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5-4-2008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hm 1:1 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
保罗在这封书信里使用的不是习惯的仆人或使徒,而是在下面经文里使用的为主或基督耶稣被囚的,大家可以想想保罗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身份呢?
Eph 3:1 因此,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替你们祈祷(此句是照对十四节所加)。
Eph 4:1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其他的保罗书信
Rom 1:1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Php 1:1 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和提摩太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
1Co 1:1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
2Co 1: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
Gal 1:1 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
Eph 1: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
Col 1: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兄弟提摩太
1Ti 1:1 奉我们救主神和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之命,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2Ti 1:1 奉神旨意,照著在基督耶稣里生命的应许,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Tit 1:1 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凭著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
[ 本帖最后由 ubiquitous 于 18-5-2008 01:1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4-2008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被囚的原文是desmios,Old adjective from desmos (bond, deō, to bind)。
使徒保罗当时被囚在罗马,保罗是在被铐着和被看守的情况下写了4封信:Ephesians,Colossians,Philippians和这封信,Philemon。
这四封信合称监狱书信,而只有Philemon这封书信的开头,保罗是以被囚的保罗自称。
我的看法是,保罗不希望在这件事上使用使徒的身份,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ubiquitous 于 25-4-2008 02:5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4-2008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biquitous 于 25-4-2008 08:01 A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Phm 1:1 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
...
我注意到除了一些书信,如以弗所书、提摩太书, 书上只提到保罗一个人为写信人。 但其他许多书信, 如以上的 腓利门书 , 信上写到 是 “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
从常理上推断, 如果两人合写一封信, 通常执笔的人应该是辈份较小的, 而长辈大都是以口述、或过后修正来完成的。况且,保罗身在囚牢,提摩太执笔的机会就更大。 但我们还是能非常肯定的,信里面内容,主要还是保罗、身为长辈的意思, 或是他所认同的论点。
我想点出的是, 从以上的贴来推断, 大多保罗所写的书信与文章,很多可能是与他的同工或小辈合写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保罗的作风,虽然主要的观点来自他本身,但因着有提摩太的参与书写“也有功劳”, 他是不忘将他的名字也记录在书信中。
因此,像希伯来这样的书信,假设真的是由许多门徒合写,由保罗校对、修正, 也是非常可能的。 因保罗是很习惯性地与其他门徒合写书信的。
我认为新约书信的重点, 不是在于谁写下文章,(虽然这方便我们查看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历史背景), 重点在于这些书信所传讲的内容、处世原则与真理,与主耶稣基督的教导是一致的, 都是圣灵所启示的基督信仰原则, 为要教育、引导我们基督徒处世待人, 走向真理的原则。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像希伯来这样的书信, 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原因。 因为, 明显的能讲出这些真理的,是圣灵本身启示的,门徒们包括保罗都是代笔而已。
(以上是我本身的看法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25-4-2008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terTan 于 25-4-2008 10:19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注意到除了一些书信,如以弗所书、提摩太书, 书上只提到保罗一个人为写信人。 但其他许多书信, 如以上的 腓利门书 , 信上写到 是 “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
从常理上推断, 如果两人合写一封信, 通 ...
若如是故,那么早期教会其他的书信呢?或许我应该把问题弄清楚些,我的重点不在于谁是作者,而是Hebrews怎么在作者不明朗的情况下成为正典呢?正典化的过程不是应该很严谨才对吗?
The criteria of true doctrine, usage, and apostolicity all taken together must be satisfied, then, in order that a book is judged canonical. Thus, even though the Shepherd of Hermas, the First Letter of Clement, and the Didachē may have been widely used and contain true doctrines, they were not canonical because they were not apostolic nor connected to the apostolic age, or they were local writings without support in many areas.
