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52|回复: 24

你们认为"武"字美吗?

[复制链接]
D
发表于 28-2-2006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们认为"武"字美吗?
我可觉的"武"美极了
"止戈为武"多么的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06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系吗?小弟还以为是宋体,还是铁笔阴钩,等等的楷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6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美!!!!字写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大毛笔沾墨水写在白纸上的感觉很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汉字的书法都美!

一直很想学书法,观以前的拳师(还有和尚道士)们都能写得一笔好书法,而洒家身为华人却没能继承下这传统文化。

等有机会下去首都,去上海书局买些文房四宝和一些书法教学VCD来自己研究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MonoBertT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2006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3-2006 12:01 PM 发表
是汉字的书法都美!

一直很想学书法,观以前的拳师(还有和尚道士)们都能写得一笔好书法,而洒家身为华人却没能继承下这传统文化。

等有机会下去首都,去上海书局买些文房四宝和一些书法教学VCD来 ...

好提议呢!那里真的很多这方面的东东! 等唔兄学有所成时一定要把作品贴上来让咱们瞧瞧哦!

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形意名家关永年先生书法“寿”和“虎”二字。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3-2006 04: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2006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拳名师王选杰先生遗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松溪派名师游明生先生的书法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邵保勝拳意書法……看得懂写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拳名家李见宇先生书《意拳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武术与书法同源

  武术与书法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均以其独特的光彩留传于
人世间。武术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具
有健身、防身、竞技、表演和修身养性等功能和特点。书法则是指用毛笔书
写方块汉字的法则,它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一文一武,似乎没有多大联系,
其实不然。“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
银钩;少林拳术,其劲在骨。”这说明武术与书法同理,在理论和技法上有
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彼此借鉴、学习。

  武术与书法之间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从外在联系来看,武术是以
攻防技击为其谛,以套路演练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
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物色。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是以格斗为基础,经过提炼
形成有机、合理的组合,演练中要体现出它的攻防含义,意识、呼吸、动作
配合;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静有韵味。武术的“精、气、神”
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书法要求运笔有轻有重,提按顿挫,有如音乐上的节奏与旋律。点画的
轻重与粗细,用墨的枯湿浓淡要有变化,处理得当;落笔收笔圆满周到,使
得点画有势态、有活力有骨力,具有动态和线条美。字句的结构安排要横直
有法,变化得当,重心平稳,点画呼应,比例适当,疏密均称,以求虚实相
生,收放相应,字字充满生命的活力。一幅作品更要讲究整篇的章法、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整篇首尾之间一气呵成,筋脉相连,疏密得当,大小
适宜,错落变化,互为照应,全章贯气,多样而统一。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可以使人感到生气盎然,神采弈弈,并从它的笔势、章法和技巧中获得雄浑、
飘逸、俊秀或豪放等不同风格的美。

  从上面可以看出,武术与书法在外形上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
“为书之体须入须,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
叶,若利剑长戈。。。。。。”中国武术的动作如“古树盘根”、“白鹤亮
翅”、“青龙出海”、“玉女穿梭”等。二者可融会贯通,互相启发;书法
讲究“入木三分”,即骨、筋、血、肉。武术亦然,十分注重“骨法”。有
人将四肢与躯干并称为“五骨”,要求“五骨”的五根线条有力,骨梗强壮,
紧劲峻整。方法上常表现为撑、拔、张、展、勾、扣、翘、蹦等;书法讲究
间架结构平衡,否则体势不工,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武术讲究身正步稳,
式正招圆,即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准确、协调、齐正,否则就不是武术;书法
讲究彼此顾盼、潜相属视、相管领、相朝楫,有轻有重、有刚有柔,有藏有
露、有虚有实、有正有偏、有长有短、有扬有抑。在武术运动中,也有阴阳
二气相协调的原理;书法与武术在初学的过程中,都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
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武术首先必须从基本动作开始,先学动作和方
法的规范和正确,而后学套咱,并逐渐掌握演练技巧和攻防技巧;书法学习
应从正楷开始,再学行书和草书。书法有真、行、草、隶之分;武术有刀、
枪、剑、棍、拳之别。眼、颜、柳、欧、褚,笔法不同,同归于字;少林武
当,手法不同,同归于拳。

