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一实相印

这位阿罗汉有造业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9-2011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0:59 AM 编辑
吃糖得糖尿病又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是因为导致甘蔗被砍的业所造成的?


1.     得糖尿病从家族基因的遗传就是共业,若你没有这共业和相合就不会出生在这家族,而遗传到这糖尿病家族基因的共业
2。  得糖尿病是因为在过去生活方式有偏差,吃了大多高糖的食物,所以这也是因果的过程。
3。  出家人的长老也是否有得糖尿病? 这业因是什么?是1。还是2。还是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9-2011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1:05 AM 编辑

回复 17# 新新网友


    如果我去参加..游行,结果被催泪弹射中头部,躺在医院三天。
     那么我这躺在医院的果也是因为我造了某些恶业得到的?


1.   为何几万人不中标,只有你几个中标,因为你们体内早有要受伤的潜在恶因了, 外面只是你的外缘而已
2。你是有清醒的意愿去参加..游行的,也清楚知道其会有的各种后果-这就是意愿的造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11:25 AM 编辑
回复  白布飘扬


    不对,佛法上也有说善业

    所造之业,是分为有善巧业(善业),无善巧业(恶 ...
清池 发表于 26-9-2011 10:44 AM



    不对,从出世间法的定义来说,善业、恶业及非善非恶业,是基于“无明”及“爱染”增减变动的相对比较,这点,用在已经断“无明”的圣者身上,并没有任何意义。

佛陀导人向善,是助众生依自身善业走向解脱,而不是佛陀在造业。

----------------------------------------
至于您说的“佛业”,如果是指“佛陀的事业”,那,这里的“业”是指广义上的“业”,而不是佛法里所注重的那个可以引发生死业报的“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得糖尿病从家族基因的遗传就是共业,若你没有这共业和相合就不会出生在这家族,而遗传到这糖尿病 ...
清池 发表于 26-9-2011 10:55 AM


说得很好呀。把“糖尿病” 换 “心脏病”

把“糖” 换 “肉”。你的三点都可以成立的。不是吗?

所以,有吃肉的轻业,也有吃糖的轻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新新网友

1.   为何几万人不中标,只有你几个中标,因为你们体内早有要受伤的潜在恶因了,  ...
清池 发表于 26-9-2011 11:02 AM


所以你的意思就是说,运衰,就算没有参加游行,也是会被石头打中入院的?

还是说我参加游行是在造恶业所以要承受恶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1:44 AM 编辑

回复 23# 白布飘扬


   
佛陀导人向善,是助众生依自身善业走向解脱,而不是佛陀在造业。


不对,在大乘佛教的词理,是有佛业这词的,也称为诸佛五业。是大善业.

1.大乘佛教法相辞典: 【诸佛法界能作五业】
摄论三卷二十一页云: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
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
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世亲释二卷十三页云: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者:谓佛法身,恒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等者:谓盲聋等,暂见佛时,便得眼等。救济恶趣为业等者:谓拔恶处,置于善处;名救恶趣。救济萨迦耶为业等者:谓为世间说能超出三界圣道;说三界为萨迦耶。所余二句,其义可知。于此五业,应知诸佛诸业平

  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舍摩梨】

 (植物)树名。智度论十二说: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枝叶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来,住一枝上,其枝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雕鹫,皆能住持,何至小鸟便不胜?答云:此鸟由我怨家尼俱卢树来,食彼树叶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即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于此一鸽大怀忧畏,宁舍一枝全余大者。菩萨亦如是,于诸外道魔众及诸结使恶业无所畏,于阿罗汉辟支佛不然。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边,亦如彼鸽。败坏大乘心,永灭佛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9-2011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11:42 AM 编辑

以下转载自庄江春居士编著的《阿含经故事选》

----------------------------------------------------

060.午睡是痴的表现吗?

