由初禅有觉有观来降伏五盖、离恶不善法,因此清清楚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在你的禅修的所缘,就是禅相的对象裡面观察它,叫做有觉有观,因此将你的过去的贪瞋、掉悔、昏沉、疑,将它降伏之后,身心就得到轻安喜悦,这称之为初禅。————台南慈莲寺大愿法师讲述,《学佛释疑(59)》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10:0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2-3-2016 09:24 PM
誰跟你說輕安要什麼頂輪全開的要什麼很高功夫的? 輕安就只是未入禪定之前的狀態.
聽候解說:
輕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C%95%E5%AE%89
... 將要進入禪定之前身心都得到安樂的狀態。也是大善地法之一。
.
外道兄,您读书都不注意,您的资料都已经说了很清楚您还是看不明白。
轻安,指身心的粗重部分被止息,排除了进入三昧的障碍,又被分为身轻安与心轻安两部分[1]。修行九住心,进入禅定状况时,会在头顶先发生重触的觉受,但是身心都会非常舒适,此时就是进入轻安的状态。这又被称为未到地定,是最初阶的禅定状态。
1。身心的粗重部分被止息=心开始一念不起,身开始气住脉停
2。会在头顶先发生重触的觉受=功境里顶门掀开或炸开。
其他的您自己在研究。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10: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l123 于 12-3-2016 10:12 P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12-3-2016 07:26 PM
对,这种情况,末学在中学时期,那时还没真正学佛禅修,更没听过《楞严经》的时候,夜半起来专心读书,然后躺下以后就曾体验了,但是这种体验只是暂时性的,经验以后的身心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若是由于禅修得到轻安,可没那么容易会退失的。
对呀,很多人搞错了比如入静和入定,轻安,观。 |
|
|
|
|
|
|
|
发表于 12-3-2016 10:2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2-3-2016 09:37 PM
對啦, 就是輕安. 沒禪修的人, 輕安在睡眠出現是無法預測的, 也無法捉住, 通常一分鐘就消失了. 出現輕安的狀態也無法預測, 通常要情況特別好, 好像也是學生比較大機率.
你當時讀書讀到半月也應該是讀到忘我進入讀書三摩地, 然後躺下去放鬆出現輕安也不是什麼意外. 無意出現的輕安根本不是修來的, 是狀態產生的, 一閃即逝, 怎麼談得上身心變化.
.
不是啦,您给的资料已经说清楚了您在仔细读。。。真正有了轻安功夫难消失,不是您说的动不动就轻安。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13-3-2016 01:18 AM 编辑
那你認為樓主的狀態是什麼呢? 你認同他們說的: 樓主是需要看醫生的神經病? 樓主是入了楞严经五十阴魔? 樓主是鬼壓床?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觸的動? 不像.
我認為樓主的狀態在禪修裡面一定有得解釋, 就算我說的輕安是錯誤的, 一定是還有另一個狀態, 別個名詞. 我不認為樓主的狀態超出禪修可解釋的範圍.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2:0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3-3-2016 01:03 AM
那你認為樓主的狀態是什麼呢? 你認同他們說的: 樓主是需要看醫生的神經病? 樓主是入了楞严经五十阴魔? 樓主是鬼壓床?
.
1。 您给的那资料说的轻安是真正的轻安下坐也在轻安里,谷成兄的资料所说的轻安在做功夫时下了座就没了。
2。 lz 都没病看什么医生哈哈。
3。 现在lz的功夫魔还没看上眼。
4。 鬼壓床那有这样爽的哈哈。
5。( 整个‘身体’感觉非常轻松,放松,就飘飘然‘升’上去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却是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他说的是感受,感受之前身体里所发生的他没说,说出来了应该能知道什么一回事,佛家不鼓励重色身用八触里的动(气动)带过。用道家那一套能解释。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2:2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3-3-2016 01:44 AM
八觸的動? 不像.
