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ethos

基督論壇低素質的原因之一-對釋經學的近乎無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arOfTheDark 于 11-9-2009 01:09 PM 发表
你说可以重复不一定对。

前言不对后语。 你有罪。


請您說說我幾時前言不对后语﹐如果不然您則是誤讀或在誣賴人﹐用貶意形容詞作人身攻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1-9-2009 01:12 PM 发表
你尽管陈述自己的见解就好了。有些货色明显是没有任何沟通余地,纯粹是鸡蛋挑骨头找理由和罪名搞局而已。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对他们解释问题的问题。


說的也是﹐但我常被[惹毛] 。。。 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arOfTheDark 于 11-9-2009 01:21 PM 发表
你说"可以重复不一定对"。那1+1也不一定是2。

你另外一贴说1+1不可能3。

你诬告我人身攻击。你有罪。


客旅說的沒錯。一)您不懂歸納和演繹邏輯是什麼 二)您不懂聖經說什麼﹐卻胡亂評論
這並不是獨立思考﹐只是不懂自己不懂卻挑別人麻煩而已。

再說1+1=2 是定義的。數學的加法為演繹的不是歸納。演繹邏輯是100%的 - 則﹕論證VALID否。科學裡說的可重覆性是指歸納﹐不是數學的1+1。您在帖子#37 的例子(將地球 和 數學擺在一起﹐就證明了您不了解科學的重覆性-歸納邏輯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11-9-2009 01:4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ethos 的帖子

某些人释经学肤浅(或不存在)是一回事。我觉得求知态度才是问题关键。

Hermeneutics未必只存在于基督教神学研究。即使关乎文本解读,例如翻译,也一样需要hermeneutics的基础,免得对文本的了解陷入木林分离/对立的状况。在这里论坛所表现出的素质问题,虽然说是释经能力肤浅问题所导致,但造成这问题的,往往是偏见和态度。或者说,一个人的见识和态度如何,就决定他会怎么去学习释经学问。

若说偏见,则很可能是许多教会人士偏向以为基督教肯定是把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当作“神圣语言”,这造成他们难以抱着语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这些语文,更不可能从批判文本的角度去分析“圣经原文解读”的问题。

其它问题,则包括了派系的宗教教育背景、个人的宗教情绪、个人的沟通态度等等。这造成许多人喜欢刻意制造见木不见林的课题,然后又突然抛出钢铁焊木头的课题把处理过(通常是指鹿为马)的“木”来塑造一个“林”,随即下判词。这类货色即使给他们修几年的释经学,到头来一样是天花乱坠的鸟话连篇。习惯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1-9-2009 01:36 PM 发表
某些人释经学肤浅(或不存在)是一回事。我觉得求知态度才是问题关键。

Hermeneutics未必只存在于基督教神学研究。即使关乎文本解读,例如翻译,也一样需要hermeneutics的基础,免得对文本的了解陷入木林分离/对立 ...


誠然﹐認同您說的。求知态度更重要。只是求知态度是個人的事情﹐怎麼評怎麼勸也沒用。所以我只好求其次﹐貼一貼釋經學文章(也懶的自己寫了)﹐希望有人願意閱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導論(3)

意义与文体相关

  在附篇(二)及以下特殊释经学的部分,我将说明:一段经文所属的文体,或文学的类型,成为它「语言游戏的规则」(维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换言之,就是成为了解它的释经原则。诚然,我们解释小说的方式,与诠释诗的方法相当不同。我们看圣经智慧文学的角度,与看预言也极不一样。但是,有些地方仍会引起辩论,因为显然会有重叠。例如,先知书内有很大部分是诗体,还有一部分为启示文学。启示文学中有书信的内容(启二—三),而福音书中有启示性题材(例如:橄榄山的讲论,可十三,和比喻),书信中也有(帖后二)。为这缘故,有人怀疑文体在解释方法上的价值,认为文体既然会混合,便无法清楚辨认,因此不能作为释经的工具。然而,我们能够在某种文体中辨识出启示文学或诗体部分,正显示出这种方法的功效(更详尽的论点,参Osborne 1984)。

  作者用意(赫尔胥称它为「内在的风格」)能否发掘出来,这场辩论中,文体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一点。每位作者都是用某种文体来呈现信息,让读者可循一定的规则来解开作品,得到信息。这些暗示能引导读者(或听者),提供解释的线索。马可记载耶稣讲撒种者的比喻时(可四1-20),特意将它放在一种情境和一种媒介中,以便向读者作最有效的沟通。我们要了解其意义,就要明白比喻的功能(参本书第十一章),并注意在马可安排的情境中,这些象征的功能为何。



