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4-9-2008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皆可以為神仙
葛洪神仙論的現代詮釋
熊鐵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所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麼是神仙?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從神、仙二字的本意來說,神雖有神靈之意,但指人的意識和精神、表情氣色也是很早的意義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①是較早的解釋,不同凡俗之意用得更廣泛。“神仙”二字至少在漢初已見於記載了②,但前此,“神人”、“仙人”的傳說已經相當流行,因而引起了秦皇、漢武之興趣。戰國、秦漢時期,“仙圖”“仙經”相繼而出,神仙思想和理論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神化、神靈怪異化的趨勢日益濃厚,在此基礎上,葛洪專論神仙之事,撰成《抱樸子內篇》。這部書主要是他對其所相信和理解的神仙思想和理論,加以一定的系統化,並略有發揮。它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許多“道書”,當然也與後世進一步的各種發展不同。葛洪的神仙論有自己的特點,下面就稍微具體談談他的神仙思想和理論。
首先,他相信和肯定有神仙,有長生不死之神仙。整個《內篇》反反復複從不同角度講神仙的存在,《神仙》篇開頭就設問回答說:
萬物云云(芸芸),何所不有,況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為無之。
文中還以劉向的《列仙傳》為重要依據,他說:
劉向博學則究微極妙,經深渋遠,思理則清澄真偽,研核有無,其所撰《列仙傳》,仙人七十有餘,誠無其事,妄造何為乎?
至於撰寫《列仙傳》,自刪秦大夫阮倉書中出之,或所親見,然後記之,非妄言也。
在《對俗》篇也說:
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
在肯定世有神仙的同時,他也指出,成仙並非易事,“學仙之事,萬未有一”,“一世不過數仙人”(《釋滯》)。這方面說得不是太多,因為他不僅要人們相信有神仙,而且是“仙可學致”的,所以講得更多的是如何學仙的問題。
其次,與前一點相信神仙存在有關,神仙是具體的,他根據以往的記載,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列舉過一些神仙的事例,被列為神仙者各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他另撰有《神仙傳》錄有92人,這可說是《列仙傳》的續篇,雖然有老子、彭祖少數幾個人重出,大多數是不同的,《神仙傳》所記主要是秦漢時期的人,或者是秦漢時尚“能”見到的人,例如戰國時的墨子,得神人指點,“乃得地仙,隱居以避戰國,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視其顏色,常如五十許人,周遊五嶽,不止一處。”③《神仙傳》所載神仙,有不少是史書上有記載,人們比較熟悉的人,例如魏伯陽、河上公、劉安、張道陵、李少君、孫登、墨子、孔安國、郭璞,還有他自己的從祖葛元,等等。其中多半可說是道家、道教人物,但墨子、孔安國也列入仙班,還有一些下層人物成仙,像是“行行出狀元”一樣,用實例證明人人皆可成仙,而且與人們貼近,並非什麼神靈怪異。當然,實際上成仙的又畢竟是少數,“萬未有一”。並且從列舉的的仙人情況看,各有不同,所以葛洪在〈內篇〉中又引用《仙經》說:
上士舉行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論仙》)
能夠騰雲駕霧的“天仙”是很少的,例如活了800歲的彭祖也未能升天,《對俗》篇他記錄其先師之言曰:
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役(汲汲?)於登天,而止人間八百餘年也。
在文章最後寫道:
吾更疑彭祖之輩,善功未足,故不能昇天耳。
這涉及到如何成仙問題,下面再詳說。
天仙不多,“遊於名山”,“不知所之”的地仙是可以說的,人們無法確考。更多的當是“屍解仙”了。“屍解”,修道者死後,留下形骸,魂魄成仙去了。進一步發展,死後數年,再發棺視之,遺骸也不見了,只有某些遺物。葛洪說漢代的李少君、“近世壺公將費長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將兩弟子去”“皆屍解者也”(《論仙》)。
“ 天仙”、“地仙”、“屍體解仙”,都是說明“長生不死”,所以從《老子》“長生久視”那裏發展來的長生之道,又可說是神仙思想的核心。所以,神仙是不死的,或者數百年後還能見到其人,或者某人在不同時期是以另一人面貌出現,如老子,葛洪的《神仙傳》就記有何時為廣成子,何時又為何人,以及在何地為何人等等傳說。
再次,葛洪神仙理論講得最多的是學仙之法。“老子曰神仙可學”(《塞難》)這也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說法,葛洪也是強調“仙之可學致”的(《勤求》)。如何學?學什麼呢?有學者根據《抱樸子內篇》就“如何成仙”總結為6條途徑:志誠信仙,稟值仙氣;博聞體要,擇師勤求;廣知眾術,養生卻害;恬靜無欲,守一知足;金丹大藥,寶精行氣 ;積善立功,忠孝為本。④這是概括得比較全面的,當然最理想的是全面都能去做,葛洪也有這個意思。但是,不能全面去修又怎麼辦?這些途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有無輕重緩急?這些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葛洪也說:“且仙經長生之道,有數百事,但有遲速煩要耳”(《對俗》)。我們不妨引用一些原文,再作一些說明。葛洪在《釋滯》篇寫道:
要道不煩,所為鮮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篤,何憂於人理之廢乎?長才者兼而行之,何難之有?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
除了首先要立志、篤信之外,主要是內、外兩方面的修養,內講治身,外講治國。這內外兩方面,是葛洪“道”論始終關注的兩方面,也是修道、修仙不可或缺的兩方面。在《明本》篇又寫道:
夫體道以匠物,寶德以長生者,黃老是也。
顯然其所尊貴之道德,是兩方面兼顧的,這裏“匠物”在前,流露出葛洪對黃老思想信奉的態度。“匠物”是包含治國內容的,前面用“和光於世”,來源於《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又是與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一致的,此不贅言。當然,“匠物”並不局限治國,擴而大之就是積善立功,這在《微旨》篇中講得很明確:
然覽諸道戒,無不雲欲術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謅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把積善立功,與長生、求仙緊密聯繫起來,對此,《對俗》篇強調得更利害:
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俗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複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複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雖不作惡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責求佈施之報,便複失此一事之善,但不盡失耳。又雲,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益無益也。若不服仙藥,並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無可卒死之禍矣。
這些雖引《玉鈐經》之文,但是回答是否“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之問,葛洪是完全肯定的態度。如此苦口婆心的勸人為善,完全值得肯定、讚美和繼承、發揚,是無可異意的。
這是外體道匠物的一方面。
當然,“內寶養生之道”是求仙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那就不是神仙理論了,這方面的內容也很多,也有主要的,如《釋滯》篇又說:
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藥便足,亦不用多也。然此三事,複有淺深,不值明師,不經勤苦,亦不可倉卒而盡知也。
雖然修道求仙之術很多,主要是寶精、行氣、服藥三件事,就像現在說要在醫生指導下服藥一樣,三件事都要有明師指點,還要勤學苦練。 |
|
|
|
|
|
|
|
发表于 24-9-2008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服藥,這問題雖很明確,但在實踐中並不間單,他有《仙藥》一篇專講藥物問題,首先引用《神農》四經的上、中、下藥之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 中藥養性”,“下藥除病”,然他自己認為:“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諸芝……”。又在《金丹》篇中根據他當時的考覽,“以還丹金液為大要”,但是金丹之煉並非易事:
合此金液九丹,既當用錢,又宜入名山,絕人事,故能為之者少。
煉丹之不易,在其他處以及自敍中都曾說明。實際上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葛洪等道士,都一直在實驗、摸索延年益壽之藥,如同現今人們也還在探索之中。
行氣,就是至今仍在流傳的氣功,也不是簡單的事,有益人們延年益壽是可以肯定的,但又因人而異。葛洪當時已有的認識是:
又行氣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氣強難閉。又禁恚怒,多恚怒則氣亂。既不得溢,或令人發欬,故甚少有能為者也。(《釋滯》)
寶精,主要講房中術,所以《釋滯》篇寫道:
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 其大要在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雖服名藥,而複不知此藥,亦不得長生也。人複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任情肆意,有損年命。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
這方面,他的老師鄭隱講了一些,但他自己“未盡其訣”。所以他的書中,服藥、行氣都講得比較具體,比較多,而房中術只講了一些原則性的話。
關於寶精、行氣、服大藥“三事”的關係,《至理》篇有雲:
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甚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然又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得力也。
三件主要的事,大體上是如此,至於“養生之道”,還有一些具體論述,關於醫藥方面的,關於生活衛生方面的,至今也不無參考借鑒作用,這些就不詳述了。
葛洪關於神仙的思想和理論,主要內容應該是以上這些。上面所說,似乎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多一些。毫無疑問,其思想、理論之中,必然會有消極的東西,有些消極內容,如過分相信某些神奇之事,為後人片面發揮、進一步演化成神靈怪異、“淺薄”“誇誕”的東西,那就真正有誤後世了。但是,也要指出,有一些是葛洪當時就反對的,我們看他對“妖道”的批評,對某些“雜散道士”、“虛名之道士”的揭露(見《祛惑》、《道意》、《勤求》等篇),即可知後世變化了的東西,是不容怪罪葛洪的。
此處,葛洪思想中有一些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既認為“仙可學致”,又說“為人生本有定命”,“值聖宿則聖,……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辨問》)有仙宿、仙骨才能成仙,這是經不起推敲的。自相矛盾之處且不一一列舉。但是他提倡學仙不應該片面強調某些方術,應該由淺入深而且從小處作起,這方面也說得很多,例如他說:
又患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
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曲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志矣;
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微旨》)
這種說法,難道不發人深省嗎?又例如他說:
故治身養性,務僅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足?)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愛之于微,成之於著,則幾乎知道矣。(《極言》)
關於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而為之,以及由淺入深逐漸的修道、修仙之議論還有不少,不一一詳舉。
修道、修仙關鍵在於立志、誠心、勤求,你要去“為之”。這使我們想到儒家亞聖孟子在回答“人皆可為堯舜有諸?”之問時,“孟子曰:然”,並且進一步說:
……亦為之而已矣。……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⑤
既然“六億神州盡舜堯”,我們現在說“人皆可以為神仙”,不亦可乎!
