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884|回复: 23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4-2016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4-11-2023 03:49 PM 编辑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難免會認為 “不是這樣”  “就是那樣”。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事實與真相,只能相信自己 “看到的”、 “聽到的”、 “感覺到的”、 “感受到的” 、 “自以為是的”、憑 “主觀” 或 “自下定義的”,只會認同 “符合自己意願的”。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五蕴”,難免會分不清 “樂”、 “苦”。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無常”,難免會 “相信”  “有”,會 “相信”  “沒有”,分不清   “有、 沒有”,時常 “質疑”  “有沒有”,會致力去 “找尋”  “有、 沒有”。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苦”,難免會以為  “有” 是 “樂”,對於 “擁有” 的,難免 “不捨”,只要知道有何方法可以 “擁有”,會努力不懈去 “找尋”,認為越多越好。

不明白也不理解 “捨”,自然會 “認為”  “沒有”,難免會會努力不懈 “尋找” 方法證明沒 “有”。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五蕴”、 “無常”、 “苦”、 “緣起”,就無 正思維、正見 去辨別 “看法” “佛法”

不能辨別,就無法 理解 “佛法” 並非 “要” 這個 “不要” 那個,分不清 “看法” 與 “佛法”,難免會有所要求, “要” 這個, “不要” 這個,“要” 這樣,“求” 那樣。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難免會把相同的事物區分成 “南的”、 “北的”、 “大的”、 “小的”。“有” 種種 大大小小 我的你的 這個那個 的 “分別心” 自然會 “自下定義”  是是非非 的分 “對、錯”。

無 正思維、正見 就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不知 “佛法”,難免會有 “分別心”,有 “分別心” 自然會 “自下定義”。“分別心” 把佛分成 “活的佛”、“真的佛”,“自下定義”  “我的佛”、 “你的佛”、各有各自大大小小的佛,萬佛升天,各顯神通,各得其所,“佛” 萬古長存,永生不滅  -----------   “滅” 的是 “正法”

“慈悲” 是 “知苦”、 “見苦”、 “滅苦”。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慈悲”,難免會 “迷惑” 於 “能、 不能”、 “有、 沒有”、 “該、 不該”、 “要、 不要”、 “可、 不可”  “食” 及一些 “形式上的慈悲” 和 “慾望” 。

不知道,難免會 “誤解”,
不明白,難免會 “執著”,
不理解難免會 “自下定義”。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難免會 “誤解” “食”,“執著” 於 “吃、 不吃”,“執著” 於 “誤解” 而 “自下定義” 的 “慈悲”。

“ 不殺生” 是一回事,“殺生” 是另一回事,“食” 更是另外一回事,“ 不殺生”、“殺生”、“食”、“生命” 不是同一回事,不知道,難免分不清。不明白,自然無法辨別 “看法” 與  “佛法”。不理解難免會 “誤解” “慈悲”,“執著”於 “自下定義” 的 “食”、“生命”、“殺生”、“ 不殺生”。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
難免因 “誤解”  而相信 “逃避”,以“避免” 去解決問題。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五蕴”、 “無常”、 “緣起” 、“苦”, 無 正思維、  無正見難免會 “誤解”,“誤解” 了難免 “自下定義”,依隨了“自下定義” 的 “佛法” 從此難免會 “異” 論紛紛。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難免會 “執著”。 “執著” 去 “追尋”一切 “    ”, “執著” 一切 “得” 與 “失”。難免會自尋 “煩惱”,“煩惱” 則難免會 “苦”。



不明白也不理解 “正法”,難免會誤解。

“誤解”,難免會 “自下定義”  “對、 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難免會 “執著”。 一旦執著了,就無法明白。



知道、明白、理解、不再執著,

不執著,就明白,

明白什麼?

明白

不明白,就會執著,


執著,就無法明白。




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 智慧不現, 緣起不滅, 輪迴不止。



不明白,不理解,難免就會執著,
不明白,不理解 “執著”,難免會執著 而不自知。

知道,明白及理解  “無常”、 “緣起”、“五蕴”,有正思維、正見,就知道,明白及理解 “有” 是 “有”, “沒有”  是 “沒有”,“可” 是 “可”,“不可” 是 “不可”,不是憑主觀或自下定義,不會 “質疑” “有、 沒有”、“可、不可”。明白 何為 “苦”,理解 為何會 “苦”,有正思維,有正見,才能知 “苦” 見 “苦”、“因”。
知道,明白及理解 “苦”, 知 “苦” 也見 “苦”,有正思維,有正見,不為 “慾” 而 “尋找” “有、 沒有”。
知道,明白及理解事物的事實與真相,用正思維,用正見, 不執著,不是 “要” 也不是 “不要”,  知應知、 修應修、 捨應捨。

“法” 不外求,只有知道,明白及理解 “無常”、 “緣起”、“五蕴”、  “苦”,知 “苦” 見 “苦”,
有 正思維、正見,自然能夠辨別 “看法” 與 “佛法”,
沒有 正思維、正見,自然無法知道,明白及理解 “看的”、 “聽的”、“學習的” 有沒有 “正思維、正見”這些。
沒有 正思維、正見,永遠只能 看看這個 “看法”,聽聽那個 “說法” ,自己下 “定義” 決定 【是 或不是】。

學習 “佛法”,只靠 “背書”,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優、悲、苦惱与失望什麼都 “有” ,
“色”、“受”、“行”、“想”、“識” 自然也少不了。
如若誤解了,難免會 “認為” 什麼都沒有,除了 “自下定義”的。

“看法” 愈看愈 “多”,“佛法” 愈修愈 “少”。不明白,不理解,難免會執著 “多” 或 “少”,.明白及理解,“多” “少” 都是 “苦”,不執著 自然不再有。


習修 “佛法”,修一個 “悟” 。 知道、 明白,恍然大悟, 不執著, 才理解  知應知、修應修, “不應知的”, “不應修的”  “捨”,  “滅”。
一個字不行,可試試 “思考” 這兩個字。
兩個不行,就學習這三個 “不執著”
再不行,與其抱著 “執著” 生活,倒不如 “放下執著” 悠哉悠哉 “不再” 執著  “不再” 煩惱 “從容面對” 的度過一生,何必管它 “是、 不是” “有、 沒有”。

知道、 明白、 理解 、 不執著,  不一定是 “悟”

“悟” 是 真正的 知道、明白、理解  不執著。

以上那些
不執著,才能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5-2016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四聖諦,就不知 “苦”。

不知 “苦”,就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就不知道 “佛法” 不下判

“佛法” 只是指出事物   事實與真相再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面對   五光十色,有大有小,色香味全,蘊藏豐富,無邊無際,應有盡有,取之不盡,重複又重複,能滿足全宇宙天上人間,牛鬼蛇神,福壽康寧,遂迷忘反的頭上林中葉難免會被深深的吸引。
相對握在手中的那麼一撮,顯然會覺得渺小微不足道,任由從手上漸漸的 ..............漸漸的..........................流失人間。

然而
頭上林中葉雖多,於清淨生活並不重要,彼等不能導致厭離、無欲、寂滅、安寧、充分理解、覺悟、涅槃。
握在手中的那麼一撮,於清淨生活重要,此等能導致厭離、無欲、寂滅、安寧、充分理解、覺悟、涅槃。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四聖諦”,就不知 “苦”,

不知 “苦”,就不知如何 “應知” “應修” “應捨”。


知道、 明白、 理解,

  

在無明黑夜能帶來光明和溫暖,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為了 到達目的,飛蛾難免會撲火。


知道、 明白、 理解、 取捨。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四聖諦”,就不知 “苦”,也無法知道什麼 “應知” “應修” “應捨”。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什麼 “應知” “應修” “應捨”,難免會亂下定義,簡單也變複雜,誤己誤人。


知道、明白及理解 “四聖諦”,

知苦 見苦 滅苦,

知道因果輪迴,知道所作所為,知道取捨,不執著。
明白因果輪迴,明白所作所為,明白取捨,不執著。
理解因果輪迴,理解所作所為,理解取捨,不執著。

知道何為苦,知道為何苦,知道如何滅苦,不執著。
明白何為苦,明白為何苦,明白如何滅苦,不執著。
理解何為苦,理解為何苦,理解如何滅苦,不執著。


知道、 明白、 理解 、 不執著,  不是 “悟”,
“悟” 是 知道、 明白、 理解 、 不執著。


明白,
不执着,
不执着,就明白,
不明白,就會執著,
執著,就無法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16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难免会 “误解”,

