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jpk

淺淡早期登陸大馬的六堡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5-2010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证正道(造福人群)...
误入邪道(危祸人间)...
kuuga11 发表于 13-5-2010 08:44 AM



    造福人群=流芳百世。
    误入邪道=遗臭万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5-2010 07: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茶行逛一逛,发现六堡飞天价。
六堡茶,花样百出:普天共庆,樟香六堡,药香六堡,兰香六堡
还有奇香六堡!(香香公主)
我爱你六堡茶。(槟榔香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10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pk 于 22-5-2010 08:24 PM 编辑

據小弟所知 寶蘭編號NL229是在大馬壓制 還拼配了來自不同地區茶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5-2010 07: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據小弟所知 寶蘭編號NL229是在大馬壓制 還拼配了來自不同地區茶菁
jpk 发表于 22-5-2010 01:07 PM



    请问:宝兰编号NL229到底是有多少箩?

            因为我知有三间茶店有卖宝兰229。
           (有钱佬)买茶是茶要贵,茶要出名还可出风头!(不是全部有钱佬)
            有多少人会去研究茶的来历。

            以前我喝茶也是用耳朵听多。(不堪回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5-201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4# 爱情的尽头


   到底 宝兰编号NL229到底是有多少箩?
   要带茶友去找高人一起品 。。。。。。。。NL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5-2010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爱情的尽头


   到底 宝兰编号NL229到底是有多少箩?
   要带茶友去找高人一起品 。。。。。。 ...
kembang 发表于 25-5-2010 11:24 AM



    雾里看花-一头雾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5-2010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
NL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0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地道六堡茶,陈放之后,真的非常美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10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堡茶 越陈越佳(一)
  
  ——为历史名茶六堡茶“越陈越香”正名


  六堡茶是早有学术专著和权威典籍明确注明“越陈越佳”的茶。  

  台湾学者邓时海认为老茶具有科学和艺术是两种文化体系,在超过一定的时间界限后,往往更多表现为艺术特征。

  ■ 作者:彭庆中

  随着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在市场上几度沉浮起落,每每便有一些专家学者跳出来质疑,质疑什么“泡沫”、质疑什么“价值”、“过热”,其中质疑“越陈越香”是最具代表的,“越陈越香”真的“纯属炒作”吗?


  茶市低迷  质疑冒头


  有茶友看了这两年冒出的一些质疑“普洱茶热”的一些文章,专家们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不合常识的,是伪科学。同属黑茶类的梧州六堡茶也同样受到很大影响,同样的疑问也困扰着部分茶友,这年头,该信谁呢?

  某有心人搜索过一些在某个时段突然冒出来的类似新闻报道,“2007年05月22日,信息时报《普洱茶价缩水崩盘还是调整炒家一月损失超百万》;2007年05月23日,香港商报《普洱茶价回调最多缩水五成》;2007年06月15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普洱茶泡沫破了》;2007年06月18日,北京晚报《疯炒之后崩盘普洱茶价缩水一半》;2007年6月18日,新华社《“炒家”自曝普洱茶内幕:出厂价3000炒到3万》;2007年6月27日,广州日报《普洱茶跳水蒸发340亿》。”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这些重量级的媒体、权威的声音纷纷出来指出茶叶市场的不健康后,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市场应声而落。

  之后,便是专家们出来对之深入分析、质疑了,其中,有议论普洱茶如何的“疯狂”、如何充满“泡沫”的,说得最多也说、也最易于被读者认同的就是质疑“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  不足廿年  

  就本人所知,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越陈越香”的质疑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爆发”。上一次是在上世纪末,就

  是邓时海1993年提出越陈越香的提法后,在市场逐渐传开并为一部分人接受,而一部分人对黑茶及其后发酵机理了解不多的茶友便开始质疑了,这部分人多是基于一种“绿茶经验”。