  我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就是从武术中汲取营养的。如唐代著名草书家张
旭、怀喜等都曾因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故而草书大进。武术家中擅长
书法的更是不乏其人。如孙禄堂先生的书法,运转自如,骨力抱藏其中,浑
如其拳法;何福生、海灯法师以及诸多武术家,其书法亦有相当功力和造诣。

  从武术与书法的内在联系上看,也是息息相关的。习武习字都讲究腕部
的作用。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始能随心所欲达于敌
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
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
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书法执笔,讲究提腕悬肘,这样指腕
方能灵活,运笔才能圆活自如,轻重疾缓有度,得心应手。相传王献之作书
其父王羲之乘其不备,有意掣其肘部而不稍动,右军预言献之将来定会成为
名家。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如能借鉴和学习一些武术的腕部练习方法和对腕
部要求较高的武术内容如枪、剑等,无疑有助于提高腕部劲力和灵活性,因
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术的太极拳等内家拳和气功与书法相结合,更是奇妙无穷。书法中认
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功健。”写字前,要凝神
静思,气沉丹田,写时要意在笔先,胸中有书,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
不断,才显得气象生动,意境深邃。太极拳等内家拳则讲究心静用意,以意
守动,意想劲到。演练时要求一气呵成,形断而意连,势断而气连,连绵相
属,气势贯通。著名书法家任致先生说:“书法是一种自然放松张开的艺术,
太极拳也具有快慢相随、刚柔并济的特点。两者结合,妙用无穷。力由足来,
松而不懈,奋臂出袖,紧而不僵。讲究章法,注意用力,圆转如意,一气呵
成,恰到好处。”

  武术与书法都来源于生活,通过相互借鉴、学习和探索,能够开阔眼界
从而使书法艺术增强意境、气势、韵味、节奏感、美感和书法的功力;同时
通过欣赏、研究、学习书法,引起共鸣和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提高武术套路
的演练技巧和表演艺术的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书法、拳术、力学。

  米南宫的论书佳句“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很有意思,董其昌誉之为
书法理论的八字真言。

  写字就如打拳,拳头打出去,手臂要带三分曲,劲力用尽之前,拳头即
刻收回,这样用劲才可以随意控制,收放自如,书法用笔有收有放,每往必
收,每垂必缩,含蓄蕴藉,不锋芒必露,不轻佻浮躁。每一点画,笔锋是欲
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正如太极拳的意欲向上,必先寓
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向前之势必在后撑,上下左右,相呼相吸,对拉
拨长,曲中求直,内外相合,笔牵意连,虚实相间,静中生动,阴阳协调。

  书法的连笔也完全符合力学运动原理,牛顿的运动定律中,其中一个是:
一切运动必有一个反作用力,其方向与作用力相反,大小与作用力相等。向上
跳必须先往下蹲才跳得高,向前走,足跟必须先往后蹬。

  书法中的力道与拳术的用力又息息相关。包世臣说:“学书如学拳,学
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伸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
而外劲出。至学拳已成,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
敌,若无事者。”与太极拳相比较,二者关系更为密切。太极拳注重阴阳虚
实,书法亦然。太极大师陈鑫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闺辟动静,柔之
兴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作字时在讲究动静,
刚柔、舒敛、阴阳、虚实、离合。

  太极拳讲究的阴阳,合乎蔡邕笔法《九势》中所说的:“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立矣。”书法兼有阴阳二气,沉着屈
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太极更注重虚实,书法运笔过程中,指掌、腕
肘、笔画之间相互配合,产生虚实。朱和羹云:“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
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近似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
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
神妙出焉。”结字分布者,笔画为实,空白为虚。

  拳术是气与劲的运用,力来自劲,劲将放而更留,绵绵不断,周而复始,
运而后动,以心行毫,以气运身,由内达外,用意而不一定用力,养气活血动
中求静,从心所欲。书法亦包括练心、练意、练气、练息、练形、练动,运笔
时“必须尽一身之力(意)送之”。二者均是健身功法,可变化气质;以养气
为主,可社病延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分享!

