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佳礼编辑 于 26-3-2015 11:06 AM 编辑
李光耀与世长辞后,马来西亚华裔读者在网上对他歌功颂德的留言和赞美多得让我有身在北韩的错觉。
例如尊孔独中校长潘永强在NTV7华语新闻的访谈中谈到李光耀的功过,下面的留言都是一面倒在骂,说潘校长没资格评断一个伟人云云。然后,我又看到有人以宗教“大爱”,“和谐”的名义,呼吁大家不要批评李光耀以示对死者和其家属的尊重,我偷笑。
其实外国权威报章每天的Obituary都在评述一些刚过世的重要人物的功过。例如两年前撒切尔夫人撒手尘寰之时,英国各大报章都充斥着评论她政治生涯的文章,其中不少针对她任内施政失误的尖锐批评,读者未必认同,却同意这是民主社会该有的critical thinking,人人生而平等,前首相也不例外。
唯一的争议是痛恨铁娘子极右主义的人太多,网上不免谩骂之声,甚至对她人身攻击,这叫speaking ill of the dead(对死者出言不逊),在开放的西方社会也是不恰当的行为。
可惜马来西亚人活在一个半封建的社会,而华人又带有强烈的种族情绪,对国阵施政不满而把情绪投射在李光耀身上,盲目崇拜,因此分不清何谓‘critical thinking’,何谓 ‘speaking ill of the dead’?只要读到负面评价,也不管对方说得有没有道理,群起攻之。
常言道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这些天看着马来西亚网民不容别人质疑李光耀某些政策的情绪表现,信然。
马新分家,对于当时踌躇满志的李光耀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图为李光耀与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
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李光耀在记者会上流下男儿泪
李光耀严格自律,一生唯一的失败就是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所以铁腕治国为的就是确保岛国不光能够生存,而且必须比邻国更富裕,繁荣和稳定,因为他不能失败第二次。他无情打压异己,把母语教育连根拔起,就是为了扫清新加坡现代化的障碍。
共产主义威胁消失后,李光耀继续以“防备周边不友善的国家”高压施政,但其实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五国联防》的核心成员,一国有难,四国支援(其他是英国,澳洲和纽西兰),因此马新争议不断是事实,开战却近乎不可能。
至于印尼,2008年初苏哈多去世时,李光耀坦率地感谢这位前独裁者保障了区域的稳定,让新加坡可以有和平发展的机会。换言之,腹背受敌不过是托词,借此强化民众的忧患意识,全力支持人民行动党,一如巫统以外在威胁恐吓马来选民。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马来西亚政府的失败突显新加坡的成就;马来西亚华人的悲情让他们觉得新加坡是靠港,才会有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讴歌赞美。但其实我们没看到的是小国寡民却依然富裕的国家,欧洲随便就有十个八个,而且它们民主自由,人民充满自信。
西方政府看重新加坡是出于战略利益,却不会采用李光耀那一套父权主义的管理方式,除了华人世界,国际上几乎没几个国家参考,尤其西方民众思想进步,公民意识极强,比马新两地水准高出太多,哪个进步国家的政府想依样画葫芦,注定下台。
至于马来西亚那些一再为李光耀的离去而悲伤叹息的在野党人和口口声声捍卫母语教育的人士,我只是好奇如果李光耀真的投胎转世到马来西亚来当领导,因为参与反对政治而锒铛入狱的会是谁?而华社引以为傲的一千多所华小又可否安在?
图摘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