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1-2009 03: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电影人集体电影保育
2008年6月,从影大约30年的杜琪峰,将其获得的36座奖杯及其摄影作品,捐予香港电影资料馆永久保存,并在“幸会杜琪峰——谈电影保育”的座谈会上,杜琪峰导演与观众们一起分享其电影保育的心得,希望更多人重视保存培育香港的电影文化;杜琪峰也谈到3年前拍摄《文雀》时的想法,“当时拍紧戏看到天星码头被拆,看完觉得好感动,觉得电影要cover多些香港景物,自己有责任保留集体回忆给下一代”。后来,邱礼涛在接受《苹果日报》的访谈中也谈到,他拍摄《我不卖身,我卖子宫》这部影片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可以保育电影文化。此外,郭子健在影片《青苔》的导演笔记中也强调了深水埗这个他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对于他的影响,而他执导这部影片也带有希望可以保育当地的电影文化的意味;林华全在创作《十分·钟情》里的短片《狮子山下》后被问到回归后他对香港城市景观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变化很多,尤其是我们拍戏的人可以感觉到。以前跟陈果一起拍的电影里,那些茶餐厅、旧楼,还有一些location十年后的现在已经没有了。香港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意识去保留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我觉得很可惜”……一时之间,电影保育成为了2008年的香港电影的话题之一。

郭子健《青苔》
不过,电影虽然具有摄影机的功能,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保育电影文化,而这样的保育工作也不仅仅是电影人就可以完成,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可惜在这方面特区政府的表现并不够突出,也难怪电影人陆续呼吁要“保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9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吓死你”的“三部曲”
电影制作背景的不景气,不少的电影人不能开工,但也有一些电影人依然可以一年主创数部作品,以往是王晶(2008香港电影花絮篇:“吓死你”的三部曲(图)),2008年王晶逐渐到内地发展或退到幕后,则变成叶念琛、刘国昌及钱江汉,他们在2008年都导演(包括合导)了三部影片,成为他们的“蜕变三部曲”。

钱江汉的《吓死你》确实达到了“吓死你”的地步
叶念琛导演的《我的最爱》、《亲爱的》及《绝代双娇》这三部最为典型,曾经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佳作的叶念琛在一年之内执导四部作品并上映了三部(《保持爱你》明年上映,以已经推出的宣传片来看是在恶搞陈木胜的《保持通话》,看来,从香港流传到内地的所谓“山寨”,又成为赶工粗制的范本),且后两部都在市场上遭遇了如潮恶评;刘国昌导演的三部,即《围·城》、《无野之城》(执行导演主要是云翔)及《弹·道》,都是一时的话题之作——《围·城》是天水围惨案的“悲情城市”话题,《无野之城》是香港棒球队及男性裸露的话题,而《弹·道》则是当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枪击案的话题,但影片本身的质量成为软肋;钱江汉的作品为合导的《爱斗大》及独自导演的《吓死你》、《有只僵尸暗恋你》,而除了《爱斗大》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推崇之外,另两部惊悚片确实达到了“吓死你”的地步,但是是来自于影片质量本身的粗糙。
此外,本年度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三部曲”的幕后,程小东,这位曾经创作出《倩女幽魂》系列、《东方不败》等动作片经典的武术指导,在2008年里导演或动作指导了《江山美人》、《大灌篮》及《剑蝶》(blog)三部作品,同样是一部比一部粗糙,一部比一部儿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9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VD篇
1、丰富花絮
作为电影所衍生的副产品之一,DVD的制作与发行越来越受到电影公司与创作者的重视,如一些经典作品被陆续的发行了修复版DVD或者蓝光(最近希区柯克的《后窗》、《惊魂记》等作为“环球遗产”系列再度发行DVD,而经典名作《肖申克的救赎》也应景发行了蓝光版,而在《蝙蝠侠6:黑暗骑士》上映之前还推出了前四集的DVD),另外一些新片则改善音轨或画质或添加花絮,重新发行所谓的“洗牌版”,如去年的“磨坊”电影《死亡证据》等,最近一区发行了洗牌版。

《深海寻人》带导评的DVD版为影片挽回了一些面子
