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5|回复: 31
|
中国武术的基本共同点,请大家踊跃讨论
[复制链接]
|
|
中國武學之道
基本上,中國武學之道就體現于,勁力、拳法、功力、心理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較高層次武功的綜合體現,而且不宜分割開來,單看某一方面。對於高手而言,其勁力應是剛柔相濟,其拳法應該體現為大巧若拙,其功力應表現為以意擊人,其心理應保持善戰不怒。即“合四為一”,或許就是中國的“武學之道”。也是步入高層次武功境界的標誌。而中國武學的核心,則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是中國武術各拳派對勁力的共同要求,也是“内外合一”的具體表現。剛,又稱爲“陽”;柔,又稱爲“陰”。剛柔相濟,就是拳論上常說的“陰陽悉化”。在中國武術中,沒有純剛無柔的拳法,也沒有純柔無剛的拳法。越剛則力盡,少了蘊蓄;過柔則綿弱,少了勁勢,二者均有明顯的弊端。
在中國拳法中,剛柔相濟一般體現為彈抖崩爆之勁,均是先蓄而后發,其方向大都是旋轉前衡,猶如被壓縮至極點的彈簧,陡然間撤去壓力,一彈而出。連成了這種勁力,是内外兼修、有所進境的一個重要標誌。
中國武術的練法,大多是由外而内,由剛而柔。“由外而内”,是指由筋骨皮肉之功練到“内壯”之功,最終以内功為重點,以渾厚的内力作爲實施拳法招式的基礎。“由剛而柔”,是指由剛猛的勁力轉向柔韌的勁力,以剛柔相濟為勁力的極致。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一語出自《老子》。它的原意是說最靈巧的,看起來卻十分笨拙一樣。武術行家們借用這句話,用來説明真正高明的拳式並不一定繁複華麗,而是看起來比較簡單樸拙。美觀者未必實用,實用者多不美觀,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規律。同樣地,靈巧未必勝過質樸,質樸者多能勝過靈巧。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又由繁而簡的歷史過程。太極、形意等内家拳的出現,就是由繁而簡的重要標誌。這拳種都堅持以拙勝巧,以少勝多,體現了中國武術的發展趨勢。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4-5-2007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意擊人
這裡所說的“意”,就是意念、思想。以意擊人,就是用意念導引真氣,用真氣催發勁力,用來擊中對手。中國武術講究習練内功,使真氣在體内運行,積蓄在丹田部位。當應敵時,用意念將積蓄在丹田的真氣導引出來,用以擊敵。以意擊人的原理,實際上是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調動起人體内部的潛在能量,練出非同尋常的“内勁”。就力量而言,人的潛力很大,但是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顯示出來。在危急時刻,有的人能在一瞬間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可以達到平時力量的二至三倍,能夠一下子舉起平時不敢想象的重量,推開平時不敢想像的重物。練習内功,就是想辦法把這種潛力隨時調動出來,用於擊敵。
以意擊人首先要做到氣沉丹田。“兩臂力由丹田生。”就是指兩臂之力應從丹田而起,這樣發出的就是全身的合力,而不是胳膊上得力。就一般人來説,臂力相差並不太大,單憑胳膊上的力道在技擊上難有什麽作爲。而全身合力就不同了,它比臂力要大上幾倍。所以,善於利用全身合力是提高技擊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意擊人所發之力,幾乎是全身合力,所以具有較大的威力。從動念到出拳,其間的時間間隔不會超過兩秒。功力越深,間隔越短,最後能達到意念與動作幾乎同步,那就稱得起高手了。當然,要達到這種地步,需要很多年的認真練習。
由於以意擊人用的是身體的合力,所以它力量大、速度快,不僅具有較強的衝擊力,而且具有較強的穿透力。由此可見,學習武術並不完全靠體力,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動腦筋,靠悟性,靠堅持不懈地鑽研。
善戰不怒
老子說:“善戰者不怒”。意思是:善於作戰的人,從來不靠憤怒行事。把“善戰不怒“這句話引申到武術領域,就是要求習武者必須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一旦遇敵,不驚不怒、不怯不寒,仍以“平常心”對待。