           ──萨遮迦的论辩挑战(之二)
  
  [接续萨遮迦的论辩挑战(之一)]
  
  在与佛陀论败后不久,外道萨遮迦又来找佛陀论难了。
  
  有了上回在大众面前丢脸的教训,这回萨遮迦只低调地独自悄悄而来,以免输了又弄得大家都知道。
  
  尊者阿难虽然看到他又不怀善意地来了,但还是慈悲地想让他能在佛陀这儿获得些法益,所以请求正想进城乞食的佛陀,暂且坐下来与他一谈。
  
  向佛陀行礼如仪后,萨遮迦先提出一些外围的话题:
  
  「瞿昙大师!有些沙门、婆罗门只顾修身而不修心,过去就有人因身受苦而两腿僵硬、吐血发疯,这是『心被身所指挥』,不修练心的缘故。
  
  有些沙门、婆罗门只顾修心而不修身,过去就有人因心受苦而两腿僵硬、吐血发疯,这是『身被心所指挥』,不修练身的缘故。」
  
  「火种居士!你所知道的修身有哪些呢?」佛陀问。
  
  萨遮迦举了一些苦行者吃得很少,守一些奇怪禁忌的事例,以为修身就是那样,佛陀因而反问他说:
  
  「火种居士!他们总是吃这么少维生吗?」
  
  「不!瞿昙大师,他们有时候吃一些很有营养的美味,所以身体还会肥壮回来。」
  
  「火种居士!他们竟然先拒绝,后放荡大吃,他们的体重就这样增增减减。这哪是修身呢!又,你知道的修心有哪些呢?」
  
  萨遮迦支吾其词,答不上来。
  
  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
  
  「火种居士!你刚才所说的修身,不是圣者的修身。连如何修身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修心呢?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仔细听了。
  
  火种居士!一般未修学的人,一有快乐就着于欲贪,一有痛苦就忧悲愁泣。当起乐受时,因不修身而心起执着,当起苦受时,因不修心而心起执着,当心对乐受、苦受两者都起执着时,则是不修身,也不修心的缘故。
  
  火种居士!有良好修学的圣弟子们,一有快乐,不会着于欲贪,一有痛苦,也不会忧悲愁泣。当起乐受时,因修身而心不起执着,当起苦受时,因修心而心不起执着,当对乐受、苦受两者都不起执着时,则是修身,也修心的缘故。」
  
  「我对『瞿昙大师是一位修身也修心的人』的说法,深具信心。」萨遮迦回应说。
  
  「当然,火种居士!虽然你语带冒犯,我还是愿意告诉你,从我出家以来,我的心就不去执着乐受与苦受。」
  
  「瞿昙大师从来未执着乐受与苦受吗?」萨遮迦其实还蛮怀疑的。
  
  于是,佛陀为萨遮迦详细叙述了他所经历过的深禅定、各类苦行、禅观得正觉解脱等修学历程(如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所说),来说明佛陀早已不执着乐受与苦受。
  
  「萨遮迦!我曾经对几百人的群众说法,或许听者中有人会认为我是针对他说的,其实不应该这么想啊,萨遮迦!如来说法,是为了让大家都能了知,不是专与谁过不去。萨遮迦,一旦说法完毕,我内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静与空寂。」
  
  「这我信得过,瞿昙大师!因为您已经证得全然的正觉。但,瞿昙大师!你曾经在白天睡过觉吗?」萨遮迦这时才把他的主要问难说出来。
  
  「火种居士!我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当乞食完毕回来,我都向右侧躺,保持正念与清明地小睡片刻。」
  
  「瞿昙大师!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这样做是痴的表现。」
  
  「痴与不痴,不是以午不午睡来看的,火种居士。我就来告诉你,什么是痴,什么是不痴,你仔细听了。
  
  所谓痴,是那些未舍烦恼杂染与后有,招惹出麻烦,导致苦迫与下一辈子生、老、病、死的人。
  
  所谓不痴,是那些已舍烦恼杂染,已舍后有,不会招惹出麻烦,不会导致苦迫与下一辈子生、老、病、死的人。
  
  如来是不痴的人,断除了生死烦恼杂染的根,就像斩断棕榈树的芯,这棵棕榈树以后就不会再长了一样。」
  
  「太神奇了,瞿昙大师!面对我一再冒犯挑衅的论难,您还是和颜悦色,一如我想象中证得全然正觉的解脱者一样。不像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删阇耶毘罗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当我对他们挑战论难时,他们常支吾其词,顾左右而言他,然后恼羞成怒,生气痛苦。
  
