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4-5-2015 01: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4-5-2015 01:27 PM
我 agak agak 的罷了,旨在吹水,無須認真
當然,閣下也非公孫,同樣是吹水,無需氣惱
我也欣赏名实家面对异议的态度,
如公孙面对孔穿,惠施面对庄周。
淡然应之而不气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5-2015 05: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句子Sentence 发表于 4-5-2015 11:48 AM
非也,我等是重于名实相合,
而非重名为先,也非重实为先。
公孙龙曾言,两明则相争,故非议之。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
谓牛羊足一,数 足四,四而一故五。
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非有以非鸡也。
這樣難道會是合?三腳雞之第三只腳是連羽毛也算是腳?男人有多一條腳仔我就相信。
五腳牛羊。只是因為名字是牛或羊,所以就多出一只腳出來?
另外,牛合羊焉得雞?非雞(不是飛機)的註釋難道是,不是一般的牛羊? |
|
|
|
|
|
|
|
发表于 4-5-2015 05:2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4-5-2015 05:11 PM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
谓牛羊足一,数 足四,四而一故五。
这段是关于白马论的归纳逻辑。
鸡牛羊皆有足,
然而牛羊可合,鸡不可合,奈何?
谓牛羊足一,数牛羊足四,故牛可合羊。
谓鸡足一,数鸡足二,故牛羊不可合鸡。
明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5-2015 05:3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4-5-2015 01:35 PM
世界那么大,包山包海也包万物。
哲理并不小非一科,只是运用处和立场的不同。
論文學造詣洪幫主稱亞必定冠者無人
論辯通之士當今世上若句子居榜何嘗有狀
論曉明大義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除吉祥取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5-2015 05:4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4-5-2015 05:53 PM 编辑
句子Sentence 发表于 4-5-2015 05:27 PM
这段是关于白马论的归纳逻辑。
鸡牛羊皆有足,
然而牛羊可合,鸡不可合,奈何?
五足者或牛或羊,可合
然,白馬與馬,當五足,可合焉?
白馬故非馬
牛故非羊,何合之有? |
|
|
|
|
|
|
|
发表于 4-5-2015 07:3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4-5-2015 05:33 PM
論文學造詣洪幫主稱亞必定冠者無人
論辯通之士當今世上若句子居榜何嘗有狀
这楼甚是精彩。公孙施惠,叫化不熟,就不多说了。
坐亚望冠??唉,还是文学哟~~看来来错版块,还是去文学版好了~~
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4-5-2015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5-2015 11: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4-5-2015 05:43 PM
五足者或牛或羊,可合
然,白馬與馬,當五足,可合焉?
合者,异中求同,此之谓合同异也。
牛固非羊,然牛羊有同于形则可合,
合后可谓“空角科动物”。
而牛非羊,求牛不得应羊,求羊不得应牛。
求空角科动物,则牛羊任一可应。
白马非马,然亦可合,却有不同之合。
白马有命于形与色,马却只有命于形。
故合后,马于白马之上。而非左右并列。
求马则白马可应,求白马则马不可全应。
此为则名实可正。
另外,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
可见公孙同于惠施,而无离合之别,而兼有离合。
|
|
|
|
|
|
|
|
发表于 4-5-2015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15 01:3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哲 发表于 4-5-2015 10:17 PM
咳咳 雞三足 火不熱
實不相瞞,日前看到句子有如公孫龍上身,騎著一匹白馬,左手持白石,右手食指中指伸直、姆指無名指尾指合起,指著阿里斯多德,嘴裡說出一句話:物莫非旨,而旨非指!故白馬之旨皆非指馬。
看到句子一夫當關 萬夫莫敵的姿態,我一時興起,就跟他玩玩。說到就要行動,當晚就立刻起壇作法,請得公孫的對頭惠施上身。哪知道惠施說了十句話後就走了,我說別走!我還有問題想請教你,因你只說結論,我哪裏知道這是如何演繹出同和異,和如何歸納出合?
惠施回身哈哈的笑了一陣子,說:你看著辦吧,如果還有甚麼問題可以去問我的老友阿John吧。然後頭不回的走掉了。
哇佬!你老惠真沒義氣,說走就走!
沒法,只好去夢蝶山莊找阿 John 解籤。哪知阿John 一聽到公孫龍這三個字就起火,曰: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你跟他鬧在一起與浪費青春無異,這種要追趕上自己影子的行為會失掉自己的本性的啊!
聽完後,我默默無言的回家。。
都是惠施的錯,搞什麼合同異?講一半不講一半,搞到我現在半桶水如何是好?