  2007年下半年后,黑茶市场开始步入低迷,各种质疑的声音出来,梧州一位茶商梁先生说起,他向顾客推介梧州六堡茶在存放一定时间后更好喝时,有顾客便用一些专家们批驳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点讥笑他,他说,他当时一下子都不知何从解释起,而且,毕竟,那些专家都是有头有脸,说来头头是道。

  有文章指出,“越陈越香”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也就是说这种提法不足二十年。也有文章在提出质疑“普洱茶真的越陈越香吗”后,更断言:“‘越陈越香’是台湾、香港的消费者炒作出来的,原产地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越陈越香。”文内更有专家做了结论:“精通茶道的上海作家丁宝德说,历史上除了云南产地外,普洱茶主要销往蒙藏牧区和港澳地区,普洱茶有‘云南产、香港卖、台湾藏’之说,‘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由台湾收藏者炒作出来,他们最初在香港收购陈茶,随后又到内地收购,旋即东南沿海的收藏者风起云涌,如今这股风吹遍全国。 ”

  

  质疑过多  学者解释  

  有人考证过,“越陈越香”文字评价用于普洱茶最早起源于1995年台湾学者邓时海出版了海内外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普洱茶》,书中第一次提出“越陈越香”的说法,据说,是普洱茶首次用“越陈越香”提法。

  之后,专门找了些资料,2008年《普洱》杂志在给邓时海做的一个专访中,邓时海本人就对此做了很明确的解释,原文为:“1993年在思茅参加第一届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时,我论文的题目就是《越陈越香》,这可以算是我写普洱茶的开端。我个人认为,普洱茶在艺术层面上内涵丰富,所以提出越陈越香的概念,希望把有的保留住,没有的赶快找回来。”

  不过,这位首创普洱茶“越陈越香”提法的邓时海接着还说:“越陈越香”的概念不是本人的发明,我只是把它引出来而已。站在科学角度茶肯定不可能越陈越香,但你站在艺术层面角度,它又是确实存在的。科学和艺术是两种文化体系。不能只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长重要。开始不好喝,慢慢好喝,这就是越陈越香,但凡事总有个极限,到什么时候是普洱茶的极限。做艺术的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些,不必去研究界定它,只要回归自己的艺术层面就好。”

  这位写出海内外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普洱茶》的台湾学者,在面对太多的质疑之后也不得不做些解释。

  

  

  唯有六堡  早有书载  

  就这个问题,笔者之前已多方进行过了解,“六堡茶以陈为好、陈茶比新茶贵”在六堡茶区是很早就已有的说法,笔者在2008年采访老茶人李旭秋等人时,就专门就此问题做过调查。而且,还从一些老茶人口中,听到了一个抗战时期由于战火导致运输中断,导致一大批六堡茶囤积数年,抗战胜利后,这些存放了几年的六堡陈茶卖出了数倍高价的轶闻。

  但这些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缺少文字记录。笔者为此专门查找了一些近代书籍,包括一些茶学专著和权威典籍。终于在197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庄晚芳等著《中国名茶》找到了最早的“越陈越好”的文字记述。(由于手头资料非常有限,此是目前本人能找到最早的明确记述,如有读者提供有记述“六堡茶越陈越好”的更早的正规出版的书籍,可与本人联系,在日后再作探讨。)

  庄晚芳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在茶树生物学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晚年致力于我国茶叶栽培经验的总结及茶史的研究工作。主编有《茶树栽培学》、《中国名茶》,著有《茶树生物学》、《中国的茶叶》。其中,在他的《中国名茶》92页中就有“六堡茶其所以脍炙人口,有它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优异品质。泡饮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香气纯正,堪与武夷岩茶比美;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的明确记录。

  在中国百科大辞典(十六)“农业卷” 中293页,“六堡茶”的词条中也有“此茶不忌陈味,越陈越好。”的文字记载。而在其上一条的“普洱茶”中,却还没有这样的“以陈为佳”的相似说法。

  笔者随后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由茶学泰斗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权威著作里面的“茶类部”第273页“六堡茶”词条里,也有“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字眼。而同样的在同页的“四川黑茶(四川边茶)”、“湖北黑茶”“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词条里,也同样没有发现类似的提法。整个黑茶类中,所有茶种包括普洱茶,都没有像六堡茶那样注明“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说法。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xm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0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堡茶 越陈越佳(二)  


