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63|回复: 77
|
方言,及与普通话、古汉语的比较
[复制链接]
|
|
以下的表格可供参考:
古汉语 | 广府话 | 潮汕话 | 客家话 | 普通话 | 睇 | 睇 | 看、睇 | 看、睇 | 看 | 惊 | 惊 | 惊 | 惊 | 怕 | 唔(wu) | 唔 | 唔 | 唔 | 不 | 面 | 面 | 面 | 面 | 脸 | 细 | 细 | 细 | 细 | 小 | 伊(yi) | 佢(粤音 | 伊 | 伊 | 她 | 姑丈 | 姑丈 | 姑丈 | 姑丈 | 姑父 | 目汁 | 眼泪 | 目汁 | 目汁 | 眼泪 | ​ | 屙 | 放 | 屙 | 拉 | ​ | 系 | 是 | 系 | 是 | ​ | 咸湿 | 咸猪哥、咸涩 | ​ | 色狼 |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1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1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睇 其實係百越語,看 先係古漢語
尊王攘夷 发表于 23-12-2011 09:58 PM
你又懂【睇】是百越語?難通你見過百越人?小的廣東話的,我寫【睼】。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1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又懂【睇】是百越語?難通你見過百越人?小的廣東話的,我寫【睼】。
ahju 发表于 23-12-2011 11:35 PM
用點腦喇拜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2011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尊王攘夷
但如何解释,这[ 睇]字在唐代的长恨歌之中呢?
唐代 白居易 《长恨歌》 ...
清池 发表于 24-12-2011 12:37 AM
被吸納入漢語了,就好似 胡同、里弄 原本係滿語詞一樣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點腦喇拜託
尊王攘夷 发表于 23-12-2011 11:44 PM
用腦!!! 哈哈。眼見未為真?秦前作品已有百越人參與寫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2011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尊王攘夷
被吸納入漢語了,就好似 胡同、里弄 原本係滿語詞一樣
周朝是约前1046-221年,汉朝是前206-220年,唐朝是618-907年。
所谓的诸夏本来就是多民族维护一共同文化,也包括古越人,楚国越国吴国都是百越人,但从推翻秦后都成了汉,
所谓的汉语/唐语就是当时他们的正式语言。。哪里可说是后被吸納入呢?
若这词不在旧时的唐语里,而只流传在华南的没汉化的土著里,后来在宋后才被吸納入,那才能说是非汉语/唐语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尊王攘夷
周朝是约前1046-221年,汉朝是前206-220年,唐朝是618-907年。
所谓的诸夏本来就 ...
清池 发表于 24-12-2011 09:49 AM
百越都可以算成漢人,我投降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越都可以算成漢人,我投降
尊王攘夷 发表于 24-12-2011 10:49 AM
我也起白旗。
漢人變百越人,漢字變百越字,就是有太多人濫用【百越】這個字眼了。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孟鞋仔 于 24-12-2011 03:07 PM 编辑
有异议,古代几时有“唔”作为“不”的?还有,在唐诗里“看”的使用率比“睇”高得多,就算把“看”也无视了,也别忘了还有“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2011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12-2011 11:18 PM 编辑
回复 10# ahju
我也起白旗。
漢人變百越人,漢字變百越字,就是有太多人濫用【百越】這個字眼了。
1。端午节本是否是华人(汉人/唐人/华夏人)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与他的庆祝礼如包粽子和赛龙舟本来就是长江以南的古百越人的传统节日礼,
是延续百越人所建的楚国,越国,吴国的传统节日,成了全体华人(汉人/唐人/华夏人)的传统节日
所以古越人本来就是当今华族人(汉人)的祖先之一,这从下面的汉人基因图就能很清楚的证实到了
2。李白是否是唐人? 他的诗是否是传统华夏人的正统古典文学作品?