“佛法” 只是指出事物 事实与真相 再 取 舍
习修 “佛法” 不会让人多出一分,也不会少了任何一点,“执著” 才能让人多了不该有的烦恼,失去应有的智慧,
因为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因果”,难免会 “误解”,以为求神拜佛就能得偿所愿,其实是误取了 “”,
因为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取舍”,难免会 “误解”,以为习修佛法后就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事实是迷途了把自己丢失了,


知道 、明白 、理解,
“应知” “应修” 能导致 “安宁”,

知道 、明白 、理解,
“应舍” 是导致 “无苦” 不是失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6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執著”
簡單來說是  “無”,
執著就有 “”,    有 “” 就有苦,
“不執著”,“無”,
苦 “無”,  苦 無, 無苦,
“無” 不是 “” 的 反義詞,
“無” 也不等於 “不執著”,
等於”,  執著 “” 的一種表現,
“不是這樣”  “就是那樣” 也是 執著 “” 的一種表現,
“不執著”,     “”,
” 貪 、 “”嗔 、 “”癡 ,
”, “無苦”,

貪滅 、 嗔滅 、 癡滅  ,
貪滅,無貪 ,
嗔滅,無嗔 ,  
癡滅,無癡 ,
滅 , “” ,

無貪 、 無嗔 、無癡  就無苦,
“慈悲” 無貪 、 無嗔 、無癡,
“慈悲” 無 “苦”,

” 貪 、 嗔 、 癡,    “無苦”,
”,“無苦”,

”  不是什麼都沒有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難免會誤解,誤解了自然會執著 有沒有,

“執著”
簡單來說是  對事物  “放不下”,
“放不下” 就有 “”,有 “” 就有苦,
何為 “”?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是以此謂之 “”,
“執著” 就有  “”,
有 “”,就有 貪 、 嗔 、 癡  ,
” 貪 、“” 嗔 、“” 癡 ,
” 有 “苦”,

眾生都有 “苦”,
“苦” 從何來?
苦非自作、非他作,
“苦” 來自 緣生,
眾生 “苦” 是因為 “無明”,
眾生有 “苦” 是因為 “执著五蕴”,
眾生覺得 “苦” 是因為 執著 “有”,
眾生活得 “苦” 是因為 不懂 “取 捨”。

眾生不覺得 “苦”,  事實是 無知,不是 無苦,  “苦” 不會因為 知不知 而 有沒有,
眾生不覺得 有 “苦”,是因為 執著的 以為 知道 、明白 、理解 “苦”,
其實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事實是被 渴愛所繫,流轉輪迴而不知 被無明所蓋 而蒙蔽了。

眾生什麼都有,只是缺少 智慧 ,

眾生都以為 “佛法”
“佛法” 是指出事物 事實與真相 再   取 、 捨
“佛法” 不苦。

眾生都認為習修 “佛法” 很 苦
“佛法” 教導 知應知,修應修,捨應捨,
“佛法” 是教導如何習修 知苦 見苦 離苦 滅苦 無苦,
“佛法” 是教導如何 知苦 見苦 離苦 滅苦 無苦,
習修 知苦, 見苦, 滅苦, 離苦,  結果 無苦
“無” 苦,又如何是 “苦”?
習修 “佛法” 無苦,

“佛法” 教導 知應知,修應修,捨應捨,
有我、有分別、有私心、有目的, “” 有苦,
滅貪 、 滅嗔 、 滅癡 、 滅苦 ,苦 “”,
見“ 苦” 滅 “苦”,不再 “苦”,
捨 “”, 苦 “”,不再“”,

“苦” 不是因為 “佛法”,
有 “苦” 不是因為習修 “佛法”,

覺得苦 是 以為 知道 、明白 、理解 “佛法”,事實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佛法” 的眾生,
覺得苦 是 以為 知道 、明白 、理解 “佛法”,事實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什麼是 “應知” 的眾生,
覺得苦 是 以為 知道 、明白 、理解 “佛法”,事實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什麼是 “應修” 的眾生,
覺得苦 是 以為 知道 、明白 、理解 “佛法”,事實是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取 捨” 的眾生。


“佛法” 引導  離苦,無苦,一點也不苦,
習修 “佛法” 知苦, 見苦, 滅苦, 眾生才能 “無” 苦,一點也不苦。

苦的是無明眾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16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不明白 也 不理解 “佛法”,就不知 “四聖諦”,

不知道、不明白 也 不理解 “四聖諦”,就不知 “苦”,

不知 “苦”,就無法 理解 “慈悲”。

“慈悲” 無苦 ,
“慈悲” 無我 ,
“慈悲” 無分別,
“慈悲” 無私心,
“慈悲” 無目的。

有苦 不是 “慈悲”,
有我 就有苦 不是 “慈悲”,
有分別 就有苦 不是 “慈悲”,
有目的 就有苦 不是 “慈悲”,
有私心 就有苦 不是 “慈悲”。


慈悲善行行 善 不是同一回事,
慈悲 是一回事,
善行 是另一回事,
行 善 又是另一回事,
也不是 同一回事,

慈悲 是 離苦 無苦 的 體現,
善行 有 福報,是因果,
善行,福報 是

報,
報 是
種善因,得善果。

不知因,就不知果,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難免會誤解,結果就不一樣了。

善行 有 福報,有 必有 , 種 善因 就有 善果, 有善行自然有福報,是必然的,
” 我、“” 分別、“” 私心、“” 目的 的 行善,
” 什麼 , 自然 “” 什麼 ,是必然的,
當然 報,有 必有 ,也是必然的,
” 求必有 ,有 因 必有 ,“” 有 “” 是必然的,
當然,有 “” 的 善行 有 ,也有 福報,種 ,,無論如何只要有 行善報,也是必然的,只是 “”、因 果 各不同,
同一件事,因 果 各不同,分別在於如何 “取 捨”。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不是什麼都沒有,

,就 無所依
無所依,就 無所緣
無所緣,就 無
,無

無我,
     , 無

無分別,
       ,  無

無私心,
       ,  無

無目的,
       ,  無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的
我、分別、 私心、 目的,
無所依,無所緣,無


自然有 ,有 必有 , 是必然的,
報,有 自然有 報,是必然的,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的
報,是必然的,
不是什麼都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 、不执著,
执著,就 有所依,有所緣,就 有 “”,
执著,就无法明白。

雖然只是一件事, 但 各不同,不是同一回事,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緣起” “無常”,難免會誤解,
因 果 還是一樣,種什麼 就結什麼,不會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 也 不理解 而改變,

只有改變 才能改變
就無

慈悲 是 無私 無我 無分別 離苦 無苦 無目的 的 體現,
善行 是 無私 無我 無分別 離苦 無苦 無目的 的 行為,
行善 是 無私 無我 無分別 離苦 無苦 無目的 的 付出,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的 ,是 ,無因 無果 無作業 有福報,可行,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的 是 “慈悲”,離苦、 無苦,可為。

          離苦 無苦的 體現 是 “慈悲”。

” 分別,“” 目的,“” 私心,有没有 要不要 我來我去的 行為 與 “慈悲” 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這只是 五蕴相依無明緣行,
” 分別,“” 目的,“” 私心,有没有 要不要 我來我去的 付出 與 “慈悲” 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這只是因果作業而已。

不知道 “緣起”,不明白 “無常”,就無從理解
” 分別,“” 目的,“” 私心 的 行善,由始至終,包含多少因果作業在其中?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四聖諦” 就不知 因果作業,不理解 離苦 無苦 難免會誤解 “慈悲”,
不了解 佛法,誤解了 宗教,  最後 難免 會埋怨為何佛祖不幫忙了。

你們自己應當精進,如來只能指示你們道路。《法句》第二七六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9-6-2016 01:25 PM 编辑


“執著” 與 “不” 執著 的差異在於對事物的認知。

“執著” 與 “不” 執著 的差異在於如何對待事物。


“執著” 的人,不懂辨別,所以不知道自己執著,
“執著” 的人,無法理解不執著的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作所為,
“執著” 的人,是 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 而 “執著” 能、不能、有、沒有、是 與 否,
“執著” 的人,以 自己的認知 分別事物的 對與錯,
“執著” 的人,相信 所選擇的事物是正確的,
“執著” 的人,以為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事實卻是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