我認為樓主的狀態在禪修裡面一定有得解釋, 就算我說的輕安是錯誤的, 一定是還有另一個狀態, 別個名詞. 我不認為樓主的狀態超出禪修可解釋的範圍.
.
这里要注意lz说是在维持大概一分钟内吧,时间短。。。。气足自寻出路差不多是这个时间,就是八触里的动(气动)。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7: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3-2016 01:11 PM 编辑
首先,我不是楼主,所以我不要说很肯定的话,但是我以为是一种偶然性触发的“止”境(samadhi)。“止”境跟严格意义的禅“定”不同,“止”境不一定需要禅修才能达到的,许多专心读书的学生,或是专心读经的学佛人,或是专注科学研究,或是搞概念思考的哲学家,或是河边看水欣赏风景的游客,由于在一段时间的专心致志,专注于某个目标、形象或概念思考之后,突然放松或躺下之后,都会瞬间进入一种念头停止的“止”境,或三摩地。由于色身的四大尚未调顺,气大尚未充满,只是暂时的念住,而不是真正的气住脉停,所以不是进入真正的定,所以时间一般都很短,然后就消失了。但是由于这个境界不是靠禅修得来,只是偶然撞到的念头停止,所以当事人无法自主,也没有办法去复制,所以叫瞎猫撞到老鼠。一般禅修老师都会叫当事人不要太去认真或执着。要是执着以为这就是禅定,或是什么证悟的经验,甚至有人以为达到涅盘了,然后到处乱说,这就不小心会犯未证言证的过失。所以一般禅修老师都不会去肯定或否定学生在偶然间进入的这些境况,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去胡思乱想,进而犯错。只要不去执着或是去胡思乱想,这些都是善的境界,对读经学佛有帮助。《楞严经》五十阴魔篇就是讲述各种三摩地可能激发的各种止境和潜能,目的都是叫当事人要小心不要执着这些妄想和境界,以免犯下未证言证的过失。这些经验可以是禅修时发生的,也可以是专心工作之后偶然触发的一种经验,不一定都是因为禅修才发生的,年轻人都有可能会偶然性的进入这种状态。有些信仰往往把三摩地的经验捧得很高,所以喜欢谈这些神秘经验,并过分强调那些神秘经验的乐受和达到这些神秘经验的方法,但是佛教就没有太过重视这些事情,因为佛陀所教导的是以三摩地为基础去培养毗婆舍那(内观),然后去观照实相进而达到身心烦恼的解脱,最终进入涅盘。以下是一些资料请大家参考。合十。
打坐只是一个修定的方法,由于我们业习过深,妄念纷飞,非由此慢慢薰习矫正不可,当然还是由作意开始,念佛、参禅、持咒都是作意,其初步的目的是将心念统一,制心一处,进而得止(念止、息止),然后才能谈得上定。初步的定还是要靠色身四大调顺了后才有的,中脉没有打通,就不能做到气住脉停,是无法入深定的,待功深成就后,身心可以分离,定力也就不须靠这色身了,届时在生死的道路上,方有自如的把握。(南师批示:7月28日阅悉。知見甚正,可喜如实而言。)————胡松年先生呈报南师之学佛报告(2000年7月12日)
概念、形象、觀念都是屬於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因此這些都是屬於止禪的修法...如果禪修者不是直接覺察氣息接觸的本身,同時又不用專注去守護著這覺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標記「接觸」的概念,那麼,當即便會落入創造概念、觀念的舊習慣之中,變成了在修止禪,而不是在修預計中的內觀禪了。————緬甸維那耶大師 (Sunlun Shin U Vinaya)等,《宣隆內觀禪修法(Vipassana Buddhist Meditation - The Sunlun Way)》,香港宣隆禪修組翻译,2000年1月初版
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着气化而充实的,气的运行是循着脉的路线,这里所说的脉,并不是血管或神经,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线路。这个气脉理论是相当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奇经八脉,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道家认为:人体中“任”“督”“冲”三脉,对于养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观念,认为人体中的三脉四轮,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藏密和道家,虽然都主张修三脉,不过道家是以前后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藏密则以左右二脉为主。修法虽然不同,但两家都是以中脉(冲脉)为枢纽关键的。