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69|回复: 23

反對聯合國廢除繁體字請願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4-2006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反對聯合國於2008年廢除使用繁體字的朋友請到以下網頁看看:

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4-2006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兰陵嘉应子 于 8-4-2006 07:44 PM 发表
反對聯合國於2008年廢除使用繁體字的朋友請到以下網頁看看:

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








应该叫董教总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06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里马 于 8-4-2006 07:50 PM 发表

应该叫董教总去看看



嗯?爲甚麽呢?董教總贊成在聯合國官方文件上廢除使用繁體字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06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地區, 任何民族, 都有它自由應用語言文字的權利. 就算同一種語言出現了兩種寫法, 如:
American English - Organization, Personalized, etc
British English - Organisation, Personalised, etc
都應該被尊重. 不應該誰排擠誰.

更何況繁體字本來就是中國自己的文字. 是中國的祖宗, 源頭, 恩澤. 不是中國人的仇敵. 很明顯的, 視繁體字為仇敵只有一個因素: 政治因素.

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政治的工具而犧牲掉自己的文化.

現在的問題是, 又是一輪的中共在自殘, 它已經習慣了, 文化革命啦, 簡化字啦, 一大堆的, 自虐狂不虐待自己不爽. 非把自己的文化給殺了不可.
有醒覺的中國民眾,也應該群起反對, 政治歸政治解決, 不要拿文化來開刀.

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脖子不在中共的刀上. 何必成為幫兇!

文化上的抉擇(只講文化, 不講其他) 肯定不可以跟著中共的路線走, 死路一條. 世界上還剩下一小片中華文化最後的堡壘, 參考它的吧!



.

[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27-6-2006 12: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06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太杞人忧天, 联合国从来没有没有用繁体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06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陈 于 6-7-2006 11:52 AM 发表
版主太杞人忧天, 联合国从来没有没有用繁体中文.


之前, 聯合國承認中文兩種字體. UNICODE 也有支援, 所以, SAMSUNG 的手機可以用繁體字. 臺灣的手機都用繁體字. 我現在電腦也用繁體字. 消滅了就沒有了.

英文也有美國英文, 英國英文, 沒聽說誰應該消滅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7-2006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就是那麽的殘忍...

已經簽署了!!

希望有更多地人士能參與、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06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當我們的子孫也不認識我們的時候, 那叫做絕子絕孫。
中国大陸那些人可以為了革命, 家裡死了多少個人都無所謂, 祖宗山墳也可以挖出來, 我們不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明安皇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5-7-2006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反对归反对,
但想想,我们的汉字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改进,改变
简体字是应该被推广应用的,
繁体字迟早会成为历史,
放眼未来,我们文字一直在改变,中文才会屹立不倒
只要还有永字八法的笔划,有方块字的精髓
简体因成为公认的普遍文字.

至于繁体,该除的就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06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有很多简体字是由两个或以上的繁体字共用的。

比如说:发(髮,發)

感觉上简体字缺少了繁体字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ye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7-7-2006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废除繁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废除繁体字??我知道繁体字迟早会成为历史。。但是还是有存在的意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6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_^

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06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可以成为一个历史了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下,华文字不知改了多少回了(像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放开心胸去接受吧,别那么执着
中国政府从来也没有禁止人民使用繁体字啊!
况且简体字在写起来会方便得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06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yet 于 27-7-2006 03:10 AM 发表
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废除繁体字??

开始时,中共想要把原是表意文字中文字废除,开创一种像是现在的韩文、日文、英文等的表音文字(这些国家的文字根本一点也不漂亮、不艺术)
原因好象是说表意文字的中文字不利于推广中文,因为太多字要记了,但发展到现在就变成了简体中文字,可说是中文字的进展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06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久以前已經寄了100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8-2006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生之年都會用繁體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06 06: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簡體中文,是在繁體中文(正體中文)基礎上簡化了的漢字。其它稱謂有簡體字、簡化字和中文簡體等。

一般情況下都是指由中共國務院頒發的簡化漢字。1934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了324個簡化字,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國民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領導的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也將國民政府未完成的簡化字工作給接受了下來。1950年代以後中共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屬於規範化漢字的一種。

現在,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使用。1990年代,已在臺灣40餘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再次將一些漢字簡化並設為規範,如「臺」字(「臺灣」,「電視臺」)全部簡化爲「台」字。