人們大都有過類似的體會:一旦發怒,必定是氣血上湧,大怒時可使胸部感覺悶脹。武術家一旦要被逼應敵時,很有可能是遇上了令人氣憤的不平之事。這時候,如果他和平常人一樣怒氣衝天,那就犯了武學大忌。習武者,在盛怒之下很容易亂了方寸,頭腦發熱,意識昏昧,不要說以意擊人,就連平時練就的招法恐怕也忘了八八九九,無非是掄拳直砸,擡腿亂踢,很難再找到一點拳法的影子。
平常心是練出來的,不是裝出來的,不是事到臨頭逼出來的。平常心是習武者應當追求的心理境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4-5-2007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小弟本人在王廣西著的《中國功夫》(中國文化圖文讀本)上其中摘要紀錄下來的。出版社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王廣西是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書中摘要介紹了中國武術界裏主要的七大拳系的歷史,由來和特性。中國武術的發展,演變和哲學背景。包括兵器,武學之道,武術的人生境界,介紹一些武林人士,江湖故事,武術與秘密社會、文學影視,歷史上與外國武術的較量等,還有未來。
我只能說,這本並非教科書。因爲不管怎樣,作者雖然在書中點出中國武術未來的發展隱憂,但是還是主觀的提出很多中國武術打敗外國武術的例子。卻沒有提出中國武術被擊敗的例子。也由於中國武術歷史悠久,也變成了外國武術選擇挑戰的對象。這裡我不願意批評。畢竟喜歡和稱讚自己民族文化,是人之常情。我本人也有這樣的通病。中國武術的整個體系,的確博大精深,不管是技擊上,個人品格與心理修養,或還是養生上,都有其可取之處。
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以此而驕傲,因爲這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我們一代人可以創造出來的。但是,我們卻也必須不斷提醒自己,自強不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希望大家能根據以上資料作爲參考,對中國武術有概括的了解。希望大家踴躍討論。我相信作者應該是學内家拳的,因爲書裏講了很多内功的事。我並沒有全部摘要下來。我們論壇裏有行家會幫我們介紹。 |
|
|
|
|
|
|
|
发表于 4-5-2007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意拳”的拳谱里见过类似的理论。
谢谢分享。![](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发表于 5-5-2007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分享我的见解吧
"沉肩坠肘"
大多数的中华武术都有要求这个要点
我个人觉得原因是:沉肩坠肘能够让你的拳力和动作更有效的发力
肩膀漂浮的话,出的力很容易散开
起肘的话,手的力量发挥不来
"腰马合一"
中华武术很注重下盘的训练和运用,因为力从地起
而马步和腰胯的配合在出拳踢脚也很重要
所以说腰马的训练很重要
"守中用中"
抢到对方的中门的话,你就稳操胜卷
所以要护好自己的中门,也要抢进对方的中门
"刚柔相济"
很多武术都有充分的发展刚和柔的技巧
刚有刚的强,柔有柔的妙用
刚与柔能够互补,互相缺一不可
"攻击是最好的防卫,反击是最好的攻击"
这是李小龙的名句
中华武术的套路里面也有这个寓意
大多数的武术都以反击的招式为主
而攻击也是每个武术必备的招式
印证了这句的意思
"莽能藏拙"
鲁莽,急性子,发脾气都会让人有机可乘
武者不能犯容易生气的毛病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5-2007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coffee-ping 的帖子
我可以加点重点吗?
"沉肩坠肘"
最大的好处是身体的重心.尤其是当你移动时,或者是为了踢击."沉肩坠肘"可以加强你的身体平衡.你不如试一下.在用TURNING KICK 或 BACK THRUST KICK 时,其中一手坠肘于肋前,将有效加强你踢击时或踢击后的身体平衡.
"腰马合一"
不管我们的身体如何移动,当攻击时,腰马合一,就是攻击力量的来源.腰马练习相当有基础的人,他的攻击都属于全身之力.这就是中国武术讲求的功法.李小龙先生,在电影猛龙过江里,就提出了这一点.不管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系,都有提到这一点.