但他其实从当今的国界来说是属于苏联联邦体的人, 其实李白的基因因该是有很多北胡人的成分
但在古唐朝时那是属于唐朝的国界,所以那里的民族都是属于正宗唐人,
这就是说当时唐朝或汉朝的地域和语言就是当时古文化的标准在对,不是从我们现代的定义来对他们做标准。 你是在学习和延续古文化的传统,不是他们来配合你。。
3。 亚洲人基因分解图
浅绿色就是所谓‘百越系‘,
深蓝色就是所谓‘华夏系’,
黄色就是所谓‘北胡系‘,
从这个表就可以看出,不论是北方中国人,还是南方中国人,还是东南亚华人,或日韩人,或东南亚人
他们的基因都有‘百越系‘的基因成分
南方中国人和新加坡的南方华人,总体来说,他们体内是30%‘百越系‘,60%华夏系’和10%‘北胡系‘
而北方中国人,他们体内是10%‘百越系‘,60%华夏系’和30%‘北胡系‘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1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孟鞋仔
異議好。
樓主的古【唔】(音:wu),我認為可能是 【无】字。這個【无】不是【無】的簡體。而是秦前古本就有記載的字,又常【寫錯】,
秦後通通用【無】。改正時又對【寫錯】的字作不了決定,比如:【亡】【毛】等字不知道須不須要改。最後這些【寫錯】倒是給保留了。如: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這個字離我們太遠了,失傳太舊,之後變化也大。像:【冇】,【吂】可能都是其變化。這里略寫些來抛磚引玉,或有人有其他發現。
【睼】【睇】皆是【目-(動作)】的轉注字。本義不改,都是【視】。(後來的變化是:睼=正看,睇=斜看。)
【睼】【睇】【看】這三個字很早就出現。至少在【漢 - 說文解字】就有了。
我認為【看】和【視】比【睼】【睇】更加仔細些。
【睼】【睇】祗是一般的【看】的動作,不一定看的到。
【視】就是【要看到】,後來有人用【示】,如:出示你的身份證。
【看】就更有意思。看其一 篆字 。把手(掌)放在近眼眉處。這種動作常見,是要專注視於某些東西上。
在廣州話里【看】有兩個說法。
(一):普通的【看】, ( 粵音讀若:漢hon)。 例 : 我看見一隻貓行過。
(二): 看守之義的【看】,讀若 英語的 horn 。例 :你同我看(horn)實個大門口,冇畀啲三唔識七嘅人入嚟。
(二)者需要些責任感。(一) 就和【睇】沒多差別。
若真要比較 :【 我看見一隻貓行過】 vs 【 我睇見一隻貓行過】。兩者的細微差別是【睇見】的時間會比【看見】的時間長一些。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11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25-12-2011 01:32 AM 编辑
回复 12# 清池
1。端午节本是否是华人(汉人/唐人/华夏人)的传统节日?端午節的起源很難說。但後來的端午節肯定是與屈原有關。屈原是楚國人,楚國是漢人。
2。李白是否是唐人? 他的诗是否是传统华夏人的正统古典文学作品?
李白是唐朝人,自然是唐人。他的詩叫唐詩。那時如此叫法,現在也是。
李白的詩用漢字書寫。漢語字典可以查到那些字的意思。百越字典查不到。
3。 亚洲人基因分解图
ethnicity 是漢人。 language也是漢語。漢人就是漢人。漢語就是漢語。何來百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2-2011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12-2011 11:30 AM 编辑
回复 14# ahju
1. 端午節的起源很難說。但後來的端午節肯定是與屈原有關。屈原是楚國人,楚國是漢人。
请看好地图,楚国的国界就是建在吴国和越国的国界上,所以楚国人大多是吴国和越国的遗民,都是百越人,所以楚国人的风俗都是百越人的风俗。 越国灭吴国,楚国又灭越国, 秦国又灭楚国。
楚国,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都是长江以南的地带。
前506年,楚昭王时,吴国君主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楚国几乎覆亡。这时越国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及后楚惠王即位,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对外,楚惠王四十二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2.李白是唐朝人,自然是唐人。他的詩叫唐詩。那時如此叫法,現在也是。
李白的詩用漢字書寫。漢語字典可以查到那些字的意思。百越字典查不到。
所以写长恨歌的白居易,是唐朝人,自然是唐人。他的詩叫唐詩。那時如此叫法,現在也是。
白居易的詩用漢字書寫。漢語字典可以查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睇]是古汉字和古汉语。
唐代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3.ethnicity 是漢人。 language也是漢語。漢人就是漢人。漢語就是漢語。何來百越?
