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6-6-2015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6-2015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十善业,说是容易,实行起来就很难,大多数人都不会做到的,不过,如果全部人都做到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太平世界,大同社会,人间天堂。 |
|
|
|
|
|
|
|
发表于 20-6-2015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6-2015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恶念”?
何谓“恶事”?
何谓“起恶念”?
何谓“做恶事”?
|
|
|
|
|
|
|
|
发表于 26-6-2015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十善业道经》云:【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既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
|
|
|
|
|
|
|
发表于 26-6-2015 08:5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orest456 于 25-4-2023 09:52 AM 编辑
无 |
|
|
|
|
|
|
|
发表于 26-6-2015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的标准,就如楼上的师兄所说的,是依据《十善业》来作为标准,其实这是一个很死板的标准,既不太公平,也不够完美,因为这是一个教人行善的理念、观念,不是一个完全符合人类生存的法则与规律的劝说与教导,如果无论贫富贵贱都盲目依照这样的标准来做人的话,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也容易对好人、善人、弱者、贫困潦倒的人造成无形的伤害。
|
|
|
|
|
|
|
|
发表于 26-6-2015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的标准,依据我的猜测与理解,可能还包括《三世因果经》里面的东西,不过这也是不太完美的,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财务状况、道德观念及能力才华等都不完全相同,甚至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悬殊、强弱悬殊,怎么可以完全盲目根据某些佛经上的理论或看法来做标准呢?
|
|
|
|
|
|
|
|
发表于 26-6-2015 03:3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orest456 于 25-4-2023 09:51 AM 编辑
无 |
|
|
|
|
|
|
|
发表于 6-7-2015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15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7-2015 12:55 AM 编辑
上净下空老法师慈悲开示:佛教善惡的標準
佛教除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之外,實際落實在這修行條目當中就是五戒跟十善。
五戒跟十善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做的,尤其是十善。十善不算戒律,算是一種善行,善惡的標準,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到。
五戒是特別要求接受三皈的同學,你既然以佛為師,這五條一定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這叫做根本戒,必須遵守;你不能遵守,這不是佛的弟子。
十善裡面,所以它善,它不叫戒,就跟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這個十善是本性,一點都不錯。
前面三條跟五戒是一樣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身三善。
言語 ,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事情不能做;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這個事不能做;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粗魯,讓人聽到難受。所以口有四條,也就是口最容易犯過失,所以有四條。
意有三條,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一定要做到。
佛對在家弟子要求十善,對出家的弟子要求的是《沙彌律儀》,它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必須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是假弟子,不是真的,你說你是佛的弟子,佛不承認你。
你如果真能做到,沒有受三皈依,你說你不是佛的弟子,佛承認你,你是他的弟子。為什麼?你做到了。
所以它就有標準的,這修行,行有標準。理要遵守,這些法一定要做到,要把它做到,要勤奮,真幹。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四集) 2012/1/1 檔名:02-037-0114
|
|
|
|
|
|
|
|
发表于 27-7-2015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2015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8-2015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8-2015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8-2015 12:15 AM 编辑
上净下空老法师慈悲开示:人要把欲望放下就沒有苦
《會疏》曰,「欲是諸苦之因」。這個人一定要知道,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苦?總的原因就這一個字,欲望。
人要把欲望放下就沒有苦,有欲望得不到,苦;得到之後放不下,更苦。這個字是禍害之根,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清淨心裡頭也沒有這個東西。
佛告訴我們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叫性德,如來智慧德相沒有欲這個東西。欲是總的名詞,細分貪瞋痴慢疑都屬於欲。
「施」,布施,「戒」,持戒,「能離之」。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施是布施,多給別人,好,為什麼?心裡沒有罣礙。有罣礙就有煩惱,供養多了罣礙,布施給大眾就沒有了。
