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0-2005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师还多次参加宣传武当道教文化的电视片的拍摄和书刊的编辑工作。他主编的《武当武道》丛书,收集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论文百余篇。由美国拍摄的武术专题片《龙在武当》,宗师担任总策划,并率弟子参加拍摄。宗师还多次与香港亚洲电视、凤凰卫视合作,在电视片《香港人在故乡》中,担任艺术指导,并为《卧虎藏龙武当山》、 《武当秘传功夫》、《周游天下》等多部电视片题名。其传奇事迹被收录在《世界名人录》、《中国武术家大典》、《跨世纪中华英才》、《中华武林人物志》、《当代世界名流》、《世界名人大辞典》等典籍中,对弘扬武当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2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邀请,宗师率弟子拍摄了《武当功夫片》,首次公开了武当太极、武当丹剑、武当太乙拂尘、武当玄武棍、武当太乙逍遥掌等武当秘传功夫。同年九月应峨嵋山政府特邀,宗师率弟子参加了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门派精英绝技汇演,获特别奖。宗师还发起倡议,在峨嵋金顶举行由三大门派掌门人联合签字仪式“弘扬国术,支持北京,支持奥运”活动,数十家电视新闻媒体作了报道。1999年,宗师作为总策划组织了首届“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并率武当功夫团众弟子完成了三届国际交流大会开幕式武当功夫演示,让海内外人士大开眼界。十几年来出色完成了接待国家主席江泽民、委员长乔石、政协主席李瑞环及中外政要人员的来访接待近百次,受到省地市政府的高度赞誉。
随着宗师身影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面对随之而来的赞誉,宗师显得异常平静,他说:武当文化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喜爱,是因为传统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无穷的、神奇的哲理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大自然的神奇才是无穷尽的,人只
不过是大自然万物之灵。自己作为这浩瀚民族文化的一滴水,微不足道,理应承传祖先的智慧文明,报效祖国,造福社会。
博采精华崇科学悟道传教重修身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视察武当山,作为三丰祖师第十四代传人的玄德宗师,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协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王光德大师之重托,为李主席一行演示了专场武当功夫。宗师精辟的道家文化介绍,形神俱妙的武当功夫表演,鲜明的爱国意识和独具天赋的演讲,受到李主席和全场人士的赞扬,李主席连声说:“武当功夫高深莫测,要把这一民族瑰宝普及到中小学,造福民众,强身健体,”宗师遵照李主席的指示,创办了三丰武术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宗师打破了武当派功不外传的清规戒律,把所怀秘功奉献出来,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弟子。他们中许多是海内外杰出的企业家、作家、书画家、金融家、教育家等知名人士。宗师经常告诫海外洋弟子们承传中华文化,要以热爱中华民族,倡导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健康作为习艺修道的准则。
在十几年的办学授徒中,宗师最重视的是讲科学、重品德。他强调弟子们必须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他教育弟子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要做到忠以尽职责,孝以奉尊亲,廉以养俭德,节
以保贞操,义以制事宜,信以立交道,仁以待人物,惠以待群众,礼以表谦恭。宗师的教育观,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事业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所培养出来的弟子先后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把武当文化推向
了世界。特别是那些国外的弟子,他们不断学到了中国功夫,还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象意大利弟子游理太在意大利就办起了三十多个“中国武术学堂”,传授中国文化和武当功夫。在入室弟子中,尤以理然、理阳、理政、理明、理龙、理鼎、理器、理自、理平、理禅、理觉、理真、理瑞、理新、理诚、理发、理祥、理杰、理行、理欣、理魁、理飞、理英、理慈、理苏、理法、理胜、理岳、理宇、理宏、理江、理超、理同、理冰、理强、理辉、理永、理顺、理森、理敏、小龙、尊龙、飞龙等数百名弟子为中期杰出代表,对武当武术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宗师在文学艺术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宗师的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如一阙《调寄满江红•赞古今圣贤》就是他典型的代表作。 “纵横古今,人杰地灵出圣贤,度从生。沧桑迭荡,宁静致远。大扛东去浪淘沙,胜者为王败者寇。一世英名映九洲,须明智。旭日升,乾坤赤,忆圣贤,夕阳红。经典留万卷,学以致用。天上风云原一瞬,人间成败何须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庄严国土千万里,大将风范,圣贤胸怀千秋业,何所惧。”宗师的书法自成体系,别具神韵。宗师作书挥毫,全凭灵感,信手挥就,力透纸背,气韵超然。宗师为英山县迎国庆55周年书画展书写的一幅“与时俱进”和“龙”字,气势宏大,神采飘逸,令观者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宗师的传道观非常鲜明,他说:在当今国运昌隆,政通人和的大好形势下,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宗教政策,树立爱国爱教,利国利民的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为,与时俱进。中国的道教事业必将会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中华民族定会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
|
|
|
|
|
|
|
发表于 2-10-2005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启后喜开南脉矢志弘道福泽众生