對於 “執著” 的人來說,任何事物都可以 “執著”,不會因為 知 或 不知 而 “不” 執著。


“不” 執著 的人, 知道什麼是 執著,明白什麼是 不執著,理解什麼是 “不” 執著,
“不” 執著 的人, 能理解 執著的人 為何執著。也明白 有所為 有所不為,
“不” 執著 的人, 知道、明白、理解 “佛法” 所表達的 “無常”,知道、明白、理解 “執著” 就有 “”,
“不” 執著 的人, 知道、明白、理解 什麼是 有, 什麼是佛法所指的 “”,
“不” 執著 的人, 知道、明白、理解  “佛法” 所表達的 “無常” 和 “” 的 事實 與 真相,
“不” 執著 的人, 知道、明白、理解 “佛法” 所表達的 “不” 執著 ,
“不” 執著 的人,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任何事物 不會因為 不信 而改變 的 事實 與 真相,
“不” 執著 的人,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不會因為 知 或 不知 任何事物 是 與 否 而 執著 有、沒有,只是明智作出取捨,
“不” 執著 的人,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不” 執著 只是 “不” 執著, 並非 有沒有 或 是不是,

對於 “不” 執著 的人來說, 執著 是因為不知,既然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了 又何需 再執著 。


” 之所以揮之不去,是因為 不明白、 不理解, 執著,
佛法述說的是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 知道了 明白了 理解了 “四聖諦”,才能明白什麼是 應知、 應修、 應捨,
不知道、不明白 的人 才會在 “無常” 中尋 欲有、色有、無色有,
知道 、明白 、理解 的人,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不執著,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的人, 什麼都想知,什麼都想修,什麼都想要 包括 捨與不捨,
聰明並非智慧,若不懂 取捨,知的愈多,識的越廣,滿足於得失,也不過是在 十二因緣 裡 追逐 增添煩惱而已,也無法離 苦 解脫  而繼續輪迴六道,
智慧 是 懂得 取捨,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知道 不是 懂得,  明白 不是 悟,
悟是 知道 、明白 、理解 懂得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不” 執著 不是 “悟”,
“執著” 肯定 不能 “悟”。

雖然執著的原因很多很多,
簡單 或 嚴格來說 執著 是 不懂取捨  而已,
倘若 執著於法,取之予識,不懂取捨 則 不出因緣,難離輪迴,
只有 知道 、明白 、理解佛法,“不” 執著的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的 取捨,誰就能解脫,從 苦 中解脫,
如來只能指示你們道路。《法句》第二七六偈。

簡單 或 嚴格來說 “不” 執著 只是 懂取捨 ,“無” 執著 而已,
為何佛陀悟道了,明知無法教化所有的眾生,但還繼續普渡眾生至老死?
離苦、無苦 乃 慈悲行為, 之 有所為,因其官能尚未毀壞,五蕴尚存,攀緣難免,乃是人生 存在 的 事實 與 真相,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了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何必 執著 “有”  “沒有”,
無我、 無分別、 無私心、 無目的 的 慈悲行為,無執著 無因 無果 無作業 的 取而為之 而已,

為何慈悲的佛陀,還沒教化完所有的眾生,自己 卻 涅槃了,而 不是 繼續 的 輪迴 普渡眾生?
應捨而已,佛陀雖然慈悲,佛法也充滿智慧,但並非有佛陀佛法眾生就可解脫,
還是得靠眾生自己 懂得 “不” 執著的 知道 、明白 、理解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的 取捨,
眾生平等,有 誰 能 或 誰 不能,只有 懂 不懂得 取捨 而已,
誰懂得 “不” 執著的 知道 、明白 、理解佛法, 知 應知、 修 應修、 捨 應捨 的 取捨,誰就能解脫,從 苦 中解脫,
佛陀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有佛陀 有佛法 也無法教化所有的眾生,一切還是得靠眾生自己 懂得 “不” 執著 的 取捨,
執著就有 “有”,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無執著之 捨 ,又何須 執著 要 教化完所有的眾生?
“執著” 乃智者所不為,
不然 與 無明之眾生 為了這個 所以那樣 不懂取捨 之 “執著行為” 又有何不同?


人 只有 在 發現執著 的當兒才會明白 “不” 執著,
人 只有 “不” 執著 才能見到 執著 所帶來的問題,
“不” 執著的人 才能 知苦,見苦,離苦,


“執著” 乃 五蕴和合,無明緣起 的 形成,
執著就有 “”,
“執著” 是無明作決定,

“不” 執著乃 智慧 起,無明 滅,捨 的 體現,
“不” 執著 就 “滅”、“無”,
“不” 執著 是智慧的決定。


行為執著 是因為 無明,
既然 清楚 知道了 明白了 理解了,有是有,沒有是沒有,又何需 執著,
“不” 執著 不是 為了什麼 也並非 是 什麼, “無” 執著  而已, 又何來 執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7-2016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7-2016 02:21 PM 编辑


何為苦 ?
應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此名為重擔。此名為苦。

苦 非自作、非他作,
無明

何為無明 ?
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以此謂之無明

何為行?
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以此謂之行。
何故有行?緣何而有行?
無明故而有行、緣無明而有行。

何為識?
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以此謂之識。
何故有識?緣何而有識?
行故而有識,緣行而有識。

何為名色?
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四大種(堅地濕水暖火動風)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何故有名色?緣何而有名色?
識故而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何為六處?
此等有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以此謂之六處。
何故有六處?緣何而有六處?
名色故而有六處,緣名色而有六處。

何為觸?
有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以此謂之觸。
何故有觸?緣何而有觸?
六處故而有觸,緣六處而有觸。

何為受?
此等有六受身: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以此謂之受。
何故有受?緣何而有受?
觸故而有受,緣觸而有受。

何為愛?
此等有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以此謂之愛。
何故有愛?緣何而有愛?
受故而有愛,緣受而有愛。

何為取?
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以此謂之取。
何故有取?緣何而有取?
愛故而有取,緣愛而有取。

何為有?
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是以此謂之 有。
何故有 ? 緣何而有
取故而有 ,緣取而有

何為生?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出生、出產、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以此謂之生。
何故有生?緣何有生?
有故而有生,緣有而有生。

何為老死?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以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老與死,以此謂之老死。
何故有老死?緣何有老死?
生故而有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如是為全苦蘊之集。

何為生 ?
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全苦蘊之集。此謂生起

何為滅?
何故無老死?何滅而老死滅,
無生故無老死,生滅乃老死滅。

無何故無生?何滅乃生滅,
無有故無生,有滅乃生滅。

無何故無有?何滅乃有滅,
無取故無有,取滅乃有滅。

無何故無取?何滅乃取滅,
無愛故無取,愛滅乃取滅。

無何故無愛?何滅乃愛滅,
無受故無愛,受滅乃愛滅。

無何故無受?何滅乃受滅,
無觸故無受,觸滅乃受滅。

無何故無觸?何滅乃觸滅,
無六處故無觸,六處滅乃觸滅。

無何故無六處?何滅乃六處滅,
無名色故無六處,名色滅乃六處滅。

無何故無名色?何滅乃名色滅,
無識故無名色,識滅乃名色滅。

無何故無識?何滅乃識滅,
無行故無識,行滅乃識滅。

無何故無行?何滅乃行滅,
無無明故無行,無明滅乃行滅。

如是,此無明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識滅乃名色滅,名色滅乃六處滅,六處滅乃觸滅,觸滅乃受滅,受滅乃愛滅,愛滅乃取滅,取滅乃有滅,有滅乃生滅,生滅乃老死滅,如是此全苦蘊滅。

何為無常?
過去未來之 色、受、想、行、識 皆是 無常
依無常之 色、受、想、行、識 所生起之 因、緣 亦是 無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16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7-2016 02:27 PM 编辑

佛法訴說的一切,是為了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知道、明白、理解 什麼事物 導致厭離、無欲、寂滅、安寧、充分理解、覺悟、涅槃,
知道、明白、理解 什麼事物 不能 導致厭離、無欲、寂滅、安寧、充分理解、覺悟、涅槃,
辨別 取捨 什麼 會有什麼
清楚 知道了 明白了 理解了,不執著的取捨
佛陀悟道了,為何還繼續普渡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不執著而已,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難免會放不下,認為 繼續的普渡眾生才是慈悲。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事物的 事實 與 真相,難免會誤解,
誤解了,難免會 無常尋常,執著 “” 有,執著 “” 沒有,
誤解了,難免會 有什麼事物就要什麼,來者不拒,有何故而有何執著 五趣緣生與輪迴,執著 有,自然什麼都有,難免會擁有一切無常的事物,就是 無法 離苦

執著 則
執著 “ ”有、執著 “” 沒有,
有,沒有,
故而有 ,緣取而有
何為 ?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是以此謂之
執著於有故而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 故而有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五取蘊,
五取蘊 故而
無論執著 沒有,結果是一樣的,只有苦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故 無知於,此謂之無明
無明故而有行、緣無明而有行,故 有