  ———为历史名茶六堡茶“越陈越香”正名

  ■ 作者:彭庆中

  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在专业论著有记述,但如何才能将这个独有的特色用之于市场营销,市场应该怎么规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茶界院士 著述权威


  上回说到,有人指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说是在1993年由中国台湾学者邓时海首先提出。而在黑茶之中,由于六堡茶一直以来都有崇尚陈茶之风,其文字记述“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在1979年最早见之于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等著《中国名茶》中。在1993年之前,其他黑茶类包括普洱茶,暂未见类似说法。

  之后,笔者在一些茶叶相关的学术专著中屡有发现,在专业著作中,只有“六堡茶”中有这种说法,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兴起之前,这种越陈越家的说法,未见用于他茶类,“越陈越佳”仅仅是针对六堡茶而言。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十六)“农业卷” 中293页,“六堡茶”的词条中有“越陈越好”。

  茶学泰斗陈宗懋在他主编的两本专著中,都在六堡茶里提到“越陈越佳”这类说法: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上)688页中,的“六堡茶”里面有“有槟榔香,越陈越好”的记述,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权威著作里面的“茶类部”第273页“六堡茶”词条里,有“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记述。

  茶学泰斗陈宗懋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

  笔者从手头这些茶叶权威专著里面都有六堡茶“越陈越佳”这种说法,而同样字眼未见于其他黑茶,可见绝非偶然。而普洱茶类似提法则在1993年邓时海提出之后出现,多见于本世纪初普洱茶兴起后出版的一些普及读物中。

  

  越陈越佳  专业严谨

  

  

  从在近年我们一些专业机构对六堡茶及其他黑茶的理化分析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陈化的黑茶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较为复杂的成分变化。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篇黑茶存储及其理化指标变化的论文中,陈茶在储存过程中,其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氨基酸可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参与茶叶色泽和香气的形成,从而形成更佳的口感风味。黑茶在一定的时间内陈化,品质发生的变化是有实验室的数据支持的。

  黑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口感、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黑茶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而且,易于被人以量化分析中一些香气成分的减少为由进行批驳。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这些权威的书籍中,用的均是“越陈越好”“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等字眼,而并非“越陈越香”。在此,笔者建议业界今后在“六堡茶”的描述中,尽量采用茶业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的权威说法:“存放越久品质越佳。”

  

  

  市场规范 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对“老茶”的看法,这点在普洱茶市场现在的低迷状况尤为明显。很多普洱茶研究者包括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不会具备更好的品饮价值。更视“越陈越佳”这类说法为异端,片面理解为不合常识。个人认为,这种认识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失偏颇。对“老茶”、“陈茶”,部分人从一开始的极端崇尚,到现在的彻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老茶”其“越陈越佳”说起来,还有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100年),其陈化过程,可以“越陈越佳”,但不可脱离了这个前提,无限引申———“到三五百年之后,岂非更佳”等等。据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定的抛物线形态。例如,从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十多年或数十年),在经过一个口感达到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为走向一个艺术层面的阶段。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顶峰阶段呢?

  笔者有幸,也饮过一些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老茶对有着“越陈越佳”特色的六堡茶而言,承载六堡茶购买、存储的价值判断,也承载着这个历史名茶的太多东西,而在还没有一个准确

  鉴定老茶年份科学方法的今天,“陈茶”市场的诚信尤为可贵。

  一个假的老茶,没有相应的口感,没有相应的品质,流入市场,会影响其品饮者对六堡茶的认知和认可度,也必定会影响相当部分茶友对六

  堡茶存放品质的预期,影响到新茶的销售,其影响的甚至是整个市场、整个产业。




  酒陈而贵 多有启迪

  