2002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宗师走进了大别山这座沉睡了亿万年的名山大川之中。宗师第一次踏上英山这块土地,就被这里的神奇所吸引。那天他首次登上海拔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行至半山,云推雾涌,亦步亦趋,五色彩云如潮水般簇拥宗师直至天堂峰顶,当宗师在峰顶立定之时,一轮红日破云而出,金顶之上万缕金光拂照,举目四顾云海无边,气象万千,妙不可言。随行人员如梦如幻,如入仙境,无不欢呼雀跃,为之惊叹,实乃“天开红日出,祥云拥仙来。”宗师三上老君峰,踏遍天堂主脉,寻觅“真武安神位,三丰立正宗”的龙脉。在这南武当的腹地老君峰,宗师披荆斩棘,勘测地形。当他一行来到老君峰前,只见紫气东来,彩云轻拂,霞光溢彩,群山腾九龙,层峦显五形,万道霞光将宗师笼罩,众人皆惊。此时的游宗师心血涌动,灵犀通窍,天人感应,天降祥瑞,决定在此恢复修建武圣宫。
说来也巧,这古老神奇的大别山在英山县境内多有道教圣迹,在历史上就有许多真武、三丰、吕仙在此显灵、修炼的传说,14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道教场所150多处,其中大小武圣宫达七处之多,这实乃是“天缘巧合,地缘巧合,人缘巧合,道缘巧合”。作为三丰祖师的嫡系传人的他,怀着对武当文化无比热爱和虔诚崇敬之心,在党的宗教政策正确指引下,顺应民心,毅然担负起历史的使命,承前启后,开创南武当山仙宗,弘扬道教文化,为传播中华文明,谱写中华国教新篇章。
在武圣宫的建设过程中,宗师怀着立志弘扬中华国教,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深入工地,风餐露宿,饿了与工地民工们一起吃两个馒头,喝碗白开水,困了就在岩石洞穴刊坐。在全县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南武当风景区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武圣宫的建设也初具规模,气势恢宏,神圣庄严。
南武当武圣宫依山而建,座西朝东,九条龙脉环抱主殿,三丰宝殿主神张三丰仙祖慈祥威武,浩然灵气,充分显示出圣者尊容。五层案山上下辉映,云雾缭绕,十分壮观。山门两边是红墙绿瓦的八字墙,书有“武当祖庭,万法归宗”八个大字,山门前是万人太极广场。沿左边林荫小路曲径而行,两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掩映在奇花异草与苍松奇石中,更显出宗师府建筑艺术的奇巧与道家神仙的宁静。晨暮时的道乐悠扬与武当弟子刀光剑影的英姿,辉映在苍松翠柏中。瑶池的湖光山色与道教养生院山环水绕为南武当增添无穷雅趣。静夜的古琴声、笛萧声,让人如临仙境,如诗如画,如醉如痴,陶公已逝,桃源犹存……。不远处飞瀑蜿蜓而下,美妙的泉水声与阵阵松涛声伴随着满山杜鹃与自由飞翔的蝴蝶,构成一幅绝美超然的世外桃园,洞天福地。按宗师的话说:“英山地处长江以北,大别山南,乃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故里,实为中华民族最大之龙脉(山北诞生数百位将军,山南孕育了数百位著名学者教授),座落其中的南武当山风景区,18个瀑布、99条涧水,与奇松怪石、云海相映成辉。融黄山之美,峨嵋之秀,华山之险,青城之幽,兼具九寨风光,独具大文化、大道教、大生态、大旅游
之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数千年的人文历史,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避暑养生旅游中心和道教圣地。”
在2004年3月份召开的黄冈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身为市政协委员的游玄德宗师,在大会上谈了进一步继承道教优秀文化与开发大别山旅游的构想。他认为,大别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景点资源奇特,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规划应高
起点、大手笔、大策划、大宣传、借势造势,将南武当风景区的道教文化作为大别山旅游的灵魂,精心打造南武当的品牌,使之成为湖北黄冈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不久的将来,三丰仙师那“武当异日必大兴”的预言终将变成现实,南武当山必将成为世界关注向往的圣地和人类健康和平、团结交流的净土。南武当的神奇魅力必将为荆楚大地带来无限生机,相信黄冈明天更美好,英山的明天更辉煌。 |
|
|
|
|
|
|
|
发表于 7-10-2005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松溪秘传童子功
预备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于体侧,?碜陨舷蛳路潘?两眼微闭,舌顶上腭.随即咽气3口,连同口中津液汨汨沉入下丹田。第一势天地交泰(1)两臂由体前缓缓上提,两手心均朝下,五指微屈,指尖朝前;同时收腹吸气,使内气由下丹田(小腹)向中丹田(胸部)上提。(2)上动不停,两臂上提至肩高时,臂微屈内收,随即两掌缓缓下按至两髋 前,两手心仍朝下,指尖朝前;同时,小腹放松,使内气由中丹田下沉至下丹田,两目微闭,舌顶上腭,鼻呼鼻吸。第二势停云落月(1)两腕内屈成两手心朝上,指尖相对,两臂微屈,缓缓上托;同时收腹吸气,使内气由下丹田向中丹田上提,两目微闭,舌顶上腭。(2)上动不停,待双手上托至肩高时,两掌内翻成手心朝下,随即两掌缓缓由体前下按至腹下;同时内气由上向下沉至下丹田。第三势明月入怀(1)两腕外旋成手心相对,指尖朝下,两掌向两侧缓缓分开;同时收腹吸气,使内气由下丹田上提至中丹田。(2)上动不停,两掌由两侧缓缓内合,手心相对,指尖朝下,同时沉气密切协作实腹,使内气由上下沉至下丹田。第四势紫气贯顶(1)两腕外旋成手心向上,两臂由体侧缓缓上举至头上方;同时,收腹提气,意想两股清气由脚下涌泉穴经两腿沿躯干顺两臂上行至两手心劳宫穴。(2)上动不停,两腕内屈成两手心朝下,由头顶沿体前缓缓下按至两髋 前;同时,意想体内浊气由上向下沿两腿涌泉穴缓缓下沉,入地3尺,意想全身疾病烦恼被冲流得不走过场干干净净,整个身体晶莹透澈,若有若无。第五势一息如雷(1)两脚开立成半马步,全身放松,两手握拳,贴按于下丹田(脐下一寸 处),拳心向内,拳眼朝上;随即提气收腹,两拳由下丹田贴身缓缓上提至胸上天突穴,同时,内气由下上提至中丹田 ;上动稍停,两拳由上贴身猛然向下按于下丹田;同时鼻腔猛然向外喷气,小腹放松,气沉下丹田。(2)上体左转,身体稍向右倾,左脚略向外斜伸,两拳贴按于左胯侧,拳心向内;随即提气收腹,两拳沿左腰肋缓缓上提至左胸侧。稍停,两拳由上沿左腰肋猛然下沉至左胯侧,同时喷气松腹,气沉左胯侧。如此一提一按为一次,共做功36次。(3)接上势,上体右转,身体重心稍向左倾,右脚稍斜伸,两拳贴按于右胯侧,拳心向内;随即提气收腹,两拳沿右腰肋缓缓上提至右胸侧。稍停,双拳由上向下猛然下沉至左胯侧,同时喷气松腹,气沉右胯侧。如此一提一沉为一次,共做36次。 |
|
|
|
|
|
|
|
发表于 29-12-2005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张三丰公元1324年至1333年间在武当山创十三势!