[ 本帖最后由 ubiquitous 于 25-4-2008 02:4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08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发觉到保罗的书信格式大致如下:
以Phm为例
(1) (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
(2) 和妹子亚腓亚并与我们同当兵的亚基布,以及在你家的教会。
(3)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书信内容
(23) (为基督耶稣与我同坐监的以巴弗)问你安。
(24) (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
(25) 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阿们!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8-4-2008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ubiquitous 的帖子
從第1 ﹐9-10 ﹐13 ﹐22-23節﹐我們可以肯定保羅在獄中寫了這封私函。囚禁的比較可能地點是﹕羅馬和以弗所。如果寫作地點在以弗所﹐那么寫作時間大約是公元50中期。但如果寫作地點在羅馬﹐那么寫作時間大約是公元60初期。傳統通常是指向羅馬﹐現代有些學者選擇以弗所的原因是﹐它離歌罗西比較近﹐路程少于一個星期。阿尼西母在短時間內就能到達保羅那兒求幫助。如果是距離兩千公里以外的羅馬﹐那么可能就要假設阿尼西母偷了主人的一些錢作為盤纏或用了什麼妙計才上路(錯上加錯﹖)何況﹐保羅也表述在他獲釋後﹐希望前往歌罗西﹐在腓利门作客。如果保羅在羅馬﹐可能會先揀較近的地點先落腳。如此推論﹐距離較近的以弗所也有可能是保羅真正的寫作地點。[1]
[1] James D.G. Dunn,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Michigan: WM. B Eerdmans,1996),p.307﹐308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28-4-2008 12:42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8-4-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羅馬的奴隸制
我現在做著第一世紀前後的羅馬奴隸制的資料搜尋和整理。多幾天和大家分享。
一個公開邀請﹕請各位踴躍參加和發表意見 (最好是配上一些資料﹐彼此造就)
祝福﹐
ethos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4-2008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羅馬帝國奴隸制度(為求精確﹐儘量引述公元一世紀前後的歷史記載)
在古羅馬社會﹐奴隸(servitus) 制度屬于憲法的一種, 被稱為氏族的法則( ius gentium) 。奴隸的定義是一個人在違反自然的情況中﹐伏在另一個人的主權/擁有權下(dominoalieno contra naturam subicitur) 。[1]
-1 奴隸的地位和權利
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斯特拉博(Strabo, Greek:Στράβων; 63/64 BC – ca. AD 24)記載(Strabo, 7, 3.12)﹐奴隸是沒有任何自身的權利的。一) 他們不能承續原生社會和家庭給他們的權利。二) 他們也不能索求/申請所依附的社會裡 (奴隸主所處的社會裡)的任何權利。[2]
更悲哀的是﹐奴隸連擁有自己的名字的權利也沒有﹐主人命名什麼就什麼。奴隸的名字對主人而言只是一種呼叫工具的方便名詞。瓦諾(Varro, 116 BC –27 BC)[3], 羅馬學者兼作家說奴隸主有幾種命名的方式 (The Latin Language, 8, 9)﹕用奴隸販賣商人的名﹔用奴隸販賣商人收購奴隸的地方名﹔奴隸主買奴隸地方名﹔甚至用奴隸主的名加上男孩 ([-por]) 這個詞尾 (suffix) 。[4]因此﹐單從奴隸的名字是不能確定他的身份來源的。
-2 奴隸被釋放的可能性
西立佳(Lucius Annaeus Seneca 4 BC – AD 65)[5]﹐當代的政治家﹐戲劇家兼哲學家論奴隸道﹕奴隸是奴隸主的產業之一。不過由于社會結構複雜﹐奴隸主對奴隸的擁有權亦有程度上的不同(Epistulae morales 47)。通常忠心的奴隸(servus fidelis) 有機會得到主人的釋放獎賞(manumission)- 恢復自由身(libertus)。相反的﹐懶惰﹐粗心﹐對主人有損的奴隸則會招到嚴厲處罰。[6]
-3 奴隸的宗教
根據斯特拉博﹐奴隸必須跟隨奴隸主的宗教。他們發誓時必須用主人神明的名義。[7]
-4 逃亡的奴隸是如何被對待的?
