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wusen

南传菩萨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10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观察之后,菩萨以独特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即十种普通波罗蜜、十种中等波罗蜜与十种究竟波罗蜜,一共三十种波罗蜜。它们是菩提的资粮(bodhisambhara)。波罗蜜的修习法是以上述的四成就方式实行。
圆满波罗蜜时不长住于天界
当波罗蜜还未完全圆满时(还正在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由于大善业的果报,菩萨可能时常投生至长寿的天界。但是他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na)来缩短自己在天界的寿命,因为在天界是很难修习波罗蜜的。因此,他时常投生于人间以继续圆满诸波罗蜜。
波罗蜜与海洋的比较
无论海洋有多大,它还是有个极限的。它的下方界限是海床,上方界限是海面,而四周的界限是铁围山(cakkavala)。另一方面,菩萨所修习与累积而成的布施波罗蜜之洋是无限的。关于这布施波罗蜜的界限,我们是不能以「外物施」或「外财施」的数量,或所布施的血与肉之数量,或所奉献的眼睛与头的数量来衡量的。同样地,我们也无法形容持戒等其它波罗蜜的界限。因此,当把海洋跟波罗蜜之洋作比较时,我们应当知道前者无论多大都是有极限的,反之后者是无限的。
菩萨不会感到极端的痛苦
在夏季的中午时刻,某人可能潜入湖里冲凉。当他如此做时,他不会感到来自天空的炽热。同样地,菩萨将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当他为众生寻求福利时,他把自己沉浸在波罗蜜之洋里。由于他把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即使邪恶残暴之徒斩断他的手足等等,他也不会视这极端的苦楚为痛苦。
圆满波罗蜜需要极漫长的时间
菩萨在被授记之后,需要以最少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波罗蜜完全圆满的最后一生(例如维山达拉王子那一世)。根据《相应部》(Samyutta Nikaya),一个大劫的时间相等于一个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把每世的骨头堆积成一座高山的时间。因此,在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这漫长的时间里,菩萨出生的次数远比海洋里的水滴还多。在这无数世里,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亲眼看到他修习的波罗蜜,或是没有从中得益的。

————————
以上是被授记后的菩萨的情况之一,

我们会发现,天界不是修习波罗蜜的好地方,为什么呢?
我曾经想过,天人应该可以使用神通力来帮助世人,这样的布施岂不更好吗?
为何菩萨认为天人不容易修习波罗蜜呢?也许波罗蜜有很多种类,不止布施而已。

接下来,菩萨不会感到极端的痛苦,
也就是,不管在未来的无数劫里,菩萨也不会因为天灾人祸而感到痛苦,
这就是大悲心波罗蜜的帮助?

如果想回头,当年佛陀晚年也感觉到背痛,这两种情形来看,如何解释呢?
再看看,有身受,没有心受的经文来比较,

我觉得菩萨应该是不会对身受而生起心受。
那么,当菩萨遇到身体上的重创时候,他并不会痛苦。

记得有一篇经文提起,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伤,临终时候,身体状况不像中毒身亡的样子,
这种情形应该就是以上所述吧!

因此,我们在人间所承受任何挫折,都是让我们圆满波罗蜜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2-2010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以上的论点出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成就阿罗汉之后,是否还需要累积波罗蜜?”

如果 ...
wusen 发表于 29-12-2010 03:26 PM


本人的看法是,修行人在多生多世所累积波罗蜜已圆满,所以他在某生某世,得以证阿罗汉果位。

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http://zh.wikipedia.org/zh-sg/%E9%98%BF%E7%BD%97%E6%B1%89

若没有佛陀出现在世上,大迦叶尊者的修行最终会成为辟之佛。
因为有佛陀出现在世上,大迦叶尊者听了佛陀的教法,证得阿罗汉果位。
阿罗汉-是对于依据佛陀的教法修行证得解脱的修行者的称号。

南传所记载的未来佛只有弥勒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3# 清池

都说是后来创作,全是假说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4# wusen

不要尽信书,人家讲你就信?人家讲和三藏讲的有冲突时,你做何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9-12-2010 07:12 PM 编辑

回复 223# 三法印
    全是假说嘛...