道教神仙理論中的長生、功德二事,事實上在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僅是有用的,而且是存在的。人們有時候會說“快活似神仙”,對某種氣質非凡的人會稱頌其“仙風道骨”等等。長生,就是延年益壽,現在老年人中有的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健康,生活要瀟灑一點,糊塗一點,這是符合道教思想、符合神仙思想的。就是現在保健藥品的發展,也可以看到葛洪當時煉金丹大藥(並非成功)的影子。這並非牽強,人們是始終在探索延年益壽之方,也許總有一天非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至於修神仙之功德,就是勸人為善,功德無量的人,自是“仙風道骨”的。大家都爭作善事,難道不有利於當今社會的發展嗎?
人皆可以為神仙,有諸?曰:然!
10.15.下午
①《釋名·釋長幼》
②《史記·封禪書》:“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③《神仙傳》卷8。
④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第140——154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⑤《孟子·告子下》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8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貼】漢天師府授籙【授籙儀式 】
道士受籙必須選擇天下高道明師,所以道士受籙並不拘於一地,多是遍年名師,參受法籙。徐鍇《茅山道門威儀 鄧 先生碑》記載:茅山道士鄧紫陽于咸通元年(860年),少小投茅山太平觀柏道泉為弟子,六年後乃披度為道士。鹹通十二年(871年),到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籙。乾符三年(876年)至茅山太平觀三洞法師何元通進授中盟上清法籙。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僅在唐高宗年間,就授長安、洛陽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餘人道籙。
歷史上晉唐諸位皇帝都受經籙于茅山。唐代茅山上清法籙,是最具有影響、傳播最廣的法籙。到宋代形成三山符籙一統天下的局面。茅山、龍虎山、闔皂山都設有傳籙壇,主為四方道士授籙。宋代龍虎山設立授籙院,彭城道士劉歸真遠行千里,赴龍虎山受正一法籙。宋仁宗年間,龍虎山道士王守和在京傳授法籙,形成街坊沸騰的盛況。宋代法籙傳佈盛行,宋仁宗興趣所至,甚至將鎮國璽文也篆刻成“帝籙”二字。
南宋曆元,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閣皂山( 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 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併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 十二種符。
受籙須有登壇三師,即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三師登壇依法傳度授籙,受籙道士即步入道階,名籙神真之境。
道士授籙後,即有職券牒文,上書道士所得法職及所籙神界,這就是職牒。職牒時間上是道士修道行法的憑證。
在道士受籙儀式上,受籙道士要呈上請籙法詞。《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記載了請受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的法詞,原文如下:
維某年歲次某月某朔十五日某辰,某鄉貫居住奉道信士某詞:
稱本命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建生,上屬北斗某星君主照,即日謹呈法信,叩頭恭齎法信,扣頭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拜受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一階,敬奉修行。伏以聖威不武,感而遂通,道化難堪,叩之必應。叩拜九清之帝命,下統三界之神兵。位鎮北方,功高九有,佐天輔國,宣化施仁,上協帝心,下符民願。某夙依真造,叨處人寰,輒稽金石之言,恭請神仙之籙,起居夤奉,晨夕熏修。伏望慈仁,許垂開度,一身五體,敢怠初盟,九族全門,終依寶蔭。某無任懇禱之至。謹詞。
這首請籙法詞,先述授籙時間,授籙人名字、籍貫、生辰八字,至何師門下授何法籙,正文敍述此籙的法力,表達恭受法籙之誠心。毫無疑問,這是一首標準的請籙法詞。
自祖天師創教以來,道士授籙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自金元全真道興起,全真道士通行授戒,正一道士則恪守正一受籙古風。元大德八年(1304年)龍虎山張天師統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正一道風大振,授籙弟子扁及天下,經籙授受方法更加完善。當代臺灣道教保存有63代天師張恩溥傳授的經籙,全宗經籙稱《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共有籙、圖、經、文、牒、誥、神像、執照等二百四十三件。由此可見張天師統領三山符籙後,正一道的授籙儀式愈趨複雜。
自龍虎山張天師統領三山符籙後,一般均由歷代天師主持授籙科儀。臨壇籙生授籙後,即按照正一道傳統的法派,輩份取法名。明清時期的龍虎山師傳法派又稱“三山滴血派”,這時的三山指龍虎山、茅山、武當山。該法派的傳授系譜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複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元蘊,
高宏鼎大羅,武當與興振,福海啟洪波,穹隆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收籙道士即按此系譜取法名,當代大陸受籙道士二十八代的已經不多了,在世的基本都是正一的高道,如上海城隍廟的主持陳蓮笙大師、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協會長、茅山的黎遇航大師(已羽化)。基本都是二十九、三十代。著名的有中國政協常委、中國道協副會長張繼禹、龍虎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茅山的袁志鴻,武當山王光德(已羽化)等。
龍虎山張天師法派授籙,按《天壇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職,並頒發職牒、符籙,同時發給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權杖、令旗、桃符劍等法器。
《天壇玉格》是明清正一道受籙的科儀經典。按《天壇玉格》的授籙儀式,籙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加授《上清三洞經籙》、《上清大洞經籙》。受籙道士方可稱法師,從此名籙天曹,能夠代天說法,主持齋醮法事。
1946年以來,正一道授籙中斷四十餘年。1991年10月3日至9日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海外和臺灣地區的道友授籙,舉行過幾次儀式。1995年下元節,中國道教協會正式在龍虎山舉辦首次國內授籙活動。這次授籙,恢復了傳統的組織制度。全部儀式經歷了啟師、 拜鬥、傳度、齋供、上表、送聖等。同時,也依據傳統,在授籙儀中設傳度師、監度師、保 舉師;並設立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和護道大師。
目前,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也將舉辦授籙儀式 。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8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齋醮 符咒 符籙】
按道教的醮壇,來源於我國古代的祭壇。所謂“壇”即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築的高臺。古代的壇爲祭祀天神及遠祖的場所。張道陵創立道教時已初具醮壇之儀。《魏書.釋老志》:張陵受道於鶴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到了北魏,道教的醮壇規模,已相當可觀。《魏書.釋老志》記載: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遂天師道場于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其遵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禮拜。其後道教醮儀經寇謙之、陸修靜、杜光庭等道教大師的收集、整理、改革、編纂、刪定、日臻完善。到了明代,太祖于洪武七年敕禮部會僧、道擬釋。憎道二教的科儀格式,令全國僧道遵行。正一派道士傅若霖、鄧仲修等人奉旨編定《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將齋醮合併,融爲一式,又吸收了相當一部分佛教的法事儀式,使道教的醮儀更是內容複雜,名目繁多,現就醮儀中有關事項分述如下:
一 醮壇的程式:
一般不旬是設壇、上供、燒香、升壇、禮神、存念如法、高功宣衛靈咒、鳴鼓、發爐、降神、迎駕、奏樂、獻茶、步虛、讚頌、宣詞、複爐、唱禮、祝神、送神等等。不過地區時間也有差別,名稱也不盡相同,但內容大同小異。
二 醮儀的名稱: 根據龍虎山天師道祖庭的調查收集統計有
(一) 太平清醮 : 也叫羅天大醮(屬於陽醮),用於普祭衆神,祈求平安,賜福降吉.
(二)功德醮 :(屬於陽醮),用於晚輩對長輩思念其功德而作的道場.
(三)壽醮 :(屬陽醮),用於祝壽.
(四)火醮 : 用於防火、滅火、退火.
(五)蟲醮 : 用於防治蝗蟲和侵食莊稼的害蟲.
(六)萬門醮 : 用於一個村或一個鎮集體做的平安醮.
(七)五雷醮 : 用於被雷打後而舉行的醮儀.
(八)保福醮 : 用於求福,求壽的醮儀.
(九)瘟疫醮 : 用於發生瘟疫傳染時舉行的醮.
(十)譜醮 : 用於修宗譜時給全族人所進行的祈禱.