執著 取,故有
何故有 ? 緣何而有
何故有生?緣何有生?
緣取有,緣有生,
故而有生,緣 而有生,此謂

執著 無明
執著 故而 無明生起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 無常 的 事實 與 真相,不執著。

“不” 執著 則無取,
無取 故無 有,
無 有 故無 欲有、色有、無色有,
無欲有、色有、無色有 故無 取蘊
五取蘊 為 苦,
無執著 則 無,
無五取蘊故 無
無取,無有,無取蘊 故 無

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 為 無明
知道、明白、理解 苦,苦集,苦滅,趣苦滅之道 的 事實 與 真相,故而無明滅,
無明滅 故而 苦蘊滅,
苦蘊滅 故而 緣滅,
緣滅 故而 生滅,
生滅 故而 不再輪迴,
無明滅,苦蘊滅,緣滅,生滅 不再輪迴,苦不再生起 故而 苦滅


執著 故 ,故而
執著 則 ,故 無苦
在於如何 取 與 捨,
何因 故而有 何果

無因無果
苦滅無苦
無苦 故而 離苦


覺得或認為 已知道、 已明白、 已理解 、 已不執著, 不是”,
知道故不知道,明白故不明白,理解故不理解,不執著故執著的分別,分別心 不是”。

”是 知道,明白,理解,不執著,
”是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之無常“有”之实质舍弃無分別心不執著沒有。

    佛陀说:
    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因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烦。《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之事物之無常,難免會深入 沒有 的輪迴深淵 不能自拔 而 無法離苦

佛陀說
    从前(早在为五位苦行者初次说法时)和现在,诸比丘,我只说苦和灭。《中部》第二二经

佛陀也曾经明确地教导大弟子伍巴离(Upàli,优婆离)尊者说:

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
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增支部 第七集 导师言教经》)


你們自己應當精進,如來只能指示你們道路。《法句》第二七六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8-2016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 “無常”,難免會不理解 “有”,
不明白 “緣起” “無常”,難免會執著 有,執著 沒有,
不理解 “緣起” “無常”,難免會執著去證明 有 是 沒有,執著去證明 沒有 是 有,執著去證明 有 還是 沒有,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無常”,難免會不理解 “有” 而執著 “是” 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有故有,沒有故沒有,非無非有,理解是有還是沒有,不惑不疑。

佛法訴說 “無常”,是為了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的 因 和 果,
不知道,難免會執著 有,
不明白,難免會執著 沒有,
不理解,難免會執著 有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 “無常”,知道 有故有,沒有故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 “無常”,明白 無常 不是什麼都有 也 不是什麼都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 “無常”,理解非無非有,明白無常不是 有沒有,知道 有 不是永恆的,有故有,沒有故沒有。


受到攻擊和傷害,該如何應對?
佛法訴說 “無常” “因果”,是為了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的 因 和 果,知苦離苦。
受到 攻擊和傷害 難免會有 “苦”,
攻擊和傷害是 “因”,“苦” 是 “果”,
有 “因” 故有 “果”。
佛法教導 知苦、見苦、滅苦。

受到攻擊和傷害,該如何應對?
受到” 也就是說已經發生了,已經發生了,這是 無法改變的事實,有故有。

佛法訴說 “無常”,是說任何事物都是物質或與非物質 在 攀緣 形成 非無非有,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是無常 的 緣起緣滅 現象。
有 “” 故有 “”,
受到攻擊傷害是 “”,受到攻擊和傷害後色身有 “痛苦” 是 “”,因果已形成,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色身有 “痛苦” 是事實,不能以為逃避就能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但這些都是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
當受到攻擊和傷害的那一霎那,在下一刻已經起了變化,
受到攻擊和傷害的是身,色身有觸故而有受,緣觸而有受,
感受到攻擊和傷害是 受取蘊覺得苦識取蘊
色、觸、受 和 識 是 無常 不斷起變化的,有故有,沒有故沒有。

何為觸?
有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以此謂之觸。
受到攻擊傷害的是身體,身體受到攻擊和傷害故而
當身體受到攻擊和傷害的這一刻,有色有 有身觸 ,有有故而有生,緣有而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有有 有觸 有緣 故而 色身有苦
下一刻若繼續受到攻擊和傷害,有故有,故而色身有苦。
下一刻若受到攻擊和傷害,有色有 身觸。有故有,故有色身,沒有故沒有,故無身觸 無緣 生苦,故而 有色身

何為受?
此等有六受身: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以此謂之受。
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色身到攻擊和傷害接觸緣生
當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的這一刻,有色有 有身觸 有傷害,故而 色有 有身觸所生之受,色身 有傷害故而有痛,緣有而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有色有 有身觸 有受 有傷害 有痛 有苦 有生, 故而色身有痛苦生起
下一刻若繼續受到攻擊和傷害,有故有,故而色身有痛苦生起。
下一刻若攻擊和傷害,有色有 無傷害 無身觸 無受 無痛有故有,故有色身,沒有故沒有,故無傷害 無身觸 無受 無痛 無緣生苦,故而 有色身 無痛無苦生起

何為識?
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以此謂之識。
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痛苦是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接觸所緣生,有行故而有識,感到痛是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行為的身識
當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的這一刻,有色有 有觸 有行(受到傷害的行為),故而 色有 有觸 有行故而有識,緣有而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有色有 有身觸 有受 有行 有識 有生, 故而身識感到色身有痛苦生起
下一刻若繼續受到攻擊和傷害,有故有,故而身識感到色身有痛苦生起。
下一刻若受到攻擊和傷害的行為,有色有 無傷害 無身觸 無受 無行 無痛 無生,有故有,故有色身,有身識。有身識是色身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故有身識。
沒有故沒有,故無傷害 無身觸 無受 無行 無痛 無緣生苦,無行故無識,色身 無 痛苦產生的識,故而 有色身 無痛無苦生起,也有無痛苦的身識


當凡夫身體受到攻擊和傷害後,繼續感到有痛,是因為
色身有 “痛”,是因為色身有 五取蕴,
色身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輪迴難免
當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色身有傷害 故 有觸有受有緣 故而 有痛苦生起。
當色身受到攻擊的傷害還存在,色身還有傷害 故 “色有” 有傷有受有緣 故而色身 還有痛生起,有故有,故而 色身 有痛,這是事實,這痛不是 妄想、空、沒有、不存在 的 幻覺。
痛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現象,非無非有,色身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輪迴難免,色身有傷有輪迴 故而重複有痛生起 直至色身 不再有傷 故 無受 無緣 才不再有痛生起。


當身體受到攻擊和傷害後,色身不再有傷痛,凡夫繼續覺得苦,是因為
凡夫執著之前色身受到攻擊和傷害的行為所產生的,凡夫故而認為有苦。
色身不再有傷痛,有故有,故 有色有 無傷痛 無受 無生,沒有故沒有,故無苦。
身體有身識 無痛 無受 無生,有故有,沒有故沒有,故有色身 有身識 無苦。
色身不再有傷痛,身識無苦,凡夫執著於識,凡夫不知道執著的苦是身識之前產生之識,執著則有有故凡夫覺得有苦,
不再有傷的是身體,
無痛的是色身,
感覺無痛的是身識,
記得有痛的是身識之前產生之識,
覺得有苦的是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緣起” “無常” 的凡夫不知道記得有痛的只是身識之前產生之識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緣起” “無常” 難免會 貪執無常的 常、愛取無常之 常 故有 顛倒妄想 故而色身無痛的凡夫 是 妄想認為 無痛的色身有痛 無苦的色身有苦,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執著則有有,有故有,故有苦,
知道、明白、理解、不執著,不執著則無,沒有故沒有,故無苦,
故而知道、明白、理解 色身無痛 身識無苦 凡夫也無苦。

凡夫為何認為色身是我

凡夫認為色身 是 常、恆 的的 “我”,色身 是我的身體,
凡夫不明白 “緣起” “無常”,難免會認為色身是 我,色身有傷害 有痛有苦 故而 認為是 我 在受苦。
事實色身是 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 形成 非無非有,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是無常的,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並非是凡夫所認為的 有 常、恆 不變的 “我” 或 是我的身體。
凡夫看到存在的色身卻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色身 是 “緣起” “無常” 非無非有的現象,貪愛導致 意識 誤解 而產生顛倒妄想 誤認無常的色身 是 有常、恆 的 “我的身體”,誤以為 “色身” 是我。
凡夫不明白 “緣起” “無常”,難免會認為色身是我的身體,色身就是 我,
凡夫色身有傷害 有痛有苦 故而 認為是 我的身體 有傷害,我 在受苦。
凡夫貪執無常、愛無常之 ,意識就會有顛倒妄想,
凡夫顛倒的意識,認為 非 常、恆 的 色身 是 常、恆 的身體,認為身體是我的,意識顛倒才認為是有 “”。
事實上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 非無非有 的 色身 有傷害,
事實上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 非無非有 的 身識 感到有傷害,
事實色身與身識是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 非我,非我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佛法訴說【無我】是說在色身的一切並凡夫所認為的 是我、是我的