  瞿昙大师!打扰了,我们都很忙,还有许多事要办,就此告辞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二、外道萨遮迦虽然在第一次论败后,隔天即盛大地供养佛陀与僧众,但显然心中还不服,所以还有这一次的论难,而佛陀对他还是十分宽容。这次论难后,看来萨遮迦也没归信佛法。
  
  三、佛陀所说的修身,是当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生理而起快乐的感受时,心不起贪着。而所谓的修心,是当生理起苦的感受时,能止于生理的苦,所谓身苦而心不苦(参看故事第三○〈身苦心不苦〉)。
  
  四、「萨遮迦!我曾经对几百人的群众说法,……我内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静与空寂。」一段,文意不十分明确,也缺乏北传本的对照,个人尝试往佛陀要萨遮迦明了,即使萨遮迦对佛陀如此挑衅无礼,佛陀也不会对他,乃至于其它任何人留有成见的方向解读。
  
  五、后有,即后有爱,是一种不甘于死亡,还想要继续延续生命的强烈驱使力,这就造成了生死流转。阿罗汉等解脱者,常说「不受后有」,就是息灭了这种深沈的冲动。
  
  六、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删阇耶毘罗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就是佛陀时代著名的「六师外道」。

——庄江春《阿含经故事选》


---------------------------------------------------------------------------

吃东西和睡眠一样,都是生理的需求,和起于“无明”、“我执”的“业”不能等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1:52 AM 编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五业】( 诸佛法界能作五业)
 (名数)五种之业也。有四种:
(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复有余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复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论第十五顺正理论第四十等。
(二)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七曰:‘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证得业者,谓证得圣道等涅槃等。’即是。又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第四等。
(三)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也。梁译释大乘论卷十曰:‘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
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
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即是。是与往生论三种随便菩提门之法,似开合不同。又出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十五等。(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天亲之往生论曰:‘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之法门故。’往生论注卷下释之,谓身业为礼拜,口业为赞叹,意业为作愿,智业为观察,方便智业为回向。此五种之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之法门,自在之业成就。又出往生论注记第五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9-2011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1:53 AM 编辑

佛教教义里[五业]是指

跟据大唐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本卷下之说,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即:

(一)以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有情作种种不善业,招感盲聋、疯狂等疾恼灾横,若得暂见佛时,便能获得救济,则盲者得视,聋者得闻,狂者心正。

(二)以救济恶趣为业,众生因造恶业,堕落恶趣,佛以大慈大悲,救拔有情出离不善之三恶趣,而安立于人、天之善处。

(三)以救济‘非方便’为业,方便即解脱之方法;外道所行之苦行,如持守牛戒、狗戒等,不能出离三界,称为非方便。佛令诸外道舍离非方便而求解脱之行,安立于如来之教法中。

(四)以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萨迦耶见即身见,于三界流转之众生妄认五蕴和合之生命现象为恒存之自我。佛欲救济我执之有情,遂授与能超三界之无我正道,使有情破除虚伪不实之身见,超出三界。

(五)以救济乘为业;乘,此处指二种佛教之修行者,一为欲退菩萨道之修行者,二为徘徊于大小乘之‘不定种姓诸声闻’。第一种人见众生难度,菩萨道难行,而欲从菩萨道退出,趣入其余小乘之菩萨。第二种人虽有大乘种姓,却发狭小心。针对此二种修行者,佛怜愍之而为其说一乘法,令退心之菩萨不退,不定之声闻回小向大,修行大乘之法门。

[梁译摄大乘论卷下、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11:55 AM 编辑

回复 26# 清池


    “佛业”这一名词在南传佛教里也有的,并不是大乘佛教独有,就如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在家乡乞食时,佛陀向净饭王解释了乞食是“佛陀家族的事业”,而不是“王族的事业”,净饭王因而释怀证入初果。