圣经的单纯性与易明性

  自从前一辈的人提出「信仰的准则」(regula fidei)之后,教会一直在为「圣经的简明度」挣扎;亦即,它是否能够被人清楚了解。常有人指责圣经学者,说他们使圣经与一般人愈离愈远,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学术界将圣经肢解,又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来解释,平信徒只能徒呼:「好吧!可是圣经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能读得懂吗?」当然,初入大学或神学院的新生,发现一段圣经可以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解释,一定会大吃一惊。一旦知道圣经每一句话都有许多可能的解释,他们就不再认定圣经是容易明白的;这一点实在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将释经学原则与福音信息混为一谈的缘故。其实,复杂的是如何搭造文化的桥,将原初的情境与现今的状况连接起来,而不是意义问题。

  路德[在《意志的捆绑》(The Bondage of thc Will)一书中]宣称,圣经在两方面非常容易明了:外在,他称之为文法层面,即可以将文法的定律(释经原则)用在经文上;内在,他称之为属灵层面,即圣灵会在读者解释时赐下亮光。谈到容易明了,路德的意思显然是指最后的结果(福音信息),而不是整个过程(发掘个别经文的含义)。不过,上个世纪有人将苏格兰式常识主义应用到圣经上,因而许多人假定,每个人都可以自行了解圣经;也就是说,经文的本身已经足以将其意义充分表达出来。所以,大家不再重视用释经学原则来搭文化之桥,而个人化的解释比比皆是。当时似乎没有人注意,这样会造成多重意义的问题。简明的原则也扩及释经的过程,导致一般人解经的错误,以及今日相当困难的局面。其实释经学乃是一门学问,要经过复杂的解释过程,才能揭开圣经原初易明的意义。

  然而,这便让人感到困惑,以致一般人会问,是否只有学术界的精英才有资格明了圣经。我认为并非如此。首先,明了可以分好些程度:灵修式、基础的读经、讲道式、作业或论文式。每一种程度都有其价值和一定的过程。其次,凡愿意按程度来学习释经学原则的人,都可以学到。这些原则并不只保留给「精英」,凡是有兴趣、有心力的人,都可以学会。基本的释经学可以在地方教会中教导。在本书中,我希望能顾及不同的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9-2009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thos 于 11-9-2009 12:23 PM 发表
我不能逼您﹐但真的很可惜。您只找一些不甚了了的基督徒麻煩對您又有何益處呢﹖為何不面對較嚴肅的討論呢﹖

有些人大半辈子就在井底的大牌堂会里度过。而井底大牌堂会教导的神学,则往往沦为井底大牌神学,穿戴官方权威身份站在讲台上传授的则是井底大牌讲员。有人离开了这井,到外边的世界去,就很自然的对井底的一切抱着鄙夷心态。无奈,井底灌输的不只是教条,还包括了求知态度,所以离开了那大牌井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也从这大牌枷锁逃出来。最起码的问题,就是他喜欢拿大牌井的烂尺去衡量其他派系或学问,然后又以嘲笑那老井的口吻去嘲笑别人。到头来,他还是回到了井底生态。差别,是在于从一个他感到不满的大牌井底,跳到另一个对立的、自己贴上“自由派”招牌的大牌井底。



[ 本帖最后由 客旅 于 11-9-2009 02:0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imon 于 11-9-2009 09:50 AM 发表
你期望什么?

教派太多了

大家看圣经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去。。。


我的看法与你相反。 正是因为今时的教派太多,我对释经学的期望就越高。
因为她提供我们一个科学的方法来分辨 那个教派的教导,或更正确来讲,那一位牧师的讲道是最合乎神原本的意义。

教派确实很多。 然而, 教导都是合乎神的心意吗? 我们作为现代基督徒,要如何分辨? 才不会糊里糊涂呢? 因此, 我认为这贴是非常贴切、适时,且非常具有教育性质的。 希望各位能够好好一起学习这篇 释经学的 精髓。

文章提到,传统福音派注重经文原初的意义,忽略经文对应用在今日教会的重要性。
而所谓的存在主义者,我想这就包括许许多多的新派基督教会,包括灵恩教会注重的是  经文对今日教会的重要性,忽略经文原初的意义,及适当处境化的应用。

文章也提到 释经的工程 有三个目的:

第一: 了解经文原本的意思为何?(解经);