公元1324年——1333年(77岁——86岁)的张三丰运用八卦方位、五行步法和太极腰旋之理,吸收武术精华,融儒释道三家拳术于一炉,在武当山创十三势,即太极拳内丹术。其“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就是内功依据,而“命意源头在腰隙,腰内松净?? 腾然”,则是丹功依据。
张三丰为南宋末,即蒙古大汗国辽东懿州人,生于1247年4月9日,名通,字君宝,又名全一,五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懦。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三丰任过县令,因慕葛稚川之为人,遂绝仕途,遍游名山大川,访师会友。在陕西宝鸡金台观得火龙真人传以大道,至武当山调神九载,创出了闻名中外的太极拳术,后隐显遨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诏求,不见其人。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见。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诰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其十三势在武当山道门内流传百年,至第七代以后(以30年约为一代计算),首传陕西西安灞桥官厅村人王宗为武当第八代弟子。王宗祖上世代习武为官,祖籍浙江余姚,其父王通为明朝武将。第一代王守仁,号阳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做过兵部尚书,信奉儒道理学,1567年封为新伯,1568年世袭伯爵。王宗为第五代孙,生于1560年前后,学艺于武当山,为武当道门俗家弟子,因家有曲折而隐身,在北方称王宗岳,在南方称王宗道,其意为学艺于大岳太和山道教,南北之名取于“岳道”。王宗著有《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打手歌》及《阴符枪诀》。1595年王宗回南方老家,路过河南汜水,留住客店,观蒋发练拳,被看中收为弟子,并约定次年归途过汜水时,带蒋发赴陕西学艺。
蒋发(1574年-1655年)人,祖居河南汜水县,跟王宗学艺七年后回归故里,1605年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收邢喜槐为徒,传张楚臣——王柏青——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候春秀——刘会峙等,称北派(即以后形成的赵堡派);
王宗回浙江传艺于温州陈洲同传张松溪,传叶继美——吴崑山——李天目——余波仲——(以后为隐秘传代,十五代待考)——陈晓东——陈伯庸——李良鹄——王维慎等,称南派(即以后形成的松溪派)。
武当内家拳由王宗传入了陕西、河南与浙江,后由张松溪传入四川形成南北两派,而两派传代不同,是因北派传代未算道内,而南派传代是按道内算起。也就是说蒋发对道内传代与师傅为第几代并不清楚,而王宗对道内传代是十分清楚的.如从祖师张三丰算起,包括道内两派到现今北派刘会峙、南派王维慎,都为武当第二十代弟子。按传代推算,张三丰为元朝人是正确的。同时王宗之传形成的南北两派,从时间上都能与之相吻合。而山西王宗岳有太谷县与阳城县之说,显然为误传。因山西陕西同音。还有“山右”之说,“山右”这隐语,在当地一般不会称用,只有在外地或外省才会称用。按八卦图方位或地图方向,山右所指为西,如在河南汜水县,山右所指应当为陕西,而不是山西。而隐语一般为释、道用语,王宗学艺于道教,用此语也符合情理。太极拳有陕西派之说,却未听说过有山西有太极拳之传。说明王宗岳实际是指明朝陕西人王宗。另有太极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之说,说明王宗清初还健在。而王宗南传拳术称内家拳,其意就是将太极拳包括在内,并说明王宗南传拳术不是一种,松溪派“抓筋拿脉,打穴击要”,也应当为王宗所传,后由张松溪将其发展。也就是说,王宗在武当道内所学武术是多方面的。至于内家拳即武当拳,是针对外家拳(少林拳)而言的一种隐语称谓,武当太极拳首先是由王宗传入民间,而后形成多种流派。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5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5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ahpin_2000 的帖子
有,听说槟城有得学~。自然门的万赖声先生流传出来的,共81式。是不是这个啊?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5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槟城的是东方武术学院教的,那个中国仔叫赵卫东,他说他是武当派的什么什么传人,可信程度蛮低的。。。。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5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ahpin_2000 的帖子
哦~俺以前所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一两年前槟城某个马华议员在报纸上介绍和表演那套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还有他来自中国的师傅(张奇)也在现场。至于你说的那个赵卫东,可能他的是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的罢。
其实现在所有挂名张三丰或武当派的太极拳俺也觉得很假,多是现代人抄载杨式的拳架而新编的。如说是真正张三丰的太极拳,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十三式罢了。而且武当的本山拳亦非太极拳,而是太和拳。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5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30-12-2005 12:27 PM 发表
哦~俺以前所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一两年前槟城某个马华议员在报纸上介绍和表演那套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还有他来自中国的师傅(张奇)也在现场。至于你说的那个赵卫东,可能他的是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的罢。
其实 ...