逃奴(Greek: phygas,drapetes; Latin:ServusFugitivus) 根據羅馬法律的定義是(一)從主人處決意逃跑﹐沒有回歸念頭的奴隸。(二) 從主人的債權人處逃跑的奴隸(Creditor Pigneraticius) (三) 從老師處逃跑的奴隸。[8]羅馬法律並沒有賦予逃奴任何避難方針﹐反之羅馬政府卻有義務協助奴隸主尋索逃奴。奴隸主有絕對權利隨時扣捕逃奴。同時﹐羅馬法律裡設有一些條例是專門監視和查驗逃奴的。有市場需要就有市場供應﹐當時就有一班奇特的商人﹐叫奴隸獵人(Fugitivarii)﹐他們的生意就是追捕逃奴。[9]
羅馬法律也有條例說﹕任何包庇逃奴和協助逃奴逃跑是一項偷竊罪(Lex Fablia De Plagio)。因此﹐逃奴在羅馬境內的情況是不妙的﹐隨時被多方包圍逮捕。逃奴如果被逮捕需要立即送還給他的奴隸主因為奴隸主對逃奴的權利不會因奴隸逃亡而改變。[10]
根據公元298年的文獻(P.Oxy.14.1643)﹐ 逃奴被捕後的下場是很悲慘的。奴隸主有權利使用酷刑教訓逃奴。輕則被轉賣﹔較重的是被綁上鐵的頸圈﹐被鞭打﹐被烙印(可能印一個[F]字 – fugitivus [11])﹔殘忍的是被肢解﹐釘十字架或被丟入獅子坑。[12]可以參考電視劇裡的:羅馬制度下對奴隸的懲罰(Rome season 2 episode 4).[13]
註腳﹕
[1]Joseph A. Fitzmyer, S.J., The Letter To Philemon (New York: Doubleday,2000), p. 25
[2]Thomas Wiedemann﹐Greek and Roman Slavery (Routledge,1989),p.30
[3] 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cus_Terentius_Varro
[4]]同1﹐p.30,31
[5]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Seneca_the_Younger
[6]同1﹐p.25,26
[7]同1﹐p.30
[8] AdolfBerger﹐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Roman Law(New Jersey: The Lawbook Exchange, 2002), p. 705
[9]WilliamSmith, Charles Anthon, A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45 ), p.884
[10]綜合8 ﹐9
[11]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branding#Historical_Use
[12]同1﹐p.28
[13] 參http://www.youtube.com/watch?v=XFmNvWrdqBk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30-4-2008 09:40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9-4-2008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thos 于 28-4-2008 12:31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從第1 ﹐9-10 ﹐13 ﹐22-23節﹐我們可以肯定保羅在獄中寫了這封私函。囚禁的比較可能地點是﹕羅馬和以弗所。如果寫作地點在以弗所﹐那么寫作時間大約是公元50中期。但如果寫作地點在羅馬﹐那么寫作時間大約是公元60初 ...
保罗在以弗所被囚禁的考据似乎很薄弱,只有一些释经提到这个可能性。在一个网站找到了以下资料:
Although St. Paul in the letters he addressed to the churches in Greece, Macedonia and Anatolia frequently refers to the persecutions he suffered it is difficult to guess what exactly these persecutions were and where he suffered them. It is not known if his words about the 'the affliction that came to us in the province of Asia' (2 Cor 1:8) involves an impris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pocryphal Acts of St. Paul however, in the Ephesus the furious population 'put St. Paul's feet into irons, and shut him up in the prison, till he should be exposed as a prey to the lions. But Eubola and Artemilla, wives of eminent men among the Ephesians, being his attached disciples, and visiting him by night, desired the grace of the diving washing.
And by God's power, with angels to escort them and enlighten the gloom of night with the excess of the brightness that was in them, St. Paul, loosed from his iron fetters, went to the sea-shore and initiated them into holy baptism, and returning to his bonds without any of those in care of the prison perceiving it, was reserved as a prey for the lions'.
Later Christian traditions, because of its proximity to the Aegean Sea, associated the westernmost tower of the fortifications on Mt Coressus (Bulbul Dagi) with this baptism.