至于禅宗坐禅的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脉,可是,坐禅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并且可以使气沉丹田,气息安宁。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气也不会乱冲乱跑,而渐渐循着各气脉流动,反归中脉。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于中脉,达到脉解心开时,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两忘。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而说能够入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修习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谓心一境性(亦称奢摩他、三摩地、止等)。经中有许多方法,修之可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这些境界,根据佛说,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缘成的(有为法)。它们与实相、真理、涅槃无关。这一种的修习,在佛世以前已经有了。因此,它不是纯粹佛教的,但是佛教也并未将它从佛教的修习方法中剔除。可是这种方法并不是证入涅槃的要件。佛在自己证正觉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师门下,学过这种瑜伽法门,而达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并不以之为满足,因为它们并不能予他以彻底的解脱,也不能使他亲见最终的实相。他认为这种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静的生活”,如此而已。因此,他发明了另一种的修习,叫做毗婆舍那(观),深刻地察照万物的本性,以导致心灵的完全解脱,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槃。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习的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据观察、警觉、洞照与忆念而作的一种分析法。————[锡兰]化普乐·罗睺罗大长老 Walpola Rahula,《佛陀的启示》之修习:心智的培育,顾法严居士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对《楞严经》的阴魔常有误解,认为一定是天魔,或是鬼魅众生来迷惑禅修者,其实不然,这里的阴魔包括五蕴,在止境中对色受想行识的执着和贪爱都是魔。如果当事人不断贪着这些经验,迷失正知正念,就会透过各种方法去复制这些经验,然后透过这个去玩弄妄想和精神,这样就是偏离佛法的正道了。然后就和魔事相应,招引鬼神,或是着狂,这些是比较以后的事了,先有对境界和五蕴的贪爱,然后才会逐渐引发后面的这些事情。所以《楞严经》的五十阴魔是一种当头棒喝,让大家知道应该以不动不移的正念去对待禅修中,甚至是偶然性触发的五尘境界事,一般人要有神秘经验以后,叫他去读五十阴魔就可以防止过患,例如邪知邪见、谓己成圣、未证言证的过患,这是佛陀的用心良苦,学佛人以经典为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合十。
你五阴魔相,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会产生异能,你要忍一下,不要去用它。外面的不懂的人就专门在修这些。这些是天性,你如果是执著天性,你学不到佛性。因为你的天性,它照样有自性会神变。————释善祥比丘,法界弘法卫星电视台,於2015年2月28日,主题《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你害怕魔,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魔,佛说魔是五蕴,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就是魔。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六根触到六尘,那么执著于五蕴,这种执著就是魔。简单说,魔是来自于贪嗔痴,并不是来自于外面...不管世界上真的有什么很凶的魔,可是若没有你的五蕴来借他使用,不可能有魔会影响我们。————台南慈莲寺大愿法师讲述,《学佛释疑(6)》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氣足自尋出路" ? 你講的太簡潔, 捉不到球.
氣足自尋出路, 小鹿亂撞? 臉紅心跳?