也就是說出現在色身的一切現象(例如痛苦),這些現象 只是 色身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 形成 非無非有,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緣起緣滅的現象 並非 是我(痛苦),並非 是我的(身體痛苦)。
色身 有 色受想行識 有攀緣 故 有痛有苦。  
色受想行識 皆是 無我 故 無凡夫所認為的 是我(在受苦 )、是我的(身體痛苦)。
色身 有 色受想行識 有攀緣 故 有痛有苦。色受想行識 皆是 無我 故 無凡夫所認為的 是我(在受苦 )、是我的(身體痛苦)。
身體受傷故有痛有苦,認為 我有痛,有我在受苦,這是因為凡夫不知道色身 無我,意識顛倒妄想,貪執無常的 常、愛取無常之 常,認為無常的色身是是我有我 故而 凡夫認為是有我的身體(在受苦 )。

何為顛倒妄想?
貪愛顛倒妄想
有貪愛故有執取,
有執取故有執著,
凡夫貪愛「常」有、因貪愛顛倒無常 想在無常尋「」欲執取無常之,以此謂之 顛倒
有執著無常執取,以此謂之 妄想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緣起” “無常”,因貪愛 故 顛倒無常 妄想尋「常」欲執取無常之常,以此謂之 顛倒妄想。

過去未來之皆是【無我】
【無我】並不是說 色身 有沒有 我,
正確來說 色身 是 有 色受想行識 五蕴存在攀緣 形成 非無非有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是無常的,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 有常、恆 的 “身體” 也 有常、恆 的 “”。
【無我】是指
色身 “” 凡夫所認為 有常、恆 的 “身體” 也 “” 凡夫所認為 有常、恆 的 “”。是謂【無我】。
色受想行識 皆是 緣起緣滅,非無非有,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是無常的,皆是【無我】,
過去未來之色 皆 “” 凡夫所認為的 有我、是我、是我的(什麼什麼。。。? )。
過去未來之色受想行識 皆 “” 凡夫所認為的 有我、是我、是我的(什麼什麼。。。? )。

“無” 凡夫所認為 有我、是我、是我的(什麼什麼。。。? )是謂【無我】。

佛法訴說【無我】是要讓凡夫明白色受想行識並非是 自己一直所認為的 有常、恆 的 “我”、是我、是我的什麼什麼。。。? )。
佛法訴說【無我】是要讓凡夫明白,凡夫認為有我,事實是因為凡夫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緣起” “無常” 而引起的顛倒妄想。
佛法訴說【無我】是要讓凡夫明白 無 這個【有常、恆 的 “我”】,並非要眾生去證實 有沒有【無我】。
佛法訴說【無我】是要讓凡夫明白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無常,難免會誤解。誤解了,難免會貪愛,貪愛就會 無常尋常。無常尋常就是顛倒,顛倒無常故而妄想有我。

無我者 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難免會執著有、執著沒有、執著有沒有。

面對攻擊和傷害,又該如何應對?
“面對” 也就是說還沒發生,還沒發生的事,知道、明白、理解 因 和 果,如何 取捨 就 能夠 改變 “因” 故而能夠決定 “果”。

佛法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的 因和果 後 知苦見苦滅苦 並非要眾生去證實 有沒有。

有因故有果,
有因故有果 故 無需 想 要 有 或 擁有,
有因故有果,有故有,知道、明白、理解 有善行故有福報,無需 想 要 有 或 擁有也會有。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難免會誤解,
誤解了自然會 高興、沉迷、喜歡妄想能夠擁有,執著有沒有擁有
自己 高興、沉迷、喜歡 妄想 要 擁有,也 鼓勵 其他眾生一齊妄想無常尋常 要 擁有,
誤解了,因貪愛生顛倒妄想,顛倒無常 想在無常尋「」欲執取無常之常,不知苦也不見苦,不但自己 迷失 也 鼓勵 其他無明眾生一齊沉迷在 無常 的苦海裡妄想執取 “有”,結果是一齊迷失难见 “有” 之实质舍弃而無法離
佛陀曾说:
    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因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 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

佛法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什麼是苦,
佛法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為何會苦,
佛法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因 和 果 就知道、明白、理解如何滅苦,不是要眾生去找尋有沒有。

佛法訴說 “無常” “緣起” “因” “果”,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的 因 和 果。
佛法是讓眾生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 事實真相 與 辨別 取捨 的 因 和 果 而 滅苦離苦,不是要眾生執著去證明有沒有 或 擁有。

知道、明白、理解 “無常” “緣起” “因” “果”,
知道人間一切是 無常,不執著有,
明白人間一切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的,非無非有,不執著有沒有,
理解人間一切 緣起緣滅,有故有,沒有故沒有,不惑不疑,無有無生無滅。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無常” “緣起” “因” “果”,
不知道人間一切是 無常,故相信有,相信沒有,
不明白人間一切是 非無非有,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因愛故執取有,有貪故執取沒有,
不理解人間一切是 緣起緣滅,有故有,沒有故沒有,故難免會惑疑,惑疑到底是 有 還是 沒有?
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理解 “無常” “緣起” “因” “果”,難免會執著證明 有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 事物的事實真相 和 因果,懂得辨別 懂得取捨 就 能夠 不惑不疑 決定結果

結果如何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只是那麼一點。

知得太少 難免 不知道 執著,
知得太多 難免 執著不知道。

依正慧 知應知、 修應修、 捨應捨,無我無苦


何為正見 ?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是為正見
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
依止於之兩[極端]。是為正見
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如是乃正見。

此世間多為方便所囚、計、取著。
聖弟子計使、取著於此心之依處,不囚於 “予是我” ,無著、無住,
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如是乃正見


觀無常之色為無常者,則得正見。
觀無常之受為無常者,則得正見。
觀無常之想為無常者,則得正見。
觀無常之行為無常者,則得正見。
觀無常之識為無常者,則得正見。


對四聖諦、如實觀時,為正見。


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是。此名之為正見。


    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


簡而言之,知苦見苦,依中道不極端,是為正見。


佛法訴說 “有”,並非是 “擁有”,
佛法訴說 “沒有”,並非是 “無”,
佛法訴說 “捨”,並非是什麼都 “沒有”。
人之所以有苦,是因為不知道執著自己所認為有沒有 的一切,
凡夫不知道自己所執著的一切,事實是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是無常的,是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
知道一切的事實是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是無常的,是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卻還執著有沒有,是因為不明白 有故有,沒有故沒有,
明白一切的事實是 有故有,沒有故沒有,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是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卻還執著有沒有,是因為不理解 “無常” 是 非無非有,
理解一切的事實是 “無常” 是 非無非有,有故有,沒有故沒有,是 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是物質與非物質 緣起緣滅 的現象,卻還執著有沒有,是因為貪愛
因貪愛生顛倒妄想 顛倒無常 妄想尋「」欲執取無常之常,妄想認為能夠,執著有沒有

知道故不惑疑,
明白故不貪愛,
理解故不執著 “有”,不執著 “沒有”,
知道明白理解一切非無非有,
知道明白理解,故有沒有故沒有

佛法是讓無明眾生知道明白理解
佛法是指導凡夫如何 知苦、見苦、滅苦,
佛法是教導 知應知,修應修,捨應捨,
佛法並非是要人找尋證明擁有,也不是要人去找尋證明沒有,
人們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難免會失望認為佛法什麼都不能擁有。

難怪佛陀說
   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因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烦。  《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16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6-8-2016 12:05 PM 编辑



知道 “緣起” 明白 “無常” 就能理解一切 “有” 是緣起緣滅,有故有,沒有故沒有,非無非有,
不知道 “無常” 故無法明白 “有”,難免會無常尋常執著有,
執著 “有” 就有 “我”,
執著 “我” 就有 “我的”,
執著 “我的” 就有 “我的南北”,
執著 “我的南北” 就有 “我的南北大小”,
執著 “我的南北大小” 就有 “我的南北大小佛法”,
執著 “我的南北大小佛法” 之 妄想 來自 不知道 “緣起” 不明白 “無常” 不理解 “佛法” 意識顛倒 而生起的。