就算所说属实,比较Acts28和以上的情况,我觉得保罗写这封书信时是在罗马的可能性更大。 |
|
|
|
|
|
|
|
发表于 29-4-2008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4-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thos 于 28-4-2008 12:31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現代有些學者選擇以弗所的原因是﹐它離歌罗西比較近﹐路程少于一個星期。阿尼西母在短時間內就能到達保羅那兒求幫助。如果是距離兩千公里以外的羅馬﹐那么可能就要假設阿尼西母偷了主人的一些錢作為盤纏或用了什麼妙計才上路(錯上加錯﹖)何況﹐保羅也表述在他獲釋後﹐希望前往歌罗西﹐在腓利门作客。如果保羅在羅馬﹐可能會先揀較近的地點先落腳。如此推論﹐距離較近的以弗所也有可能是保羅真正的寫作地點。
我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牵扯。如果是短时间内可以到达的距离,不只是阿尼西母,他的主人及追捕他的人难道就不会前往吗?另一点,举例:在英国的甲写信给大马的乙说要前来探访,那么大马是否就是甲的第一站呢?很明显的,保罗不只是希望到Colossae的教会,也渴望到其他地方的教会。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4-2008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biquitous 于 29-4-2008 02:48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保罗在以弗所被囚禁的考据似乎很薄弱,只有一些释经提到这个可能性。在一个网站找到了以下资料:
Although St. Paul in the letters he addressed to the churches in Greece, Macedonia and Anatolia frequently ...
不是很同意您說[保罗在以弗所被囚禁的考据似乎很薄弱,只有一些释经提到这个可能性。]
以下都是非常重要的新約學者們﹕
1- N. T. Wright,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Michigan: WM. BEerdmans,1988), p. 165
可能是以弗所(沒提羅馬)
2- James D.G. Dunn,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Michigan: WM. B Eerdmans,1996),p.307﹐308
比較可能是以弗所或羅馬﹐較少可能性的是CAESAREA
3- F.F. Bruce, The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Michigan: WM. BEerdmans,1984), p. 193-196
比較可能是以弗所或羅馬﹐較少可能性的是CAESAREA
其他﹕
Marianne Meye Thompson, the George Eldon Ladd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Marianne Meye Thompson,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Michigan:Eerdmans Books for Young Readers﹐2005)﹐p. 194保羅被囚的地點有爭議性(沒列地點)
不是說您沒道理﹐只是您可能需要justify 和用一些證據支持您的論點﹐不然那是很脆弱的assertion。
再次謝謝您的回應﹐不知可不可註明文章的出處呢﹖![](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祝福﹐
ethos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30-4-2008 11:59 A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0-4-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biquitous 于 30-4-2008 11:00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牵扯。如果是短时间内可以到达的距离,不只是阿尼西母,他的主人及追捕他的人难道就不会前往吗?另一点,举例:在英国的甲写信给大马的乙说要前来探访,那么大马是否就是甲的第一站呢?很明显 ...
我本人覺得這還是可能的。如果阿尼西母決意尋找保羅為他求情﹐那么不管距離﹐羅馬也是非常可能的。以弗所也可能﹐就算追兵比較容易扣捕他﹐但他可能深信保羅能庇護他。都是一些可能性﹐實際如何可能需要新的古文獻出土才能重新考慮考慮了。您可以在books.google.com 輸入 philemon, 然後去上帖的頁數去看神學家們的argument。
謝謝您的討論。![](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发表于 30-4-2008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thos 于 30-4-2008 11:58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是很同意您說[保罗在以弗所被囚禁的考据似乎很薄弱,只有一些释经提到这个可能性。]
以下都是非常重要的新約學者們﹕
1- N. T. Wright,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Michi ...