嗯~唔兄讲得有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10-1-2006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1-2006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扶风 的帖子
有,通常每派拳术都有自己的擒拿技法。 |
|
|
|
|
|
|
|
发表于 12-1-2006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red这么说擒拿只是某种拳法的一种技能,不能算是一种拳术,对吗? |
|
|
|
|
|
|
|
发表于 12-1-2006 08: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扶风 的帖子
嗯,可以这么说。不管是中日韩拳术里,每派每家都有擒拿术的内容部分。 |
|
|
|
|
|
|
|
发表于 23-1-2006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武当武功论……上
武当武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功夫的重要流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武当流”与“少林派”曾作为武林两大重要流派,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
一、武当揽胜
武当山,又名参上山、太和山,源于秦岭山脉,周围八百余里,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多米,巍然屹立于湖北省西北部均县境内。山中胜迹极多,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胜似“五岳”,有“天下名山”之称,为道教名山。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修道,明太祖、成祖均曾遗使寻觅,不遇,乃营建武当山宫观,赐名大岳太和山。山上很多风景点是按照道教经典中“真武”的故事取名,带有神话色彩。
传说真武曾在此修道成神,周朝尹喜曾遁隐此山,汉代武帝始设武当县,隶属南阳郡,阴长生也到此修炼,以后晋谢允弄营上同修道。隋文帝开皇三年设置均州后,唐代吕纯阳,宋代的寂然子都曾上山修炼。明初武当县并入均州,成祖朱棣即位后,极力推崇道教,敬奉“真武”,在武当山大兴土木,每日役使军民三十余万,历时十年之久,建成净乐宫、复真观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十亭台和三十九座桥梁,共建房屋两千余间,建筑面积达一百六十余万平方米,绵延一百四十余华里。各种建筑各具特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铸细腻,富丽堂皇,蔚为壮观。现存的宫观和风景点主要有金殿、太和、南岩、紫霄宫、遇真宫、玉龙宫、玉虚宫、复真、元和、玄岳门、磨针井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当派拳术和武功在此应运而生。
二、武当武功渊源
武当武功是我国武苑中一支极其重要流派,它和少林武功齐名。据传,武当武术由明代道人张三丰创立。经过数百年来的演变,武当武术已由最简单的“八门五手”“十三势拳”而发展到今天众多的门类,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武当太极拳、武当八极拳、武当剑、玄武棍、三合刀、龙门十三枪等,成为体系完整、理论精深的一大武术门派。
从明初到民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武当武术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名噪一时的武术名师,现就各个时期中的主要人物简介如下:
首先要介绍的是张三丰,他是我国武术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武功深厚,医学渊博,在武当山修道传艺和治病救人,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明朝皇帝曾在武当山的老营前修建了一座碑楼,称张三丰为“真仙”。按《明史。张三丰传》及《三丰全集》载,张三丰约生于公元1247年,辽东懿州人(属今辽宁),为元季儒令,因慕葛雅川之为人,遂绝仕途,入陕西终南山,学道于火龙真人。道成,携徒入武当山,结庵修道传艺九年。又据《武当山志》载:昔真武曾修道于此,明永乐帝尊真武为玄帝,因称此山为泰岳。张三丰隐居于此,尊为“通微显化真人”,为技击家内功之祖。《大岳太和山志》载其“研磨太极阴阳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云水集》中亦载张三丰轶事,云其“身背琴剑唱道歌”“归隐岩上修道业,太极阴阳奥无边”。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知,是张三丰把道家内功和民间武术熔为一炉而始创了武当武功。再以后经过许多名师的努力,使武当武功逐步发展而渐臻完善。
除张三丰外,明末清初的武当派名师黄百家也很有名,所传有武当太极拳。清雍正乾隆年间江宁武侠甘风池师承诸家武功,擅长内外两家。其内家拳有洛阳人阎圣道及道士马云程得其艺,至此武当内家拳传播始广。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亦善此道,经潜心研究撰成《王宗岳太极拳论》和《阴符枪谱》等书。
河南汜水人苌乃周得阎圣道之武功,改为“苌氏武技拳”(见《苌氏武技书》)。马云程所传弟子有宋一铭、毕澄侠、郭济元等人,毕、郭二人后世称之为“二仙”,至今武当山仍流传着他们的一些故事。毕在安徽九华山,郭在武当山,据说二人传徒董海川。董海川的“八卦掌”艺精盖世,传有“八卦八翻掌”,即今之“武当太极拳”。
另有武当山道士徐本善,后来成为武当山道总,他擅长“九宫八卦掌”,传有“太和剑”(武当单剑)、“武当太极拳”“龙门十三枪”“玄武棍”等拳械。
宋一铭的弟子有宋唯一及陈世均等人。宋、陈均精“武当剑法”,传徒有张襄五、李景林、郭岐凤、周汉民。李、郭、周三人精“武当剑法”,武术界称之为“武当三侠”。李景林少习儒,壮从戎,后出任高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及山东国术馆馆长等职。1930年日本剑道来华访问,拜访了李景林,并曾与周汉民比剑,武当剑法从此名声大噪。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我国武术代表团在会上表演“武当剑”赢得国际体坛赞赏,自此“武当剑”名扬海内外。
张襄五隐居西安,其武当剑法公传杨荣藉一人。杨不公精通武当剑法,而且对武当太极拳等术亦很精通,杨荣藉秉承师尚,长隐闹市,能窥其术者屈指可数。
