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跑步分享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9-5-2016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床一踩地就足跟痛,我得了足底筋膜炎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79期 2013.10.01 作者 : 李宜芸 圖片來源 : 陳昱任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見的腳部疾患,教你如何預防與治療,向足跟痛說bye-bye。

50歲的林媽媽每天早上起床,腳一踩地,足跟就出現劇烈的刺痛感,走了十多分鐘後才逐漸緩解。最近她在辦公室坐久了,一站起來腳也開始痛。醫生說,她得了「足底筋膜炎」。她心想,我每個週末努力地爬山、慢跑維持運動量,怎麼會得足底筋膜炎呢?

我們的腳骨相當精密且強壯,小小一隻腳就有26塊骨頭,除了腳掌與腳趾的蹠骨與趾骨外,腳踝處還有距骨、舟狀骨、骰骨、楔狀骨、跟骨等等,為了固定這些骨頭,骨頭間有一百多條如粽子綁繩般的韌帶把這些骨頭牢牢繫住。除了韌帶外,需要靠一條「脛後肌腱」,從小腿後側延伸到腳內側來支撐起足弓;足底還有個扇形的結締纖維組織——筋膜,從跟骨延伸到五個腳趾,像「漁網」般撈住這些骨頭,在走路時,會隨著步伐一張一弛。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體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們全身的重量並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會發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退化,」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直白地說。年輕時,足底筋膜因為有強壯的韌帶、肌腱協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在支撐腳,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部位逐漸退化,韌帶、肌腱也不例外。此時正常使用,或許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傷害,但若體重過重、使用不當,如時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愛踩公園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會導致已經退化的韌帶、肌腱不斷耗損、鬆掉,最後就只剩足底筋膜來支撐身體重量。

鍾佩珍觀察足底筋膜炎病患一脫掉鞋、襪站著時,可以看到這些病患的足弓塌陷、變形,主因是脛後肌腱失去支撐功能,形成了內轉足(或稱內旋足),「整個結構塌了下來,就更會拉扯到足底筋膜,」鍾佩珍說。

但有些病患因為天生足部結構的瑕疵、重量分配不均,如高弓足的病患因為結構拱起,會先傷到關節;扁平足的患者則是缺乏足弓,結構往內傾斜,最後都會傷到足底筋膜,也容易出現足底筋膜炎。

「下床腳跟痛」是診斷指標

當足底筋膜炎發生後,病人最典型的主訴就是「一下床,腳跟就痛得受不了!」,這也是醫生鑑別診斷的指標。

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說明,因為人體60%的負重,須靠兩腳跟骨承受,每天走路跑跳,在跟骨與筋膜交界處,或稱接骨點,容易有撕裂傷。一般小撕裂傷,在休息、睡覺時「纖維母細胞」會幫忙修復好,但當撕裂傷不斷、好不起來成了慢性發炎後,足底筋膜逐漸纖維化,血液循環變差,纖維母細胞就愈難進入受傷區域修補組織。

也因此只要是一段時間不用腳,如睡覺、久坐,要起身踩地時,正在慢性發炎、彈性已變差的筋膜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張力,足跟就會有撕裂的痛感,李文吉形容,「就像是未癒合的傷口被粗手粗腳的揭開紗布」,需要過一段時間疼痛才會減輕。李文吉說,在檢查病患時,他會用原子筆蓋端去按壓、檢查病患的痛點,通常痛點會在足跟近內緣處;再來會請病患照X光確診,健康的足底筋膜會呈現完整清晰的弧線,若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因為病灶不斷發炎,或呈現水腫,X光會看不出弧線,再對照上述按壓的痛點,即可判斷是否為足底筋膜炎。

李文吉強調,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因為年齡較大,在X光圖中,跟骨處易出現骨刺的退化現象,但骨刺並非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拿掉骨刺並無益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九成接受保守治療可好轉