香港电影的DVD发行较之2007年,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如韩国好莱坞等在DVD制作时早就注重的主创者评论音轨(以导演评论为主),而香港电影在制作港三区的DVD时还是比较少录制评论音轨(倒是一区的龙比意版、二区“亚洲之星”版等比较注重),只有彭浩翔(blog)等少数几个导演看重,而他在《伊莎贝拉》时甚至录制了三条不同的导评音轨;就2008年发行的DVD来看,虽然彭浩翔没有在2月初发行的《破事儿》中录制导评,但是,陈木胜延续了在《男儿本色》时的方式,在首发版的《保持通话》中已经附带了导演评论音轨及字幕,徐克的《深海寻人》尽管上映时遭遇了不少的批评,但带导评的DVD版(且是完整的港三版)谈到了不少的幕后制作及导演意图等,为影片挽回了一些面子;而《投名状》(blog)、《长江七号》等新片虽然在首发版中配置比较一般般,后来重新发行的版本中也都加入了评论音轨,至于吴宇森导演的年度大片《赤壁》,无论六区还是港三区都是带不咸不淡的花絮(甚至花絮里所谈内容还几乎是大同小异的空话套话),但台湾三区发行的版本不仅是带“路有多远——《赤壁》拍摄之路”的花絮,且收录了导评音轨……一区或者二区发行的港片的DVD在花絮制作方面显得比港三区更加的重视,如当年的经典作品《精武英雄》,今年九月发行的龙王朝版成为至今最佳的版本,不但收录了香港武侠电影研究专家的随片评论音轨,且以双碟版的配置收录了不少的花絮,而法二区新发行的《旺角卡门》也轻易的超越了此前日二区发行的版本,无论是音质画质还是花絮上。
老片方面,因为今年港三区不再大规模发行邵氏老电影(2007年港三区发行了《大海盗》、《貂蝉》等大约100部影片的修复版DVD),只有一区发行了《大醉侠》、《中华丈夫》等少量的作品,使得发行数量上大幅度的减少。至于以发行老港片为主的乐贸影视发行公司,则稍微的提高了发行数量,如《地下情》、《最佳福星》、《踢馆》、《猫头鹰》等经典老片都被纷纷发行了DVD,甚至,如《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这类以前乐贸基本上没有触及的琼瑶(blog)爱情文艺片也被乐贸发行了不少。
整体上,香港电影的DVD发行,比起过去的2007年,又进步了一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9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忽悠版
双碟版、蓝光版、导演剪辑版……在各大DVD销售网站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如今年火热的好莱坞动作大片《蝙蝠侠6》,仅是一区就同日发行了蓝光版、双碟版、宽屏单碟版等,而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也在一个月之内先后发行了香港版、限量导演完整珍藏版、蓝光版等数种版本,看上去华丽丽一片。
但是,在浮华的底下,却不见得这些影片的花絮有多少的收藏价值——使得有些影迷在“洗牌后”觉得不值,甚至也影响了香港电影的DVD方面的口碑。如吴宇森的年度票房大片《赤壁》,港三区在9月10日同日发行了其双碟版及蓝光版,所带花絮包括电影档案室、本片预告、导演及演员访问、香港记者会、香港首映礼、剧照廊、中英文故事、剧中人物介绍等多项内容,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或者将一些宣传时的材料再次的收录,如其中的导演及演员访问部分,导演很空话的大赞演员们多么的努力,演员们则空泛的大赞导演如何的成功,而制片人更是高调赞扬影片拍摄过程中大家是如何的分工明确、积极用心(想起那次火灾时间后,张家振则说是分工不够明确等导致)…… 又如杜琪峰导演的《文雀》,收录的是制作特辑、首映花絮、记者招待会等,但基本上是一些套话空话。
另外,香港的DVD发行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特色,也即在短短数月里发行数种版本,但这几种版本并非像一般一区发行的一般是同日发行供不同程度的影迷选购,而是每一次后来发行的都会比上一个版本好那么一点点,如前面所提的《画皮》,11月28日发行香港影院版的DVD,12月9日发行导演剪辑版,12月24日发行蓝光版,又如周星驰(2008年香港电影总结:DVD篇之忽悠版)导演的《长江七号》,在今年年中时陆续发行了单碟版、蓝光版、双碟版(其中双碟版带导评及加送七仔钥匙扣,但内地盗版直到这个版本发行数月后才出盗版——这可见该双碟版在内地的并不被看好)等,几乎就是每隔一阵子重新发行一次,添加一点花絮,让忠实影迷收藏一次——可惜收藏价值的折扣太大,甚至会引起影迷的反感。
电影制作上有金牌娱乐的陆续重量不重质的叶念琛的“三部曲”(不是《独家试爱》、《十分·爱》、《我的最爱》的爱情三部曲,而是《我的最爱》、《亲爱的》、《绝代双娇》的“三部曲”,甚至年度第四部作品《保持爱你》已经投入制作,将在情人节档期上映),DVD发行上则是花絮的折扣太大与陆续的“洗牌”而让影迷反感,这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影迷只是在网上下载影片来观看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009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2009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你啦!顶,顶...虽然我不看你的贴,还是顶你! |
|
|
|
|
|
|
|
发表于 4-1-2009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1-2009 02:13 AM 发表 
我们观众,是不是被好莱坞宠坏了呢?