第二: 了解经文对我本身有何意义?(灵修);

第三才是,尝试与他人分享经文对我的意义(讲道)。


从这里的分类, 我们就能够清楚看出基本上教派繁多的缘由。尤其是新派教会,他们讲究的是实践经文的意义。 牧者通过本身不同对经文的领悟,及今日所在的不同处境, 发展本身一套应用神学观,自成一派。 而保守的教派,固守经文原意,却在原地踏步, 与时代脱节。


然而, 后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 基督教派繁多,但有些却是与最初经文的原意脱节, 另一极端却是与现今时代脱节。

除了与现今时代脱节的保守派, 还有就是对经文的首要性不够重视,致使教会的讲道失去内在的权威性。


就如以下所言:

从经文到处境、从原初的意义到处境化的应用(或对今日教会的重要性)

如图0.l所示,从经文到阅读到应用,权威的程度愈降愈低;因此,我们必须竭力往上,在作应用的时候,尽量接近解释,这样才会连于经文/作者的原初意义/用意。在讲道以及基督徒的生活中,权威的真正途径,是运用释经学将我们的应用连于经文的要义。阿克提美亚说,教会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的解释都有圣灵的默示,这个看法对经文的首要性不够重视,其实神的话只含括在经文之中。

第一层次   ↓    经文    ↑    内在的权威

第二层次   ↓    解释    ↑    衍生的权威

第三层次   ↓    本色化 ↑    应用的权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珂赛特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9-2009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是从“我方山头”的角度去诠释文化现象、历史事件、派系纠纷,即使过了N十年都不可能脱离stigmatising的问题。我方的强调就是务实,他方的强调就是顽固。我方的失衡是为了强调尊重神圣权柄而付出的代价,他方的拘泥经文就不是为了强调尊重神圣权柄而付出的代价。嘿。Helluva rhetoric politic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導論(4)

圣经的合一性与差异性

  福音派(强调合一)与非福音派(强调差异)对圣经的误会,都在于不能掌握这两种层面的平衡,其实它们是互相倚赖的。差异性是因圣经用语具类比的性质而来。圣经很少有几卷书是向同一个情境说话,因此,在用字和重点方面,差别很大。再者,默示的教义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圣书背后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强调的要点,和所用的比拟法也各有千秋。例如,约翰使用「新生命」的用词来表达重生的观念,而保罗则用收养的意象。保罗注重惟靠信心才能重生,但雅各强调惟有行为能表现出真实的信心。这些并非互相冲突,只是每位作者在重点上的差异而已。

  问题在于,这些差异是否无法协调,还是以色列与初期教会在各种传统之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之下,有深层的合一。邓恩(J.D.G.Dunn)所著《新约的合一性与差异性》(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New Testament)一书中指出,初期教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贯穿全体惟一的一条线,乃是历史的耶稣与高升之主的连续性。这个合一始于基督论[参邓恩后来所著《基督论的形成》(The Making of Christology)],延伸至圣经论(连于初期教会的信条和耶稣言论集),甚至延及教会论(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所强调的论点)。

  可是我们不能太过强调圣经的合一性,以致抹杀了约翰或保罗个别的重点。这样作便会产生错误的平行,以致依据某一位作者(如:约翰)来解释另一位作者(如:保罗)的话,这样的诠释肯定有错。不过,在不同的表达背后,却有至为关键的合一性。差异性的概念是

  圣经神学的主干,而我认为,惟有圣经神学能将解经与系统神学(以合一性为中心)连系起来。例如,在发展完备的关于坚忍的教义时,我们首先必须让约翰福音与希伯来书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然后才将两者放在一起来看。而合一性的概念则为系统神学的基础。当然,有限的人永远无法作出圣经真理最完整的「系统」;可是,若说我们无法将圣经真理「系统化」,却是不正确的。要诀是让系统出自经文本身,透过圣经神学浮现出来,再按要义分类,扼要说明圣经各种不同表达法背后的合一性。



圣经的类比

  路德提出「信仰的类比」(analogia fidei)来抗衡罗马天主教所提的「信仰的准则」(regula fidei)。路德反对以教会传统为中心,而相信惟独圣经可以判断教义。根据圣经的合一性与易明性,他建议,基本的教义应当与整本圣经的教导吻合,而不能相抵触。可是,路德多少仍以整个系统为重。所以,我要提出另一个看法,即「圣经的类比」(analogia scriptura)。德利(M.Terry)的名言仍然成立。「单凭一卷书的某个声明,或某段难明的经文,不可以推翻靠许多经文建立起来的教义」(1890:579)。我要再加强说,教义不可以只建立在一段经文之上,必须要综合圣经对该题目所有的内容。如果没有可助澄清的经文(如:林前十五 29所提为死人受洗,或路十六22-26有关阴间的划分),我们就要小心,勿作出专断的声明。