  众所周知,同样有着“存放久而品质益佳”说法的比较著名的有葡萄酒和白兰地、威士忌等。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因为所含单宁“强劲”,口感并不是非常好,很多有实力的名牌酒庄的新酒大多至少要窖藏两年,才能允许进入市场,称为“reversa”(窖藏),窖藏5年以上称为“grand reversa”(陈年)。葡萄酒等洋酒以陈为好、越陈风味越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六堡茶早有历史证明,记载于权威典籍的“存放越久品质越佳”更应该得到确认,并作为六堡茶独具的特色广为宣传并用之于市场营销。

  从某个角度理解,由于新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可以理解为一个“半成品”,需要适当存放,适当地后发酵使品质变得更好,之后再进入市场。六堡茶应该秉承“越陈越佳”的后发酵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好新茶与陈茶的市场关系。利用“越陈越佳”的优势,探索这么一种管理模式,在产品经过正确存贮若干年(如分三年、五年、十年),统一贴上某种年份标识,这种经过认定年份的茶品,成为不同级类的茶品,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对存储年份的信赖并卖出更好的价钱。

  笔者认为,六堡茶市场是否可以探寻这么一种模式,以一个业内认可的机构,用一种业内皆认可的方法,客观公平地认证现在市场上六堡茶的年份和品质,借鉴欧洲葡萄酒类的营销模式,为六堡茶产业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完)


小弟的一篇旧文章,请大家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xm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0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看了诸位的高论

在下发表一点粗陋的看法,说错了莫怪。


其实,说到有没有“生六堡茶”这个说法?
可以说历史上、现在都没有这种称谓,没这种叫法。

但是
按大家理解“生”和“熟”,借用普洱的说法,是指制程中的“发酵”,也特指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的后发酵工艺,是指人工通过渥堆发酵这种工艺而言,历史上,包括现在的传统工艺,确实有未经人工发酵的六堡茶。

所以,说有生六堡茶,大家也不要笑。而且,那时候,这种才是真正的六堡茶,而人工后发酵工艺的六堡

茶是在近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工艺。而且,这种工艺在各地的承传各不相同,从而,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0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1# 三口居士


  歡迎三口兄加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0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1# 三口居士


    有您的加入, 相信可以讓更多愛六堡茶人對传統六堡有更深入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0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口居士


    有您的加入, 相信可以讓更多愛六堡茶人對传統六堡有更深入的了解。
jpk 发表于 7-6-2010 07:59 PM



    惭愧!!

    小弟不过是兴趣所致,对传统六堡茶的东西感兴趣,也写了些文字,尚请论坛各位高人指教!!


    闻这里刚出版的《六堡茶图》,小弟辗转在朋友处得览,精美非常!好极!可惜缺乏文字及考证,更缺乏对大马六堡茶史乃至整个六堡茶发展及运输——茶船古道的研究和发掘,憾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0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4# 三口居士


  有你的加入  是我們的福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0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看了诸位的高论

在下发表一点粗陋的看法,说错了莫怪。


其实,说到有没有“生六堡茶”这个说法 ...
三口居士 发表于 7-6-2010 12:54 AM

如此说来以前是有生产生六堡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10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口居士


  有你的加入  是我們的福氣
jpk 发表于 7-6-2010 11:01 PM



      天涯若比邻~!  请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0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说来以前是有生产生六堡茶的。

=============

客观来说,是有生六堡茶的。但,那时候,不叫生六堡茶,而就叫“六堡茶”

从不发酵,到浅发酵,到后来的后发酵工艺,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一直就叫六堡茶,不过,工艺发展了,所使用的茶树品种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0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4# 三口居士


  有你的加入  是我們的福氣
=============================

   惭愧!!!
  多多交流,也请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0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

    小弟不过是兴趣所致,对传统六堡茶的东西感兴趣,也写了些文字,尚请论坛各位高 ...
三口居士 发表于 7-6-2010 10:20 PM


《六堡茶图》 坦白说精致是精致...但是对图买茶的话会让很多人迷惑...最近就有人用新六堡当旧卖...如果有写口感的话还可以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6-2024 01:16 PM , Processed in 0.06775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