武当三侠门下桃李满园,知名者有郑怀贤、陈撄宁、褚桂亭、黄元秀、杨奎山、李天骥、李英昂、叶大密、王希奎、蒋浩泉、蒋玉坤、裴锡荣等。1938年黄元秀撰写了《武当剑法大要》,1944年又撰写了《武当剑法笔记》,从此武当剑法传播日益广泛
此外,武当山龙门派道人李合林传有《武当太乙五行拳》,金子先生继承了此拳。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后,曾设置“武当门”、“少林门”,对武当拳法的传授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当拳的传播,先是由武当山传到陕西,然后再传至浙江的温州、宁波一带,整个传播路线是由北而南,因此所传歌诀中有不少带有北方方言口音。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当武术界曾对革命作出了贡献。1931年5月,贺龙率红三军进驻武当山,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亲率紫霄宫在庙道人五十余名迎至东天门外。并亲自部署安排,将紫霄宫西宫院辟为红三军后方医院,父母殿之西偏房为红三军司令部办公地点,还指派弟子数人暗中保卫贺龙和协助医疗,护理伤病员. |
|
|
|
|
|
|
|
发表于 23-1-2006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武当武功论……下
徐本善十分敬重贺龙,与贺龙结下了忘年之交。当时红三军的粮食、弹药、医药供给比较困难,徐本善总是尽力设法予以解决,曾组织道人采草药,以补后方医院之不足;又曾带领弟子连夜赶赴老河口,配合红三军截获国民党五十一军子弹五十余木箱。贺龙对此十分感激,临别时赠对联一幅,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表颂赞之情: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武当武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张三丰在研究太极、阴阳、八卦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武当拳。细察其拳理,皆与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密切关联。运行变化,相生相克,既对立又统一。张三丰将道家练功上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术融于拳理之中。“丹田”是道家首先提出来的。《黄庭经》云:“所有黄庭,下有关无,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所谓“三关之间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意即指此。武当拳法的刚柔相济,以身领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正是其菁华所在。
武当拳术孕育了武当功法,武当功法使武当拳术光彩倍增,在长期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拳术和功法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相辅相成,相映相辉。历尽众多内家拳师之心血一,武当秘功终于和拳术一样崭露头角,拳献于武坛,流传于世间。
三、武当道总徐本善
武当道总徐本善,号伟樵,河南省杞县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少年时曾陪从父亲朝拜武当真武帝,谒遇真宫。对于武当的道术、炼丹、武术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对传说中的武当祖师张三丰之仙风道骨,品格脱俗,道德崇高,灵化元妙极为敬仰和推崇,从小就深深地埋下了弃世出家的种子。年及弱冠那年孟春,他只身出游,经南阳等地入武当山,决意入道,遂拜武当龙门派五复邈、刘复空为师,赐号为武当山乾乙真人。
徐本善入道后随师诵经,闻过不忘,记忆力极强,被师兄弟们视为奇才。他身材不很高,体态略为孱瘦,但他为人刚正不阿,性情忠厚,极为义气。由于他具有这些优秀品质,加之其博闻强识,谦虚好学,深得众师的宠爱。
徐本善出家数年后,澄心定志,抱无守一,存想专精,修炼坚定,济贫扶困,与物无私,颇得道家真谛。众师们经过长期考察,开始传授其武当功法。其中明了真人特别偏爱徐,把徐纳为自已的关门弟子,授之以武当内功及武当拳械等。由于武当一派在授技艺时极为严密,数年间竟无人知其身怀绝技。明了真人为将徐本善培养为一代道总,对其要求甚严,严令徐本善一生不得与宴,不准亲近女色。并告诫弟子曰:“武术者,击技之术也;武术者,苦术也。”明了真人让其先练志、练胆、练性、练眼。终年闻鸡即起修道练功,黑夜里以燃香计时,令徐夜行山路,并限时往复;有时亲领其夤夜入深山老林,他却出其不意,消然匿迹,任弟子在荒山野林的无人之境中听任虎啸狼嗥;在道观,则令徐本善苦练独木桩、九宫桩等功法;在山崖前,严格训练其飞檐功、内丹功、外丹功;于密室中悬沙包,标明码号,发令击打不得有误,使其沙包功夫大增;在旷野令其双臂套入数十枚铁环,用甩臂等方法击打目标。使其铁环功成为一绝。徐本善从师学艺十数载,习得上乘武功,但也从不轻易外露,更不仗技凌弱。
清光绪已丑年(1889)徐本善领命为监工,兴修武当升神道。武当山原有古神道,因年久失修,香客人众攀登艰难,常有落崖丧生致残事件发生,徐本善身为监工,与民工和衷共济,每遇险重活,他身先士卒,劲不少使,汗不少出,深得民工们的爱戴。襄阳府道尹熊斌对其十分赏识,新路竣工后,徐本善被襄阳道尹亲命为武当山全山道总。从此,他更是奋发砥砺,志存高远,他要求全山道人为修缮武当道观而克勤克俭,并严格恪守道之清规,按榜律戒条办事,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他自已以身作则,赏罚分明,使武当山道风为之一新.他每日起床很最早,睡得最晚,自知任重道远,没有健壮的体魄,宏图大志就难以施展,故每日练功,从不间断,即使行路也是左手抱日月,右手甩乾坤,举止和缓,呼吸自然,以求内功之纯精.人们常道他行踪古怪,殊不知他乃功底精深,含而不露的高人.
清宣统已酉年(1909)初,到武当山朝山的香客每日数以万计.徐道总为了将紫霄宫"十方丈"扩建,与"紫霄大殿"两廊偏房连成环廊大院,而在"十方丈"后备齐大批木料.一天,均州器川香客会众二百余人,无故在"十方丈"的后院内滋事.其会首带头,自恃手下六十余众精通拳脚,出言污秽,蛮横无理.先由紫霄宫知客道人出面化解,继之监院又来劝说,哪知歪风不息,邪气反而上升.徐道总见状,即亲自与会首交涉.闹事者不愿言和,欲以武力相见.徐道总规劝再三,无赖们还是胡搅蛮缠,惹得道总怒发冲冠,说声"好"!跳出圈外,大喝一声:"谁敢上来!"接着便在宫中将那五米长的梁木舞了起来,如戏耍拨火棍一样轻灵.那闹事的六十多人哪见过这情景,早已被慑服,个个吐舌缩颈,扑通跪倒在地,恳请道总息怒.自此,武当道众及附近百姓才知晓徐本善武功绝伦.