其他還有祈晴、求雨、春祈、秋報等等。後根據法事(醮儀)內容的要求,又逐漸形成二天二晚,三天四晚及時間更短的法事,以代替醮儀的名稱。
天師道龍虎山地區傳統的法事(醮儀),又按陰陽法分類,計有七十餘折。
陽醮法:
折名有請水、安監齋、傳遞、發奏、啓師、揚幡、挂榜、安監門、安監壇、分燈、淨壇、迎鑾接駕、開啓、宿啓、參社、散榜、拜鬥、香歇、早朝、午朝、禮拜玉皇、三元法懺、臨晚普度、拜表、育經、解壇、收榜、放河燈、飪舟小濟、圓滿送聖等。
陰醮法:
折名有請水、靈寶濟煉、安監齋、安龍奠土、傳遞、發奏、啓師、揚幡、挂榜、分燈、淨壇、迎鑾接駕、開啓投詞、宿啓、參社(以上十五折與陽間法相同,但內容不同),開荒、召亡、誦經、關燈、破獄、告歇、三朝、轉度人、拜九幽贊、引亡朝參、講經說法、完禮經贊、普度施食、告歇安奉、啓請上聖、拜表、誦經、解壇謝師、祭夫、有先、結帖、花財、小濟漢孤、美滿送聖、天真返駕等等。
以上陰陽法事,都緊緊圍繞“八卦神圖”所包括的內容進行。陽間法的主要目的是“春折秋報”,表示民間得天時地利的恩情,禳災降福,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因此要報謝天地祖師恩德。陰間法的主要目的是“超度亡魂,脫離地獄,”表示長輩終生爲子女操勞,逝世後,子女誦經禮懺,追薦善靈,報謝和緬懷長輩的養育之恩。
三 醮壇的佈置:
擺道場(也稱法場)是做法事的綜合表現形式,由念經、唱贊(唱經詞)、步罡(走方位、步八卦),手勢,伴以吹、拉、彈、打音樂以及神壇法具的襯托聯合組成。按天師道的要求,擺道場的高功不僅要做到“五到”,即手到、眼到、神到、氣到、意到,而且要通過內氣運轉,達到人體宇宙的有機聯繫,稱“功到神法到 ”。全法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常清常靜,時隱時現,運心默念,內運外靜,哀沈緩慢,輕巧穩健的內秘功夫和特點,而且高功必須具備吹、拉、打、念、講、寫的本領,否則不能勝任道場職務。 “道場”的佈置,一般分前後兩個“法壇”(也稱神壇、壇案),“前壇”即外壇,表示凡間,案桌上擺老祖天師畫像,一對紅台燭,檀香爐,檀香碟,淨水盅,法簡,權杖,木魚,黃表紙,香。五升米鬥盛滿米上插鎮妖劍,令旗,惠光鐵叉等法器,供執法時應用。法壇上方收“金樓玉室”橫聯一副,下面懸挂“八卦圖”(也稱旋璣神圖),表求八卦神引路,法壇兩邊各書“迎真榜”,表示迎接老祖真人降臨法壇助法。“後壇”即內壇,表示仙境,上方懸吊“琉璃仙燈”,(也稱神燈)表示仙輝人間,案桌上擺黃靈始祖等衆多神像,以香燭供奉,四方位各座青靈、白靈、赤靈、黑靈始老神像,以香燭供奉,小型法事二至三人即可,大型法事(也稱正統法事)需二十四名以上道士執法,分設高功大法師,都講法師,表白法師,其他的稱伴奏師。高功大法師立身法場總指揮,爲主導道士,都講法師爲高功大法師的第一助手,他必須能夠講解經書,傳道演法。表白法師爲高功法師的第二助手,職責是宣讀文書和表章,並具備隨時補充高功大法師的執法能力。伴奏師等則具體負責吹、拉、彈、打等樂器。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8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步罡踏斗】
【醮儀中的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也叫走方位,是道教醮儀中道士運神飛奏或遣神如將的齋法。
步,指禹步。斗,指北斗,泛指星紀。
《洞神八帝度經.禹步致靈》稱:“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這根源,玄機之要旨”。創于大禹治水之時,“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於是“禹遂模寫其形,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日禹步”。其步先舉左腳,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成為丁字形。古之真人,修煉陽神,一切奏達上天表章,便可飛身敷奏。在道教儀式中,法師出陽神馳奏上蒼,假方丈之地,以為九重之天,步以斗宿魁 罡之象,或以九宮八卦之圖,認為即可構通人神。
《抱樸了內篇》稱:“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斗,以罡指前,乘魁履罡,攀登雲路”。
步罡踏斗,是道場中必不可少的法術,其圖形不下百餘種,現一般常用的約三十餘種,主要的如:
【1】八卦罡,有幾種圖形,用於《發奏》道場中發文書上天
【2】和合罡,用於《發奏》。
【3】如那吒罡,用於《發奏》。
【4】大彌羅罡,《宿啟》用。
【5】發遣罡,《拜斗》。
【6】九鳳罡,《敕水》用於畫敕水字型大小。
【7】三台罡,《發奏》用於召靈官將。
【8】驅邪罡,《驅治》用於收捉妖邪。
【9】靈官罡,《發奏》用於召靈官將。
【10】殷帥罡,《發奏》用於召殷帥。
【11】張使者罡,《發奏》用於祈禱。
【12】收魂罡,《發奏》收魂用。
【13】收魂藏禁罡,作款,《發奏》用。
【14】集神罡,《驅治》集合天神用。
【15】神虎罡,《發奏》如神虎將用。
【16】護送罡 ,《發奏》護送公文上天用。
【17】南斗罡,《驅治》收治妖邪用。
【18】北斗罡,《驅治》驅治收妖用。
【19】五行罡,《拜表》拜五地方位(金木水火土)用。
【20】五常罡,《拜表》拜五常位(心肝脾肺腎)用。
【21】五星罡 ,《拜表》拜先天五星(太陽、太陰、天罡、北斗、南斗)用。
【22】五罡,《拜表》拜後天五氣(呵呼吹)用。
【23】夾籬笆罡 ,《安龍奠土》清除汙穢,淨潔壇場用。
步罡和咒語:步罡不僅要嚴格按照方位的路線去走,而且必須口念咒語,口步一致,念畢走完,緊密配合。不同的罡有不同的咒,念錯走錯都起不到遣神役鬼的作用。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8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茲將咒語舉例如下:
【八卦罡咒:】
巽上起風雪,震雷霹壢聲,坤地人長壽,坎水波濤平,南離飛列火,直艮封鬼門,臨兌統天將,望乾謁帝真。
【集神罡咒:】
飛步先天乾為先,兌二離三震四聯。巽五坎宮居六位,艮七坤八錄用給言,更履訂神置一座,始知妙理玄又玄。
【九鳳罡:】
九鳳翱翔,破穢十方,仙人導引,出入瓊房,上朝金闕,親見玉皇,急准九鳳,破穢精邪來亡攝。
【三台罡咒】:
上臺虛淨,助我長生,中台六淳,助我通靈,下臺曲生,助我飛升,台星到處,變化身形,急急北斗玄冥真群律令敕。 和合罡咒:天地靈靈,日月交昏,鬼神分散,公訟無形,家道迪吉,人口亨榮,災殃道伏,橫禍潛形,千和萬合,元亨利貞。
【靈寶召役十四罡法】
宋代靈寶派所傳。內分十四種步罡法,每法有符一道。計有召十方飛天神王罡、召煉司官吏罡、召靈寶君吏罡、召黃籙院官吏罡、召三界童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迥屍起死罡、伏禦地柢罡、群魔束形罡、鬼精滅爽罡、束縛魔靈罡、普掃不祥罡、旋斗曆箕罡。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九詳載其法,並述其大旨曰:“凡步一罡,內有一將主之。須先焚香,以黃紙朱書靈寶召役十四罡符。凡遇行事,隨事步罡,畢,焚於爐中,其官將立至。此是元始祖氣結成,自然之章,降付學仙之士,秘而行之。靈寶召役十四罡符總咒:‘唵俱魯,促拘帝,嗚畔俱,壚羯波,爍言帝,訶摩吽攝’。 ”
【附體罡】
步之以使鬼神“附體”。在行考召、收邪一類法術中,要用迷魂法控制人 (多用童子)意識,並暗示讓鬼神附身,稱為附體,此罡即行此術時作為配合。凡九步,邊步邊念《九轉塗咒》:“一轉天地動;二轉日月昏;三轉神魂亂;四轉魂 魄離;五轉傾山倒嶽;六轉收台光、幽精、爽靈;七轉生魂迷、死魂迷;八轉收八方形影;九轉攝亡附身。”(《東嶽溫太保考召秘法》,載《道法會元》卷二五 四)咒中一轉、二轉云云指九步中每步的賦義。大要為表示天昏地暗,被附者之魂(台光、幽精、爽靈)已被法師收起,亡靈(或邪祟)已經附身。
【召役神虎嘯命靈罡】
又稱提魂虎跡靈罡。凡十三步,以丁步步之。在煉度、破幽一類科儀中,立神虎堂追攝幽靈時,召役神虎將吏步此罡。步時須存想天門有紫雲碧霞之氣,中有神吏、虎賁、童子、玉女、符吏等,並手握神虎提魂印,念咒:“天一北祚,太一紫元,北魁玄範,神虎玄冥,斗中大聖,玉女追魂,十方精光,隨我呼靈,一呼一吸,入我 身中,隨氣而出,隨氣而行,變化億千,元亨利貞。急急如中斗大魁攝”。(《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三)
【交泰轉步罡】
為交泰罡的變格。其口訣為:“坎雙艮只步交乾,震上雙行兌亦然,坤只離單雙步巽,三台歸去便朝天。”(見《上清靈寶濟度大成全書》卷二三)。雙、指步至該處 時,雙腳並立;只、單,指只有一腳踩該處。圖中“又”取“雙”一半,義為“只”。三台,指上、中、下三台星,又稱天柱。靈寶派認為三星皆有星君主持,上臺虛精開德星君,中台六淳 司空星 君,下臺曲生 司祿星 君,為宿星之尊,和陰陽而理萬物。步至三台,正取其義。使用廣泛,結壇、解穢、召合、治病等都常用步此罡。
【交泰罡】
交泰,義出《易·泰卦》,指乾下坤上,“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傳),“天地交, 泰”(《泰》象傳)。其步取後天八卦方位,由巽(東南)起步至乾。其罡步口訣為:“巽雙離只坤單步,震上雙行兌亦雙,鬼戶獨行坎一步,乾宮雙立望天罡”。 雙,指在該處雙腳並立;單、只、指在該處單足獨立。望天罡,在乾位收步時須面對當日北斗所指方位,該罡使用廣泛,凡結壇、召合、遣送、存想解穢、布治病等 法事環節都常使用,且又有多種變化。
【九鳳破穢罡】
九鳳,其典出正一道法,其法籙中有九鳳破穢篆一種。《正一修真略儀》雲: “丹元之精,為九色神鳳,足步星罡,鼓翼振威,導達天路,故六官陰氣萬類妖氛莫得干犯真官也。”此罡即據之而制。雲步之可以破除邪穢。凡煉度、建壇、收邪 等科儀中常用此罡。其法為從東南巽方(地戶)起步,凡八步,分別代表“九風破穢邪精滅亡”八字。步時須存想,有九鳳吐出青羔,淨掃邪穢。常與九鳳破穢符配 合使用。
【破地召雷罡】
雷法所專有的罡,後亦被其他道法吸取。破地,即破陰。認為陽氣為陰氣所裹,一旦破陰而出即奮為驚雷。天陽地陰,召雷須衝破地氣。又認為雷屬天地中和之,合於五數,故其罡從天門西北乾位起,曆兌、艮、離、坎、坤、震、巽、最後步至中五:步時須配以掐 訣、念咒。因道派及用時科儀不同,訣、咒各異。靈寶派所用咒為:“噸{左田右牛),三檀那乾夷攝。兌將起雄兵,艮宮封鬼門,離宮駕火輪,北海波浪發,人門 撼地軸,震雷霹靂聲,狂風動山嶽,諸將助吾身,眾將助吾行。急急如律令攝。”使用廣泛,凡召將、發遣、 上章、進表另用九靈飛步罡外,皆可使用本罡。
【信雷罡】
據雲步之可以召雷。凡二十一步,有詩括其效雲:“三七二十一,青天轟霹靂。若人遇此罡,破地召雷畢。”(《道法會元》卷八二)步時邊掐訣邊念咒,咒雲;“一 踏天地暗(掐子兌文),二踏萬里光(掐醜文、玉清訣),三踏諸星暗(掐卯文、玉清訣),吾身是雷王掐坤文、巳文)。雷公(以申文轉未文)、電母(掐午文過 巳文)、風伯(掐巽文、午文)、雨師(掐子文、未文)、五嶽(掐未文)、四瀆(掐坤文、申文)、天下城隍(掐酉文、兌文)、雷霆三省(掐戌文)、玉帝有敕 (掐亥文,玉清訣),命令天皇(掐子文),雷祖大帝(掐醜文)役使九罡(掐玉清訣,兌文),溪源潭洞(掐兌文、申文)、聖井龍王(掐坤文、離文),雷轟八 極(掐離文、午文)、霆震十方(掐子文、巳文),稍有違慢(掐未文),攝赴魁罡(掐巳文、出罡)。急急如九天雷祖大帝律令。”
【九州罡】