在日本也有簡化漢字的歷史。參見日制漢字。

近些年有學者認為,如果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大陸足夠民主的話,簡化字的推行可能會遲20年。但那時電腦已經出現,中文的弊端曁漢字簡化的理由可大大減少,簡化字有可能不會出現,亦不會造成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的文化隔閡,與中國古籍對於中國大陸普通民眾的難懂的情況。

簡化了的漢字由來已久,早在唐宋時代就出現了。「國」字的簡化字出現於唐朝時期。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 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 顧"、"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乾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

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甚至還出現了「劉」的簡化字,也就是當今大陸所採用的「劉」字寫法。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是傳統沿襲下來,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漢字難寫難讀被認為是中國識字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了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錢玄同是最早提出廢除漢字的人。五四運動領導者傅斯年曾批評漢字說:「漢字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中共元老毛澤東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大陸文字改革的時候也說過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06 07: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貼]

漢字是世界僅存的象形圖畫文字,至少也是自宋以降採楷書體後,有2000-1600年左右的文字是可以看的懂的,不需要透過翻譯,這是全世界使用文字的奇跡。

很多學古典英文文學的人都知道,要念懂四佰年前的沙士比亞的戲劇都需要翻譯了,因為那是用古英文寫的。

因為中文(漢字)是圖形字,所以當電腦打字大量入侵人類社會,改變人類記事的方式後,繁簡體字有了不同的境遇。

常打中文的人都知道,無論用那一種中文輸入法,如果是使用繁體中文的,選字機率極少,因為「繁體字」字字有其根本,不能亂借用,所以事實上同樣一篇文章,用繁體字及簡體字來打,事實上是繁體字遠比簡體字快,而且辨識率高。

漢字是圖畫字,繁體字不容易書寫,但容易記憶﹔簡體字容易書寫,但單字不容易記清楚,且字形不工整,常有上下左右傾斜的感覺,而且有些筆畫連在一起,類似草書或行書,筆勢如何運都不知道?

到現在筆者仍然無法明白「頭發」的發,為什么在簡體字會同發財的「發」一樣? 這二個字怎么樣也不會在一塊兒吧?

簡繁體字之爭不是政治意識之爭,是文化傳承誰站在正統的問題。

中文乃世界現行語文系統中,獨一無二之非拼音文字系統,且源遠流長,無受干擾。

文字語言之簡化,固然有其溝通及知識擴張之必要發展,但自倉頡造字以來,「形」之於中文彌補「聲」在指涉上之不足,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偏廢。

中文繁體字保存大部分歷代相傳具像與抽像的指涉,即不知其音,卻可望文生義﹔舉例而言:「魑魅魍魎」、「雷霆霹靂」二者,其一望形即可知與非人相關,其二可知與水氣相聯,望形可在腦海生像,若輔其音,情景自是層層迭迭,如其迭字所示,更加生動。

此外,中國古書多為繁體,許多古字雖已塵封,卻仍長存,其字之生命,當與典籍共存亡,不應為溝通便利,而因人廢之。若因簡體書籍以為現代主流,而廢古籍,當如何?

且中國於赤化前,簡繁二體既已並行久遠,殊不見偏廢一體之主張,一為知識普及,人人可讀說聽寫,增強國力,一為其複雜指涉,兼具美形深意,論文說理可書理分明扼要有序,詩詞歌賦皆能顯其形音之美。何以不可並存?


日文欲除其漢字,卻因其形義指涉甚廣,不能取代,近百年無以廢之。韓國習文若不知其漢字,不可讀其菁英報刊。西方世界,無論何者何流,何以對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如此頭痛?如見泛泛江流,知其岸,卻不知其邊際?

文化源出文字,深層指事而有哲學與形上架構﹔中國字之文化,無論簡繁,如廣納百川之江,融儒道佛東西方百家,歷經五千年修煉,其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之生生不息,造就大聲大形,幽然峰轉,以至無音無像,豈是他國一人三、五十年能熟解之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06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與文化,不是外人能決定一切的。
除非這文字與文化跟不上現代。
那就會被淘汰!
任憑中國共產黨無情打壓,只要台灣與世界華人能去認同!
相性就會留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2:05 PM , Processed in 0.12888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