我们对港片的要求,到底在哪里?
一定要打来打去? 一定要有爆炸场面?
还是一定要走好莱坞的方程式?
无可避免,只要网络越来越普及,电影最终应该只剩好莱坞的大制作方程式能赚大钱。
当然偶尔可能会有像海角例子的奇迹,也需要媒体大量配合宣传。
港片?不计星爷,需配合中国大市场才能继续生存吧。
能效法好莱坞衍生出亚洲方程式最好,东方人多西方人几倍,不愁自己人不会支持,不过应该难比登天。
我少支持港片,所以不批评呵呵。
叶文我支持,可票房还是那个样。希望丹哥凭这代表作,趁这气势跟叶导好好闯出一片天。我最欣赏的刘德华好像退步了还是真的卸甲了,还蛮担心他配舒琪的新戏票房的。 |
|
|
|
|
|
|
|
发表于 4-1-2009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ishedo 于 4-1-2009 07:25 PM 发表 
其实我一直都很不明白这个,以前只有一个卖到尽也只有六千万票房的香港市场,现在那班香港电影工作者却多了一个可以轻易卖到二亿的大陆市场,那现在香港电影业的前景不是应该已经一片光明了吗?为什么大家的样子 ...
除了香港观众,其他国家的观众有转向国外电影的趋势。
百分百香港本土制作的电影,很难到大陆拿过亿票房。
再说,下载问题严重。大家抱着一种心态,反正去电影院捧有特效的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下载来在家看就行了嘛。
这个问题造成香港人不敢随便投资开拍大笔制作费电影。
[ 本帖最后由 过路客 于 5-1-2009 01:31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2009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看了第一个帖,觉得作者对香港电影有很深的认识。
虽然看法带点主观,但胜在敢批评,不取常人之道、不会人云亦云。
这是从不同人、不同角度去思考、欣赏同一部电影的最上乘方法。
把他人的知识,带入自己所不知道的空缺去填补。还是一次过把整年的电影说完。多好。
会仔细阅读全部帖子。谢谢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009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辛苦转贴,目的就只有一个。
你们,我是指你们网友们,在你们骂港片烂的时候,请你们问心自问,你们看得港片是进戏院看得,还是下载回来看的?
徐克的 女人不坏,虽然说不上是什么惊天好电影,但都不算坏,没想到票房居然只有八十万。。。
我今年看到最好的比如 文雀,保持通电,叶问,票房也不过千多万,几百万。。。
要知道,他们投资一套电影制作,也差不多这个价钱,如果票房也是这么数字,就表示亏定了。
对于港片,我只能说,痛心,痛心,痛心。
他们已经尽量做好本分,做好电影,做好一切一切,但观众却还是看翻版。
在你们批评港片的同时,想问一句,他们要求的最基本支持,你们有做到吗?
[ 本帖最后由 kitkatlow 于 2-1-2009 02:19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009 0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更痛心的是,很多香港导演都无法在拍港片中发展,转战 中国大陆。
结果拍出来的电影,为了要符合观众需求,说要有大场面大镜头,不然就下载不值得去戏院看。
结果导演片商投入大量资金,为场面而场面,出来的只有反效果。
我们观众,是不是被好莱坞宠坏了呢?