九州,指雍、梁、兗、揚、青、徐、豫、冀九州,《禹貢》等戰國前的古書中以之指稱整個中國。步之即代表曆行九州周巡天下。凡九步,從中宮起,曆巡八方。步時 念咒:“吾從中宮出,雍州號為乾,移歸梁兌上,徐行兗艮方,南想真人位,冀州居坎鄉。荊州坤位上,震位青龍方,徐州居巽戶,豫州中宮藏。吾行大道法,永保壽年長(若攝鬼則下句改雲攝鬼入吾壇)。” (《東嶽溫太保考召秘法》)咒中順次指明步罡順序及每步方位和代表哪一州。末句點明步此的目的在保壽或(巡行九州尋求)攝鬼人壇。 |
|
|
|
|
|
|
|
发表于 5-11-2008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相殺罡】
取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原理製成。在“制伏兇惡,克伐災危”時步之,雲“制天龍鬼神、隨心感召,萬無一失”(《無上玄元三天 玉堂大法》卷十九)。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五居中宮為土之意,凡十五步。步時念咒:“五行相滅,土水相絕,水火相滅,金水相伐,鬼妖見者,斷頭截腳,魔王恐,上下摧裂。敢有犯者,永沉幽穴,急急如律令。”(《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步時又視災害屬性加治即加步其中的若干步。 如治火災時加步金、水,以為厭克。
【五行相生罡】
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製成。在祈求吉祥的科儀中使用。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五居中宮土之義,凡十五步。步時念咒:“五行相生,萬事吉昌。水木成就,火土相得。金水同 行,禍變為吉。鬼不能害,人不能侵。死者複生,扼者複榮。急急如律令”。(《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
【元綱流演罡】
元綱流演典出《靈寶度人經》,原指大梵之演化出三十二天。靈寶科儀中采為步罡之名,依法步之,即代表周曆日月、北斗、五星巡行三十二天。其罡圖為方形,北斗居中,左日右月,五星雜處其間,週邊二十八宿三十二天。其步進人想像的天門後依次人北斗犯火星、至太陽、過太陰、曆二十八宿,再經水、木、金、土四星。步 時須帶寶籙符或六十甲子官君符,並伴以咒語、存想。亦可僅由存想完成。在靈寶科儀中凡涉及朝金闕、謁玉皇常用此罡。
【三元罡】
分上、中、下三罡,上元罡屬天,中元罡屬人,下元罡屬地。“凡有制伏魔惡,{左克右寸}伐災危,當先步上元罡,順返畢,再人中元罡,次變為下元罡。”(《無 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步時各有咒語。《步上元罡咒》為:“步天之精,役使萬神。上元蔽身,唐雄將軍,輔吾正,辟伏魔神。敢有害我,還著本人。邪魔見者,化作微塵。天兵拱衛,急急如律令。”《步中元罡咒》:“步人之精,長陽消陰,強我三魂,滅鬼除精。禍不能及,災不能幹,害不能侵。中元隱影,葛雍將軍,領兵十萬,來衛吾身,急急如律令”。《步下元罡咒》:“攝地之靈,人道安全,天回地轉,上魁下乾。陰閹陽開,正羔綿綿。鬼不能害,人不能傷。天為我 蓋,地為我載,敢有加害,攝赴魁罡。下元藏形,周武將軍,隨吾所到,速為吾真,急急如律令”。咒中所稱唐雄、葛雍、周武,出正一法籙《太上三五一正一盟威 三元將軍籙》,惟唐雄作唐宏。
【二十八宿罡】
以二十八宿星圖為罡步之跡,代表旋斗曆箕,躡行二十八宿。步時念咒:“乾尊熠靈,坤順內明,二儀交泰,六合利貞。配天享地,永寧肅清。應感元皇,上衣下裳,震登艮興,坎順離明。巽旺兌生,虎步龍翔。天門地戶,人門鬼路,衛我者誰? 昊穹昱蒼。今日禹步,上應魁罡。鬼神賓伏.永辟不祥,所求如願,應時靈光,違吾令者。反受其殃。急急如律令攝”。(《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三)此罡 步法較繁,每宿皆念若干顆星,即有若干步,步完二十八宿總計一百七十八步。
【河圖大豁落罡】
又稱“豁落斗”、“九靈斗”。以 河圖及聽繞後天卦位元為規範。分冬至、夏至後用兩種,前者從坎起。步至離位,後者從離起,步至坎位。河圖九數代表天上九個星宿,凡天英(坎一)、天任(坤 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輔(乾六)、天沖(總七)、天芮(艮八)、天蓬(離九)。步時念咒,遞次點明所步方位、象徵意義,及罡法威力。冬至後用咒為:“斗要妙兮十二辰,乘天罡兮威武陳,氣仿佛兮如浮雲。七星動兮上應天,知變化兮有吉凶。入斗宿兮過天關,步六律兮持甲乙,履天英 兮登天任,清泠淵兮可陸沉,衛天柱兮擁天心,從此度兮登天禽,遊天輔兮望天衛,入天芮兮出天蓬。斗道通兮剛柔濟,添福祿兮留後世,人窈冥兮千百歲,一陽之 後步相隨,豁落神兮除百魅,人在斗口萬邪避。急急如律令攝。”夏至後咒為:“日月明,乾坤配,吾從天蓬人天芮;略過天沖逢輔退,卻歸天禽與心對,天柱天任 天英會。人道興,鬼道廢。急急如律令攝”。使用廣泛,上清、靈寶、正一及通常雷法中都常步之。
【北斗玄樞罡】
亦稱“斗罡”。為步罡中最常見,亦較早出現的一種,常稱的履罡步斗即指此。從貪狼起,步至破軍。念咒:“白混沌灌我形,禹步相催登陽明。天回地轉步七星,蹋罡履斗 踏九靈,神助我斬妖精,兇惡潛伏邪魔傾,萬災消滅我長生,我得長生朝上清。急急如律令攝”。(《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三)複從原處轉身由魁星起,步至魎星(即破軍)。其步跡亦為北斗星圖,但咒不同,為:“北斗天關正八方,攝召神除萬殃,日月迥環星辰光,四景明度轉天常,赤天行道回紫黃,輪會明達謝災祥,九靈制命升玉堂,急急如律令攝”。此罡使用廣泛,隨科儀及所召神靈不同,咒、訣亦異,不拘於一咒一法。
【三五飛步罡】
即步罡。三五,指一生二、二生三的“三氣”和五行,認為人有天地貌,分陰陽氣,道備一身,而兼有之,故可以三(丹)田孕秀、五臟納靈,手指足履皆可合道,才能產生步罡之法。其術形成甚早,早期正一法篆中即有《太上正一星綱五斗{上竹下錄}》,專為步罡而設,其罡法為履行東西南北中五斗。以後發展出的罡品十分繁多,但仍以履北斗最為根本。後人從理論上解釋說:“步罡者,飛天之精,躡地之靈,運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氣齊並,一切鬼神,轉旋天地。一步一 指,一轉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北斗罡凡九步,九步各有象徵:“一步象太極,二步象兩儀,三步象三才,四步象四時,五步象五行,六步象六律,七步象 七星,八步象八卦,九步象九靈。”並稱此“乃萬罡之祖也”(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三)。為道士建齋、上章、施法的基本方法。 |
|
|
|
|
|
|
|
发表于 6-11-2008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龍奠土】
「安龍奠土」儀式的舉行大部份是在慶成醮第一天的第一儀式。
「安龍奠土」儀式的舉行,乃因廟宅主事者,擔心在整個廟宅的修築過程當中,挖地填土或鑿溝開路,恐因此而擾動土地龍神,觸犯太歲、神煞,破壞土地秩序,所以才聘請道士、法師,施行「安龍奠土」儀式,以祈求「龍神歸位,禁忌還方。赦除冒犯之衍,大賜方來之慶」,以恢復被破壞的宇宙秩序,重新建立廟宇神聖境域,為全境驅祟納吉,祈求平安。就儀式舉行的初衷與目的是具體表現一套宇宙秩序重建的禮儀,建立「神、煞、人」三者之間的正確關係。
安龍儀式本身具有安鎮與出煞的特性,前者所隱含的意義就是「安鎮」性:安置之後就可「鎮」壓、「鎮」住,「鎮」住之後就可「安」定、「安」全,期望借由儀式空間運用,由「非常」導向「常」、導異為常,完成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之道,安頓人的存在秩序,也由此安頓了一境、一家的大地家園。後者所隱含的意義就是「驅邪」,關鍵就是採取鄭重的儀式行為,「出煞」中的「出」的動作,在儀式程序上都採取先禮後兵,以法術的實力作後盾才能以威逼之,達到「辟除不祥」與「辟凶求吉」的目的鎮守在廟、宅當中的龍神,亦稱為宅神。「龍神」一詞,實可以涵蓋道教所有的土地龍神信仰。
事實上,在筆者的了解當中,由道士或法師所施行的「安龍奠土」儀式,不僅和台灣的社神及龍神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相對於這些民間俗信來說,「安龍奠土」儀式也保存著台灣漢人文化有關土地信仰之最為完整、深刻的內涵。大部分的民眾在祭拜土地公或土地龍神之時,往往不知其由來以及信仰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但在道士或法師所保存的儀式經典當中,我們卻可看到一種相當完整的論述及闡發。是以,筆者以為,類似「安龍奠土」這樣的儀式,實是台灣漢人土地意識的核心精華所在。
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安龍奠土儀式背後所涵蘊之土地觀的另一部分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深信整個大地或宇宙之間,存在一種根本性的秩序。此秩序的具體內涵,即是由太極生陰陽,再由陰陽化生出五行、八卦及九宮這樣的宇宙創生觀。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身處在此秩序當中,皆不可能脫離此秩序而存在。遵循此秩序而行,即有種種福報吉慶;違背這樣的秩序,便有可能導致種種災殃。人類生存於大地之上,務必要了解這樣的秩序,並依循此秩序而作息。除此之外,絕不可莽撞妄作,破壞了土地原有的規律及秩序。如是的一種土地或宇宙秩序觀,也可經由重新詮釋,轉化為今日對於自然、萬物的保護及尊重。
。其次,來看對於土地的感恩及敬畏之情。對於天地無私的覆載給養,懷抱著感恩及敬畏的心理,同樣也是所有原始民族及古代文化所普遍具有的表現;在《禮記,郊特牲》當中,即明白指出,祭祀天地最主要的意義,便是在「報本返始」。台灣及中國道教所施行的安龍奠土、祀土儀式,其主要目的之一即在向土地虔誠表達感謝之意。 |
|
|
|
|
|
|
|
发表于 6-11-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朝真禮斗】
朝真禮斗:
拜斗是道教專司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實際名稱應該為「朝真禮斗」。
●拜斗又稱「禮斗法會」,也就是拜請五斗星君,祈求星君消災解厄植福保泰。五斗星君就是東、南、西、北、中的五方斗宿之總名以北斗為主,其次則為南斗。
拜斗的信仰是因為民間相信「南斗註生,北斗註死」屬於一種星辰信仰。南斗星座由六顆星組成,形似鬥,指向南極星,傳說南極星主司人的福壽及爵祿,民間將南極星與南斗星組合成一個壽星崇拜,稱「南極仙翁」、「南極大帝」或「延壽星君」;北斗星有星座七,又稱「七元解厄星君」,是天道造化運行的樞紐,也是世人本命星宮之處。道教由此司命信仰,發展出祭拜斗星的儀式,藉此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寧靜、眾信獲福。拜斗於是成了民間祈福的風俗習慣之一。
●拜斗的淵源始於漢朝張道陵天師,據北斗經所記載,『永漢元年正月初七』太上老君傳授張天師北斗延生秘訣,人類始知斗為天與人之關係,斗為天樞是神人之主宰。
●人的生命由天而降凡塵,凡塵則有青龍(屬性)、朱雀(屬靈)、勾陳(屬神)、呈蛇(屬意)、白虎(屬魂)、玄武(屬魄)六神靈性之氣,影響我們人類的六神靈性,及有吉、凶、休、咎、禍、福,皆難逃靈性之約束,因此我們必須借拜斗禮懺,及仙佛造化,達到趨吉福而脫離凶、休、咎、禍,使本命元辰光彩,心神安寧,便可以事事順心如意。