明白 佛法所指的 執著故有 “有”。理解 有故有,沒有故沒有,非無非有 故 “無” 分別心,
不明白 故 執著有 故而 有分別心,
不知道 有分別心 故 難免會去分對錯,
不理解 對錯 故 難免會顛倒,
顛倒了 故而 認為 “我的南北大小佛法” 是對的。
認為有 “我的南北大小佛法” 是因為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佛法” 無常無我 故 “無” 分別心,非無非有,非 “我”,非 “我的”。

明白 貪愛 故生 顛倒妄想,就能理解顛倒妄想故會有 “有”,有 “我”,有 “分別心”,
不明白 貪愛 故有 執著 我的 分別心,
不明白 貪愛 就會 執著 有
我的你的,
原始的現代的,
南的北的,
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對的錯的,是的不是的,有的沒有的,沒完沒了的。。。。。分別。
明白貪愛理解 “有” 捨棄不需要的,不執著 是不是有沒有。

佛法是讓人知道明白理解自己一直認為有的 “有”,其實只是意識顛倒,妄想而認為有的,事實一切只是緣起緣滅,非無非有無常的現象而已,
眾生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難免不自覺想要 掌握 爭取 擁有 保護 留存 這些緣起緣滅 非無非有 的無常現象。

法【無常】【無我】
貪愛的眾生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法【無常】,
眾生貪愛執著有,不理解無常故顛倒妄想有 “有” 故有南北大小,不理解法故定義南北大小是佛教,
眾生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事實真相故難免會自己下定義,
眾生不理解無常無我,貪愛生顛倒妄想故而妄想有我,故而有我的你的南北大小佛教,
眾生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事實真相故有分別心,
眾生有分別心故分對錯,有對有錯故 你有你的佛法 我有我的佛教,


顛倒的南北眾生 故 有大小,有看法,有我的佛法,有我們的佛教,以南北大小佛教自稱為傲,擁有為豪,
顛倒的南北眾生有分別心,故對錯有分,
顛倒的南北眾生有對錯有分別心故以我的佛法指正你的大小看法,
顛倒的南北眾生無法用大小的看法辯駁佛法的指正,
顛倒的南北眾生只能以我們的佛法反駁大小的指責,
顛倒的南北眾生執著大小看法,貪愛我,不捨我們的,
執著故而有苦,貪愛故而生顛倒妄想,不捨故而無法離苦,妄想無常尋常故而無法解脫。


我的佛法我們的佛教,習修了,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獄,人人高兴、沉迷、喜欢擁有繼續的輪迴,
【無常】【無我】的 佛法習修了,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離苦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5-2018 10:29 AM 编辑

你抓到了嗎?

悉达多與所有路人凡夫一樣,
眼动,心动,手动,毫無分別
都是從一出生就手腳亂抓,
不只愛抓也愛
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无" "有",
雖然 抓不到 “無” 也抓不到 “有”,卻妄想擁有,還貪心的偷偷想 “有沒有”。

悉达多覺得所有人都一樣平等無分別,
路人凡夫卻認為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有高有低有大有小為了方便還會分南北,
雖然 悉达多與所有路人凡夫一樣 眼动,心动,手动,有妄想擁有
悉达多 知道,明白,理解 "无" "有" ,捨棄了一切執著 結果悉达多 得到智慧 故而 冷静、寂灭、涅槃離苦解脫 成佛
路人凡夫   眼动,心动,手动,有妄想擁有,卻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 ""
執著 抓 "" ,執著 有沒有”,執著 妄想 擁有,結果是南北大小路人凡夫都在抓 抓 抓 抓 抓 抓 抓 抓 抓

上天下地一世又一世的抓,繼續抓了兩千多年,
結果,抓到了什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9-2016 01:37 PM 编辑


悉达多捨棄了路人凡夫所擁有的一切,明白 有故有,沒有故沒有,無分別心,不執著,故能 寂灭、涅槃離苦解脫 成佛。
路人凡夫擁有悉达多捨棄了的一切,因為有 故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 故而 繼續輪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9-2016 01:39 PM 编辑



有人因為 ” 找到了 “有我”,所以認為這是一件令人值得 高兴、沉迷、喜欢及快乐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16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兩千多年前,【法】“無常” “無我”。

佛陀入滅後,第一次結集,
把一塊泥捏一個你,留下內容使我長憶,
再用一塊塑一個我,常陪君旁永伴君側,
【法】從此 “” 了,“” 也有了,過後你我開始分別各奔東西,

過了約百年,第二次再結集,
將咱倆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重新和泥重新再做,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調和後分別南北的【法】因為 “我”  “我們的” 共同擁有之 沉迷、高兴、喜欢,故從此以後 即难【法】之缘起,亦难诸缘起法之寂静、“” 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只能一起執著官能看【法】

當下
從今以後可以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
路人凡夫因為【法】”之实质無法舍弃妄想的 ” 終於找到了!

然而【法】也因 “有” “而滅,剩下的只是我們的凡夫看法繼續去尋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6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业?


以下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
巴利文的 “业”,按字义讲,意为“行为”或“做法”,但不是所有行为都作为业来考量。例如头发和指甲的生长以及饮食的消化,都是一种动作,但不是业。有反射作用的也不是业,而是活动,没有道德意义。


    “诸比丘,我说行是业。”[xvi]《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是佛陀对业下的定义。行是心所,来自行蕴之中的心理作用。因此,行是构成“个体”的五蕴之一。业是行为或种子,果是所知道的异熟果。人有了意识,就由行为、语言和思想[xvii]《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行动来表现。这些意识作用,可能是善或者恶。所以根据行动的结果,它们可能是善的,或者是不善的,或者是无记、中性的。这种行动与反应无止境的作用,因和果,种子和果实,永远继续不断地运动,就叫做“转生”,即身心现象存在过程中相续不断的变化──亦即我们所说的轮回。


    这很清楚,业是意识作用,是一种力量。此力量源于三种形式的爱欲:官能享受的爱欲,生存的有爱和断灭的非有爱。人有了意识,就通过身、语、意活动的表现,在行动中带来反应。爱欲产生行为,行为又产生结果,而带来新欲望和新的欲爱。这种因和果、行动和反应的过程是自然规律。规律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授与者。外力或上帝惩罚恶行和奖励善行,在佛教思想中,是没有它的位置的。人总是经常在起变化的,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完全是依靠他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不依靠别的什么。“这只是扩展在道德领域内力量维持的普遍自然规律。”
    行为如何产生反应?因如何产生果?种子如何生长成幼苗?这不需要很多科学知识就能懂得。但是这种业力,这些意志的行为,在此生消亡之后,如何在未来生中结果,则是很难掌握的。根据佛教教义,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果,但出生以前,业是独立存在的,因而业和转生是携手并进的。循业转生是必然的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懂得佛教“业”的意义,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人的行动不自由,不是由动机决定的哲学论点。这种动机被认为是代理意志的外力,或先由上帝决定的。佛陀既不赞成说一切法的发生是固定不变、不可避免的论点(这是严格的宿命论),也不赞成无因生的说法。


    “众生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他们的行为是他们出生的孕育处。”[xix]《中部》第一三五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变得好一些,重新改造各人自己,从罪恶中获得解脱。但是应当记住,按照佛教所说,不是每一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过去的行为。在佛陀时代,诸学派中如尼乾子等,就坚持这样的观点,即不论自体经历的是什么,是快乐的或不快乐的,或者是非快乐非不快乐的,都得由于过去的业力[xx]《增支部》第一卷第一七三页。但是佛陀拒绝这种排他性的宿作因理论,认为那是不合理的。许多事情是我们现生的行为和外力原因的结果
    人们可以用询问的心情提问:假如没有常住灵魂或自我转世,那在轮回中出生的是什么?答复是:没有常存发生的实体自我转世。任何相续不断的事物,认为它没有变化,那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里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是五蕴的作用。这,我们早就讨论过了。[xxi]或者是身心的作用,此种作用只是能量。它们从来没有在前后两刹那中是相同的。在身心结合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常存的东西。长大的成年人,既非原来的儿童,亦非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只有一种相续不断的关系。身心的结合或精神和物质的能量,死时是不会失去的。因为没有力量或能量会失去。它经历变化,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复位,重新组合,这就叫做轮回或转生。
    业有是能量,在现生之外,成为未来无止境的生命相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东西从一次生命过渡到另一次生命。它只是一种相续不断的动势。有情在这里死去,在他处投生,既非同一人,亦非完全不同的另一人。[xxii]《弥兰王问经》(Milindapanha)。
    识在临终时的最后一刹那,属于前一生命,以临终识为缘,立即生起下一刹那的现生识。这叫做结生识。同样,以此生最后一刹那的思维为缘,生起下一刹那思维。[xxiii] 缘起公式的第三支。识以这样的方法生起又熄灭,旧识让位于新识。就这样,此识长期相续不断,直到生命熄灭为止。生命是识的一种形式──希望生活,希望相续不断。