查了百科, 八觸裡的動不是這樣, 不好意思, 不接受.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3-3-2016 07:27 AM
首先,我不是楼主,所以我不要说很肯定的话,但是我以为是一种偶然性触发的“止”境(samadhi)。“止”境跟严格意义的禅“定”不同,“止”境不一定需要禅修才能达到的,许多专心读书的学生,或是专心读经的学佛人,或是专注科学研究,或是搞概念思考的哲学家,或是河边看水欣赏风景的游客,由于在一段时间的专心致志,专注于某个目标、形象或概念思考之后,突然放松或躺下之后,都会瞬间进入一种念头停止的“止”境,或三摩地。由于色身的四大尚未调顺,气大尚未充满,只是暂时的念住,而不是真正的气住脉停,所以不是进入真正的定,所以时间一般都很短,然后就消失了。但是由于这个境界不是靠禅修得来,只是偶然撞到的念头停止,所以当事人无法自主,也没有办法去复制,所以叫瞎猫撞到老鼠。一般禅修老师都会叫当事人不要太去认真或执着。要是执着以为这就是禅定,或是什么证悟的经验,甚至有人以为达到涅盘了,然后到处乱说,这就不小心会犯未证言证的过失。所以一般禅修老师都不会去肯定或否定学生在偶然间进入的这些境况,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去胡思乱想,进而犯错。只要不去执着或是去胡思乱想,这些都是善的境界,对读经学佛有帮助。《楞严经》五十阴魔篇就是讲述各种三摩地可能激发的各种止境和潜能,目的都是叫当事人要小心不要执着这些妄想和境界,以免犯下未证言证的过失。这些经验可以是禅修时发生的,也可以是专心工作之后偶然触发的一种经验,不一定都是因为禅修才发生的,年轻人都有可能会偶然性的进入这种状态。有些信仰往往把三摩地的经验捧得很高,所以喜欢谈这些神秘经验,并过分强调那些神秘经验的乐受和达到这些神秘经验的方法,但是佛教就没有太过重视这些事情,因为佛陀所教导的是以三摩地为基础去培养毗婆舍那(内观),然后去观照实想进而达到身心烦恼的解脱,最终进入涅盘。以下是一些资料请大家参考。合十。
"偶然性触发的止境", 應該就是這樣, 絕對認同. 謝謝你的用心解說.
對不起, 我還以為這種情況的名稱叫著"輕安", 原來輕安這個名稱是用在更深入的境界. 我之前說樓主那種情況在禪定之前就發生了, 原來真正名稱是叫著 "止".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鹿乱撞
好像hamsap小说
|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4-3-2016 08:58 A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12-3-2016 04:44 PM
樓主,你的情況應該是輕安,那是心靈上的安樂,也不用跟肉欲交合的欲樂做比較,那是不一樣的樂受,無從比較。
入禪定之前也會有輕安,沒什麼。別認為我外道當它沒什麼,我外道可沒那個程度,我是說那對禪修者並沒什麼。
輕安,在心靈上是進步的,不要當著退步的神經病入陰魔鬼壓床,把健康當病人嚴重誤判,不要聽他們亂說。
如果樓主的目的是要離貪悟道,的確是要和五慾比較的。這樣可以提高信心,增強自己對于五慾的抵抗力。
中部59經《多種受經》里,佛陀跟阿難比較五欲、四禪八定與想受滅(滅盡定):
阿難!有這五種欲,哪五種呢?能被眼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能被耳識知,……(中略)的聲音;能被鼻識知,……(中略)氣味;能被舌識知,……(中略)味道;能被身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所觸,阿難!這些被稱為五種欲。
阿難!凡緣這五種欲生起的樂與喜悅,這被稱為欲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這是眾生感受最高的樂與喜悅。』我不同意,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有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這是眾生感受最高的樂與喜悅。』我不同意,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有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二禪,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喜的褪去……(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三禪,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樂的捨斷……(中略)進入後住於……的第四禪,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中略)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阿難!有人可能這麼說:『這是眾生感受最高的樂與喜悅。』我不同意,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有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阿難!什麼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呢?阿難!這裡,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阿難!這是比那種樂更勝、更妙的其它樂。
如果不認清這些,也不比較,小心落入某外道(不是說你,但歡迎某外道對號入座)的邪見,認為性交的高潮是即身成佛的捷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3-3-2016 01:1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3-3-2016 09:36 AM
"氣足自尋出路" ? 你講的太簡潔, 捉不到球.
氣足自尋出路, 小鹿亂撞? 臉紅心跳?
查了百科, 八觸裡的動不是這樣, 不好意思, 不接受.
.
要对气机和气脉有一些了解就容易多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