楼主有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華武術與書法藝術在歷史的恆河中綿延流長歷久不衰。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和征伐被認為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武術與軍事有不解之緣,武術的主要作用在於提升國家軍隊武力、整軍備戰、抵抗外辱,而今精銳武器取代了它的地位與重要性,雖然如此,中國武術依然深植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學習武術不僅益於身體之鍛鍊,更有助於精神之修養,並融匯哲學、生理、心理、醫理、拳理、兵法、藝術於一爐。

遠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秦代發明毛筆,數千年來便以此為書寫的工具,而西元前五十年有人利用鵝毛筆,沾上墨水寫字。1780年英國人哈里遜發明以金屬製作筆尖,不久法國人利用石墨和黏土攪拌製成鉛筆,1884年英國製造出第一支鋼筆,1914年美國人在筆尖處鑲上一個金屬的鋼珠,書寫時鋼珠會滾動把油墨帶出,這就是原子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於民國初年鋼筆、鉛筆與原子筆傳入中國,改變中國數千年以毛筆書寫的習慣。鋼筆、鉛筆與原子筆雖然取代其實用便利性,但其藝術欣賞的價值卻未因此而泯滅。

中國武術與書法藝術相互輝映,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各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規律、法則乃臻師法自然,形成中華民族不同特點的藝術,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亦有其相通之處。中國武術與書法博大浩瀚非以下幾點所能涵蓋,然而筆者孤陋寡聞、見識不豐,僅就個人拙見粗略歸納幾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2006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续一〗

一、論勁與力

武術太極拳中所謂「勁」乃是自踵至頂,即其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由腳而腿而腰,一氣呵成;意即由足心、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指,各關節貫穿所釋放的一種力的表現。

發勁時要求勁整,所謂「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兩撥動千斤。勁與力之別在於:「力散勁整,力滯勁活,力斷勁連,力浮勁沉,力鈍勁速…。」清代李亦畬‧五字訣:「…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不丟不頂。如此做法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武術講究「不用力」並非「不要力」,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運用思想去支配行動,而無須時時刻刻留意於用力方面,因為勁力是隨著招式技巧而產生。武術中若缺乏勁力的拳腳功夫只能說是花拳繡腿、僅供觀賞,而毫無內涵可言,習武之我輩不得不察;誠如明代武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言:「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書法的點、劃無不是勁力的表現,晉代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撥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傳為王羲之‧書論:「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至於東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清代蔣和:「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好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林韞‧撥鐙序中云:「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宋代書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余既心儀遒麗之旨,知點畫細如絲髮,皆須全身力到。始歎前此十年,學成提肘,不為虛費也」。書法之筋、骨、神、氣鋒勢備全,都流露著內在的勁力,也就是筆力,勁力絕非靠用力捉筆或是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必需熟練技巧更需依賴全身之力才能達到,而缺乏勁力的書法像春蛇秋蚓般索然無味不足為觀。

綜觀歷代書法名家與武術名家的立論中,對勁力的詮釋皆一致認為:勁力的發揮須仰賴全身各處之力貫串融會方能達到。北代米南宮‧論書佳句:「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董其昌譽為書法理論之八字真言,書法用筆有收有放,每往必收,每垂必縮,含蓄蘊藉而鋒芒不露,不輕挑浮躁。每一點劃,筆鋒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與太極拳中: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向前之勢必有後撐,前後左右,內外相合,筆牽意連,虛實相間,靜中生動,陰陽協調。武術中拳打、腿踢在於勁力未盡之前,拳腿即刻收回,如此勁力方能收放自如。