雖然痛起來很難受,甚至有人治療很久卻不見好轉,但好消息是,鍾佩珍很有信心地說,只要耐心治療,九成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過保守治療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重點得找出導致足底筋膜炎的不當生活習慣,並改掉它。「這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絕對有使用不當,」鍾佩珍語調提高地說,因為太多病患沒有察覺到身體已退化的事實,仍愛爬山、慢跑、習慣扛重物……等等,都可能讓足底筋膜受傷,「很多病患只痛一邊覺得沒事,繼續硬撐,反倒為了避開疼痛,另一隻腳負擔加重,來看病時已經兩隻腳都有足底筋膜炎了,」鍾佩珍搖頭。

若出現足底筋膜炎症狀,最先要做的就是休息,不搬重物、不久走、停止爬山、慢跑等運動。其他保守治療有以下方法:

■藥物治療: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注射類固醇。鍾佩珍說,很多病患排斥吃藥,改用奇怪姿勢去躲掉疼痛,反倒會延伸出其他傷害。吃藥會讓病患減輕疼痛,但不會忘記疼痛,可以時時提醒讓腳休息。

有些醫生會幫病患施打類固醇,但鍾佩珍說,過去她也會幫病患打針,但一打類固醇,痛感會迅速消失,病患容易忘記傷還在,持續磨損足底筋膜,病情反而惡化。

■物理治療。 包括超音波、短波,這兩種工具都是藉由物理產生熱能幫助組織再生。

■足底筋膜伸展運動。 手扶桌緣,弓箭步,慢慢身體往前傾,後足跟不離地,維持5~10秒,每天2~3次。或是製作一個三角形箱子,高度約10公分,斜邊長大於自己的腳長,放在牆邊。扶牆,站上斜邊,維持5~10秒,重複5~10次,以伸展足底筋膜。

■量身訂做鞋墊。 許多病患的腳部結構已經變形,足弓消失,需要量身訂做鞋墊將足弓撐起,避免塌陷的足弓不斷拉扯足底筋膜。

■熱敷。 病患在家可以泡泡熱水,藉由熱讓該處血液循環增加。「熱水是最簡單、最易取得的治療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到,只是你要不要做,」鍾佩珍說。

■骨震波

對於長期保守治療不見效、多年足底筋膜炎纏身的病患,近年出現的骨震波是可以嘗試的治療方法。

已為近兩千名病患施打過骨震波的李文吉說明,骨震波是從腎臟、膽囊的體外碎石機發展而來,把震波能量聚焦打在筋膜、肌腱慢性發炎或退化的部位,穿透組織的震波能讓該處產生小隙縫或小傷口,卻不會造成侵襲性的傷害,可以幫助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不佳的地方,藉此幫忙組織重新癒合、再生。目前的研究顯示,震波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效果很好。

施打完骨震波後,不用住院,但病患足跟不能過度負重,讓組織有再生機會。震波效果並不立即,依病患狀況,多數的人約在4~6週後可以改善疼痛的情形。

不過骨震波目前仍屬自費項目,且骨震波有不同機型,依照不同的機型,施打的次數與費用皆不同,目前有須施打三次的療程、每次自費2000~3000元的震波,也有只須施打一次、自費9000元的機種,病患應與醫生詳細討論,依自己的病情與經濟能力選擇。

李文吉的經驗,施打骨震波的患者有九成以上可以獲得改善,少部份因為體質、施打骨震波時定位不準或恢復不理想等原因施打多次仍未見好轉,則需要考慮疼痛並非足底筋膜炎造成的。

李文吉曾收治一名在其他醫院施打過三次骨震波卻未見好轉的30歲男性病患,因為病患仍很年輕,且無典型足底筋膜炎下床踩地腳跟痛的症狀,主訴是走久了才會痛,李文吉懷疑並非足底筋膜炎,經過檢查後決定開刀,才發現是跟骨與足底筋膜之間長了血管瘤,只要走久了,血管瘤就會腫脹,出現疼痛。在拿掉血管瘤後,病患的足跟疼痛也就跟著消失了。

其他如足踝三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跟骨的應力性骨折、足底蹠肌肌炎、足付骨隧道症、或神經纖維瘤、甚至肌肉層脂肪瘤…,也有可能導致足底疼痛,也因此醫生需要詳細的鑑別診斷才能確定是否為足底筋膜炎,再給予適當的治療。

