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7-2005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意气要沉下去,臀部收进去垂直坐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着,胯部以上,是往上拔着,肩垂肘坠,不要丢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拳意。不是瞪着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内含的意思所谓观内反听是也。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
|
|
|
|
|
|
|
发表于 2-7-2005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005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于 2-7-2005 10:16 AM 说 :
“下不完的雨”老大,请问这些信件是谁写给谁的?
前边不是说了嘛,是李雅轩老师写给弟子的,有些是写给个人,有些是写给多人传看,由近而远的传寄,由四川开始,到重庆黄星桥,张义敬(信件都由此人总结的,小弟也是从他的书里转抄出来),忠县张义尚,上海吴声远,济南刘仲桥(散手无敌手,李雅轩老师的爱徒,曾做推手歌,郑曼清从师兄李雅轩处学习时,是刘代为传艺的). |
|
|
|
|
|
|
|
发表于 2-7-2005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看溜眼了,不好意思。另请问《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一书里有“李雅轩老师通信摘录”的文章么?因为得知这书作者栗子宜老师编写的都是李雅轩一支的练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005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周子能,栗子宜,林墨根等都在四川,信是写给外地的弟子的. |
|
|
|
|
|
|
|
发表于 2-7-2005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林墨根,几年前在中国的某些太极拳论坛有提到他,好像有人不妥他,忘记是什么事情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005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弟子在外宣扬他是"中国推手第一人",这么说肯定会中子弹,除非功夫真到了份上就另当别论.
说说旧事,当年郑曼清的后人从台湾来到四川,算是寻根,顺便就是要看看李师伯有什么能耐竟然郑和他学习,李早过世,接见他的当然是四川太极推手研究会的林氏父子,结果吃不下台湾佬.台湾佬说到,四川没能人了,后来周子能的传人出来,把台湾佬干了,才知道原来四川还留有能人.
林墨根其实功夫也不弱,李秉慈就曾在济南被林墨根干掉过,而门惠丰则是被刘仲桥的弟子信玉和干掉,亲眼见者说李秉慈,门惠丰这两位在外传得多响亮的人物被干得很惨,是在地上滚了几圈. |
|
|
|
|
|
|
|
发表于 2-7-2005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好像是这些事件了……。门惠丰嘛,他是北体大的武术教授,手上本事可能退化了。至于李秉慈嘛,很多人都说他功夫不行,同代的吴式北派代表人物好像是王培生较行,可惜前年去世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7-2005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臂要松棚,不是硬棚,如称杆之挑着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雨按:若不注重此法,则难达奥妙之境界).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雨按:内动也,非形体四肢扭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秤,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7-2005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于 2-7-2005 04:36 PM 说 :
嗯~好像是这些事件了……。门惠丰嘛,他是北体大的武术教授,手上本事可能退化了。至于李秉慈嘛,很多人都说他功夫不行,同代的吴式北派代表人物好像是王培生较行,可惜前年去世了……。
王老是去年过世的吧好像..... |
|
|
|
|
|
|
|
发表于 3-7-2005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俺都不清楚了,近来很多名师都去世了。像孙禄堂大师的女儿孙剑云老师和孙女孙叔容老师,武当赵堡太极的原宝山老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7-2005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于 3-7-2005 06:37 PM 说 :
……俺都不清楚了,近来很多名师都去世了。像孙禄堂大师的女儿孙剑云老师和孙女孙叔容老师,武当赵堡太极的原宝山老师……。
有些是"名师",有些是"明师".名师多而明师少也.
有个诗歌是那么说的
时人钟爱太极拳,唯缺明师做郑籤;
徒劳筋骨猿捉影,可怜无补费精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7-2005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所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太极拳是玲珑透体,只轻轻妙妙的一沾,就察觉了对方的来意,方向,劲道和作用,无所不知.所以有玲珑透体的虚无感觉,就可以虚灵应万变,这种变,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势,是千万手,千万势不止也.全看对方之来意来劲之情形如何也.此种变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尽尝,如五色之不可尽观,如五音之不可尽听.它岂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劲捉着,压着,抢上手,争主动,两劲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摘自1963年12月17日信) |
|
|
|
|
|
|
|
发表于 4-7-2005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5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到了所谓"名师"你会很失望.......才知道什么是观景不如听景,听到的风景是比较美丽,比较吸引的. |
|
|
|
|
|
|
|
发表于 5-7-2005 07: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5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5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们练拳,应当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晕味,决不会错.
(摘自1964年3月2日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5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练功夫时,为了审身上的劲道,有时也停顿,不如此,不能体会出身上的劲道,重心来.重心劲道如保证审察得清清楚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劲断意不断地停,也算不错.
(摘自1964年8月28日信) |
|
|
|
|
|
|
|
发表于 5-7-2005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ndlessrain 于 5-7-2005 12:08 PM 说 :
讲不得兄对这方面认识不少,可以交流交流....
不敢当~不敢当,俺可不像你们有师傅带那么好……。 俺只是从书籍和在中国里的一些武术论坛了解回来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