随着国事日非,徐本善深虑武当被乱匪骚扰而无人护卫,有意挑选一批忠厚的道人授之以各种武功,组成一支守护武当圣地的劲旅,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愿望久久没有得到实现.但徐道总并不甘心武当绝技的失传,精心地教授了李合起,冷合斌,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等几个得意弟子,其中尤以李合起为最.老道总带弟子习拳练功,偶尔也被一般人所见,但所见的仅是练的拳套,只见他们练拳轻飘圆活,无声无响.而在练起武当秘功时却是相当严密的.若偶碰见未准许习拳的道徒来观看,他即严加制止,连留步观看也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武当秘功的传授由于单传和道规的清严,一般鲜为人知.后来形意门大师傅剑秋遨游天下,专访武当,与徐道总一席深谈,两人相见恨晚结为挚友,并连日交流拳功心得,切磋武艺,自此,武当秘功才由傅剑秋辗转传向外界.
徐本善德高望重,对待一般浪浮弟子,总是规劝其改邪归正,教育再三而不思 悔改者,被老道总碰见,或被如提小鸡似地袖于他道衣之中,以示警诫;或用于轻捺其头,被捺者头痛数日方可痊愈;或用手轻握其腕,被握者酸痛也需半日方止.所以一般浪浮弟子对徐本善十分敬畏.徐本善再逢有事外出或巡山,常暗携九节钢鞭.如巡道观,则只暗藏一根二尺许的连环棒.此棒为套叠式,遇有突然情况,可以由短变长.平日里,他双臂套有十个连环,既可护臂练功,又可于万不得已时作暗器发出.
徐本善不但嫉恶如仇,对他人的疾苦更是尽力排解.而对无理取闹蛮横者,无论其地位如何,势力多大,他决不会有丝毫通融.所以他不但有"徐大侠","徐武侠","徐教师","徐道总"等美称,还有"徐犟子"的绰号.
当贺龙和其结下忘年之交时,愿称徐道总为师.徐本善坚辞不能为师,只表示可在贺将军面前露丑,一起练练拳脚,以备防身之用.徐道总还让其弟子李合起,冷合斌,水合一等人与贺龙一起演练.红军郭凡政委甚至更改了姓名以表示自已已是徐道总的弟子.
徐本善后来惨糟匪徒杀害,时年七十有二。武当山道众将道总遗体隆重安葬于紫霄宫东门外. |
|
|
|
|
|
|
|
发表于 23-1-2006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2-2006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派种繁多,但就其功法和风格而论,大体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派源于佛教圣地嵩山少林寺,称为少林派,其拳术称为外家拳。南派则出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人称武当派,其拳术被称为内家拳。因此,武当、少林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两大主脉,在武林中,素有“南尊武当,北宗少林,”之说。
道教非常重视修炼养生,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以求长生久视。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结晶,是修身养性的动功技术演化成手战之道的结果。
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北宋徽宗时的武当丹士张三丰。他在武当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式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术。
武当武术的起源之说历史上争论颇多,但蛇在攻防之时采取的姿势却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内家功夫的真谛,那就是“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拳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刀剑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术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甚深,阴阳消长、八卦演变等是武当武术的理论核心,以此核心演化出的技法则讲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老子在《道德经》里本质地阐述了“柔刚、静动、曲直”等等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武当武术出自奉老子为教祖的道教门槛里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效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武当拳功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
“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返朴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
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东汉末年华陀的“五禽戏”,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
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仿效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朴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武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练习生物和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使人这个因子,溶于大宇宙众多因子的运行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仿生返朴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指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手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
五行拳法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士五行相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二)拳术整体
武当武功之奥妙,在于重视身心合修之练拳效果,这是“宇宙整体”观在拳术整体中的具体运用。
武当武功极重净化精神,认为先以心使身,再为身从心。练拳功首先要心灵净化,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叫做收心,也叫入静。只有收心、入静,才能在练拳中精神贯注,意识集中,从形体活动中去贯勤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府,达到端庄品格操行、增强体质的效果。
太极、形意、八封等诸种拳套更强调“内功外修”,认为人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载体又分内外两方面,外部强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内部强壮——内壮。内功外修的实质,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强壮的目的。
武当各家各派对于气的理解,赋予的涵义及如何练气,虽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拳家们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要健身养性,必须修炼人的生命根源基础——气,以增强生命力,这是最根本的,这种从内到外,再又从外到内的往返,从而达到完善人体这个小宇宙,进而体认宇宙万物的本根——元气的生命价值,促进精神、肢体、脏腑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
拳术整体还表现在构建武当武功技术的各种要素和环节上,从动作看,均需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肩、臂、手。武当武功形体运动中的伸缩、起伏、翻转、俯仰、回环的变换方法,可以说是以腰为轴的运动方法,腰是上下肢的总枢纽,身体依据技击特点变化时,固然要以动作的技击要求来动形体,但不管千变万化到何种程度,总是以“大轴带劲”,以髋、胸、头、四肢为表现来完成的,这是武当拳功饱满流畅,自然协调,完整合一的基础。