所以身为习武者的我们,不管练习多少招法.也不能忘记把功法加入我们的日常练习里.![](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5-2007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ing_Nyi 的帖子
"意"拳在中国武术拳系里,是属于武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是没有套路的,主要是练习樁功.讲求的是大巧若拙.一招内制敌.![](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发表于 5-5-2007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kien0925 的帖子
我第一次听过"沉肩坠肘"的道理可以应用在踢法哦
试了,你说的应该对
但是我还不明白道理是什么
迟点继续讨论 |
|
|
|
|
|
|
|
发表于 6-5-2007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O: KIEN0925
你对中国武术深入的研究与了解,真是佩服;希望有机
会跟你学习! |
|
|
|
|
|
|
|
发表于 6-5-2007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kien0925 的帖子
我从来没有在其他中国武术听过腰马合一的观点。不知是否李先生自己去附会传统武术呢?我只听过腰乃力之枢的看法没听过腰马合一的说法。不知他们是否一样的意思?而且腰乃力之枢类的理论只是一种整力运行路线的解释。并不是发力的心法,说真的如果有人误以为这是发力的心法那就走歪路了
不知你听了腰乃力之枢这句话后出招是否以为是旋转腰力在出招呢?如果是就错了。这句话真的害死很多人,所以我对这句话没好感
发力最重要是心法不是关于整力运行路线的废话,当你使用正确发力心法时你就会感觉到一股力从脚跟开始经过腰力进一步强化然后过肩部在从拳那里出去。所以说:“力起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鹰派少林》
但是后人不了解这是祖先感觉到的整力运行路线误以为这是发力心法就开始乱用腰力出拳,结果是全身越练越伤,肌肉也越来越僵硬。最后整力出不来还扭伤了腰。
站马步最重要是练松自己全身不是为了腰马合一。腰就是腰马就是马实战时没人会给你机会摆好马步在出拳。
"意"拳在中国武术拳系里,是属于武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是没有套路的,主要是练习樁功.讲求的是大巧若拙.一招内制敌
这一点说得对.
------------------------
不论内家外家拳都有一个公用发力心法,那就是“松”
“节节松开是基础。”《太级拳》
“柔乃刚力之源”《少林》
“意念乃发力最重要的一节”本人说
“正确地学会脱力就是发力最大秘诀”本人说
其他的心法很多很杂自己去看吧,但是我只把他归类为丹田气催力法,以意领气法,和意先拳行法这三类罢了。来来去去就是这三种不会差到那里去。
注重意念导引,注重气,注重内脏锻练,注重松,重神不重形是中国武术一大特点。
[ 本帖最后由 龙五 于 6-5-2007 08:2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7-5-2007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言论
有些我认同,有些我不认同
无论如何,我们就心平气和的讨论吧
原帖由 龙五 于 6-5-2007 08:22 PM 发表
我从来没有在其他中国武术听过腰马合一的观点。不知是否李先生自己去附会传统武术呢?我只听过腰乃力之枢的看法没听过腰马合一的说法。不知他们是否一样的意思?而且腰乃力之枢类的理论只是一种整力运行路线的解释。并不是发力的心法,说真的如果有人误以为这是发力的心法那就走歪路了 是不是李大哥说的不重要
道理对的话,我都照收
你用"走歪路"来形容的话,未必太夸张了
腰的发力很重要
因为发出力量的中区是丹田,腰部
马的力量也很重要
站不好的话,不可能打得出强力的攻击
就比如说你站在湿滑的地面会很难出拳脚的道理一样
发力的时候必须运用到全身的力量
除了腰马,全身都要发力
我先讨论腰马
在转马的时候
腰和马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其中一方的失误会牵连另一方的失败
所以,腰和马的发力要一起注意
原帖由 龙五 于 6-5-2007 08:22 PM 发表
不知你听了腰乃力之枢这句话后出招是否以为是旋转腰力在出招呢?如果是就错了。这句话真的害死很多人,所以我对这句话没好感
但是后人不了解这是祖先感觉到的整力运行路线误以为这是发力心法就开始乱用腰力出拳,结果是全身越练越伤,肌肉也越来越僵硬。最后整力出不来还扭伤了腰。
用腰力出招没有什么不妥(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反而要担心腰不够灵活
一个武者能练到"肩松腰活"就最好不过
原帖由 龙五 于 6-5-2007 08:22 PM 发表
发力最重要是心法不是关于整力运行路线的废话,当你使用正确发力心法时你就会感觉到一股力从脚跟开始经过腰力进一步强化然后过肩部在从拳那里出去。所以说:“力起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鹰派少林》 马,脚,步必需要站好,才能出力
就是所谓的力从地起
脚也是全身最有力的地方
所以运力的时候不可以少了脚
腰必须转动
才能顺利的把马的力运上去
无论出脚或手,腰的运用不可或缺的
原帖由 龙五 于 6-5-2007 08:22 PM 发表
站马步最重要是练松自己全身不是为了腰马合一。腰就是腰马就是马实战时没人会给你机会摆好马步在出拳。 实战的时候是没有时间给你摆传统的姿势
但是,你还是能够站稳,站底,站好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5-2007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龙五 的帖子
龙老大:
