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华侨

医疗气功/針炙学的经络病症与祛病原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经八脉之六

注:
二脉也是其中之二,合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又常被医家併入正经,与十二正经合称十四经。此帖故意把任督二脉置前是因为练功的首要目标是贯通此二脉。

1) 衝脈

衝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氣從小腹上沖、腹中脹急疼痛






[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6-12-2007 08:0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陽蹻脈

陽蹻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陰氣不足,陽氣偏盛,常不見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7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陰蹻脈

陰蹻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陽氣不足,陰氣偏盛,常常多眠





[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8-12-2007 02: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07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 陽維脈

陽維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多見寒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2007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陰維脈

陰維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多見心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2007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 帶脈

帶脈堵塞不畅有下列病候:

腹部脹滿,身似上浮,如坐水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5-2008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学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即利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体表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此即针法萌芽阶段的所谓“砭术”。据《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之说。这是关于石针的较早记载。灸法的产生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觉舒适或病痛减轻,经反复实践,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灸的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苦恼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也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改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同时由于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的解剖知识,把这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在腧穴进行归类,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逐步形成了经络学说。

据文献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医书,即记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篇《帛书》。《帛书》除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卧、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都是用灸法治疗的。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炙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治疗原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针灸理论体系。

现存最早的论述针灸的专书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公元282年)。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确定了三百四十丸个穴名,为针灸专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针灸学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王焘又绘成了十二幅彩图,并在《外台秘要》中重点介绍了灸法,唐代“太医署”中设有针灸专科,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等。从事专业工作。北宋王惟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当时曾刻在两块石碑上,树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者拓印和阅读。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还创造了两座针灸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广搜文献,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针灸学术大总结。此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和反动统治者的崇洋媚外政策、针灸医学遭到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设立了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学院设立了针灸系,培养了大批的高级针炙专门人才,针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针灸医学对其他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七世纪时朝鲜曾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五六二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甲乙经》东渡,把它介绍到日本。公元七0一年,日本开设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专科学校。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学传入欧洲。近年来,许多国家除医院设有针灸专科外,还纷纷成立了一些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和针灸学院等,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宣布,可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约300余种,疗效较好的约100余种,可治愈的约67种。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8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2.传注病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

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有病可在一定部位反应出来;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如头痛病,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加以辩别,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痛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痛则与足厥阴经有关。

此外,还可根据某些点上的明显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帮助诊断。临床上阑尾炎患者,多在阑尾穴处有压痛即是例证。

(四)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药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按摩治疗,是根据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选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头痛即可根据其发病部位,选取有关腧穴进行针刺,如阳明头痛取阳明经。两肋痛取肝经腧穴。

在药物治疗上,常根据其归经理论,选取特定药治疗某些病。如柴胡入少阳经,少阳头痛时常选用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08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1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

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神阏(隔盐灸)

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8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2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08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樓主列一列以針灸與西醫治療中風的優缺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8 04: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lawbylawbsm 的帖子

对不起!
所知有限、无法比较。
一般上,患者多先受西医治疗,后转用针灸治疗,绝少单用针灸治疗。个人觉得(当然见过实例)针灸比物理治疗更有效。

要把针灸与医疗气功作比较倒可办到。

[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31-5-2008 11: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8 04: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3

三、中署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8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4

四、哮喘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
(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3)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5

五、呕吐(附:呃逆)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肝逆则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附:呃逆

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08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wbylawbsm 于 28-5-2008 10:30 PM 发表
請樓主列一列以針灸與西醫治療中風的優缺點

呵呵,西医要好好加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08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6

六、泻泄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证:如属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暧畏寒、便溏、脉濡缓无力、舌嫩苔白;肾虚则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鸣而不痛,腹部与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针用补法,可多灸。

处方: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者加命门、关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7

七、痢疾

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则大便时干时稀。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8

八、便秘

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分实秘、虚秘。

1.主证

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便则努争,坚涩难下。如属热邪壅结,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

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

2.治法: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则灸。

3.处方: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热结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寒秘灸气海、神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9

九、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3.外伤

主证: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治法:以通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选。

处方:中极、三阴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4-2025 08:03 AM , Processed in 0.11466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