斗分為五方斗,(以東、南、西、北中五大星君為總稱),斗姥元君與神仙佛聖斗、福、祿、壽斗等,東斗是主算護命星君,西斗是記名護身星君,南斗是六司延壽星君,北斗是本命延生星君中斗是大魁保命星君,斗母元君為所有斗的元君,神、仙、佛聖斗為尊賢敬聖,保佑合家平安事業順利,男添百福,女納千祥,應拜之斗,至於福、祿、壽斗,於字面上已經很清楚求福、祿、壽,三寶應拜之斗。拜斗是一種神聖具玄奧之科儀,斗內法器有斗、米、尺、秤、刀、鏡子,以上六項亦代表宇宙萬星、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上對拜斗之簡解望諸信代德能大略了解,不論制解、事業、求福祿壽、消災解厄、考試求功名。財利都有意想不到功果
●斗內有何東西?代表意義
一、斗【代表宇宙】生育萬物,生生不息
二、米【代表生機】五穀豐登,食祿有餘
三、燈【代表神光】日月星辰,神光普照
四、傘【代表扶佑】神明降臨,扶佑元辰
五、籤【代表元辰】元辰光采,神明護佑
六、尺【代表量渡】量迎善福,渡棄惡厄
七、秤【代表公道】心存公道,勿貪便宜
八、劍【代表除魔】斬妖驅斜,護身平安
九、鏡【代表圓滿】照妖驅魔,美滿團圓
十、剪【代表除邪】照妖驅魔,正善立身
十一、線、七色線斷七情六慾,預防婚外情
十二、油、斗燈須用油火,蠋火,電燈火
●公斗─由主辦單位或廟方設置,是法會中的總斗,目的在為眾信徒祈福消災。
●私斗─由私人奉置,為個人或家庭祈福用。
斗燈點燃後直到法會結束前不能熄滅,因此現在許多斗燈都改用燈泡代替,省去隨時派人守護的麻煩。斗燈於法會結束後,可請回家裡,據說可以驅凶避邪,並使家庭平安、個人元辰光彩。
祭解的意義在於透過消災法會,課誦《南斗星君延壽真經》、《北斗星君賜福真經》,以祈求趨吉避凶,諸事平安。其內容包括四項,不同的須求可參加不同項目。
祭解時,須準備米糕和桂圓,米糕可增強生命力,象徵補命、補運之意;桂圓又稱「福圓」,食用時須破殼,象徵除舊佈新、否極泰來之意。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6-11-2008 11:02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7-11-2008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玄度壇 飛舄南宮】
九玄七祖:
何謂九玄七祖(九玄: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七祖:父、祖、曾、高、太、玄、顯。元朝以後專稱亡父為顯考。)度拔祖先、九玄七祖:普施十方,所普供的是十方的冥靈,只要方法得宜,虔敬發心,不但能令陽世人心情安佳,亦可藉此法益超渡祖先、九玄七祖,早日離苦得樂。
冤親債主:
所謂冤親債主包括:一個人今生生而為人,其實是帶著累世的因果,在我們不知的前世中,欠下了多少金錢債、情債、怨債,今生孽債,有所虧欠對方(未亡者)而未還報者…等等之債業,統稱為冤親債主。當然我們也可能貯存了許多的功德再度投胎轉世。而您前世所積欠的,或許在此生它化為您的親友、或者仇人要您用此生來還。其實每一個人每年都應該透過『冤親債主消災祈福法會』來償還累世的債業,在法會中由法師準備足夠的蓮花,金銀以燒化代償您所積欠的債務,並可由高功道長主法、修法超渡,再透過相關牒文交由神聖與『冤親債主』溝通,化解恩怨情仇,調整您個人磁場,始能助您減少阻力,提升運勢,祈福平安。
嬰靈:
何謂嬰靈?嬰靈事分三項:(墮胎)嬰靈,(早產)嬰靈,(流產)嬰靈未出生而亡的等三項。唯未成熟,一有懷妊就有靈的存在,在胎內等待誕生之日,某日突然生命被奪其恨念由此可知,在靈界法則已有了靈格存在,應該供養送往靈界,於是再投胎轉世,否則變成未淨化靈,其怨念是永久不滅的。
最正確的超渡法統,莫過於借助宮廟寺院或辦理超渡法會中由德行高深的高功道長,在神聖的護持下,為其誦經、超渡,如此才能得到領悟和解脫,而順利地再去投胎轉世。否則對於一些怨氣深重的「嬰靈」,是很難將其渡化的。如有失落嬰靈者,可藉其法會之功德殊勝,辦理拔渡助其早日超生,可得冥陽兩利。 |
|
|
|
|
|
|
|
发表于 7-11-2008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歲神煞系統】
太歲神煞系統中有善神與惡神,但是善神只有奏書、博士、歲德、歲德合、歲干合、歲枝德六位。
這幾位善神所值的時辰,所臨之方位,基本上是有宜無忌,萬事大吉。但是其力量大小和側重的方向不同。
歲德的力量最大,據會門經所言:歲德「所理之地,萬福咸集,眾殃自避,應有修營並獲福祐。
歲德主剛,歲德合則主柔,二者雖然同屬上吉德神,因其有剛柔之不同,用時應該注意內事、外事的區別,以進行擇日。
歲枝德,據神樞經說:歲枝德者,歲中德神也。德者得也,得福之謂也。
主救危而濟貧。所理之方,利興造動土眾務。
似乎是太歲門下唯一濟貧扶弱的神靈。
奏書和博士,一個在太歲門下掌管書記,一個管檔案。向祂們祭祀求福,褒進賢能,尤其容易如願。
除此之外,所有的神煞,都是惡神。在它們所值的時辰,所理的方位,一般都不能興工動土,其它如嫁娶、遷移遠行,開市等大事、吉事,最好也要迴避。例如:
力士:主瘟疾。
喪門:主盜賊、遺亡及死喪之事。
官符:主有獄訟之事。
畜官:主損六畜及傷財。
白虎:主有服喪之災。
黃幡:主有損亡。
豹尾:主破財物、損人口。
病符:主災病。
死符:主死亡。
大耗(歲破):主錢財破散。
勢煞:主有劫盜傷殺之事。
災煞:也主病患。
歲煞:主傷子孫六畜。
伏兵大禍:主有兵傷刑戮之咎。
歲刑:主有爭訟。
大煞:主有刑殺。
金神: 尤其凶險,主管兵戈、喪亂、水旱、瘟疫,不但個人遭災,還會殃及整個社會。
小耗: 為禍較小,但是也會有虛驚之事,讓人心神不寧。
吊客: 輪值之時辰或方位,不能興造,連同求醫、弔孝、送喪之事也不能做。
歲破是「太歲所沖之辰」,又稱大耗,意思就是被太歲沖擊而破散。
大將軍是太歲手下的大將,「統御威武,總領戰伐」,二者所當之方位都不能興造遷徙嫁娶遠行。
但是倘若命將出師,攻城征伐,卻很吉利。不過,要注意的是歲破可向不可沖,大將軍可背不可向,要是搞錯了方向,也會招致禍殃。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人到神的另一種飛昇]
關於道教神團中特殊成員的研究
胡小柳:雲南大學哲學系
道教的思想學說,向有“雜而多端”之稱,其神團的組成也是如此。這一點,可從不同時期的不同道派曾對道教神團作過不同的劃分上得到證明。總的說來,道教的神團可以分為先天之神、後天仙真和道教俗神三大部分。先天之神出自天地未分之前,與生俱來就有神通,且得高居天宮之中;後二者則需通過修煉才能進入神仙世界,以致人們多認為修道、奉道乃是凡人成仙的必經途徑。但是,在道教的神團中,有一小部分成員不僅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也不曾經過修煉,卻被吸納為道教神仙,從而構成了另一類成仙的模式。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能被道教承認、接受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在整個道教神譜中居於什麼樣的地位?下面,試就此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從道教的發展史來看,其神系曾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充實、完善和基本定型的過程。在兩晉時期,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曾依照現實生活次序,對當時人們所奉的道教眾神進行了一次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歸位。之後,道教的神譜又不斷更新,到了宋朝基本定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中的神系可謂是一個代表。①查有關神仙的記錄,那些經由“特殊飛升”的人物從社會地位上來說有君王、將相、一般官員、儒家聖賢、普通民眾等。我們姑且就按照他們的這種社會地位,把這些神仙分為五種類型。其中,君王型有周文王、燕昭王、秦始皇、漢高祖、劉備等②;將相型包括輔佐君王建功立業的將相如諸葛亮、關羽③,以及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將相岳飛④、文天祥⑤等;一般官員型多是在地方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的清明官員,如開漳聖王⑥、包公⑦;儒家聖賢型,指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聖賢人物,如孔子、顏回⑧;普通民眾型,包括行業神如魯班、扁鵲⑨等,及為民眾做出了貢獻的人,如媽祖⑩、廣澤尊王⑴。總之,這些神仙從上到下包含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體現出一種成仙的平等性以及道教的包容性。
二
其次,我們具體剖析一下上述神仙飛升的原因。
由於這些“特殊飛升”的神仙(真實的且非道教徒的歷史人物所成為之神仙)來源龐雜(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也就使得分析他們飛升的原因變得很複雜。筆者能力有限,在此只能分析一下他們所以能被道教接受的幾點重要原因。
第一,帝王進入道教神團的原因。帝王在中國具有絕對的權力,如董仲舒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⑵,所以“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諪。其對於宗教也不例外,如東晉道安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⑷道教這一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封建社會中更是離不開帝王的支持,例如,北魏寇謙之能完成對道教的改造,實得力於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宰相崔浩的支持,唐、宋、明時期道教的發展也離不開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此時道教徒地位的提升、活動場所的修建、經文的保存以及相關的一些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俱有賴於帝王的支持。所以,帝王對於道教的發展和壯大非常重要。
當然,帝王對道教的支持並不是單方面的。既然帝王在國家中處於獨尊的地位,故道士們為了博得其青睞。