    第三因素即结生识。必须清楚地理解,这个结生识并非我或灵魂或自我实体受善恶业报。[xxv]这种见解在《中部》第三八经中讨论。识也是由缘生的,离开缘,没有识生起。


佛法是让我们清楚知道明白理解【业】是怎么一回事,
    因此,在佛教教义中,我们应当尽力理解业果的真实意义。
    知道我们的行为对善恶果报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知道善恶如何感果这可以,但我们不应有贪心去执著它。正确理解业力及其如何起作用,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正直和富于同情心的人。(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


所以拥有【业】并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说: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槃。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一段佛陀证悟后所说的话。
这才是值得庆幸。

拥有【业】不管是善或恶,虽有差异却毫无分别,
就像井里的青蛙,互相比较我的井水是矿泉山水,比你的浑浊污水好太多了!
事实却同是苦海沦落人,真相是一样走不出轮回的魔掌,有何值得庆幸?
如果你是佛陀,你会鼓励大家如集邮般收集【业】,还是教导知苦见苦灭苦离苦解脱?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會產生許多問題。

知苦才能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見苦才能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
知苦、見苦、才能滅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6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10-2016 01:15 PM 编辑

如果说人人都【悟】了,没有人会相信。

这是因为大家都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什么是【悟】?什么是【佛】?【佛】到底【悟】了什么?

開【悟】,覺【悟】。
【悟】就是 知道了明白了理解了。

【覺悟】了 就是完全清楚知道了明白了理解了四真谛、戒定慧、十二因缘之事实与真相之后终于想通了。
乔答摩悉达多在觉悟後对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说法中,他说:
    只要我之知识对此四真谛、三阶段与十二方面之真实观察不完全清楚,我就不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但当我之知识对四真谛清楚时,然后我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xvi]《大品》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什麼是【四真谛】?

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
是為【四真谛】

其實 開悟容易,【覺悟】也不難,難在【覺】悟。

為何说人人都【悟】了,为何没有人会相信?

舉個例子

有沒有人會對面前堅硬实重的物體一腳踢過去,為什麼?
事实是沒經驗的人才會一腳踢過去,
但只要有了經驗,知道了,就不會再重複如此行為,
这是因為
人人都知道一腳踢過去會痛苦,這是知【苦】。
明白如果重複如此行為就會再受到痛苦,这是见【苦】。
因為理解了這種行為的前因後果所以智慧生起決定不要再犯。这是灭【苦】。
这是人人都有的 知【苦】见【苦】灭【苦】智慧,只要保持这智慧決定不再犯就【无苦】

所以 開悟容易,覺悟也不難,

一件事情如果不曾有人知道,想要了解就不容易,如果已經有人知道再把方法說出來,其他人只要照著方法,一样也能办到。

覺悟不難,只要跟隨佛陀走過的腳步,同樣也可以,人人之所以不悟,不是无智慧,而是因為執著而不知,佛陀發現一切現象存在的性質是苦,如果能夠覺悟不再執著,只要把執著放下,苦就不存在,放下不是放棄而是面對現實不再執著,如果執著,就會產生問題,有問題就有苦惱,面對問題解決了自然不會有苦惱,如問題解決不了而不面對現實,執著的不放下問題,苦就一直存在,問題也解決不了,如果面對現實知道問題解決不了而把問題放下,苦就不再有了,只有不再執著的面對一切現實,自然能夠領悟了。

為何乔答摩悉达多能【覺悟】?

因为乔答摩悉达多
    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说: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槃。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
乔答摩悉达多在觉悟後对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说法中,他说:
    只要我之知识对此四真谛、三阶段与十二方面之真实观察不完全清楚,我就不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但当我之知识对四真谛清楚时,然后我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xvi]《大品》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这就是乔答摩悉达多觉悟的事实。

什么是涅槃?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
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对第三真谛解释说:
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息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ii]《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
在舍利弗的谈话中,有“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的话。[v]《中部》第二八经。
虽然这种界说未提及涅槃,但“完全息灭爱欲”是包含着涅槃的。此在他处,佛陀说得很清楚。
他答复一位神人说:“舍弃爱欲是涅槃。”   [iv]《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九页。
“罗陀,爱尽实即涅槃。”[iii]《相应部》第三卷第一九O页。

雖然 開悟容易,覺悟也不難,為何我們【悟】了卻不發覺?也没有人会相信?

这是因為我们虽然人人有【悟】的智慧,但因为【无明】,所以事实在面前也视而不见不【覺】,
为何 【无明】会导致事实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
因为 【无明】就是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四真諦】,
什麼是【四真谛】?
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是為【四真谛】
因为 【无明】不知苦也不见苦,所以当【】在面前见不到也不發覺,这不是 “是不是【苦】”,也不是“有没有【苦】”的问题,而是“不知【苦】【不知】又如何能發覺?
这是【悟】了卻【不知】的事实与真相。

知苦才能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不知苦,就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也【不知】什么是【苦】,只知道一腳踢過去會觉得痛。
不見苦,就【不知】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見】不到【苦】因,只能明白到如果重複如此行為就會感受痛苦
我们虽然明白這種行為的後果所以決定不要再犯,却因为【不知】苦不见苦的【无明】,也因为【无明】不知苦不见苦,所以虽然【苦】的真相就在面前也无法见也【不知】【苦】,因为【不知】真相,所以只能选择相信自己 “看到的”、 “聽到的”、 “感覺到的”、 “感受到的” 、 “自以為是的”、憑 “主觀”或 “自下定義的”,只會認同符合自己意願的表面【结果】而见不到【真相】,所以答案不是知道明白 是不是【悟】,而是选择相信不相信 是不是【悟】,而所以才无法辨别是否【悟】了。
这就是【悟】了卻【不知】的事实与真相。

乔答摩悉达多
    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说: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槃。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是如此而觉悟的!
    只要我之知识对此四真谛、三阶段与十二方面之真实观察不完全清楚,我就不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但当我之知识对四真谛清楚时,然后我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xvi]《大品》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这是佛陀为觉悟所下的定义。

现在人人见到面前堅硬实重的物體都不会再一腳踢過去,是因为人人【悟】了,都有知【苦】见【苦】灭【苦】智慧
虽然我们都有【悟】智慧,之所以无法觉悟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无明】蒙蔽了,因为【无明】所以不知什么是,所以有也见不到,不知不觉只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所以【悟】的真相在面前我们也一无所知
我们只是执著【以】 “看到的”、 “聽到的”、 “感覺到的”、 “感受到的” 、 “自以為是的”、憑 “主觀”或 “自下定義的”,只會認同 “符合自己意願的”当作【有无】的事实,再以【有无】作为选择标准,才决定相信不相信
我们只相信自己知道的事实,认为【我】已知道明白理解了【觉悟】标准是什么。
事实上【悟】【真相】是怎么一回事都无法辨别,【真相】是什么都【不知】,如何能知道人人【悟】了的事实?什么都【不知】又如何能【觉】【悟】呢?
所以只能用分别心区分 这个多 那个少 来衡量支持决定 是不是【有无】【悟】的事实 再 选择相信不相信

知道懂得辨别才知道什么是应知,知道【悟】才知道什么应修,什么应舍。
不懂得辨别,是因为不懂【佛法】,
不明白【佛法】就无法知道【执著】,
【执著】的我们因为不懂得辨别所以才会把一些自己 不知道 不明白 不理解 的事情当作【佛法】,事实是因为我们听到人人都这样说,而不是因为我们见到了【佛法】的真相。
只有【不执著】【有】【没有】【实质】才能【见】到苦的背后之【真相】
知道明白理解【苦】【真相】,才能见到【苦】【无】执著才能【灭苦】
知道明白理解了,【不执著】自然就【悟】了,
知道真相,【无】执著,苦【灭】了,自然就【觉悟】了。
这是事实。

【悟】与 没【悟】和不【悟】的差异是
【悟】是 知道明白理解。
没【悟】是 不知。
不【悟】是 以为知道,事实是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苦】,所以无法见到真相。