1。 历代的大乘修者们都能得到实际的法证功德
2。 因为第一,你还没有了解空谛/究竟谛
3。 第二, 你的世界观被假谛观所绑
4。 第三, 你不知三种真实的中道实相

你只是运用世俗谛要去理解出世谛和究竟谛,是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木而求鱼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10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usen

不要尽信书,人家讲你就信?人家讲和三藏讲的有冲突时,你做何选择??
三法印 发表于 29-12-2010 05:51 PM



   放心,我看过kalama sutt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12-2010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为何称为波罗蜜?有个疑问可能会生起,即是:为何布施、持戒等十种素质被称为波罗蜜(parami)?

答案是:    parami在巴利文是parama和i的组合。Parama的意思是「至上」,而在此被用以代表菩萨,因为:

一、他们具有超凡的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因而在众生之中他们是最高尚的。

二、他们修习与护持这些特别的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

三、他们的作为有如以这些特质来吸引其它的众生。

四、他们以最热诚的方式来化除他人的烦恼。

五、他们只是朝向正等正觉这唯一的目标。

六、他们以观照今世而得知来世去到何方。

七、他们以无可匹比的方式来修习这些特质,有如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深埋在他们的心流里。

八、他们排除与消灭所有威胁他们的烦恼。

因此,菩萨被称为“parama”。


菩萨无可匹比地具备了布施、持戒等特别素质。因此才有「此人是菩萨,他是parama──至上的人。」的声称与知识出现。因此布施、持戒等特质被称为“parami”(波罗蜜)。

再者,只有菩萨才能以无可匹比的方式来修习布施、持戒等诸善法。由此,这些善法被称为波罗蜜(parami),意思是菩萨的责任(paramanam kammam parami),或是菩萨的财富(paramanam ayam parami)。
——————————

问题来了,
是否只有被授记之后的菩萨,才能开始累积波罗蜜?

是否没有发愿成佛的佛弟子,不可能累积波罗蜜?

所以,之前提到,经文没有交代普通弟子需要累积多少波罗蜜,
反而只有上首弟子,大弟子,菩萨,辟之佛,需要累积无数劫的波罗蜜。

所以,我们还没被授记以前,是否根本就不可能累积波罗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10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菩萨道,是否佛陀对已经被授记的菩萨而开示呢?

我们这些根本就没圆满八个条件的普通凡夫,有可能学习这种被授记后的菩萨道吗?

如果没有资格被授记,那么又要如何成就这些资格呢?

这些有资格被授记的菩萨,很轻易就可以成就阿罗汉,代表他们之前已经非常熟悉解脱道,
然而这些前面的奋斗史又是如何的呢?

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否发奋成就解脱道,并熟悉解脱道,之后才有资格问鼎“菩萨道”,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2-2010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连解脱道也未能掌握,就急着实行菩萨道,会有问题吗?

我们不妨看看佛陀的前世
第四章:须弥陀出家
有一天,当他在屋子楼上独自静坐时,他想:「生是苦的,身体的毁坏也是苦的,受到老的折磨及愚痴地死也都是苦的。」

「这些都逃不过生、老与病。我将寻找息灭老、死与恐惧的涅盘。」

「若我能够毫不执着地舍弃这充满尿、粪、脓、血、胆汁、痰、唾、涕等污秽物的身体,那不是太美妙了吗?」

「肯定是有一个趣向寂静涅盘之道。不可能是没有的。我将寻找这趣向涅盘的善道,以便解脱生命之束缚。」

「譬如,这世界有苦(dukkha)也有乐(sukha),同样地,有导致苦的生死轮回,必定也有灭苦的涅盘。」

「再者,有热必定也有冷,同样地,有贪瞋痴之火,必定也有息灭这三种火的涅盘。」

「再者,有恶业也有善业,同样地,有再生必定也有止息再生的涅盘。」

过后,他更深入地想:「譬如有个掉入粪坑而沾满粪的人,看到远处有一座以五种莲花点缀的清澈水池,若他见到这水池之后依然不去找出可通向它的道路,这并不是那水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错。同样地,这世上有个不死的涅盘池以供人们清洗心中的烦恼,若人们不去寻找这涅盘大池,这并不是涅盘的错。」


在他还没被授记以前,似乎没有开始任何菩萨道,对吗?反而是解脱道的根基打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9-12-2010 11:17 PM 编辑

