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回复: 0
|
陸官媒「玉淵譚天」證實:美方多管道主動接觸中方!希望談關稅
[复制链接]
|
|
據大陸官媒央視新聞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今天(5月1日)凌晨發文稱,消息人士透露,近一段時間,美方通過多種管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與中方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和其經貿團隊頻頻放出風聲,稱美國正在與中國進行經貿談判。國際經貿談判專家分析,美國越是頻繁釋放消息,就越顯現出其急於推動談判的心理。
關於談,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此前有過回應:「如果美方真想解決問題,就應該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
從談判的角度來講,目前,美國一定是更著急的那一方。
當前,川普政府面臨多重壓力,首先就是經濟壓力。美國商務部4月3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過去2年,美國GDP增速基本略高於2%,但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已經開始衝擊美國經濟。
這不是美國第一個出現下跌的經濟指標,通過對川普政府宣佈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的外媒報道進行分析,文章稱,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跌」這個詞頻頻出現:
4月8日,美國股市高開低走,三大指數收盤集體下跌。
4月16日,美國股市當日收盤大幅下跌。
4月21日,美國股市下跌,美元匯率跌至近三年低點,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擔憂。
有意思的是,就在市場「跌跌不休」的同時,川普政府也在同步上演著另一出「大戲」。
4月9日,也就是美股暴跌後沒幾天,川普政府突然來了個政策「急轉彎」:宣佈對大部分國家暫緩90天實施所謂「對等」關稅。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背後是經濟壓力、市場動蕩和國際反制的重重考量。
緊接著,川普開始了他的「話術表演」。
4月17日,川普第一次提到在和中國討論關稅協議,而前一天,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
從這天起,川普開始頻繁地、拐彎抹角地暗示:我們和中國在聯繫。
但市場並未買帳,川普這邊「創造事實」,那邊美股該跌還是跌,一路探底。直到4月21日,美股跌到了谷底,美元也疲軟不堪。
這個時候,光靠「模糊表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川普開始明確表示,不僅要「非常友好地與中國談」,還要「大幅降低」對華關稅,希望能夠達成貿易協議。一直到4月25日,川普連續四天基本每天都會釋放一次中美「正在聯繫」或者「已經聯繫」的信息。
這話一出,效果立竿見影。美股應聲上漲,美元也開始走強。
眼看這種套路有用,川普和他的經貿團隊就開始「硬蹭」中國,短短10天之內,至少就說了11次「在和中國聯繫」。
文章稱,在美國沒有實質性舉動前,中方沒必要和美方談。但是美國如果希望同中國接觸,現階段對中國來說也沒有壞處,中方需要觀察甚至逼出美方的真實意圖,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除了經濟上的壓力,在輿論上,川普政府的壓力也很大。
川普上台以來,有關關稅話題的境外社交媒體討論超過了2000萬條。
2月1日美國加徵關稅時,美國老百姓懷疑和焦慮的聲音約佔65%。而到了四月初,反對關稅的聲音比例直接升到了80%左右。
這是為什麼?首先,關稅反噬了美國製造業。
中國目前已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彭博社報導稱,「美國為目前對這7類中重稀土進行精煉的能力為零。」
而此類稀土例如鏑、釔、鉺等都是軍工武器所需要的,據分析,目前美國的稀土儲備只能滿足幾個月而不是幾年的需求,美國的軍工項目將受到嚴重影響。
從對外貿易來看,美國更是自絕於全球市場之外。
通過開源平台可以看到,與上海港一片繁忙的景象不同,美國最冷、最繁忙貨櫃港口洛杉磯港顯得十分冷清。
該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表示,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洛杉磯港下周入境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35%。
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寧波舟山港老塘山作業區,4月有大概40艘巴西大豆船靠岸,相比於去年同期的27艘次,同比增加了約48%。
而目前,寧波舟山港進口的美國大豆數量已經銳減。根據聯合國數據,2024年美國出口大豆中51.7%都銷往中國,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客戶。與此同時,不止大豆,豬肉等美國對華出口農產品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從美國國內的供應鏈來看,失去中國製造的美國家庭,很有可能會陷入「家徒四壁」的窘境。
前不久,《紐約時報》發佈了一則數據可視化報導,從廁所到臥室,詳細列舉了美國家庭中每一類商品從中國進口的比例,烤麵包機、雨傘、鬧鐘等商品從中國進口的佔比都超過了95%。
美媒用一篇可視化報導,展現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比例程度。灰色表示這一品類從中國進口率為0-20%,綠色為20%-40%,黃色為40%-60%,橙色為60%-80%,紅色為80%-100%。也就是說,一旦這些商品沒法順利從中國進口,美國民眾將面臨在國內幾乎斷供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政府希望盡快在關稅中找到突破口,重新營造「美國贏了」的敘事。於是,在與他國的談判中,川普政府還是想借中國說事。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正在逐步推進跟印度、日本和韓國的談判。但是,談判進度並不如美國所願。在同日本的首輪談判後,日本並沒有答應美國的任何一項要求,雙方僅僅計劃了接下來的談判安排。實際上,在派遣經濟再生大臣赴美談判前,日本首相破茂就提到「不準備作重大讓步」。首輪談判後,石破茂又強調,日本並不打算唯命是從地按照美方要求承擔更多負擔。」
跟韓國的談判也是類似的情形。儘管美國貿易代表稱美韓將很快達成諒解協議,但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回應,在6月3日韓國總統選舉前雙方不可能敲定協議。
在多數國家都保持觀望的情況下,川普頻繁釋放同在中國談判的消息,還有一重重要的意圖。
國際經貿談判專家分析,「首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會給後續談判提供重要參考。其他國家都會根據首個協議,來判斷哪些方面存在與美國博弈和談判的空間。中國是被加徵所謂『對等』關稅最高的國家,如果連中國都要作出巨大的讓步,主動去找美國談判,那對其他國家而言,能夠爭取的空間就非常有限了。」
也就是說,通過釋放中方急於找美國談判的信息,川普試圖給其他談判對手製造時間壓力,迫使其出於這樣的壓力,急於與美國達成談判結果,從而向美方讓渡更多利益。
「玉淵譚天」通過回溯川普過往的多次發言和傳記發現,這都屬於他的一種交易策略。從談判的角度來說,川普運用的是「戰略不確定」策略。說白了,就是故意不按常理出牌。
川普團隊認為,「確定性」在談判桌上反而是個阻礙。如果對手搞不懂你的邏輯,就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去判斷,信息處理成本大大增加,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誤判的坑里。用這種方式,擾亂對手的陣腳,增加對手的焦慮,最終迫使對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作出讓步。
但實際上,洞穿美國的談判心理,就會發現,在接觸方面,中國不是理虧的一方,也不應該藏著掖著,中國很坦然。對於川普所謂的「戰略不確定」,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迷惑的。有「不確定」,那我們就消除「不確定」——美方如果想和中方進行接觸,中方就利用這些接觸意圖,逼出其真實的意圖,更好地掌握主動權。
這種談判和博弈,講歷史,5000年文明積累了太多智慧與經歷,講實操,對美鬥爭,中國也有的是經驗和策略。說到底,還是那句話: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這是中方的底氣,也是中方的定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