这里,并没把“佛业”当作是催生业报的“业”,你所引用的资料也没有这种说法。

就如“婆罗门”一词,世俗上“婆罗门”常用来指称印度的祭师种姓阶级,但佛陀也常常以“真正的婆罗门”来指已经证果的圣弟子。两词字同义不同,此“婆罗门”非彼“婆罗门”,此“业”非彼“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白布飘扬


     “佛业”这一名词在南传佛教里也有的,并不是大乘佛教独有

佛业就是Buddha's karma-是指大善业,

佛的意业- 是佛陀的本愿,要救一切从生入佛门
佛的口业- 是佛陀的开教宣善,开中道之门
佛的身业- 是佛陀的身教来转法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版主,你拿出的是“古佛”讲过的话,创价只信新佛即日莲佛的法,除非你能找出日莲大圣人讲过什么来支持你的看法,否则清池是不会理会的,你们何必跟他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9-2011 12:25 PM 编辑

回复 30# 白布飘扬


1. In Buddhism, karma (Pāli kamma) is strictly distinguished from vipāka, meaning "fruit" or "result". Karma is categorized within the group or groups of cause (Pāli hetu) in the chain of cause and effect, where it comprises the elements of "volitional activities" (Pali sankhara) and "action" (Pali bhava). Any action is understood as creating "seeds" in the mind that will sprout into the appropriate result (Pāli vipaka) when met with the right conditions. Most types of karmas, with good or bad results, will keep one within the wheel of samsāra, while others will liberate one to nirvāna.(注。这边就清楚说明- 业有善,恶,中性之分)
Karma is one of five categories of causation, known collectively as niyama dhammas, the first being kamma, and the other four being utu (seasons and weather), bīja (heredity, lit. "seed"), chitta (mind) and dhamma (law, in the sense of nature's tendency to perfect).
(注。这边就清楚说明- 天气环境,因果,识藏,法业都是业,佛业就是法业, 因果业)

2. 佛教業力分類:  身業、口業、意業

業有三大類: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就是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口業就是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注。这边就清楚说明- 业有善,恶,中性之分)


十惡業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

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欲,此三業皆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口四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迴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
意三惡業:是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也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癡
(注。这边就清楚说明- 意业是跟其他业有关联的, 如天气环境的业,因果的业)

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業、惡業、無記業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不善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注。这边就清楚说明- 业有善,恶,中性之分)


(注。即然身业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也就是说是涅磐的根本,
            即然口业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也说是一切世界和平幸福的根本,
            即然意业是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身体建康和世界风调雨顺的根本,

            所以佛业和人们修行的身口意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就是因为有佛第子们在他们修行的身口意的善业
            - 才能现实佛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12:54 PM 编辑

回复 31# 清池

此Karma非彼karma也。

佛陀的事业(karma)是指佛陀“所做的事”,而不是指佛陀造了“有取识”(有执着、执取、我执)的业。

且看印顺导师的解说:

-------------------------------
1. 業的定義: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裡解釋:「有情的流轉生死,與業有深切的關係。業的梵語為「羯磨」,本為 「作事」的意思。如僧團中關於僧事的處理,都稱為羯磨。但從奧義書以來,羯磨早已含有深刻的意義,被看作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如《布利哈德奧義書》(四、四,二──五)說:「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因業而有果」。然在佛典中,漢譯《雜含》雖偶而也有論到業的,如說:「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卷一三‧三0七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卷一三‧三三五經)。」( Y 8p91 )[2] 。

2.隨人所作業, 則受其報:中阿含《業相應品》:髙正哲在論文裡指出:「因為業離不開報, 報是業的連續, 如《中》11經 :“隨人所作業, 則受其報” 」。[3]

3.果報與造業及其動機的關係:「受報來自造業,造業又與其動機——有關,《中》15經 :“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4]