書法與武術的勁力彼此息息相關,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中答熙載九問中云:「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養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如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武術與書法兩者之間不僅強調勁力,更將勁力巧妙靈活運用,在書法中是利用提、按、頓、挫等技巧,在武術中則是透過踢、打、拿、摔等表現出勁力的技巧。



二、論氣

舉凡具有動能力量作用,而為目所不能見之物,稱之為「氣」,氣是宇宙萬物發生變化的動力。因此古人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皆是由氣之運動變化而產生。氣是構成、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活動之動力,亦是維持生命活動之基本物質」。孟子‧公孫丑篇云:「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再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所云:「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老子道德經‧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搏氣如神,萬物備存」。

「氣」在中國是運用得很廣泛,內涵相當豐富的範疇。武術中對「氣」相當重視,以意導氣,力從氣出、氣隱力厚,氣運力實。武術拳經有所謂的氣在骨中行;更有所謂的氣沈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等都說明氣在武術中的重要性。少林拳譜云:「捶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藝以習而精,氣以用而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久練則妙自出。沈壽在氣通三關訣中云:「起根、順中、達於梢,意到氣到勁自到。意不在氣,氣不滯,氣通三關勁始到,鬆開肢體十五關,引活氣血是正道。氣血暢活體自健,白髮老翁勝少年」。陳式太極拳拳譜中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習武者須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處,氣為奉令而行之所,一舉一動皆要用意不用力,意到而後動,如此方能意到氣到,氣到勁至,久練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深入的功夫。

書法亦講究氣,氣是通過線條的律動而傳達出來的節奏,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列舉書法中,氣的種種情況:「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地,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澹。故書不獨稽其點畫也,亦想見其高山流水之志焉。」;以上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又云:「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疏,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疏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也。」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透過筆墨技巧到用氣的高層次。

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在外為拳,在內為氣;又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臨寫書法之一點一劃無不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張懷瓘‧書斷:「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獻之)深明其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氣脈是維繫章法整體的生命線,沒有氣脈,或氣脈不連貫,就無法構成書藝章法渾然天成的美,由此可知書法與武術拳理兩者是相通的,彼此在理法上有著相互借鑒之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6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续二〗

三、論骨與神

「神」在易經上是所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形與氣的昇華。莊子‧養生主庖丁所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凡練武術須重練神,神貫通全身自然能獲輕捷,手足身腰便敏捷靈活,以功練氣,以氣練神,以神還虛、以神行意。

東晉衛鑠‧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李世民在論書中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又云:「緩則滯而無筋,急則病而無骨,橫豪側管,則純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與神合,同乎自然」。唐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張旭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顏真卿對曰:豈不謂(走歷)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解大紳云:「臨書先習骨體,後追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膚,側鋒內外之際;其力其筋,毫髮生成之妙。臨摹既久,豁然貫通,不知物我之有間也」。孫過庭‧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枎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橤,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北宋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疏證中曾有這樣的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潔,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上姿態奇逸是比較偏向結構的美感,其餘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之美而言。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書法塑造的每一個字不僅是骨力,血脈調和,血肉豐盈,而且必須是充滿精、氣、神、骨,是從健全的形質而至於奕然的神采。古代書論中把沒有神采的書法比之為廟宇中的泥塑木雕,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洋溢的生命力與生動性情的抒發。

書法中力透紙背、氣溢空間筆千錘而入化境,墨百鍊而純青,筆挾千鈞墨分五彩,筆以行氣而如生,墨錘千年而猶濕,可謂神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006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乱,我看不懂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魂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3-2006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到了一种境界就不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看得懂啦!
在我看来那种境界的字只像鬼画符,看不懂!
看来我这一世是没机会看懂的啦!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025 08:05 PM , Processed in 0.13906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