■內視鏡筋膜切開術

除了骨震波外,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也可嘗試內視鏡筋膜切開術,在腳底跟骨處、或是從腳底側面開刀進去,從內視鏡去觀察筋膜的樣子,確定並非血管瘤、脂肪瘤、神經纖維瘤等腫瘤引起的疼痛後,且筋膜纖維化嚴重時,可以特殊刀刃在筋膜橫向劃開,目的並非切斷筋膜,而是把筋膜放鬆,李文吉說明。

鍾佩珍提醒,若真需要開刀一定要多諮詢不同醫生,確定只能開刀處理時再開刀。

正視老化,慎選運動

治療足底筋膜炎,病患必須正視自己老化的事實。「每個人都會老化,」鍾佩珍直言,40歲開始就要慎選運動,生病了就要調整生活習慣,「我可以幫你把破掉的鏡子修好,維持生活上的需求,但裂痕一定還在,你若不小心用,還是會裂開(復發)!」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5-2016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救苦救難搖頭族 于 9-5-2016 10:30 PM 编辑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滋味:

早起一下床,腳一踏地的那一瞬間

腳心如同針刺一般的撕裂感

還記得筆者第一次體會到這症狀時

還以為是鞋裡不小心進了圖釘



這就是足底筋膜炎,今天讓我們來談談它





Pencil-icon  功能與構造

        Plantar-Fasciitis   

(圖片來源:americanfoot.com)

↑足底筋膜是一束由足跟連接至五根腳趾的蹠骨的結締組織

plantar fascia anatomy



(圖片來源:www.webmd.com)

↑足底筋膜和足部的骨頭的形狀,是不是就好像弦和弓一般?



人在行走時,腳掌在地上將身體向前推進

此時會使足底筋膜被拉扯開來



plantar-walking

(圖片來源:www.hemensaglik.com)

Pencil-icon  成因

當我們走得太多,又穿了不合適的鞋子(鞋底太薄或太硬)

足底筋膜就會被過度拉扯,進而發炎、甚至出現部分撕裂

病人會在腳向前推進的時候感受到足底刺痛



Pencil-icon  好發族群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足底筋膜炎呢?

Warning-sign-icon扁平足或是高弓足

Warning-sign-icon需要久站(如老師、銷售員)

Warning-sign-icon走太多(如背包客)

Warning-sign-icon體重過重

Warning-sign-icon小腿後側肌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過緊



Pencil-icon  症狀

最常見的情形是:

起床後踩地的第一步感到彷彿"被電到"的刺痛

再稍微活動多走幾步後會覺得舒緩一些

Plantar-Fasciitis-Labelled

(圖片來源:burlingtonsportstherapy.com)

疼痛好發於內側足弓靠近腳跟處

也有可能往前向腳趾方向延伸(如上圖)



Pencil-icon  治療與預防

得到足底筋膜炎的病人,特別是沒有立即處理的人

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一個能在短時間內痊癒的病

通常病人在接受保守治療後,大約可在半年到一年內康復

常見的治療方法有:

1. 休息→最簡單也最重要,避免足底筋膜再承受過多拉扯

2. 冰敷→協助消炎(症狀發生的2~3天內適用,每次15分鐘,每天至少2次)

3. 超音波→以深層熱促進組織癒合

4.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止痛

5. 深層橫向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 DFM)→專業治療師循特定方向施力按摩,以促進局部循環、破壞沾黏

6. 伸展→針對足底筋膜及小腿後肌,減低組織張力

7. 鞋墊或支撐良好的運動鞋→特別是扁平足或高弓足,幫助減低足底負擔

8. 消炎止痛藥或痛點注射→通常在上述方法皆無效時才考慮



下面是一些簡單的預防保健運動:

Achilles_stretch


(圖片來源:http://www.plantar-fasciitis.co.uk/exercises.html)

1. 伸展阿基里氏腱:站在階梯邊緣,將腳跟下垂並保持膝蓋伸直

   維持20~30秒,休息5~10秒,反覆10次,一日2~3回

standing_calf_stretch

(圖片來源:http://www.plantar-fasciitis.co.uk/exercises.html)

2. 弓箭部伸展:前腳屈膝,後腳膝蓋伸直,重心放前腳,注意雙腳皆保持朝前

   維持20~30秒,休息5~10秒,反覆10次,一日2~3回

   效果與1相似,可選擇一個做

calf_stretch_towel

(圖片來源:http://www.plantar-fasciitis.co.uk/exercises.html)