  此外,所有的教义(如:基督的主权,或永生的把握)必须建立在一切相关经文之上,不可只建立在几节证明经文,或「偏好」的经文之上。因为这样会造成「正典中的正典」,也就是倚重主观所偏好的某些经文,超过其他经文(因为它们可以配合某个系统);这种作法乃是将系统强加于圣经之上,而不是从圣经中得到系统。这样很危险,因为它假定:我们的先入为主比经文更重要;它也会错解圣经。圣经的话很少会包含整个教义的理论。圣经作者的话,常是针对特定的教会情况,将某项范围很广的教义,应用在一个特殊的问题上,而强调那个教义适用于当时状况的某一方面。例如,保罗的书信都是因事而写,针对当地教会的问题与困难,而不是要将教义作综合说明的神学作品。这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具神学性;而是说,各卷书信乃是将一项范围较广的神学(这是我们从「圣经神学」方式所得着的;参本书第十三章),应用到当时的状况。所以,若要建立一项教义,就必须将圣经对这个问题所有的言论都放在一起,找出怎样才是最好的摘要说明。这方式就是我所谓「圣经的类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導論(5)

启示的渐进性

  神向他子民的启示有阶段性,这已久为人知。与圣经的类比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在圣经写作时期,启示不断有新的开展。我们追溯圣经对某些题目的教导,例如多妻制或奴隶制,有一点很要紧的,就是认出这些教义在圣经中的历史发展。然而,后面的经文并不是取代前面的,而是澄清前面的经文,并显示出,在神子民的了解过程中,它们只是一个阶段而已。例如,保罗在以弗所书六章5-9节和歌罗西书三章22节对主仆伦理的说明,不能用来「证明」奴隶制的正确。相反的,加拉太书三章28节或腓利门书16节所讲到的平等,以及希伯来人对奴隶制的严格管制(根据出二十一2或利二十五47-55,希伯来人可以在契约之下成为奴隶,可是在安息年或禧年必须得释放),至终瓦解了这个制度。

解经讲道

  我要强调,释经学的终极目的不在建立系统神学,而在讲道。圣经的实际目的不是解释,而是宣告;不是叙述,而是宣扬。神的话要向每一代人说,而释经学的任务可以浓缩为:建立意义和重要性的关系。重解一段经文原初的意义还不够,我们必须阐明它对今天的重要性。

  李斐德(Walter Liefeld 1984:6-7)说,解经式的信息必须有释经学的正直(忠实地复制经文原意)、前后一致(整体感)、动力与方向(注意到一段经文的目的或目标),和应用(注意到经文与当代人的关系)。若缺乏任何一项,就不算真正的解经讲道。有人误以为,只要解释该段圣经的意思,就算解经。这类讲道常会用好些投影片,说明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的细节。可惜,听众离去时,只是对这类学问印象深刻,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被摸着。在真正的解经讲道中,听众的「水平线」必须与经文的「水平线」融合[参附篇(一)中对迦达莫(Gadamer)的讨论] 。传道人必须问:倘若圣经的作者在向今天的会众讲道,他会如何应用这段经文的神学真理。

  罗宾森(H.W.Robinson)将解经讲道定义为:「沟通圣经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源于一段经文;在研究相关的历史、文法,与文学之后,靠着圣灵,传道人首先将它应用于自己本人,然后再传给听众」(1980:30)。这个定义非常好,兼顾到以上所谈的几个问题。现代的解经讲道者,第一步必须进入经文的原初状况中,然后再将原来意义的重要性,应用到自己身上。接下来才是把这些传给听众;而听众也必须先被带入圣经原初的情境中,然后才领受这些真理与他们个人需要的关系。许多时候,传道人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以致讲道或是变成枯燥的解经,或是变成动力十足的娱乐节目。这两方面,就是经文原初的意义,和对我们时下情况的重要性,在解经讲道时都不可或缺,这才是释经学努力的真正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導論(6)