教和帝王關係密切的時候,道教才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道教對帝王的迎合,主要在於用宗教固有的神性宣揚王朝建立、君王即位的合法性,以及用神仙學說滿足帝王的長生欲求,其具體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新王朝的建立尋找神學依據。縱觀歷史可以看到在新舊王朝更替之際有不少的道士捲入戰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為新王朝的建立宣染神聖的“合法性”,比如道士王遠知在隋末戰爭中自稱“奉老君之旨”而向李淵“預告受命之符”,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時候也利用道士為自己製造輿論,把他說成是“真命天子”⑸。第二,竭力彰揚帝王的神性。而對帝王神性的彰揚最有效的方法就莫過於把他們納入道教神團,這大概也是帝王型神仙出現的原因。雖然依照傳統的觀點,帝王是上天之子,本身具有神性,但是這種神性只不過是帝王成仙的一個潛在條件,所以並不是每個帝王都能享受道教的這種殊榮,因此道教需要對具有成仙潛質的帝王進行一番取捨。一方面他們把與道教關係密切的帝王納入神團,另方面也把在大眾心目中的賢德明君納入其中。前者在抬高帝王身價的同時,暗含了一個這是他們支持道教的善果的資訊,如秦始皇、燕昭王等這類慕仙的帝王;後者則是順應民心,承認一種公認的價值觀念,如劉邦、劉備諸位。把帝王納入道教的神團說起來雖然是對天子神性的彰揚,其實質不過是在於迎合一些渴望長生以永享奢侈生活的帝王的要求。自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中國就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在這種體制下,帝王擁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這種國家裏,道教欲獲得發展,對君主的服從、取悅就成為一種必要。雖然帝王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享有了至尊至貴的待遇,可是這恰恰促使他更加渴望長生,以便可以永遠稱王稱帝;再則,人總是欲壑難填,儘管帝王已經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勢,但是道教的神仙生活對帝王來說仍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因為成為神仙就意味著超越了對人自身的局限,即超越了人生命之有限和人能力之局限,⑹所以神仙不僅長生久視,而且具有各種神通,勝過人間帝王,是故歷史上才出現了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宋徽宗、明世宗之類極其慕道的君王。既然萬民之主有此嚮往,為了迎合他們的心理,道教於是便選擇合適的前世帝王,將其納入神譜,以此證明今世、後世帝王的飛升是有可能的;加之民間廣泛流傳著如黃帝等成仙的傳說故事,無疑又為帝王飛升的成功提供了一個古老的證據。對道教來說,把帝王納入神譜大致有三點好處:諞唬浲叭藣
成仙的範例可以為一些渴望成仙的帝王帶來希望,進而贏得他們對道教的支持和信任,為道教的發展尋找到一個可靠的保障;第二,把帝王納入神譜,還可以借帝王的聲威擴大道教的影響;第三,這是密切道教和帝王關係的一種手段,可以為道教的發展博得更多的帝王支持。基於上述原因,道教當然有必要選擇一些帝王作為神仙,所以,我們才可以在道教神譜裏看到黃帝學道騎龍升了天,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慕仙也就成仙了,不熱衷道教的劉備也仙化了。
第二,儒家聖賢被納入神譜的原因。早在先秦時期,儒道兩家的思想指向雖然相去甚遠,但雙方也存在相互吸收和滲透的一面。從道家方面來看,儒家學說是其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司馬談說道家“采儒墨之善”,這一點就使道教對儒家思想和儒家聖賢有一種親近感。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從此開始享受兩千年的獨尊地位,其修齊治平觀念、倫理道德思想等不斷地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各領域。雖然道教在此時只是一種民間的宗教,但在這種氛圍內它也不可能不受到儒家的影響。從道教早期經典來看,成書於東漢的《太平經》就繼承了許多儒家思想,其言:“帝王,天之子也。皇后,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氣也。”⑺接下來的《老子想爾注》謂:“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務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⑻其後約在東晉初出的《西升經》又說:“德以仁為主,德無不容仁也;禮以義為謙,稱物平施適時之宜;施以恩為友,因惻隱之心推以及物非求報也故其施博;惠以利為先,惠者仁之施以利物為功口惠而實不至。”後來的《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也說:“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施惠不可不作……。”這些,都說明道教從一開始就吸收儒家思想,如此則把儒家聖賢納入自己的神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6-11-2008 02:2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開始經歷一場歷史性的改革,以葛洪、寇謙之、劉宋陸修靜等人為代表的上層人士領導了這次改革,“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儒家的倫理政治思想大量的引進到道教的教義之中,使之原始的民間道教上升成為封建社會所需要的一大宗教。”⑼改革之後,儒家思想在道教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如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云:“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 ”這次改革雖然主要是針對民間頻頻利用道教起義而來,但是從道教自身的發展看,這次改革也是必然的。如前所述,王權在中國對於宗教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道教要繼續生存只有改變其民間宗教的性質,努力爭取上層人物的認可和支持,為此,用官方正統思想儒學改造原有的教理教義就是必然的事。既然道教是按照社會上層的要求來進行改造的,那麽尊儒的思想也會隨之滲入到道教之中,所以,把儒家祭祀的聖人列入道教的神團也就不可避免。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中把孔子、顏回列居高於莊周、老聃的第三中位之左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這種尊儒情況。從此以後,道教就在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下發展、壯大自己,在儒家倫理道德之下成神成仙,如陳致虛《金丹大要》曰:“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綱五常,此則因定生慧。綱常既明,則道自綱常出,非綱常之外別有道也。”《淨明忠孝全書》云:“貴在乎忠孝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靈通,不用修煉,自然道成。”由此可見,隨著道教的發展,儒家思想在道教中的地位日漸上升,道教和封建政權的結合也日益緊密。所以我們可以說,儒家聖賢被納入道教神團,既是道教對儒家思想吸收的表現,對傳統道德倫理的認同,也是對封建政權的迎合。
第三,將相型神仙、一般官員型神仙以及普通民眾型神仙可以說都是典型的、常見的道教民間俗神,在此我們姑且把他們歸為一類來加以分析。如下所示,這些人完成從歷史人物到民間俗神的升級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1)歷史人物自身的因素是使他們邁向成神的第一步。中國一直有著一種傳統,那就是對那些為國為民謀福利的人進行祭祀和頌揚,如《禮記·祭法》云:“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在民間,人們也用祭拜和傳頌來追念他們心目中的“偉人”、 “能人”。大多數從將相、一般官員和普通民眾升為的神仙,就是先在民間的祭拜和頌揚中被民間賦予神性的。關公身前是勇武的將軍,媽祖身前是靈驗的女巫,魯班是技藝超群的工匠,包公是公正不阿的清官,他們或者品格高尚或者能力過人,這就使得他們離開人世後值得他們所在地的人們追念。人們一般採用兩種方式追念他們,一是建祠廟即祭祀,一是口頭宣揚他們的故事即頌揚,但也二者兼而有之。其實在這些追念形式中,已經在把歷史人物向神仙推進了,因為他們在祠廟中受到祭拜就是他們被賦予超能力的一種表現;同樣地,口頭的傳承一般形成傳說,也是神化人物的一個途徑.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他的某些記載,那就更難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史實了。它們大多是根據前人關於魯班之巧的說法,生髮出來的故事,這種故事或者完全是植根於後代生活的一種創作,或者是就某些歷史因素加以演義,從而使歷史人物的魯班漸漸地演變成一個傳說中的典型。”⑽什麽是傳說?魯迅說:“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進於人性,凡所敍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於天授,或有天相者,……。”ⅰ所以說,傳說已經在把歷史人物神化了。這些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起初只在一定地區或特定領域內有影響,如媽祖最初只是福建莆田湄州嶼的保護神,影響範圍很小。但這畢竟使他們邁出了成神的第一步。
(2) 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促成了民間神信仰的廣泛傳播。
首先來看經濟的因素,以媽祖為例,其最初只是北宋時期莆田湄州嶼上的一個保護神,後來隨著當地漁業和商業的發展而傳出島外,並逐漸成為沿海地區的江海保護神。ⅱ到了元代,由於定都北京,所需糧食大量都有賴於南方,水路南糧北運成為國家大事;在這一漕運過程中,作為南方沿海保護神的媽祖始傳到北方。因為當時為了保證海上運輸的順利完成,必然對江海保護神進行虔誠和隆重的祭祀,所以媽祖信仰受到了朝廷和地方的一致重視;而官方對媽祖的祭祀,則有力地推動了她在全國的傳播。到了明代,因對外經濟交流、沿海工商業發展等經濟原因,媽祖信仰又被傳到了鄰近的國家,如日本,琉球。ⅲ正是隨著明代經濟的發展,媽祖信仰不斷擴大,在此環境下,明初出現了《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後此經正式收錄《正統道藏》,標誌著媽祖被納入了道教神譜。