可能腰马合一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解读都会不一样。就比如,ISLAM QUORAN 一样,虽然只有一本,但是却成为不同回教派系争执的焦点。即使是基督教,和天主教,英吉利教派,马丁鲁德教派,对圣经,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想师傅令进门,修行在个人。腰马合一,我的解读,与形意拳的要求一样,就是包括的身体的移动。马,可以是站时的,也可以是行动时的。马是一种动物吧?动物应该有静止,和运动的时候。
我相信我们中华武术前辈们,不把"马",称呼为"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龙老大认为呢?![](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5-2007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amok_engtai 的帖子
阿莫,我虽然主要学习的是TKD,副习的是南华派武术。但是基本上,我是社会学毕业的。身为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武术有了解,是应该的。而且,我贴的是别人写的。
我只是,多读,多看,多想,多听,多练而已。
老实说,我对太极,八卦,武当等,就了解不多。
千万不要说深入,我才在门槛的文献上作学习而已。会被真正的武术前辈笑破肚皮的。![](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
|
|
|
|
|
|
|
发表于 7-5-2007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 ~~你的KALI (FMA)练到怎样?
八月份(日期还没肯定)有一位FILIPINO老师傅;可能会在K/L 给个TABIMINA BALINTAWAK 的教导。
日期与时间肯定后,我再通知你!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9-5-2007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amok_engtai 的帖子
我现在的KALI,还差的远呢。。。只是几乎隔一天,就会练习10分钟的FIGURE 8-- STRIKING,和一些CLOSED DISTANCE DEFENCE,如 CROSS BLOCK,HIGH WING, ROOF, SHIELD,等。只是唉,一个人在对空气为假想敌。不过发力的方法倒是有所体会。
我是做行销的,希望8月能抽出几天时间。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9-5-2007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戰不怒
我以前听我的师傅有说过这个事情
怒气虽然可以让你的攻击力提升,可是却会让你很容易忽略其他事情
体力会消耗比平常快,而且往往会让你变得注重蛮力
实战是不管是要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也好
最重要的都是冷静/平常心
尽量想办法用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伤害(弱点攻击)
其实还有很多遗漏的部分,也不太能记得所有的教诲![](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若有任何错误,请帮我改正![](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发表于 10-5-2007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神の幻影 的帖子
其实生气的时候,的确会让你的肾上线激素产生
体力会增加
但是,你的发力方法会迟缓
因为生气的时候身体会不自觉僵硬起来
还有,生气的时候,自己被怒气冲昏了头
反而容易让对方找到你的破绽
被人激怒,你的实力会大减
所以有"激将法"这种策略出现 |
|
|
|
|
|
|
|
发表于 11-5-200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coffee-ping 的帖子
你的看法也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本人觉得只有能做到松加上某些发力方法就自然能够用到腰力。可能是人生经验不同吧。我以前太爱旋转腰力结果出拳力道非常差而且还转痛了自己的腰部。所以开始思考意拳的理论。最后从这里悟出一片天。
我出招时发现,越用力整力就越出不来。所以我如果教人武术是不会教人用身体任何一部份的力,只会教他意念导引的重要性,意念用到家整力就出来了。这时你会发现力真的从脚根起的。
以前一个网友提出了阴阳力的慨念,阴阳本是一个矛盾。越用阳力阴力就出不来,越不用阳力阴力就越容易出来。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慨念。你们可以参考。 |
|
|
|
|
|
|
|
发表于 11-5-2007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龙五 的帖子
自己用错就不能怪拳理不好/不对了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为什么会出错
错在哪里?
如果是以"意"来出招的话
大概是"想出就出"的意思?
我明白,对打的时候应该注意着战局
不应该分心
出什么招就靠直觉
不必太多虑
练的时候
出招要从"意"开始
酱训练才能体会招式,才练到有效果
说完关于内的
外的话,我认为全身的力都要用到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5-2007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个习武者都会犯错误的,这是必经之路。只是有没有找到其缺点而矫正之,那才重要。
神の幻影
你说得有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