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怎麼個做法。跟大眾的緣,結得愈多愈好、愈深愈好。不必自己享受,自己生活苦一點好。
我們怎樣苦修,跟佛比還差很遠!佛是每天沿門托缽,這我們沒有幹過。吃飯是修行,穿衣是修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是修行。
你修的是善行是惡行,是淨行是染行,是出世行還是世間行,都要知道,這你才能明瞭修淨土人的心。
他心裡有沒有這些東西?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每天念的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沒有。
「正念是善護助,如著鎧入城」。這是比喻,就是有正念是保護自己的,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就好比穿鎧甲進入城市熱鬧的地方,不受染污,不受誘惑。
外面一切人事物對我們都是誘惑,起心動念已經被它傷害,分別、執著,嚴重的傷害。
真正放得下的人,不起心、不動念,他不受傷害,不受傷害他得大利益。得什麼利益?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看了之後如如不動是禪定,他到這個地方來是修禪定的,是修般若波羅蜜的。
《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別人不知道。大修行人怎麼天天逛超市?他不知道逛超市是修大行。看到這些東西琳琅滿目,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這是智慧;如如不動,在這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這真不執著,真不動心。沒有見到,不動心,那是假的,靠不住;真擺在你面前,不動心,這叫真不動心。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正念是善護助,忍辱、禪定能為之。「淨慧則是般若。精進一度,總通五故。」布施、持戒一直到禪定、般若,沒有一樣不精進。「是則菩薩六度」。
「望西師稍異於此」,他的講法跟這個有點不一樣,他以離欲是布施、持戒、忍辱,正念是禪定。
「總之皆謂離欲、正念與淨慧,即是菩薩之六度」。這六個字,離欲、正念、淨慧,包括菩薩六波羅蜜。「修此六度 ,能離貪瞋痴三毒,故曰梵行。」
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見到六塵境界,在這裡去練,練不生貪心、不生瞋恚、不生愚痴,這叫真修行。
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只知道念阿彌陀佛,菩薩行就圓滿了。決定求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都可以隨緣,沒有絲毫執著,統統能放得下,這真念佛人。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五集) 淨空法師主講
|
|
|
|
|
|
|
|
发表于 7-9-2015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9-2015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9-2015 12:45 AM 编辑
上淨下空老和尚慈悲開示:孝道是萬善之根
《淨影疏》裡面說,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六度萬行。
我們淨宗行門提倡的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皆有利益之功。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得真幹,從這裡做起。
世尊告訴我們,淨業三福就是三條一共只十一句,第一條四句,第二條三句,第三條四句,十一句一句 四個字,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成佛都不能離開這三個原則,違背這三個原則他決定不能成就。
所以你從這裡細細觀察,你看到那個人將來有沒有成就,瞭如指掌,看得很清楚。如果這個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不知道修十善,絕對不可能成就,搞假的不是真的。
第一福裡頭的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我們有沒有做到?《弟子規》裡面講的具體舉例一百一十三樁 事,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做到?
下一句「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感應篇》裡頭講善惡果報,總共講了一百九十幾樁事情,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最後這「修十善業」,沒有前面三句,十善修不成功。
十善是第四層樓,第一層是孝養父母,第二層是奉事師長,第三層是慈心不殺,第四層是修十善業,沒有下頭的基礎,怎麼會有上頭一層?所以世出世間萬善之根,就是孝道。
現在人對孝懷疑,子女沒有人教,批評父母,學生批評老師,可憐,這人真可憐!根壞了,一生不能成就,聖賢人來教他也無可奈何,也教不出來。
聖賢人教不出來,聖賢人就離開,遠離了,他在旁邊等,等你什麼時候你孝敬生起來,聖賢人就來了。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非常有耐心,等一千年、一萬年,等一劫、等無量劫,到你哪一天孝敬的念頭生起來,佛菩薩就來教你。
有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修得好才能做佛弟子,佛才會接受,教你。
為什麼?你能接受,佛不教你就不慈悲;你不具這個條件,佛不能教你,教你沒用處,因為你不能接受。不是佛不教,是你不能接受,不具備接受的條件。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九集) 2012/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79
|
|
|
|
|
|
|
|
发表于 5-10-2015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10-2015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0-2015 11:48 PM 编辑
上淨下空老和尚慈悲開示:人的苦從哪來的?從哪裡救起?
我們今天這麼苦,苦從哪來的?就現實而論,今天世界所有一切苦果,都是從失教而來的。
中國古人罵人,有句話非常嚴重,叫失教,你這個孩子失教了。失教就是你的家裡沒有人教你,這句話把你的父母、祖宗都罵到了,這是從前最嚴重的。所以養兒不教,這是父母、祖父母的罪,今天我們就是從這個錯誤,受這麼大的苦難,造這麼大的罪業。
人教好了,不會做錯事、不會造惡業,乃至於惡念都不會起,怎麼會有惡的行為?所以全是教育出了問題。
從哪裡救起?從教育救起。教什麼?教孝,就這一個字。世出世法都把這一個字擺在前面,從孝生敬。
敬從哪裡來?孝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敬,孝是根,敬是本,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孝敬裡頭衍生出來。
今天這個世界沒有人懂得教孝,沒有人懂得教敬,這怎麼得了!