再以行業神魯班為例,我國的手工業行會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的,尤其是手工業和商業。據童書業在《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中說,我國的手工業行會唐代安史之亂後就開始發展了,宋元時期行會制度相當普遍,許多手工業如木作、磚瓦作、石作、竹作等,都有了自己的行會,明清時代行會轉化為行幫組織……它有宗教性,也作為迎神、祭祀、公益救濟事業的主體。由於宋代打破了原有的坊市舊制,城市店鋪可隨意開設,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所以形成了行會的普遍建立。到了明清時候我國的手工業、商業發展迅速,商品經濟中的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就誕生在這兩方面,所以明清時期的行業神崇拜非常興盛.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記載了當時木工等建築工匠廟祀魯班的活動,這種廟祀是對秦漢時期神化魯班的再次昇華。我們可以說,魯班在被普遍供奉時就完成了他的飛升,如《魯班經》說魯班“是年躋四十,複隱於曆山,卒遘異人,授秘訣,雲遊天下,白日飛升”。近世的《魯班書》更說他是西嶽華山慮籲洞的樹靈真人轉世,在終南山得仙師玄文正真傳,在峨嵋山封神,因在丙午年八月初九寅時為魯王造金殿有功,勳封為魯班仙師。ⅳ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行業神積極主動地在向道教神靠攏,欲借道教的神光抬高自己祖師的地位,而道教亦默認了這一點,允許他在寺觀中有一席之位,如清代北京精忠廟、東嶽廟皆兼建魯班殿,正陽門外又建公輸子祠,又稱魯班館。
接下來再看看文化的原因。這裏所謂文化原因,主要指大眾文藝形式的推動作用。我們知道這些神由於自身因素,生前在民間就有一定影響,所以死後才會在當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追念,很多頌揚他們的傳說故事就構成了以後大眾文藝的題材。而經過大眾文藝作品加工潤色的這些人,形象變得更加完美,更有神性,最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比如,隨著“說三分”、“三國戲”和一些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其他通俗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關羽的知名度和地位越來越高。所以,他在北宋末徽宗時被追封為“忠惠公”,此後慢慢上升為王昭列武安王;從這個封號,我們也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亦注意到了關羽形象中被江湖藝人特別強調的“義”的特徵。ⅴ這就證明,大眾文藝形式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另外,歷史上的包公也是經過宋元明清幾百年的文化浸泡,而成為深受民眾喜愛的包青天的。有研究者指出:“清官代表包公則主要靠貧民百姓、藝人、下層文人‘炒’熱的。”ⅵ比如,宋元時說書人的話本《魯齋郎》、《生金閣》等,明清時的小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等一大批文藝作品都以包公為主角,借這這些作品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包公奠定了他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地位。
最後,再看一看政治因素的作用。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所處時代的政治需要,二是統治者的措施。仍以關羽為例,關羽的神化始於兩宋之交,因為有宋- 代一直面臨著邊外強敵進逼這個嚴重的問題,尤其在徽宗時,由於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這時統治者就看中了關羽的“忠義”精神,為了倡揚這種精神以激勵人心,動員人們保衛宋室,關羽便得到了不斷的賜封。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晚期,封建社會的各種社會矛芨谡骷鈲
銳、無法調和,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權位而不得不更多地求助於神的思想武器,利用關羽,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ⅶ所以在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大力宣揚和賜封,形成了我國歷史上關羽崇拜的高峰期,其表現一是他的封號不斷增加ⅷ, 二是關廟的數量不斷增加ⅸ。由上可知,時代的背景給神的發生、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但統治者的政策卻為神的信仰之廣泛、深入傳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在關於清廷推動媽祖信仰傳播這一問題上,楊永占也用詳實的史料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清政府鑒於其所處的統治地位,對媽祖所做的一切,諸如敕加封號、頒發匾額、修建廟宇、撰寫資料等無疑對媽祖信仰在國內外的傳播起到一種規範作用和推動作用,使媽祖信仰在傳播中能去粗取精,幾乎家喻戶曉,其覆蓋面之大、範圍之廣、速度之快是民間傳播這種形式所不可比擬的”ⅹ。
上面三點,大致歸納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因素在神的信仰的發展、傳播中所起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種神的信仰能否迅速傳揚開去,關鍵還在於他對於信奉他的人靈不靈驗,有無效果。這種靈驗不在於今天的人看來是怎樣,而在於當時人們的認識。關帝和媽祖信仰在明清能迅速傳播開,就還與民間和官方宣傳他們顯靈的事蹟分不開;對此,郭松義、楊永占分別在他們的文章中作了論說,茲不再贅述。
總的來說,因為道教本來就是從民間宗教改造、上升而來的,所以它有不少尊神就是吸收民間之神而形成的,如太乙、九皇,以及與五斗米道關係密切的北斗崇拜,都起於楚、蜀民間,是古已有之的民間祭祀對象。丶所以,道教神與民間神有一種割不斷的聯繫,在它被改造後,它仍然不斷吸收民間神進入它的神團;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將相型、一般官員型、普通民眾型道教神仙走的,都是從民間神到道教俗神的這條路。在這個過程中,道教籍著把這些在民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神納入自己的神系,而充實壯大了自己的神團;而這些從民間來的神,也借著道教的力量而被多渠道地、更大範圍地推廣、提升,在民間造成了更深刻的影響。道教正是憑藉這種對民間神的非凡包容性,而使它的影響日益擴大,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因為民間神是民眾熟悉、信任的神靈,他們被納入到道教神系後,道教便借著他們在民間的影響而宣傳了自己。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間神都能進入道教神團,道教對民間信仰的吸收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方式;對此,劉仲宇先生曾作過詳盡的討論丿,這裏就不再贅述。簡言之,道教收容、改造這些神靈,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道教本來自民間,所以有可能吸納他們,另方面則是由於這些神靈原來在民間很有信徒,道教可以借其壯大自己的力量。
三
最後,我們再簡單談一下這種“特殊飛升”的神仙在整個道教神譜中的地位及意義。
考神仙境界的層次,其由高到低可分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和鬼仙幾類亅。本文所談的這些神仙,只能位居鬼仙、人仙、地仙之列,而達不到神仙、天仙之位,實處於較低的神仙境界,其地位遠遠次於先天之神和後天通過修道而成的仙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道教之按照宇宙生成模式和人間等級制度而構建的塔形神譜,其目的是誘導人們通過努力修行而不斷得到升遷,其宗旨最終還是服務於修道成仙這一道教的核心思想亠;所以,這些由非道徒而成的神仙,其在道教神譜中的位置不會很高。
儘管如此,這類神仙卻是道教神譜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並對道教的發展起著其特殊的功能。具體而言,帝王型神仙維繫著道教與統治階層的密切關係,使得道教可以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發展;儒家聖賢型神仙使道教與正統思想相一致,贏得古代知識份子的歡迎;而道教俗神則貼近大眾生活、深入人心,使得官方道教在明清時期衰落後,仍可以繼續在民間生存、發展。這三類神仙,為道教在現實生活中贏得了大量的支持者,成為促進道教發展不可忽視的一種因素,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8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楼主好详细的分享哦。。。
先支持了再慢慢看。。 |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8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冤釋結玄科】
分類:道教科儀
何謂解冤釋結?高功云:舉凡陽世俗人,生活於日常生活當中,難免招障過咎,與人結冤、所結之冤可乃擴及至天地萬物之生靈,結了冤仇必有禍秧,不只如此,甚至於口不遮攔,天熱雨下,寒暑難過,便來怪天罵地。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間接造成了殺牲害命。另外現今世人常犯之不孝父母,不敬兄長,不尊師賢,甚至於口出惡言等等均屬罪業。進而引發業障纏身,因而導致家庭不睦,事業不順,身體健康欠佳,財氣不聚。然藉著宮觀道院,高功法師,大公無私地藉由齋教科儀,在神佛天尊座前由多位高功大法師,為善信們解開冤結赦免大家的罪業,原諒懺悔所犯之過錯。此為解冤釋結。解冤釋結共有幾解?高功云:上清天官解天厄。地官解地厄。水官解水厄。火官解火厄。五帝解五方厄。四聖解四時厄。南辰解本命厄。北斗解一切罪厄。共計每年三十六解結。第一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天曹界內星宮斗府之罪。第二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地府冥司七十二案之罪。第三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水府沿江八十九廟之罪。第四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陽間宮廟天符瘟部之罪。第五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冤家詛咒之罪。第六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不信道儒輕褻靈文之罪。第七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不敬父母伯叔六親之罪。第八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夫妻結冤怨天恨地之罪。第九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大秤小斗出入不公之罪。第十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呼神叫鬼指日拜曳之罪。第十一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被人偷盜拈香咒詛之罪。第十二解:誠恐有犯前生今世,謀佔田地屋場界止之罪。上開十二解為三十六解中其十二解) |