3. 毛巾伸展:膝蓋伸直,毛巾繞過腳底,雙手輕拉直到感覺小腿後方微緊



   維持20~30秒,休息5~10秒,反覆10次,一日2~3回



   效果與1和2相似,可選擇一個做



fascia_stretch_sitting

(圖片來源:http://www.plantar-fasciitis.co.uk/exercises.html)

4. 伸展足底筋膜:以手輕扳腳趾,直到感覺腳底微微緊繃

   維持20~30秒,休息5~10秒,反覆10次,一日2~3回

frozen_can_roll

(圖片來源:http://www.plantar-fasciitis.co.uk/exercises.html)

5. 滾球按摩:坐姿下將高爾夫球(可以網球、原木棍替代)至於腳底,輕踩並來回滾動

   每次3~5分鐘,每日建議勿超過3次以免刺激筋膜再次發炎



上述運動只是簡單的保健,若讀者真的患上足底筋膜炎,建議還是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以在黃金期內達治療效果
来源:
物理治療師 高巧宜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足底筋膜炎發生的真實原因![size=0.9em]發表時間:  [size=1.1em]2013 年 08 月 12 日  |  文章分類:  [size=1.1em]運動保健  
[size=1.1em]人們對於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了解甚少,醫療專業人員對於發生的原因也僅有一點共識,而且目前也無任何治療方式被證實是可靠的。足底筋膜是一條結締組織,沿著足部的底下,從腳跟連到腳指。此筋膜有助維持足弓的完整性並具有吸震的功能,此外,也扮演絞盤機制關鍵的角色。
[size=1.1em]■ 足底筋膜炎不是發炎
(Plantar Fasciitis Is Not Inflammation)
[size=1.1em]足底筋膜炎以前被認為是「插在腳跟骨附近的筋膜在發炎」。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發炎的意思。但是,研究揭曉,原因在於組織因受創而改變引起退化(Degenerative),而非跟發炎有關
[size=1.1em]基於目前的了解,更精準的來說「足底筋膜插入端點的附近長期退化的狀況」,而非過度發炎所引起。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消炎藥及注射治療一直不成功,但也可能不僅足底筋膜炎,還有足跟疼痛的原因。
[size=1.1em]■ 不只是筋膜
(Not Just Fascia)
[size=1.1em]足底筋膜炎有關的庝痛是位在足跟底下,靠近內側的區域。但我們常常忽視是否是因為與足底筋膜共用插入的端點處的肌肉受傷了!看一下足底的肌肉,你可以看到屈指短肌(flex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直接沿著足底筋膜上在運行。在腳後跟內側的部份有外展足拇肌(abductor hallucis muscle),一個十分重要的穩定肌。
[size=1.1em]
[size=1.1em]目前還不能確定,足底筋膜炎發生的起源處。許多人被診斷出有足底筋膜炎的情況(骨刺、筋膜增厚),但他們卻沒有足跟庝痛的現象。比較客觀公正的說法是,位在筋膜深處的肌肉,由於張力出現問題導致疼痛,而非筋膜本身引起。肌肉在這個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是接下來文章要討論的。
[size=1.1em]■ 過度使用的受傷
(Overuse Injury? )
[size=1.1em]足底筋膜炎的發生,最常見的理論就是不斷重覆拉扯足底筋膜,造成小撕裂不斷的發生,最後導致疼痛。而另一個常被引用的說法就是過度內旋(Excessive pronation)(足弓塌陷),因為它會增加足底筋膜運行機制的負荷。
[size=1.1em]儘管大家經常把錯推給過度內旋,但並沒有太多的證據顯示,足弓運作機制是發生筋膜炎的原因之一。部份的原因在於研究員很難能精確的測量內旋的狀況。這也可能意味著,足弓動作對於筋膜本身產生的拉伸,是不足以導致足底筋膜炎的。
[size=1.1em]■ 壓縮的作用
(Role of Compression)
[size=1.1em]動物的研究中表示,單靠反覆的機械性負荷可能不足以導致結締組織退化變性。組織變性(Tissue degeneration)更可能發生在血液供應不良的區域,或是結締組織中血液供應被切斷的區域。