吳鴻清教授辦傳統文化實驗班,做得很成功。他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學生家長跟他說,他說我的兒子缺德沒有關係,不能缺錢。怎麼會有這個念頭?那我們能推想,在今天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做父母的,對兒女的要求可能都跟他一樣。
這就是他完全不認識倫理道德是什麼,他只認識錢,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有錢,人生的價值也是要有錢,他就是為錢來的,他將來死也為錢。
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他還會有快樂嗎?他一生生活在競爭當中,生活在鬥爭當中,苦一輩子,死的時候兩手空空一樣帶不走,死了之後一定墮三惡道。完全錯了!
怎麼錯的?上面一代一代疏忽了,讓這些人一代一代,一代比一代迷得深,一代比一代迷得重,積習難返,回不了頭來。
你跟他講什麼他不相信,他就相信錢,這是今天的社會,今天社會的趨向,這個方向是走向滅亡,是走向世界末日,多可怕!
挽救之道,要把古老那些聖哲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找回來,要肯定古人是對的,我們是錯的。你要問為什麼?古人的心清淨,古人的欲望少,愛心多,古人有同情心,能捨己為人。
現在人沒有這種情操,見死不救,更有甚者,損人利己,這今天的社會。真正能覺悟、真正能回頭,從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學聖、學賢、學佛菩薩,那就完全正確了。
所以在集諦裡頭,這個集諦裡面我們懂得觀察,苦從哪裡來的?苦果是什麼樣的因?要能看這個。【觀苦果生,相繼存在。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這就了解這個社會動亂的原因在哪裡,根本在哪裡,你把它找到,你給它看清楚,你才能對治。對自己,首先是對治自己,讓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頭,依舊得到一生幸福美滿,離苦得樂,你做成功了。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四集) 2012/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94
|
|
|
|
|
|
|
|
发表于 28-10-2015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10-2015 12:31 AM 编辑
上淨下空老和尚慈悲開示:自己沒有過失,看不到別人過失
「若人稍聞平等之意」,這後頭講的,有,很多,大乘教裡,聽到這些經裡頭講法,「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這大乘人確實如此。
他自己不守戒律,他認為什麼?淫怒痴就是戒定慧。把經的意思錯解了,這就造地獄罪業,佛經的真實義你錯解了。所以他排斥,那個持戒的就著相,他不著相。
這種人多!或者,這下面我們都能看見到,「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失」。
這是持戒的人,持戒是持得不錯,都依照戒律的規矩,怎麼樣?喜歡批評別人,讚歎自己,自己持戒,別人毀戒破戒,瞧不起別人。「是皆以病為藥者也」,錯了。
六祖在《壇經》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怎麼會看到別人過失?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自己沒有過失看不到別人過失。
我們常常用這句話時時來照自己,利益就大了。為什麼?心是個清淨心,我看到別人過失,我有這個過失,他是緣,這一勾,把過失馬上就勾出來了;我心裡頭沒有,別人過失在我不起作用,我心裡頭沒有。就是我心裡有過失,他那個過失把我的勾起來了,是這麼個道理。
為什麼真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他自己裡頭沒有過失,他看不到別人過失,他看別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菩薩現身,境隨心轉。
所以,善護三業最重要是意業。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現在還是清淨,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那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意識,是妄心。佛教導我們,特別是大乘,我們生活要用真心,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成就無量功德;用妄心,造作無量罪業。
行善都造業,為什麼?三善道受報。所以你真的心清淨了 ,你看到天堂跟地獄平等,沒有兩樣。
為什麼?你修的福報,自性裡頭沒有福報,得要把福報消掉,你才能見性,你到哪裡消?到天堂去消,天堂消福報。
你造的惡業,自性裡頭沒有惡業,你得消掉,到哪消?到地獄、餓鬼道去消,消罪業。到天堂去消善業。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平等、平等,都是去消業的。
清淨心當中沒有六道,沒有天堂、地獄,沒有罪福,這叫清淨,真的一塵不染。
這個道理要多聽,一遍不行,一遍你沒聽懂,你聽上一千遍你就懂了,為什麼?聽上一千遍你得定了,定開智慧,你就懂了。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這是祕訣。
古人修行證果的很多,得定的很多,為什麼晚近都沒有了?晚近就是廣學多聞,這貪多嚼不爛,學得太多了,一樣都沒學會,不如古人。
古人一生就學一樣東西,能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世出世間一 切法全通達了。
他不走這個門路,他要想樣樣都學、樣樣都懂,結果學一輩子,沒有一樣懂 。佛沒有這樣教人的,你不能把責任推給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六集) 2012/3/9 檔名:02-037-0236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