4. 業是缘起性空的:《佛法概論》:「印度舊有的「業」說,無論為傳統的一元論,新起的二元論,總是與「我」相結合的。或以業為自我所幻現的──自作,或以業為我以外的動作──他作,都相信由於業而創闢一新的環境──身心、世界,「我」即幽囚於其中。釋尊的正覺,即根本否定此我,所以非自作,非他作,即依中道的緣起,說明此生死的流轉。如《雜含》(卷一二‧三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等。浮彌尊者與外道論法,也否定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而說「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雜含卷一四‧三四三經)。這可見釋尊的教說,實以緣起說明生死的流轉;即從身心關涉環境──自然、社會、身心──的展轉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中去說明。後來業力說的發揚,由於緣起支的解說而多少通俗化

正覺的緣起觀,一切是展轉相依,生滅相續的大活動,也可說「大用流行」。活動的一切,為無限活動過程與活動過程的形態,不斷的在發生、安住、變異、消滅中推移,總名為「行」。所以說:「諸行無常」。這一切行,沒有不變性、主宰性的,所以說:「眼(等世間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雜含卷九‧二三二經)。」( Y 8p92~93 )。缘起的法則,《阿含要略》:「所謂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雜262大2-67af)[5]

……

http://blogs.ddbc.edu.tw/sohandy/category/001-agama-%E9%98%BF%E5%90%AB/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白布飘扬


1。事业也需要个人的身口意?
2。佛陀的事业-也需要个佛陀的身口意去开创
3。佛陀所发的本愿-有“执善”之义
4。业本来就是中性词,但后人把它变成负面词
5。如季节变化也是属业的一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01:48 PM 编辑

回复 33# 清池

Karma is one of five categories of causation, known collectively as niyama dhammas, the first being kamma, and the other four being utu (seasons and weather), bīja (heredity, lit. "seed", chitta (mind) and dhamma (law, in the sense of nature's tendency to perfect

这边就清楚说明- 天气环境,因果,识藏,法业都是业,佛业就是法业, 因果业

   
您误读了,这一句是说:“业”(karma,行为造作因果法则)是五种自然法则(秩序和运作方式;niyama dhamas)的其中一种,另外四种为“天气季节”(Utu, 大自然物理法则)、“种子”(bija, 遗传及生物学上的法则)、“心识”(chitta, 心理精神上的法则)、“法”(dhamma,指趋向完善和菩萨行有关的法则)。

您所引用的这一句是正是来自在《阿毗达摩》的解说。

这里的“业之法则”和菩萨成佛的“法之法则”是分开并列的,并不是说“全部都是业”。这里更没有把“天气”当作“业”的一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9-2011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白布飘扬


    不是的,在南传佛教,业是可分为这五种的:

As scholar Peter Harvey notes,  ...
清池 发表于 26-9-2011 01:45 PM



    不是,在南传佛教,“业”(kamma)是五种自然法则(niyama dhamma)的其中一种,不是“业有五种”,就如你所引述的英文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白布飘扬


业虽说是世间因果之一部分,

但人心和行为所造的业也是天灾人祸的共业力之一。这就是间接的造Utu, 天气环境。
因为人的业才生在那家族-所以也是bija, 遗传及生物学上的业有关联,
人心质就是意念的意业chitta, 心理精神,
起大菩提心就是佛业-dhamma,指趋向完善和菩萨行有关的法则

这五者的因果其实跟人的三业都有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6-9-2011 02:56 PM 编辑
回复  白布飘扬


业虽说是世间因果之一部分,

但人心和行为所造的业也是天灾人祸的共业力之一。这就 ...
清池 发表于 26-9-2011 02:05 PM



    大自然的法则虽然彼此相关,但毕竟还是有不同层面的动作关系。

打个比方:虽然医药生物学和电脑工艺科学都是和物理学有关,但总不能拿直接医学上的药物来治疗电脑程序里的病毒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要学的正法只是“佛陀掌中的叶子”,而不是“整个树林的叶子”。

好了,点到即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11 03: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新新网友

是哪一部佛经把“世俗因果”和“业”分开来?

无意愿的业不一定说成恶。您参加游行被催泪弹打中那是您有意识增加被催泪弹打到的机会。您住在城市被车撞的机会肯定比在乡村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3:04 PM , Processed in 0.1342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