|
|
|
|
|
|
|
发表于 4-12-2008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天應天威.心神合一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神學理論基礎。
道教所說的天,是雲霄之上的神仙境界,那裡有統治宇宙的天庭,也有君王.臣僚.役使。因而天也是這個虛幻的天庭及天君的統稱。天君或稱上皇.虛皇,是有無限權力的宇宙主宰者,說天有極大的威力,所謂天威一發,不可禁也,《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又說:夫天但可順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興矣,逆之令人衰,先天心意亡矣《太平經》卷五十。
《太平經》中說:天與人有著相感相知的關係。天如鏡子,照見人世的一切;日月星辰如眼睛,察看著人世的一切;天空中還有很多來來往往的神,如同飛鳥,也在察看著人世的一切。人世的一切活動與變化,天都能馬上感知,并分別善惡,然後用自然現象.災異或祥瑞來警告和預示將降臨的吉凶,表示天對人的規諫.譴責或嘉獎,《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說: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王者百官萬物相應,眾生同居,五星察其過失,相去遠,應之近。天人一體。(卷三十四說):世上出現的種種災異怪變,都是天對人世的規諫。可是天下共日月,共斗極,一大部乃萬二千國,中部八十一域,分為小部,各一國。德優者張地萬二千里,其次張地廣從萬里,其次九千里,……其次百里(卷九十二),天下有這麼廣大,國有這麼多,天人之間的感應,自然也就不一樣,一國有變,獨一國日不明,名為蝕;比近之國,亦遙視之,其四運之國,固不蝕也。因此有德之國獨樂歲,無德之國獨凶年。
總之,天人一體,相感相應,自然界的現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現,災異怪變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應後而施加給人世的獎懲,其中包含預示和警告。這種天威天應的教義,與西漢儒者董仲舒所宣揚的天人感應說,十分相同。
關於心神相通.心神合一,講的也是天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道教認為人體本身也是個小天地,是大天地的縮影。人體內也有君和四時五行諸神,而且與天神是相 類相通的。
《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說: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之神也。人體內是怎樣生神的呢?卷七十二中說,天地自有神寶,悉自有神精光,隨五行為色,隨四時之氣興衰,為天地使以成人民萬物。這種四時五行之氣入人腹中,便為人五臟精神,即人的五臟神,五臟神與體外五行四時相類,其色亦與天地四時色相應,是能夠出入往來於天地與人體的,即入為人五臟神,出為四時五行神精,近則為五德之神,遠則為四時兵馬之神。心神在人腹中,與天遙相見,聲音相聞,安得不知人民善惡乎?(卷一百十一)天君既然隨時都能知道人民的善惡,那麼便沒有一個人不在天君的控制之下,受佑助或受懲罰。所謂五神在內,知之短長,不可輕犯,輒有文章。小有過失,上白明堂,形神拘繫,考問所為,重者不失,輕者減年。(卷一百十二)。
這種人在天地中,天地亦在人體中;神在天上,神亦在體中;天君在天庭,而心亦為人體內之君,念心思神,神悉自來到。(卷九十六),專心善意,乃與神交結(卷九十八);人體內五臟神與四時五行神相類相通,這便是道教所相信的心神合一論。
道教的存思以及後世道教的修性說,便都是依據於這種心神合一論。認為只要念心思神,神便會來到,只要專心善意,便能與神交往,只要修養道德,正心誠意,便能悟性知天命,得到神佑而登仙錄。
早期道教的一切教義,所謂道法.道術.道功,都是以此為其理論依據的。 |
|
|
|
|
|
|
|
发表于 12-12-2008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九幽冥冷地獄】
九 幽 即 九 幽 地 獄
據 上 清 靈 寶 濟 度 大 成 金 書 云 , 九 幽 者 , 乃 北 斗 之 所 化 也
東 曰 幽 冥 , 南 曰 幽 陰 , 西 曰 幽 夜 , 北 曰 幽 酆 , 東 北 曰 幽 都 , 東 南 曰 幽 治 , 西 南 曰 幽 關 , 西 北 曰 幽 府 , 中 央 曰 幽 獄
九 獄 者 , 就 是 按 八 卦 九 宮 分 配 九 州 , 分 野 在 天 為 九 天 , 在 地 為 九 地 , 化 形 為 九 獄
九 幽 燈 儀 , 據 古 法 以 凈 砂 按 八 角 圖 形 鋪 九 幽 之 獄 於 壇 場 之 地 , 燃 點 九 幽 神 燈
神 燈 或 分 為 九 樹 , 依 九 位 陳 列 , 樹 別 九 盞 ; 或 一 樹 九 層 , 層 別 九 卮
法 師 於 日 中 時 , 從 陽 燧 取 火 ; 於 日 落 後 , 分 燈 於 壇 。 然 後 , 法 師 行 攝 召 之 法 , 明 九 幽 之 獄 , 破 其 幽 暗 , 度 化 亡 魂
攝 召 中 , 法 師 步 罡 踏 斗 , 自 存 為 破 獄 各 方 之 高 真 道 士 行 九 幽 燈 儀 時 , 高 功 法 師率 班 由 南 方 起 步 , 順 時 鐘 方 向 繞 燈 壇 一 周 , 執 靈 寶 策 杖 或 法 劍 , 在 各 方 步 罡 後 , 以杖 或 劍 擊 地 , 意 為 破 獄
八 方 都 畢 , 至 中 央 , 並 燒 符 和 幡 , 法 師 掐 玉 清 訣 , 存 黃 色 之 雲 霞 於 一 方 , 存 自 己 作 天 尊 之 形 儀
每 獄 皆 叩 齒 九 通 於 咒 前 後 , 如 此 , 則 地 獄 開 , 亡 爽 登 真 也
最 後 , 高 功 法 師 禱 以 收 燈 祝 文 , 稱 請 覆 金 蓮 之 焰 , 恭 願 亡 過 某 千 生 罪 垢 , 隨 落 燼 以 俱 消 ; 萬 劫 殃 纏 , 逐 傾 光 而 書 滅 身 度 光 明 之 界 , 永 離 黑 暗 之 鄉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用語名詞解釋:】
擇日術語乃是傳統民俗擇日用詞,一般於農民曆或專業擇日皆使用此類用詞。以資提供參考。
婚姻類:
冠 笄:男弱冠,女及笄,為青少年的所舉行的成年禮儀式(一 般為16歲)。
問 名:一種婚議的儀式,男女雙方各取年庚,供於神案;
過三天如無事發生,再議訂婚、完聘、嫁娶之事等。
訂 盟:俗稱訂婚、文定、小聘、過訂、暗定。
納 采:指收授聘金,俗稱完聘、大聘、大定。
裁 衣:指裁製新娘的新衣。或指做壽衣。
安 床:新婚安置新床。
有人事業不順或久年不受胎,重新安床。
遷徒搬床,若有孕婦,宜查看六甲胎神占方。
古云:「新床易安,舊床難移。」即指有孕婦之形。
嫁 娶:指舉行結婚典禮迎親之日。女方言嫁出,男方言娶入。
納 婿:同嫁娶,男方入贅於女方為婿。
歸 寧:新婚後,新娘與新郎第一次回娘家。
求 嗣:謂向神明祈求後嗣之意也。
合 帳:製作蚊帳之事,今應指安置窗簾。
進人口:指收納養子女,或認乾兒子,乾女兒。
營建類:
移 徒:指遷移住所之意,俗稱搬家。
入 宅:遷入新居。
安 香:安土地公或祖先之神位。
開 山:動土為開山,謂興造也。
動 土:指陽宅、工程、建築物開始動工。
安 門:新建房屋安設大門、房屋裝設門戶等工事。
上 樑:建造新房屋,裝上建築物屋頂的大樑,或指屋頂之灌漿。
修 造:僅指陽宅之改建與修繕,或整修倉庫。
破 屋:破土壞垣 拆卸,拆除房屋或圍牆。
補 垣:塞穴,填坑,覆井,塞穴指堵塞洞穴或蟻穴。
平 整:適宜道塗,鋪修馬路。
破 土:指陰宅埋葬等事。
立 向:定搡為立向,謂興造也。
開 池:開墼水池魚池。
開 廁:建廁所開工。
啟 攢:指拾骨骸洗骨。
豎 柱:架馬,架馬俗稱起工架,馬指建築場所之鷹架。
掘 井:開渠,築陰溝,開魚池,開鑿水井,池塘。
工商類:
開 市:新公司行號開業,開幕。
年初頭一天或新年後開張、開業。
公司、工廠、商店開業做生意。
立 契:指建立契約售之事,建立買賣契約。
交 易:指買賣之事,即約定買賣。
掛 匾:指各種店鋪行號懸掛名號、招牌、匾額。
立 券:交易,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納 財:五穀入倉,商賈之置貨、收租、收帳、討債,借款購屋等。
開 倉:商賈之出貨、銷貨、放債、貸款。
造車器:製造陸路交通工具(適交新車)。
安機械:適宜安裝機械及試車,安紡車。
造舟船:製造水路交通工具(適交新船)。
經 絡:織布,收蠶,安紡車,機器。
醞 釀:割蜜,造麴釀酒,養蜂取蜜。
祭祀類
祭 祀:指祠堂拜祭祖先或廟宇之祭拜神明等事項。
祈 福:祈求神明降福、酬神、謝神或設醮還願等事。
求 嗣:指向神明祈求後嗣之意。
開 光:佛像塑成後安座前點眼入神之儀式,供奉上位之事。
沐 浴:祈福設醮或還願時清潔身體之謂。
齋 醮: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
設 醮:謂建立道場祈求平安祈福等事。
設醮分作三醮五醮之分,做三醮指做三日 ,做五醮指做五日。
酬 神:還願,答謝神恩。
塑 繪:寺廟雕刻神像,畫繪神像等事。
普 渡:祭祀超渡陰界的好兄弟。
造 廟:建造寺,廟,宮,觀,堂。
出 火:謂移動神明之位也。
生活類:
會親友:適宜會友、宴請親友、訪親友。
求 醫:適宜看病、治療疾病及動手術。
出 行:指遠行、旅行、觀光遊覽、業務考察、下鄉收租。
安 香:指香火之安位,如安福祿(土地公)或安堂上之列代祖先神位。
安於堂上 之火宜燦爛三天勿失香火大吉。
赴 任:指就任之事。
密 日:即星期日,乃虛、昂、房、星四星宿也。
剃 頭:指初生生兒女第一次理髮,即剃胎頭,或新娘挽面。
指僧尼被剃髮,俗日落髮為尼。
遷 徙:指搬家遷移住所之意。
分 居:大家庭分家,另起爐灶,適用於分爐之出火,安香。
習 藝:學習特殊技藝,行拜師禮。
栽 種:栽種植物或接枝。
牧 養:適宜牧養動物。
納 畜:買入家畜,家禽,寵物等。
捕 捉:撲滅家中螞蟻或農作物之害蟲生物。
放 水:建築,清理池塘或水族箱後,將水注入蓄池。
喪葬類:
修 墳:修理墳墓。
啟 鑽:指洗骨,俗謂拾金(撿骨)。
破 土:指埋葬、陰宅墓地破土,與陽宅動土不同,須辨之。
安 葬:埋葬棺木或將骨缶放入墓穴的進金儀式。
行 喪:指到喪家慰問遺族,喪葬之事的總稱呼。
立 碑:豎立墓碑或紀念碑。
謝 土:新建寺廟大廈墳墓完工後,所舉行的祭祀。
成 服:穿上喪服。
除 服:脫下除去喪服。
移 柩:行葬儀時,將棺木移出屋外之儀式。
入 殮:將屍體放入棺材、蓋棺之意。
解 除:掃舍,指沖洗宅舍解除災厄。
開生墳:指人未死先找地作墳墓也。
合壽木:指人未死先作棺木之事也。
修 墳:指修繕墳墓等事。
按新葬只論坐向,而舊墳修必以坐、向、中宮并論。
然一重坐,二重中宮,三重向。
:指人死亡後之祭祀,俗稱作功德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