武当武功既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亦重视韵律的合理性,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的节奏……韵实质为内在感情,形指身体运动的规律,“无韵则僵化”,“少律则无准则”。
具体来讲,律是针对动作的起伏、幅度、范围、时间及相互关系而言的,如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倾、转体留身、动中求静、身法迂回及塑形有线的规律等等都是律的体现,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失去了拳术的整体性。
韵是实现律的内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动,是律的先导。没有对动作整体实质的深刻理解,要使念动的感觉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例如刺剑、劈刀的动作,都应有触到实物的实感。“刺者伸,劈者够”;“伸”、“够”就是身体触到实物的要求,这种触物感就是意境。武当武功的动作均带有攻防含义,要使攻防含义在形体练习中体现,首先要在内在感情上下功夫,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有二感:即理解技击性体会实感,理解力学律动体会节奏感。只有从韵律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内景和外象的整齐划一。
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当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法自然”的特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06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张三丰传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
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
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
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
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
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
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硃
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
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
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峰创造内家拳
近代,对“世传太极拳术是张三丰所传”的说法,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说太极拳是张三峰所传,二说太极拳是张三丰所传,还有人说:“无论是张三峰还是张三丰,都与太极拳无甚干系”。
这后一条是沈寿的观点。沈寿在《太极拳谱》的批注中,对一些老拳谱上注有“张三丰留承”,“武当山真仙张三丰老师遗论”等现象,引述唐豪的考证“……太极拳附会于张三丰,乃光绪七年以后的事。”之后说:“其实无论是张三峰还是张三丰,都与太极拳无甚干系。之所以人为地塑造一个‘祖师’,那不过是封建社会中,人们为了推广一种学术,托名神仙,或其他有威望的人物所留传,以利于推行,这即使在古代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遗憾的是,这类陈旧的托名现象,在今天仍能找到。”
尊神仙为祖师等托名、附会现象,在清朝是普遍存在的。在文字记载中的这种托名和附会,给我们在进行太极拳史的考证方面带来困难。现在,有些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还在进行新的托名宣传,就更不应该了。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太极拳与张三丰无甚干系”。张三峰是武当派内家拳的创始人,内家拳术是太极拳的源流之一。
首先,说一说张三峰的名号问题。从《张真人传》可以看出张真人有不少名号。另有《洞天记》说张三丰,名全一,字三丰。曾取号为山峰,复易为三峰。尝自言云:“名号多与古今人同,故更改为三丰,于是乎大定。”
《明史.方伎传》写作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宋之技击家。仙道学家写作张三峰,为元末明初武当山真人,道教隐仙派犹龙六祖。再看张真人传,一百三十岁死而复生后,“入蜀至太和山,结盧玉虚庵。不知所终。”可见张三丰是得道真人,是特别长寿老人,不可同一般常人比衡。
张三峰自己改变名号,加之他寿命很长,跨越的年代久远,后代太极拳拳谱,多为抄本,有些太极拳谱中发生张三峰、张三丰的使用比较混乱,或者是被混为一人等情形就不足为奇。不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至少在清代张三峰被尊为“祖师”,却可以佐证张三峰首创内家拳术,内家拳术是太极拳的源流之一。
比较权威的引证,是几乎所有论述太极拳起源的文章都要述的:清代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一文,(收入《南雷文案》)。文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指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以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枝,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雍正年间,曹秉仁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溪松为最著。”
以上墓志铭与传记所记关于张三峰的事迹是一致的。其中详细记载了内家拳术传承关系;说明张三峰是内家拳的创始者。太极拳是内家拳的继承和发展;自此流传于陕西,浙东。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6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功夫的两个世界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走红让在江湖上与少林齐名的武当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因为在此之后也上演过类似的功夫片《武当》。然而,除了让长春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扭亏为盈赚了一大笔,武当山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性的好处。武当山经济特区旅游局副局长徐耀进说:“这是因为武当太不会宣传和包装自己。”
利益是最好的教科书。武汉某大学一位经济学学者说:“当武当成功地贴上‘功夫’的标签,一切就都改变了”
频惹争议的武当功夫
2004年11月23日晚,武汉青山天龙搏击俱乐部内,武御道的创始人刘天龙接到武术界朋友的电子邮件,信中称“武当龙门派最近在江湖上放出风声,该派经过5年的整理和数月的排练,将让武当派失传多年的‘七星剑阵’重出江湖”。
随即,他听说“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引起湖北武当、四川青城两派纷争,传言称,让“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的正是武当龙门派第25代传人、自称掌门的王兴清。而四川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则对此表示怀疑,而且认为该剑阵不及青城派的“天罡北斗七星剑阵”。
纷争发展到最后,刘绥滨甚至对于王兴清也表示怀疑。他说,他只是在一次武术表演中见过王兴清,功夫还不错,但对于王兴清自称武当龙门派25代掌门人的身份有点疑惑。因为道家协会对于全真龙门派掌门人的册封只到23代的付元庆方丈为止,1997年付元庆去世后,龙门派就一直没有册封新的掌门人。龙门派的第24代为诚字辈、25代为信字辈,而王兴清说他后来的师傅是24代掌门人刘德义,这显然不属于诚字辈,而且刘德义和王兴清都属于俗家弟子。
王兴清则解释:“我的师傅是清朝均州府刺史后裔,道名贾合先,曾随武当山道宗、贺龙将军的师傅许本善学习武当拳、剑。后均州被水淹,贾合先搬到我家附近居住。当时他已经60多岁,见我年纪虽小但喜欢武功,就收我为徒了。”