我是往两方面查看的,即保罗是否曾被囚于以弗所,和保罗是否在以弗所写信。
第一点上,我阅读了Acts19到28,保罗的生平,并没有被记载,但不排斥这个可能性。
唯一查得的是前面提供的,来自Meander Travel & Shipping Agency网站。
如果第一点不能成立,则第二点亦有待考虑。
第二点,正如你所列的,只有部分提到写信的地方可能是以弗所,而且可能性低。
我查考了Ephesians,Colossians,Philemon的释经,以下是有提及的三处:
David Malick
Ephesus: Some understand Ephesus to be the location of writing, but this is unlikely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a. No evidence exists to affirm that Paul was imprisoned in Ephesus (Acts 19) b. It is unlikely that a runaway slave (Philemon) would have fled to Ephesus and remained there long enough to know Paul since it was no more than 100 miles away from Colossae c. The "we" sections of Acts do not allow for Luke to have been with Paul while he was in Ephesus (Acts 16:10ff; 20:6,13ff; cf. Col. 4:14)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Paul wrote the Letter to the Colossians during an incarceration in Ephesus, of which Luke says nothing in the Book of Acts (All Luke says is that there was a riot in Ephesus) (see R. Martin, New Testament Foundations, 2.216-22; Martin is dependent on G. S. Duncan, St. Paul’s Ephesian Ministry, 1929). Although this hypothesis is possible, the evidence in favor of an Ephesian provenance for the letter is far from compelling. (http://www.abu.nb.ca/courses/NTIntro/Col.htm)
David Guzik (2007)
This brief letter was written by Paul during his Roman imprisonment described in Acts 28:30-31. There are some that believe he wrote it from time of imprisonment in Ephesus, but this is an unlikely possibility.
综合资料,Philemon的写信地点可能是在:1)罗马第一次被囚;2)Caesarea;3)Ephesus:4)罗马第二次被囚。4个地方当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罗马(第一次被囚)。第二和第四个地方则多被否定。
[ 本帖最后由 ubiquitous 于 1-5-2008 12:5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0-4-2008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imon 于 29-4-2008 03:52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么说CHRISTIAN的出现拯救了那些奴仆?
使徒保罗并没有改变外在的主仆关系,而是改变内在的关系(弟兄的关系),虽有主仆之名,而无主仆之实。 |
|
|
|
|
|
|
|
发表于 1-5-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2008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 基督教的信仰對奴隸制度有何影響?它被廢止了嗎?如果沒有,初期教會對於奴隸制度的實施有任何影響嗎?
基督教的信仰對奴隸制度的影響是深遠的。雖然它沒立即被廢止﹐但由于保羅書信在初期教會的廣傳和閱讀﹐基督徒人數的增加﹐加上基督徒奴隸主和基督徒奴隸操練新關係(主內弟兄) 的潛移默化下。社會價值觀開始慢慢地改變。奴隸主對奴隸的待遇有所改善。在信奉基督教的康斯坦汀大帝(27 February ca. 272 – 22 May 337) [1]統治時期, 公開釋放奴隸的活動越來越普遍。康斯坦汀在公元312年下旨(Fugitive Slave Law)﹐任何人故意殺害 (willful murder) 一個奴隸﹐那么就與他殺害自由人同罪(毒害﹐烙印﹐送奴隸進獅子坑的行為都算為謀殺罪)。這近一步提昇了奴隸的基本保障。[2]兩個世紀後﹐罗马皇帝查士丁尼[3]進一步掃除所有阻止释放奴隶的法律 (參Justinian Code)。[4]
[1] 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tantine_I
[2] 同1﹐p.33, 參William Blair ﹐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slavery amongst the Rom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833 )﹐ p.86, 參Roscoe Lewis Ashley ﹐American History: For Use in Secondary Schools(The MacmillanCompany,1907 ) – P.353
[3] 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Justinian_I
[4] 參http://uwacadweb.uwyo.edu/blume&justinian/Book%207PDF/Book7-7.pdf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2-5-2008 12:23 A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2008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 保羅對於腓利門的懇求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或是令人意外之處?