结论

  解释的过程包括十个步骤,本书将一一探讨(参图0.2)。诠释的研究可再分为归纳式(即我们与经文直接对应,自己得到结论)和演绎式(即我们与其他学者的结论对应,重新调整自己的发现)。归纳式的圣经研究,主要是将一卷书作图表和段落的分析,从宏观(全卷)和微观(段落),来判断作者信息的进展结构。结果是对经文的意义和思想过程,能有初步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此后我们便可以与解经的工具书(如注释书等)互动,而不至毫无批判地照单全收,只模仿其他人的观点(这是许多学生作业的通病)。

  演绎式的研读使用第三至第六步,是解经研究中独立而又互赖的几个步骤。所有的工具--文法、辞典、字典、单字研究、地图、背景资料、期刊文章、注释 --都要参考,以加深我们对该段经文的知识基础,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开经文,不只停留在表面。藉着归纳法而得的初步了解,和与研究资料互动而产生的深度了解,使我们能对经文原初的含义作出最后的决定。

  演绎法的一个主要功用,是使我们不用经文所用之字的现代意义来诠释它;因为我们对这些字有先存的个人经验,免不了会这样来解读。我们只能靠解经工具来做到这一点,因我们对古代的情形所知甚少,需要帮助。所以若要明了经文的「意义」,归纳法和演绎法都要一起使用。

  解释任务的最后一步,是处境或神学的研究,让我们离开经文的意义(圣经的意思是什么),迈向处境的意义(圣经今天对我们的意思是什么)。「释经螺旋」不单出现在原初意义的层面--即沿着螺旋往上(透过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来明白经文的用意,也出现在处境的层面--即沿着应用的螺旋往上(由圣经神学至系统神学至讲道神学),能适切的明白这段经文对今日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圣经神学将个别经文与书卷的部分神学理论,放入以色列与初期教会的整体「神学」架构中(将两约整合起来)。历史神学研究教会在历史中如何将圣经神学应用于各样的处境里,以应对教会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所面对的挑战与需要。系统神学将圣经神学重新架构,以因应当代出现的问题,并为那一代人总结神学的真理。最后,讲道神学(这个称呼是为了强调,讲道的预备本身也是释经任务的一部分)将以上所有步骤的成果,应用到今天基督徒实际的需要上。

  图0.2本身取自尼达(Nida)和塔柏(Taber)对翻译过程的研究(1974)。这个理论主张,跨越文化的沟通理念,并不是直线的连续,因为任何两种语言或文化,都不可能衔接得如此紧密。「字面」法或一元法必定会造成沟通的错误。应当采用的方式为:将沟通的单位分解,成为「核心概念」,或基本声明,然后再运用收受文化的相对片语和思想模式,来将其重新陈述。在最基本的翻译一事上,固然要采用这个方式,而在诠释圣经的大范畴中,也同样必须如此行。解析圣经(文法、语意、文句结构)就是找出核心概念,而处境化的过程就是将其重新陈述,让同样的声音可以向现代文化说话。

  读者将注意到,本书并没有将圣经文体的讨论放在最后(许多释经学的教科书都将它放在最后,视为「特殊释经学」),而是放在一般释经原则之后。因为文体主要关系到「它的意义为何」(经文原初的用意),理当在这里讨论。每一种文体都有「个案研讨」,将解析的原则应用在各种形态的圣经文学中。

  读者也会注意到,我在全书中大半采用英语化的希腊文与希伯来文,只有第二章讲文法时例外。我的编辑们和我本人都认为,这样能帮助不常使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人明了讨论的过程,也许亦可学到与单字相关的事。第二章既是探讨技术层面,便要求读者能够运用原文;所以那里只用希腊文与希伯来文的原文。



導論(完)

下個星期﹐會繼續貼第一章。盼望能互相切磋。

祝福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11-9-2009 02: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需要把这里的讨论范围缩小,列出一些讨论前提,免得浪费太多资源和精神在其它课题(尤其是"怪罪派系"或"鸟语花香"之类的缠脚布课题)。

1。觉得"凭信心读经"和"灵意解经"就很属灵很足够的,他们应该不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却很可能对"读神学太多会很大头"的属灵训诫"不吝赐教"。

2。喜欢纠缠"哪个圣经版本最正确无误"的,既然热衷于"只要信最正宗的版本已经足够"或者"根本没有一个版本是正确无误"之类的争论,他们对"诠释已经完美/非常不完美的圣经"自然没啥兴趣,顶多挖一点反问来玩玩而已。

3。对自己派系/眼光的"大格局"深信不疑的,他们当然会很专业的指点迷津,解释说要怎么在当今的末世更加务实的把这些资料/学问处境化应用在"神的国度"。基本上,这类专家还算是有值得参考的言论,不过就要谨慎他们擅长的言论骑劫功夫。所以,虽然是用同样的字句,别轻易以为他的意思就和你的信息一致。