[size=1.1em]足底筋膜插入端點附近的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是另一個有趣的發現,纖維軟骨插入的端點是比較常發生彎曲及壓縮力的結構。彎曲及壓縮力可能是比拉伸力更大的問題所在。
[size=1.1em]足跟骨刺(Heel Spurs)一度被認為是筋膜炎的一特徵,但強而有力的新證據表示,足跟骨刺不太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所造成,他們是因為壓縮,而非筋膜的拉力。
[size=1.1em]■ 風險因子
(Risk Factors)
[size=1.1em]目前沒有單一的因素被認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 目前研究中,有二個最常見的風險因子:
[size=1.1em]● 腳踝背屈幅度減小
(Decreased ankle dorsiflexion)
[size=1.1em]● 無運動習慣的人口,BMI值的增加。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non-athletic populations)
[size=1.1em]二者都造成:
[size=1.1em]●  增加足弓的拉力
(Both lead to increased strain on the arch)
[size=1.1em]●  增加足跟的壓縮力。
(Both lead to increased compression on the heel)
[size=1.1em]當腳踝背屈的活動範圍(腳踝柔軟度)不足時,身體會通過增加足弓的動作來產生「代償(補償)」。因此,腳踝背屈角度減少,影響內旋及足底部面對拉力的方式。同樣,高的BMI也會增加足底的拉力,使得足弓的支撐發生超載的狀況。
[size=1.1em]如前所述,過度內旋也被認為是其中一個因素,但至今的研究結果仍未明顯證明。
[size=1.1em]
[size=1.1em]在人體站立的時候, 這些因素彼此都相互關聯著。腳踝柔軟度明顯不足及高的BMI值,皆導致人在站立時,足跟的壓力增加。將重量維持在腳跟上也同時帶來足跟的壓力。但這意味著,足弓中的肌肉及韌帶並沒有被用來作為平衡身體重量。我懷疑,缺乏使用比過度使用更加危險。
[size=1.1em]除了以上的潛在的風險因子之外,有一個使這些因子相形見絀的因素「鞋子影響了足部的正常功能。
[size=1.1em]■ 主要風險因子:鞋子
(The Main Factor: Shoes)
[size=1.1em]有許多鞋子的設計,直接帶給足底筋膜異常的張力,並使得足部的肌肉不被使用。
[size=1.1em]
[size=1.1em]鞋頭翹度/鞋尖高度(Toe Spring)
[size=1.1em]大多數七鞋子,前面的區域會有一個上翹的曲線,這個向上的曲線被稱為「Toe Spring」。相比於足部結構與功能的複雜,鞋子這樣的設計顯得粗製濫造。該曲線會產生一個搖擺的動作(Rocking Motion),讓穿的人可以讓重量從腳跟移轉到前足。這搖擺動作的設計是取代人們赤足走路時腳掌的動作,但事實上,人體足部的動作是無法被替代的。
[size=1.1em]有了這樣的設計,當你穿著鞋子在站立或走路時,大部份的時間你的腳指都是上提、離開地面。使得腳指處在處於延展的位置(Extneded Position),或說是呈現「背曲(Dorsiflextion)」的狀態。因為如此,腳指只有在腳跟抬起時才會接觸地面。
[size=1.1em]
[size=1.1em]而「Toe Spring」設計做了幾件主要的事情:
[size=1.1em]● 讓腳底下的足底筋膜及其它結構維持在一個不自然的拉長位置。
(Holds the plantar fascia and other structures in the sole of the foot in an unnaturally elongated position.)
[size=1.1em]● 阻礙腳指抓住地面。
(Prevents the toes from gripping the ground.)
[size=1.1em]● 阻礙腳掌內部用來支撐足弓的肌肉進行收縮。
(Prevents the intrinsic foot muscles from contracting to support the arch)
[size=1.1em]● 阻礙肌肉及足底筋膜協助吸震。
(Prevents the muscles and plantar fascia from assisting with shock absorption)
[size=1.1em]● 可能切斷足底的血液循環。
(Possibly cuts off circulation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foot)