我们对港片的要求,到底在哪里?
一定要打来打去? 一定要有爆炸场面?
还是一定要走好莱坞的方程式? |
|
|
|
|
|
|
|
发表于 2-1-2009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对中文电影的总结,
年头的“长江七号”,星爷转型,少许失望但仍满意,结局肚烂。
同期的“功夫灌篮”,拿去填海please。
“集结号”,庆幸中国可以拍出一部出色的战争片,虽然西方的战争片已经替我洗脑很多年。
“文雀”,虽然不是很多人喜欢,但老杜的这电影拍得够意思,个人很是喜欢。
“见龙卸甲”,不过不失,基本上没有画面残留在我脑海中。
“赤壁”,喜欢,可以更好,期待下半部。
“内衣少女”,还ok,但个人不太喜欢,同类型的“绝世好bra”更好看。
“一个好爸爸”,故事不错,但前半部的呈现方式就不是很喜欢。
“保持通话”,陈木胜式动作片,怀念ing。
“证人”,more that what i expect!
“叶问”,为08年的港产片画下完美句点。
“海角7号”,不错,但不懂它在台湾大卖的原因,似乎和别的台湾电影无太大分别。
“深海寻人”,烂到我几乎顶不下去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我不想浪费钱,早就离场。
“爱斗大”,只在天映频道看了一点,不懂在做什么的电影,不便置评。
“画皮”、“江山美人”、“夺标”,没兴趣也还未看。
“出埃及记”,有兴趣但还未找来看。
应该还有一些沧海遗珠,漏网之鱼没写。
但如果真的遗漏了,代表该电影给不到我深刻的印象,so没写也没关系,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真的,没有网路盗录电影的功能,我的电影欣赏旅程会少得可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像当年台大附近那间翻印了很多入口书籍而启蒙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唐山出版社那样,当年蔡明亮在台湾也因为翻版影带,才看了很多他童年时候完全没有看过的主流之外的电影。
不说太冷门或太旧的作品。这里就连西班牙受欢迎的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也找不到。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1-1-2009 03:49 AM 发表 
3、非主流电影受关注
随着摄影机及DV的逐渐普及,网络上到处可见播客(视频分享)或者视频的影子,而独立制作的非主流电影也越来越多的浮现出市场的地表,一方面既可以参加“影意志”、“胡同制作”、“香港国 ...
看之前,对导演、演员、故事内容、香港受落程度等完全不知道,不清楚,也没去阅过任何影评等,在这样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情况之下看了《爱斗大》,很喜欢电影拍出来的效果,很贴近年轻人的实况-就“爱炫耀”、“爱刺激”、“爱玩”、“爱情”。
很喜欢。还看了《爱斗大》两遍。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我通常都是看香港电影电视剧长大的,希望香港新一批电影人争气,
我很难想到明年的金像奖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种情形并不只出现在香港
欧洲电影也有这种窘境
近年来买少见少
迟点我来放个转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009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来有个现象,就是地方电影的崛起。
泰国韩国不用说,新加坡这个小地方的地道电影可以打败好莱坞成为票房冠军,台湾的海角七号更破了多个骄人的记录。
唯独香港,给好莱坞打得站都没地方站。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3-1-2009 07:00 PM 发表 
这几年来有个现象,就是地方电影的崛起。
泰国韩国不用说,新加坡这个小地方的地道电影可以打败好莱坞成为票房冠军,台湾的海角七号更破了多个骄人的记录。
唯独香港,给好莱坞打得站都没地方站。
还有星爷的电影可以抗衡一下。
不过以香港电影的长远历史来比较,香港电影的情况的确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来得坎坷落寞一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2009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爷的电影,从少林足球开始,就已经不算是“港片”了。。。。 |
|
|
|
|
|
|
|
发表于 4-1-2009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之子- 于 2-1-2009 10:37 AM 发表 
个人对中文电影的总结,
年头的“长江七号”,星爷转型,少许失望但仍满意,结局肚烂。
同期的“功夫灌篮”,拿去填海please。
“集结号”,庆幸中国可以拍出一部出色的战争片,虽然西方的战争片已经替我洗脑很 ...
海角7号是台湾电影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