莲只能出于泥池。大乘说一百年在净土修不如一天在恶世修。
我们在我国与缅甸锡兰印尼相比,我们就是在天界,但有谁会常挂念布施那些在那儿战乱不平的同门呢?
天人也是一样,在天界好好的哪会常挂念布施那些在世间的同门呢?没有经过病痛的人哪能知病人的心境呢?
这就是天人不容易修习波罗蜜的原因了。

菩萨修者中病或非自然死亡时,他们的福田大在临终时不会体验痛苦,因为临终时刻会相应下一生的心界/环境,无苦安详满足的临终心境就会带领他们往生在有福田的天界或人界的环境。

世尊也有生在大福田的王者之家,小业如背痛还是有的, 那是肉身的业,家史遗留的共业也是有的,如灭国之难。

十地佛菩萨和以上的心境就不大会受外界的影响了

行善法就是开佛智起圣性,若还等挂牌问资格才行善,就有了我执了,不再是自然真诚圣性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洁净清新 于 29-12-2010 07:54 PM 编辑
在他还没被授记以前,似乎没有开始任何菩萨道,对吗?反而是解脱道的根基打稳了。wusen 发表于 29-12-2010 07:32 PM



我个人认为,

他们有了要解脱(deliverance)的心愿(intention)。

他们确确实实知道和了解苦恼的存在,they realised the existence of stress, unsatisfactoriness, danger, bondage....

他们要追寻"真正的幸福",一直寻寻觅觅,不断思考和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solu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10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累积波罗蜜,应该不需要分有无被受记吧。

被佛受记的众生,因为佛已近审查过他们,确定他们在未来必有所成就。

至于普通佛弟子,福报比较大的,或许能接触到佛,福报比较没那么大的可能无法接触佛,但至少还能接触到佛法。

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到佛,但能接触到佛法的普通弟子们,虽然无法受记,但若依据佛法修行,累积波罗密,若无法在短时期内证悟解脱,至少可以因为有累积波罗密的关系,而能在证悟解脱前,确定能往生善道,不堕恶道,少造恶因,少受苦果,或能在未来遇到另一佛出世。

个人觉得,菩萨道,任何众生应该都可以修行。

但有受证的众生,和无受证的众生,行菩萨道的过程可能有差异,结果也不同。

有受证的众生,confirm,生生世世都会累积波罗密,修行的意志也非常坚定,不会有任何动摇或退转心,也confirm会成佛,或辟支佛,或上座弟子等。

至于没有受证的众生,是否生生世世都有坚定的意志,不会受到任何动摇或退转的修行,累积波罗密,是个问题,未来肯定是不可能成佛,但是是否能成为辟支佛,上座弟子等,则是个未知数。

还是老老实实的,脚踏实地的修行,比较稳当,安全。
未来能成佛,成菩萨,成辟支佛,成佛弟子,想太多也是徒增烦恼罢了,重要的还是确保不造恶因,不受恶果,不堕恶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10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哩。。。

因缘成熟,人会因为领悟了四圣谛而走上解脱道,或成佛、成佛弟子解脱。

佛是自己理解到四圣谛,而佛弟子是听闻了四圣谛而走上解脱的道路。

只要世界上还有人知道四圣谛,就会有人走上解脱的道路。

没有佛在世上,却还有人讲解四圣谛,解脱道还是流传着。

当四圣谛的教导消失,就没有解脱道的修行者。那就要等到有人自己领悟到了四圣谛,然后当老师教导四圣谛。

记载有提到,
Gautama Buddha的过往,是一个修行者叫Sumedha。他看到了Dipankara Buddha,就有了一个心愿,想和Dipankara Buddha一样,成为众生的老师。而就在当时,Dipankara Buddha预言了Sumedha的心愿会实现。所以,Gautama Buddha就真的自己领悟到了解脱道,然后成了老师。

Gautama Buddha的上座弟子如Sariputta and Moggallana也是在过往见到了佛的上座弟子,他们自己就有了一个心愿,想再未来成为佛的上座弟子。而当时的佛也预言了他们的心愿会实现。他们的心愿后来真的实现了。

如果世界上有佛,有人起了成佛的心愿,就可以告诉你的心愿是否会实现。因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到今天为止,你是否还认同你之前说禅定属于教导2500年前的厌世苦行僧的方便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

他们有了要解脱(deliverance)的心愿(intention)。

他们确确实实知道和了解苦恼的存在,they realised the existence of stress, unsatisfactoriness, danger, bondage....

