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013|回复: 5
|
復興南方漢語時間有限
[复制链接]
|
|
|
復興南方漢語時間有限
沈志偉 馬來西亞 星洲日報 2012-02-01
語言最健康的時候有眾多的年輕第一語言使用者。第一語言的意思即是主要用來思考的語言。人們通常會用第一語言交談、書寫、創作及抒發自己。擁有龐大數量的第一使用者人口時,該語言會很有活力。那時候該語的使用率高,市面上會出現大量以該語言為主的產品與製作;父母會以該語言作為親子語言,而該語言也將成為新一代的第一語言。
南方漢語如閩、粵、客、吳等語就是在這種自然的繁衍模式傳延至今。但在引進西方的“一個國家,一個語言”的思想主義後,漢語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1956年中國國務院廢除母語教學後,北京話逐步佔據了經貿、教育等重要領域,南方各漢語從此成為可有可無的街頭語言。家庭域是語言的最後堡壘。這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在超過半個世紀不平衡的政策影響下,中台馬新的家長們逐漸放棄使用自己的語言與孩子溝通。雖然小輩仍然能說長輩的語言,但長輩的語言已經不算是小輩的第一語言了。這是語言滅絕過程的第一階段。
小輩不再使用長輩的語言思考與創作,再加上國家政策繼續約束南方漢語在經貿和教育界的發展,長輩語言的使用率會在第一語言使用者(長輩)逐漸過世後開始急速下滑。這就是為何中台馬新的文化界到了近期才驚覺事有不妥的原因。語言滅絕的症狀通常只會過了中期後才會顯現,但已經離開末期不遠了。
因此各地政界和文化界必須緊密合作
(一)鼓勵還在生育年齡的父母承傳語言;
(二)恢復當地語言為學校教學媒介語;
(三)大幅度地在政策上做改變,在語言的原籍地給予法定地位成為該省份的官方語言,強制外來定居者學習當地語言。
許多人原則上認同南方漢語須受保護卻不願接受大幅度的政策改變,而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議(把傳承語言的責任推給影視媒體、祖輩)。但研究全球各地語言瀕危過程的學者們都知悉,語言的傳承的責任都必須由父母承擔。這10年內是挽救南方漢語的最後期限,因為許多第二語言使用者正處於生育年齡。除了大力鼓勵新婚父母以南方漢語作為親子語言外,語言政策也必須大幅度改革。錯過這10年生育年齡的關鍵限期,要扭轉劣勢問題將會更加的艱巨。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沈志偉)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08: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来自槟城的方言版前版主的看法我不敢领教
为什么只提南方方言面临危机?北方方言还不是一样。
鼓励还在生育年龄的父母传承?在马来西亚肯定行不通。我国人民老一辈的根本就不会祖先的方言点的特别之处了。连他自己也不懂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普宁话。
在学校教方言?请问在巴生和槟城要教什么话?教厦门岛外话还是岛内话?漳州市区四种漳州话?这个根本无法解决。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2-2012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6-2-2012 12:23 PM 编辑
【三字經】有云: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學習語言最基本方法就是【多看,多聽,多講】。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濡耳染。【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就是說當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沈志偉】最擔憂的莫過於馬來西亞會失去目濡耳染的方言大環境。
父母親及長輩不說方言影響的確很大。最糟糕還是最終方言不會說,華語又講不好,變成了四不像。
除了要多說多講之外,我認為推廣【漢方言白話文】也值得考慮,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言文一致】【我手寫我口】。
漢方言白話歷史雖然悠久,可是方言白話文的實際應用歷史比北方方言白話文還要短。
只是,說時容易,做時難。
像這一句 : 誠歹勢,共恁的玻璃杯仔摃破。
在馬來西亞,此類的閩南白話文又有多少人能寫?
復興南方漢方言刻不容緩,大家要努力。 |
|
|
|
|
|
|
|
|
|
|
发表于 6-2-2012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2-2012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12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要等到我们象美国的印第安人那样才来惋惜吗??华语不是我们祖先的语言,我的祖父母一句华语都不懂!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