收集到的資料使我們更明白當時的社會階級的距離和矛盾。腓利門其實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罰他的逃奴﹐包括阿尼西母。無論刑罰是什麼﹐按法律說﹐保羅這個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如果腓利門按照當時社會的慣例和習俗﹐阿尼西母的下場也是不樂觀的﹐即使是最輕的懲罰 - 將他賤賣。反之如果腓利門不給予阿尼西母一個當時合乎常理的處罰﹐他可能會面對社會和親朋好友的壓力。
亚里士多德(Greek: Aristotélēs,384 BCE – 322 BCE) [1] 在他的<<倫理學>>裡( Nic. Ethics8.13 1161b) 否認奴隸主和奴隸之前﹐有友情 (philia) 的可能性。他認為他們之前只可能有人類之間的關係(anthropos) 。
在這方面﹐保羅的立場很不同﹐出於當時奴隸主們的意外﹐可能包括腓利門。他認為在基督裡﹐奴隸主和奴隸之前不僅僅只有最基本的人與人之前的關係﹐它已經提昇為一種在基督面前不分彼此(不分階級) 的關係。加3:26、28記載﹕ “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雖然如此﹐在基督裡的合一概念並沒有馬上抵消當時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的階級觀念。不過﹐它卻幫助基督徒奴隸主突破這些階級觀念﹐與自己的基督徒奴隸開始建立在基督裡的新關係。[2]
保羅立場的鮮明例子就在在腓利門書。在第10節裡﹐他親密地稱阿尼西母為我的兒子 (emon teknon) 。Teknon表示一種象征性在基督裡的關係 (不是肉體﹐血緣的) ﹐保羅是主內的屬靈父親。[3]在第11節裡﹐保羅一語雙觀地為阿尼西母求情(他由始至終沒用使徒身份)。[阿尼西母] 的意思是有益處的。在他成為逃奴後﹐對腓利門沒有益處。但如今在基督裡﹐對保羅和腓利門都有益處。一個逃奴對奴隸主有益處這個概念在當時是奇怪的。從經濟利益來算是一大虧損﹐逮捕逃奴費時費錢。即使轉賣也是廉價的﹐究竟有什麼益處可言呢﹖
在第12節裡﹐保羅甚至看阿尼西母為他自己的一部份 - 我的心(splanchna ﹐也出現在第7 ﹐20節) 。這代表保羅看阿尼西母的事仿彿為自己的事。[4]其實﹐在當時的社會﹐羅馬公民用不著為一個逃奴求情﹐而冒著可能得罪奴隸主的險(法律沒禁止﹐但求情可能招惹壞處)。在第13節裡﹐保羅提到阿尼西母對保羅和腓利門的好處。他可代替腓利門侍候保羅﹐回應了第11節的疑問。
在第14 ﹐15節繼續求情﹐預備腓利門後﹐高潮出現在在第16節裡﹕“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 他希望腓利門接受阿尼西母為主內地弟兄。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天方夜譚﹗奴隸主如果不懲罰逃奴(不是普通﹐沒犯錯的奴隸)已是奇聞﹐何況還要接受他為亲爱的弟兄。若非福音的大能﹐恐怕自私的人性絕對容不下這個讓自己吃虧的愛心行動。無論如何﹐從腓利門開始﹐廢奴的事出現了新一道曙光。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istotle
[2] Joseph A. Fitzmyer, S.J., The Letter To Philemon (New York: Doubleday, 2000), ﹐p. 31
[3] Joseph A. Fitzmyer, S.J., The Letter To Philemon (New York: Doubleday, 2000), ﹐p. 107
[4] Joseph A. Fitzmyer, S.J., The Letter To Philemon (New York: Doubleday, 2000), ﹐p. 109
[ 本帖最后由 ethos 于 2-5-2008 12:35 A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5-2008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ubiquitous 的帖子
我希望更多有水準的[正和反方]﹐不是正或反方。對的就鞏固﹐有疑問的就質疑﹐或以證據﹐論據挑戰之。
我大兒子病了﹐需要照顧他﹐故麻煩您繼續討論。
如果背景資料補充完了﹐就可以開始一節一節或一段一段查。
祝福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