[size=1.1em]相較於穿鞋子走路,赤足走可以讓腳指接觸地面,並以更流暢的方式來進行行走,也能夠協助抓地面,提供足弓的穩定。
[size=1.1em]沒有內側肌肉的支撐,足底筋膜會處在異常張力的情況。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因為「Toe Spring」使得足底筋膜處於伸展的位置。(絞盤機制) 而當足底筋膜已經在伸展狀況,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吸震的能力就會有限了。而足底筋膜上張力的增加,不僅涉及到腳指的動作受限,也影響到內內的肌肉。
[size=1.1em]
[size=1.1em]應力遮蔽效應(Stress Shielding)
[size=1.1em]應力遮蔽效應是一個理論,描述著結締組織是如何發生受傷:「肌健曝露在一個低張力量的狀況下會逐漸產生問題。」這跟傳統認為過多張力會造成腳跟疼痛有著鮮明的對比。
[size=1.1em]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我們穿上鞋子時,鞋子的結構讓足部沒有足夠的拉伸力並限制腳指的動作,導致足底筋膜或是內部肌肉的肌健產生退化。組織需要動作來保持健康!
[size=1.1em]鞋子不僅限制了腳指觸地的能力,而且也限制充分延長的能力。長時間讓足部固定在一個位置,當然可能導致組織退化的狀況。
[size=1.1em]※ 山姆伯伯翻譯Wiki對於「Stress shielding」的說明:
[size=1.1em]當去除骨頭正常的應力時,骨質密度減少。這是因為Wolff’s law:「健康人士或動物的骨頭會因為承受的負重而產生重塑的反應。因此,如果骨頭上的負重減少了,骨頭的密度會變低而且虛弱,因為不再有刺激讓骨頭持續的重塑來維持骨頭質量。
[size=1.1em]■ 不需要足弓垫
(Arch Supports Not Needed)
[size=1.1em]足弓不僅支撐全身重量,它也提供足下空間,讓神經及血液通過。足弓的結構是由二個端點來支撐,而非中間。鞋子中的足弓垫可以帶給足部支撐,這沒有道理,並可能影響到流經腳跟組織的血液循環。
[size=1.1em]缺乏柔軟度的鞋底(Inflexible Sole)
[size=1.1em]跟「Toe Spring」一樣的道理,鞋底太鋼硬也影響足部的自然運動。以下有所謂支撐性的跑鞋與赤款風格的鞋子相比:
[size=1.1em]
[size=1.1em]支撐型的鞋款限制了很多動作,使得足部必須以特定的方式來進行運動。而它也幾乎沒有扭轉的能力,沒辨法與你的足部做完全的匹配。
[size=1.1em]
[size=1.1em]足跟較高(Raised Heel)
[size=1.1em]大部份傳統的鞋子,腳跟比起前足會高出至少10mm。這也許不會直接影響到足底筋膜,但這是一個不合需要的設計:
[size=1.1em]第一,使得腳踝處在蹠屈(plantar flexed)的位置,導致小腿肌肉適應性的縮短。小腿柔軟度不足被懷疑是發展出足底筋膜的主要風險因素。
[size=1.1em]第二,影響人體足部分配重量的方式。
[size=1.1em]上面的文章是somastruct網站一位物理治療師James Speck所寫[The Real Cause of Plantar Fasciitis],他說的也許不一定對,但我覺得他分享的很棒,所以做個翻譯也與大家分享囉。
[size=1.1em]来源山姆伯伯工作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5-2016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分享我的经历吗?

之前我训练过度小腿前段内侧疼痛, 已经痛了几个星期。

症状就是踏大步时候痛, 奇怪就是当你跑了几公里后反而不痛了。 但跑完第二天又开始痛。

我google 一下来极可能是shin splint。

为了应付borneo marathon 我去针灸, 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善。

之后我去见铁打, 他说因为我膝盖那里扭到那条筋, 导致小腿的筋痛, 因为是同一条筋。 给他推拿我的膝盖后觉得松了很多。 一个星期了虽然还没有真正恢复, 但比之前好了很多。

所以在跑前我们一定要给膝盖热身, 跑完后也是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w-chean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6-2024 12:11 PM , Processed in 0.05374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