【覺悟】与 没【覺悟】的差异是
【覺悟】是 知道真相,无执著。
还没【覺悟】是 不知、执著。

【覺悟】与 圆满【覺悟】的差异是
【覺悟】是 知道真相,无执著。
圆满【覺悟】是 知道真相,无执著,面对任何事物时智慧和先见在心中生起,不再有“有”。

事实 会因 知不知道 明不明白 理解不理解 而改变,
真相 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有不同的标准,不管你 知不知道,明不明白,理解不理解,相信不相信,是不是,有没有。
真相 只是 真相

【四真谛】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
这是真相。

知苦才能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見苦才能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
知苦、見苦、才能滅苦。
这是真相。

知道“緣起” “無常”才能知苦
明白“緣起” “無常”才能见苦
理解“緣起” “無常”才能滅苦

    只要我之知识对此四真谛、三阶段与十二方面之真实观察不完全清楚,我就不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但当我之知识对四真谛清楚时,然后我说我已在世间证得无上菩提。[xvi]《大品》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覺悟】了 就是完全清楚知道了明白了理解了事实与真相,知苦、見苦、滅苦,这是知应知,再 修应修、舍应舍,不再有“”,就 圆满【覺悟】【佛】了。
这是成【佛】的真相。

以下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所說的
    下面是《迦罗摩经》的概要:
    羁舍子是乔萨罗王国一个小镇,该镇居民被称为迦罗摩人。他们听说佛陀来到了他们镇上,就到佛处请求开示,说:
    世尊,有些行者与婆罗门来到羁舍子,依自所见,为人宣说;但其他人则亦依自所见予以谴责、诋毁、贬斥。另一些行者与婆罗门来到羁舍子,亦复如是。世尊,我等犹豫,怀疑难决,彼等所说,谁真谁伪?
    善哉,诸迦罗摩,汝等对值得怀疑之事生起疑心,怀疑正确。来,诸迦罗摩,不要被流言或传统所引,不要被传闻动摇,不要被典籍所误,不要只是推论,不要只在表面,不要因某种被称赞之理论所影响,不要被似有可能所引,不要考虑“此行者是我等之师。”但是,诸迦罗摩,汝等当自知,此等事于身心有害,此等事应受非难,无益。确实,汝等即应拒绝……。
    汝等自知,“此等事于身心有益,无可非难,有益。”汝等应即接受并遵守。


    接着佛陀这样问他们:
──现在汝等作何想?诸迦罗摩啊!有人起贪、嗔、痴,于彼有益抑有损?应与非难抑不应非难?
──世尊,于彼有损,应非难。
──现在,诸迦罗摩,有人无贪、无嗔、无痴,汝等作何想?此无贪、无嗔、无痴于彼有益抑有损?应非难抑不应非难?
──世尊,于彼有益,不应非难。
──如是,诸迦罗摩,我现在对汝等所说,亦复如是。汝等不要被报导所引
──盲从。此即为我要说之理由。[xii]《增支部》第一卷第一八八页第六五经。参看《增支部》第一卷第六六经和《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九三《拔提经》(Bhadiya-sutta)。


──现在,若如此,并保存此,汝等是否会说:“我等尊敬佛陀,由是我等尊重彼之教导?”
──不,世尊。
──众弟子啊!汝等肯定之事,只是汝等承认、见到与掌握之事否?
──是,世尊。[xiii]《中部》第四七经。

佛法是讓人们知道明白理解。
【信】了,难免不知贪爱会导致顛倒生妄想,应该戒取弃舍的却痴迷般顛倒兼收并蓄,还妄想他人为同好,不时公布共享,更【不知】愈陷愈深苦海之真相。
因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而 误【信】了,就无法知道贪爱的确會產生 許多 許多 許多 許多的問題,当然包括“【我】相信我已知道明白理解了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
如果结果是这样,佛陀也无能为力,
    婆罗门,有涅磐,有到达涅磐之道,有我作导师。但我有些弟子,经我忠告与指点,证得不变之涅磐,有些则未证得。婆罗门,于此事中,我能何所为?婆罗门,道路指示者是如来。[xi]《中部》第三卷第五五、五六页。

以下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所說的
    只要求解脱而自己却不努力的人,是无人能够批准他解脱的。别人对我们可能间接地帮一点忙,但是无上自由的获得,只能通过自己来实现。对真谛的领悟,也是如此。只有毫无障碍地自由思考自己问题的人,才能自我证悟,每个人应当作出适当的努力,打碎束缚自己的枷锁,通过坚持、努力和智慧,从枷锁中赢得自由解脱。佛陀警告弟子们,反对将负担转移到外界力量救世主、上帝或梵天,指示他们分析研究的方法,建议他们为发展内在的力量和品德而精进不息。他说:
    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iii]《中部》第三八经。
    自己是你们的皈依处,还有别的什么人能作你们的皈依处呢?[ii]《法句》第一六零偈。

佛陀說
    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
但此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
因同时代之人 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
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烦。  《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


诸比丘,通过如实了知事实真象──四真谛,如来被称为阿罗汉──圆觉者。[vii]《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三页。
这才是应该好好学习之事。


如果不知什么是【佛】,也不知什么是【佛法】,建议去看看【佛陀的古道】这本书
http://dhamma.sutta.org/books/ysfj/The_Buddhas_Path_04.htm
或许这本书不能让人人【获利益】,但至少能让您知道一点点事实与真相。
虽然书里没有人人最爱和想要拥有的东西,倒霉一点的说不定还会舍弃人生一切辛苦得来的珍贵财富变得和佛陀一样除了智慧便一无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1-2016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無常】
故 知道、明白、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知道、明白、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故 知道、明白、理解,
有、彼有、生、彼生、無、彼無、滅、彼滅,
故 不執著 有沒有。

【不】執著 有,【不】執著 無
【無】【所】執著,
【無】執著
【      】這個(執著)。

所以  
【不是】有沒有【彼有】【也不是】有沒有【彼無】,
【不是】有沒有【有】【更不是】有沒有【無】,
當然也不是
【有沒有執著】(什麼什麼【彼有】【彼無】【有】【無】),
更不是
(【有沒有執著】什麼什麼【彼有】【彼無】【有】【無】)【有沒有】
只是【      】這個(執著)而已。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無常】
故 知道、明白、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知道、明白、理解,
有就是有,無就是無,生就是生,滅就是滅,
彼有就是彼有,彼無就是彼無,
執著就是執著,不執著就是不執著,
有執著就是有執著,無執著就是無執著。
清清楚楚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是什麼【緣起】
【無常】是什麼【無常】
【有】就是【有】
【無】就是【無】
【空】就是【空】
【生】就是【生】
【滅】就是【滅】
【      】就是【      】
不會顛倒,
不會有也看不見,變成一無所有,
也不會無常尋常,妄想無中生有,
只是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無我】是【無我】,
【      】【      】
知道、明白、理解,
不會想在【無】裡尋找【有】,
不會想在【有】裡尋找【無】,
不會想在【無我】裡尋找【無我】,
不會想在【無我】裡尋找【      】
更不會想在【      】尋找【無我】。
而是 清楚 知道、明白、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執著。

執著的人看了難免會生起
無數念頭
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有觸故而有 受,緣觸而有 受。
有取故而有 有,緣取而有 有,
有有故而有 生,緣有而有 生。
有受、有取、有有、有生,
只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也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故而執著也不知。

不執著的人看了自然會
微笑不語
不是因為 知道、明白、理解。
而是 選取 不執著。
故有受、有取、有有、有生。

有受、有取、有有、有生,
只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也因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故而執著了選取也不知。

其他的人看了
知道、明白、理解,
【緣起】【無常】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知道、明白、理解,
不惑不疑,自然【無】【所】執著。
之所以沉默不語
因為【      】(受)【      】(取)【      】(執著)。

這是 執著、不執著、無執著 之間的差異。

執著或不執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問題是許多人自己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自然會產生許多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6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执着】,
不等于【不执着】。

【無执着】也是种【执着】。

【中道】的左边是执着】,
【中道】的右边是無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6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法归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1-2016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1-11-2016 02:12 PM
【不要太】【执着】,
不等于【不执着】。

【無执着】也是种【执着】。

【中道】的左边是【执着】,
【中道】的右边是【無执着】。

【不要太】【执着】,
不等于【不执着】。
是的,只是选择而已,
凡是 不要 都是【执着】

【無执着】也是种【执着】。
为何你会认为【無执着】也是种【执着】

【中道】的左边是【执着】,
【中道】的右边是【無执着】。
为何你会这样认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2-2024 11:37 PM , Processed in 0.18449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