不如阿真哥你出手,搞個辯者21題來轉移視線,如雞有三腳,李小龍也有三腳,為何李小龍不是雞等邏輯辯題好不好?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3: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3:56 PM 编辑
鸡三足,有点故....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549289.htm?adapt=1&
故事:一天,公孙龙拜访庄子;正巧庄子同一友人刚欲饮酒。于是公孙龙很开心地说:我来的正是时候啊,嗯,下酒菜是鸡;看来庄子知我喜欢吃鸡腿,特意为我准备啊!话完,不待庄子发话就落座。庄子故意刁难龙子:‘鸡呢,只有一只;所以只有2个鸡腿。问题是我俩同你一样,都喜欢吃鸡腿。你不能让我因为你就......,对吧?’。公孙龙一听,这还要得,到嘴的鸭子如何能飞,更何况是我诡辩大师,跑了就显不出我的厉害了?就展开诡辩:‘明明鸡有三足,你为什么要骗我?’庄子闻言大喜,以为这次可以教育一下爱诡辩的龙子了,于是诘问:那请先生数给我看啊,不准重复噢!公孙龙指着鸡的左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又指着鸡的右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最后将鸡的双足用2个指头一起指着,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我问先生的可有重复?庄子说:是没有,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鸡腿不一样,你是承认的。你是不是回答了三次?庄子知道又被公孙龙鬼了一次;不过,这次庄子不吃素了,立即将鸡腿掰开,边分边说:对对对,先生太对了;我的鸡当然应由我来分。你(他先来的朋友)一只;我也一只;公孙先生......你就吃最后那只吧!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4:1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5:22 PM 编辑
这鸡三足点故由来,或许就是如上楼而来。
依叫化看,对於这公孙的鸡三足之论也别太认真。
故事中,只说明公孙在临时之智,应付一时,而有此鸡三足之来历。
而当然,身为公孙朋友的庄子怎能不知公孙的格性呢?庄子也非省油的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庄子却也不失是一个临场智者。
这故事说明了两者急智应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确实难免会面对各种不同的人,如何应对使到可以圆场,而不伤彼此之气,让对方知难而退,确是一门功夫急智应对的能力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15 04: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5-5-2015 04:13 PM
这鸡三足点故由来,或许就是如上楼而来。
依叫化看,对於这公孙的鸡三足之论也别太认真。
哇阿幫主你咁樣講嘢既係叫我認輸喈?
手指拗出嗯拗入,冇義氣阿你
如果唔需要認真,大家咁落力,絞盡腦汁把鬼啊?
死都咁話,驚佢有牙?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4:4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4:50 PM 编辑
名家,通俗的说是辩论家,是中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主要以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都有提到名家。
名家將對名的探討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化,並且從更高角度繼續闡發其中的政治倫理思想,並且強調端正名實關係,實際上也是希望天下得治。
名家的重要人物有公孫龍、宋钘、尹文、鄧析、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堅白石、合同异等。
思想內容编辑
名辯之學雖然是因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論辯之必要而興起的。然而名家對於名學的研究,與諸子相較就有了變化。名家學者首先將「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號。接著,又任意挪移這些符號,有意識的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內涵與外延,使得變異的語言本身就變成哲理思辯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名家學者的思想裡,語言不再只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對象。
在語言與事實分離之後,惠施藉由瓦解語言與事實之間的確定關係,從而消解語言認知和經驗知識帶給人們的固執,並理解相對的視角。當萬事萬物皆不存在絕對的分別時,就能到達天地一體的境界。
而公孫龍則更偏向純粹的語言分析,將用於描述事實、感覺、性質的語言一一分離。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分析成感覺要素之後,就可以得知真實世界都是拼湊各種感知而成的。因此,只有語言的呈現才能讓事物真實的存在,而現象世界中的萬物卻都是虛幻的。[1]
學派發展编辑
在先秦時期,並無「名家」的稱呼,先秦諸子的著作當中多半稱其為辯者。如《莊子天地篇》「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天下篇〉:「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
到了漢代始見名家之稱。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漢書藝文志》採劉歆《七略》說法,則云:「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對於此一命名,後世有些學者持反對之見。著名的如胡適認為:「家家皆有名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流,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較高深一些罷了。不料到了漢代,學者如司馬談、劉向、劉歆、班固之流……凡有他們不能懂的學說都稱為『名家』……。」[2]
源流编辑
關於名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引用劉歆《七略》的說法,認為出於禮官,因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禮儀要遵循,因此禮官會特別擅長於辨別名位之事,成為後代名家的來源。[3]
另有一說認為名家系出於墨家之後,如晉代魯勝在注《墨辯》時,就認為惠施、公孫龍是祖述墨家辯論之學[4],甚至考證出他們屬於「相里氏」這一系的墨家流派。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惠施、公孫龍的觀點與《墨辯》恰恰相反,因此不同意這一類的看法。[5]
衰落编辑
先秦名學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發展,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項:
秦朝使中國統一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秦始皇禁止私學,只能以吏為師;到了漢代,又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政府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
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國古代文化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致諸多批評;而儒家成為顯學之後,士大夫皆關注於社會倫理,強調經世致用,名辯之學被視為以爭勝為目的的無用之學。此外,名辯之學所採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純粹的語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學皆對此方法有所批評,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擠之下,名家之學無立足之地。
就名家內在的發展而言,名辯之學本身相當艱澀難懂,也影響了其發展。首先是一字多義的情況嚴重,致使後學眾說紛紜,難以詁訓;其次,由於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敘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而失去研究興趣。在後學難以為繼的情況之下,難免走向絕路。[6]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4:5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學者與著作编辑
鄧析编辑
鄧析,中國春秋時代末年鄭國人,與子產同時,著有《鄧析子》二篇,已散佚,今傳者一般認為是後世偽託之作。荀子曾將鄧析與惠施並列進行批評,認為他們同是「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之徒。[7]
尹文编辑
尹文,中國戰國時期人,著有《尹文子》。《尹文子》序稱其在齊宣王時,於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皆為公孫龍的學生[8];但是《漢書藝文志》卻說「先公孫龍」。《呂氏春秋》則有其遊說齊湣王的記載[9]。
尹文的思想出於名家,但是也雜揉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子的學說,可以說是自道家至名家,再自名家而至法家。[10] 這種現象反映戰國初期,由宗法封建過渡到法治專制的政治社會的思想。[11] 但由於尹文思想本身的複雜性,有些近代學者不再沿襲班固的分類,而對其學派歸屬有了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是稷下黃老道家三派之一、有的認為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雜家的。[12]
《尹文子》一書的真偽也歷經許多討論,20世紀初期有些學者據認為今本的《尹文子》全係偽託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間,已有學者認為書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時,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後,偽書之說更受到全面的批駁。[11]
宋鈃编辑
宋鈃,又作宋牼、宋榮子,中國戰國時代人,約與孟軻、尹文、彭蒙、慎到同時,曾游於稷下。著有《宋子》十八篇。[13]
宋鈃的學說流派歸類,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漢書藝文志》歸入小說家,又說「其言黃、老意」則視同道家;荀子將墨翟、宋鈃並稱[14]。不過,今人多依《莊子天下篇》將宋鈃與尹文並稱之言[15],將兩人的思想並稱為「宋尹學派」。
公孫龍编辑
公孫龍,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著有《公孫龍子》14篇,目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最著名的即〈白馬論〉與〈堅白論〉,其中提出了「白馬非馬」和「堅白石」等論點。
惠施编辑
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與莊子同時,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莊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談與學說,著名的有〈天下篇〉的「歷物十事」[16],〈秋水篇〉的「濠梁之辯」等等。[17]
其他编辑
桓團,生平不詳,《莊子》中將其與公孫龍並列為「辯者之徒」。[18]
綦毋子,生平不詳,曾在平原君門下為公孫龍之徒,曾與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19]
毛公,戰國時人,與公孫龍同為平原君門下食客,著有《毛公》九篇。
黃疵,秦博士。著有《黃公》四篇,今已不傳。
成公生,與黃疵同時,游談而不仕。[20]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4:5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m.wikipedia.org/zh/%E5%90%8D%E5%AE%B6
参考资料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5:0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5:01 PM 编辑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旬子.礼论》
请各自谷歌其上文言文译解。
就叫化而言,名家有可取及不可取之处。不可攻它一弱,而否决它全部学说。
若详看上上楼百度,有说因名家后续无人,而后来不能续承后廷,确也是可惜~~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5:0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5:07 PM 编辑
林冲 发表于 5-5-2015 04:39 PM
哇阿幫主你咁樣講嘢既係叫我認輸喈?
手指拗出嗯拗入,冇義氣阿你
你误会了~
我只说出当时庄子会公孙的详景内意。让人更能体会当时情景。
林冲与句子之一来一往之论,确是精彩无比。叫化确实是有所其待,洗眼恭看的。
看后来者又能如何演变深化~~
续~~请~
一 |
|
|
|
|
|
|
|
发表于 5-5-2015 05: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5-5-2015 05:27 PM 编辑
林冲 发表于 5-5-2015 04:39 PM
哇阿幫主你咁樣講嘢既係叫我認輸喈?
手指拗出嗯拗入,冇義氣阿你
你在这里攻它一方之弱,倒不如你到传统三段论和贞子究知对质来得好~~
那叫化又可深入三段论~~
顺帶梯级来论坛可是你曾说的~~难不到你要打倒昨日的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15 06:2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5-5-2015 05:25 PM
你在这里攻它一方之弱,倒不如你到传统三段论和贞子究知对质来得好~~
那叫化又可深入三段论~~
非也,句子與我乃切磋較勁,非如你死我就活,而我死他才方生的階段吧。
莊子把惠施講到那麼的衰,最後惋惜者天下間誰及得上莊子的內心表露?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