他们要追寻"真正的幸福",一直寻寻觅觅,不断思考和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solution。


洁净清新 发表于 29-12-2010 07:53 PM



    的确,菩萨还没被授记之前,都是对无常的法相了解为“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累积波罗蜜,应该不需要分有无被受记吧。

被佛受记的众生,因为佛已近审查过他们,确定他们在 ...
山野草夫 发表于 29-12-2010 10:53 PM



    个人认为,普通凡夫可以学习菩萨道,但是,波罗蜜属于佛教名词,我们还需要谨慎使用这些名词,
所以,普通凡夫在修习菩萨道的成果,是否属于波罗蜜,不能确定,
当然,这些成果即使不是波罗蜜,也有相当的福报。

如果波罗蜜只属于被授记菩萨的专利,那么,从这里推论,所有上首弟子,大弟子,辟之佛都属于行在菩萨道的修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12-2010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12-2010 06:39 PM 编辑

回复 234# wusen


    到今天为止,你是否还认同你之前说禅定属于教导2500年前的厌世苦行僧的方便法门?


这个问题是有点广泛,我要很清楚的回答,因为很多世人在此方面有误解。

1。佛道修行无论是声闻倒还是菩萨道,总纲都是由戒定慧三学/八正道所组成的。
     定学是三学/八正道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其目的就是要止心定性,有了这基础之后才能为开智(慧学),
     凡夫观正见/声闻缘觉观因缘/菩萨观空性/佛观实相
     究竟目地是进入心识的深处/三摩地
     定学有很多方法, 如 观吸息 观宇宙四大  止观 观心 观相 观曼陀罗 观像 座禅 观想 念佛 念法 持经题
     念经 持咒 仪轨 等等 都是定学的方法 (不是目地),各有千秋,应学者的机根而施,
     没有高低之分,能对修者有效的入定就是好的方法
     末法时代人们的机根普遍不好,心难自定,很难在止观-座禅的方面有效的入定,
     其他定学方法反而对他们比较有效
     每一个定学方法都是方便法门,引导妄心进定性去显真心
     因为佛陀和大成就的修者们,不是在定学时才如定,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如定开智的

2。学佛的目地是开智,(不是入定),起圣性,行善因,涅磐/解脱是心境,不是离世

3。若是为做禅定而禅定的话,那是属外道了, 世尊的时候就讲清楚了,还有世尊也以身教来示导这义。
     世尊转法轮之义的目地,就是要为世人/天人开慧。 开了慧后就要行圣人的行为(身口意)成为圣人的学习生。
     显圣人的德性去化其他世人 (集成为世间的正气朝流,也遗留后世 )

     佛法是 -〉行为止恶 (戒行)-〉修定心 (定行)-〉开智 (慧行)-〉行圣德 (圣行)-〉成就 (成圣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颗无贪、无瞋、无痴与清净的心,毫不模棱两可地教导真实法。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阿罗汉)的人,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持戒、防护诸根、知足于食、修习正念、七善法、修止禅与观禅、七清净、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即阿罗汉果。

他详细地阐述以上诸法的素质而做法施,协助尚未建立三归依、持戒等之人建立这些德行。协助已建立这些德行之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与净化它们。

同样地,对于那些发愿成为辟支佛与圆满佛之人,菩萨向他们详细地解说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详细地阐述菩萨三个阶段的荣誉,即修习波罗蜜时、成佛时及执行佛陀的任务时。他帮助他人建立足以证得辟支佛果与佛果的修行,协助已建立的进一步提升与净化。

————————

从以上看,被授记的菩萨能够教导别人成就阿罗汉,辟之佛和佛,
所以,这些被授记菩萨的智慧绝对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你还没回答,
你们是否还认同禅定只属于吸引那些厌世的苦行僧进入佛门的方便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菩萨可以开示佛法,并教导欲成为阿罗汉的成就阿罗汉,或者辟之佛等来看,

我猜测,菩萨能够如此做,应该是在有佛法住世的世界,才能如此。要不然他和佛有何分别。
如果菩萨当时在没有佛法住世的世界,他不可能掌握佛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2:28 PM , Processed in 0.15867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