所以,如果真的很严重的夏虫语冰问题,那就别理他们算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把事情解释清楚,别人连篇鸟话挖苦/干扰/训诫皆可一律管他们去死。自己的言论留在论坛,日后可以连接作为引述参考。

暂时就提出这么一点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1-9-2009 04:24 PM 发表
我觉得,楼主需要把这里的讨论范围缩小,列出一些讨论前提,免得浪费太多资源和精神在其它课题(尤其是"怪罪派系"或"鸟语花香"之类的缠脚布课题)。

1。觉得"凭信心读经"和"灵意解经"就很属灵很足够的,他们应该不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却很可能对"读神学太多会很大头"的属灵训诫"不吝赐教"。

2。喜欢纠缠"哪个圣经版本最正确无误"的,既然热衷于"只要信最正宗的版本已经足够"或者"根本没有一个版本是正确无误"之类的争论,他们对"诠释已经完美/非常不完美的圣经"自然没啥兴趣,顶多挖一点反问来玩玩而已。

3。对自己派系/眼光的"大格局"深信不疑的,他们当然会很专业的指点迷津,解释说要怎么在当今的末世更加务实的把这些资料/学问处境化应用在"神的国度"。基本上,这类专家还算是有值得参考的言论,不过就要谨慎他们擅长的言论骑劫功夫。所以,虽然是用同样的字句,别轻易以为他的意思就和你的信息一致。

所以,如果真的很严重的夏虫语冰问题,那就别理他们算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把事情解释清楚,别人连篇鸟话挖苦/干扰/训诫皆可一律管他们去死。自己的言论留在论坛,日后可以连接作为引述参考。

暂时就提出这么一点意见。


这就是标准?!

[ 本帖最后由 kingwangking1 于 11-9-2009 06: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删除法”就能知道哪个版本是最准确的(前提是该圣经版本内容的概括性+准确性+丰富性必须很高)···
不过,既然某类人不相信他人真的肯说出来,那么就如他所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09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讨论主题无关内容已被删除。

请勿再灌水。谢谢合作。


珂赛特 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9-2009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9-2009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火龙道士 的帖子

与主题无关。

烏鴉 版主 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09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1-9-2009 04:24 PM 发表
我觉得,楼主需要把这里的讨论范围缩小,列出一些讨论前提,免得浪费太多资源和精神在其它课题(尤其是"怪罪派系"或"鸟语花香"之类的缠脚布课题)......

所以,如果真的很严重的夏虫语冰问题,那就别理他们算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把事情解释清楚,别人连篇鸟话挖苦/干扰/训诫皆可一律管他们去死。自己的言论留在论坛,日后可以连接作为引述参考。


谢谢建议。

我的心愿不大,只要部分网友(现在或以后)能比较全面地回答(相对于狭隘与偏见)以下问题,那么这个THREAD 已完成任务。

1) 单单阅读圣经文本 (例:中文翻译版本),我们能掌握理解圣经多少呢?

2) 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免不了阅读者的个人诠释,而个人的诠释也因自身的文化背景教育种种因素而有所差异。我的问题是:那一种诠释最贴近文本/作者的原意?

3) 有没有一些较科学的方法分析文本,如果有,那一些适合分析圣经文本

4) 除了文学分析,教会传统,文本(各古抄本)的比较,文本故事里的历史背景,同/近时代的考古和文献能给予何程度的帮助?

5) 第四点主要为归纳逻辑的运用,那么演绎逻辑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各类神学系统呢?

6) 第四,第五点该如何调和?作者建议的方法可行吗?作者:[ 归纳解经 - 圣经神学 - 系统神学 (演绎出各类神学观) ]

7) 对于基督徒,圣灵是真理的灵对于我们了解圣经圣言有何意义呢?

其实只要网友本着良心回答1)和2),或许就能减少一些自封的专家和自己想像的狂言傲语(以自己的误解判断别宗别派)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14-9-2009 01:1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09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terTan 于 11-9-2009 02:17 PM 发表
我的看法与你相反。 正是因为今时的教派太多,我对释经学的期望就越高。
因为她提供我们一个科学的方法来分辨 那个教派的教导,或更正确来讲,那一位牧师的讲道是最合乎神原本的意义。

教派确实很多。 然而, ...


彼得兄,谢谢您的分享和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2025 07:26 PM , Processed in 0.12769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