王兴清现在以武当俗家弟子的身份在武当山脚下开了家传真武馆,规模不大,门下弟子仅有20多人。当问及“武馆生意如何”时,他特意纠正了一下记者的说法:“不叫‘生意’叫‘生源’。”他说,现在来学武当功夫的老外很多,一般有几个外国徒弟,维持武馆的运作和生计是不成问题的。
对于武当功夫的源流,王兴清的说法与当地武术界保持着高度一致,认为张三丰是武当派祖师。《武当》杂志的主编、武当山拳法研究会秘书长谭大江说:“武当功法的主流是明代张三丰采集各家之所长创立的武当内家拳。武当拳自太极开派,逐渐发展为太极、八卦、形意三大门,称为武当派的三大支柱。”
但是,这种说法首先遭到太极门派人士的反对。陈、杨、武、吴、孙几派太极,均有非常明显的家族传承,都是有实据可考的,而且这几派太极的先祖都有不等的太极论著传世。武林向来重视家学,要他们放弃先祖,万佛朝圣般地共同认可张三丰为祖师,一般是接受不了的。这几派的传人认为,武当派拿不出张三丰与现已传世的几派太极间明确的传承证据,那种“张三丰之传王宗岳,王宗岳之传蒋发,蒋发之传陈王廷”之类的说法,臆测颇多,根本不能当作史料来引用。
至于形意和八卦,更不承认张三丰。形意门先祖虽然也有多种说法,但大体上或尊姬际可,或崇戴龙邦,或宗李洛能;而八卦掌公推董海川为尊,从传说里找的凭据,没几个人当真。
有人甚至进一步否认张三丰的存在,认为由于张三丰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武当派为了神话自己,才抬出他来作为自己门派的祖师爷。已故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少林武当考》一文问世后,更被人引申为“武当无拳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武当功夫的存在。
对此,武当武术协会主席蓝继云先生很无奈:“武当功夫虽然博大,但体系并不完整,有相当多的东西需要挖掘整理。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宣传与管理,武当功夫良莠不齐,同时存在于虚幻和现实两个世界中。所以,在中华武术几个大的流派中,武当引起的争论最多,几乎波及到武当功法的各个拳种。”
武当功夫的公开确认与宣传,始于1980年夏在山西太原市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浙江队代表金子首次以“武当派”传人的身份,当场演练了“武当太乙擒扑二十三式”。1988年,武汉体育学院为85级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讲授武当武术,并于1889年与郧阳地区体委、丹江口市“武当拳法研究会”等组成《武当拳派的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课题组,上报国家体委获准,列入1990年亚运会科研攻关课题。
当然,这些举措的影响显然远远不及此后以电影《武当》为代表的功夫片宣传,只是《武当》步《少林寺》后尘,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直至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在大陆广泛传播,武当派及武当功夫终于声名鹊起,不让少林。不过,武当派弟子也承认,武侠小说毕竟是小说,它虽然源于部分史实和传说,但虚构的成分很多,它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神魔化了武当。
谭大江说:“金、古、梁武侠三大家,提及武当笔墨颇多。但古龙的《陆小凤》言及木道人既是武当掌门又是老瓢把子,是借武当谈玄。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写到武当弟子卓一航对白发魔女练霓裳的爱恋,是借武当言情。两者均与武当功夫风马牛不相及。而金庸笔下,则看似写实而着墨最多,他的《倚天屠龙记》全书以张三丰及七大弟子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处处涉及武当。另一部《飞狐外传》则提到了武当传南、北派太极拳的脉络。这两部书流传极广,以至于有的武术爱好者提起武当竟到了言必称张翠山、张无忌的地步。实际上,张三丰七大弟子中只有张松溪和张翠山是真正的入室弟子。而张松溪则是最真实的武当弟子,他是浙江宁波人,得张三丰真传,创南派太极拳,有松溪六步拳、白虹剑、春秋刀等,包括金庸《射雕英雄传》里出现的九阴白骨爪,都源自张松溪。他艺成后游历四方,博采众家,一脉相承,世称‘松溪派’,后世传人有单思南、王征南、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等,如今在上海及四川南充,松溪派门人很多,上海著名拳师王维慎即该派传人。”
贴上“武当功夫”标签的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皇帝曾封为“大岳”、“玄岳”,周围有72峰拱立,24涧环流,1982年,国务院审定武当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因此,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顾问徐才先生造访武当后,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少林的宣传,远远好于武当;武当的潜力,远远大于少林。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理事、武术七段杨群力说:“自古以来,道家崇尚淡泊清修,行为内敛,不事张扬,而且传拳只限门内(道门),这给武当功夫的传播带来很大障碍。同时,道家功夫又有‘言祖不言师’的传统,这使后人在理顺传承时难题极多。
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了好转,但与少林相比,力度仍然不及。直到近年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开辟,使武当功夫的挖掘和发展与旅游效益挂上了钩,才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少林则不同,少林功夫开掘之早、整理之系统、宣传之猛烈,均为中华武术各门派之翘楚。少林寺一天的门票收入相当于武当山一个月的门票总收入。”
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至1999年,武当山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6亿元,其中国家级投入占3.96%,省级投入占29.6%,十堰市投入占9.41%,代管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正县级)的县级市丹江口市占6.3%,武当山自筹1.378亿元,占45%,其他投入占5.73%。由此,1980年至1999年20年间,武当山的建设资金年平投入只有1530万元。且不说武当山整个文物景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仅现存的4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及遗址,20多年才有7000多平方米得到修复。
有鉴于少林“功夫”模式的成功,十堰市地方政府在开发武当山景区旅游产业的同时打起了“武当功夫”牌。1994年,武当山经济开发局与武当山镇合并为武当山经济开发区,1997年,经济开发区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进一步合并为武当山经济特区。“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特区开始涉足武术名胜的投资,相继推出学武术、气功、武术康复医疗、观看武术表演作为特色旅游项目来拓宽旅游市场。武当功夫的推介成为特区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区社会事务局局长罗均昌说。
在武当山地区,武当武术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以及武术培训班,培训武术后继人才。继河南省成功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后,武当山也举办了“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研讨活动,2002年,特区开始组建武当功夫团,特意聘请武当内家拳派第十五代传人袁理敏与妻子、曾在武当三丰武术院习武的田英杰担任武术教练,在世界各地表演武当功夫。
然而,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的一把大火将武当山拖进了媒体指责之中。1996年,武当山文物部门“因经费紧张”,擅自将遇真宫使用权以月租金1200元,每平方米不足1元钱的价格出租给“陈逵影视武术学校”,只留下一个文物管理员,埋下安全隐患,这才引来大火焚毁了道宫。如果不是这次火灾,没人知道,2002年武当山文管刚与太和武馆签订了《武当山元和观租赁合同》,租用期限为5年;也没人知道,“为了给来访道人,尤其是海外道人居住”,武当山复真观被修成了三星级宾馆。
2005-2-22 三联生活周刊 李翊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