汉只是文化自我认同,不是血缘,科学上没有所谓的汉基因,你把很多不同的东方亚洲人的血液样本放在一起,科学家是没有办法分出他们是哪国人的。中国汉人当中没有自我独特的基因,所持有的基因在各亚洲人和太平洋岛人当中都有。
汉只是文化,不是血缘,是多种民族随着历史自我认同的群体,从基因分测就可清楚看到,自古以来到当今都是不同基因人种的混合体。
文化认同是可以随着时间环境而转换的,如当今各民族群体的人都讲马来语和英语,已融入其他的文化,但体内的人种基因还是原本不变。
汉只是文化自我认同,不是血缘,科学上没有所谓的汉基因,你把很多不同的东方亚洲人的血液样本放在一起,科学家是没有办法分出他们是哪国人的。
就如你有很多孩子,分别送给不同国家群体,如给于马来人,日本人,泰国人,越南人,韩国人,蒙古人,苏联的满洲人,台湾的山地人,
他们长大后,他们的种族.ethnicity 也是马来人,日本人,泰国人,越南人,韩国人,蒙古人,苏联的满洲人,台湾的山地人,科学定义也不能说他们不是,因为在血液基因上跟本没法证明他们不是。因为各国人的基因都是大致相同的混合体。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11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清池
请看好地图,楚国的国界就是建在吴国和越国的国界上,所以楚国人大多是吴国和越国的遗民,都是百越人,所以楚国人的风俗都是百越人的风俗。 越国灭吴国,楚国又灭越国, 秦国又灭楚国。
荆楚不是建在吳國。若建在那裡就不會【吞】掉別人嘅國家。原楚國本土也不是百越人多,而是百苗人多,有多少就難說。
苗(Hmong)人說楚人來自中土。楚國的老大(君主)是誰?黃帝氏後人祝融之後也。
《史記·楚世家》記 ; 西周初-楚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
中土來的楚人有多少?也很難說,強兵可以一瞬間就將人連根拔起。
一國以君主為大。君主來自中土。你說會跟你的那一套嗎?屈原也是楚國皇親國戚。
所以写长恨歌的白居易,是唐朝人,自然是唐人。他的詩叫唐詩。那時如此叫法,現在也是。
白居易的詩用漢字書寫。漢語字典可以查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睇]是古汉字和古汉语。
唐代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好一個【偷龍轉鳳】。不過這一段是寫給【孟鞋仔】看的。
那何來百越人之說?
應該寫 Haplogroup O1 (Y-DNA)。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2-2011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12-2011 02:33 PM 编辑
回复 16# ahju
荆楚不是建在吳國。若建在那裡就不會【吞】掉別人嘅國家。原楚國本土也不是百越人多,而是百苗人多,有多少就難說。
苗(Hmong)人說楚人來自中土。楚國的老大(君主)是誰?黃帝氏後人祝融之後也
苗就是百越的一支,
基因研究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这项关于《南岛西部人群和侗台人群的父系遗传关系》的研究,由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台湾慈济大学、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越南顺化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等合作完成。
你看上面的基因图就可以方知,泰国苗族是TH-HM ( Hmong) , 中国苗族是CN-HM ( Hmong), 他们的基因成分都与南华人很相近(TW-HA MinNan 台湾闽南人,TW-HB Hakka 台湾客家人,SG-CH MinNan 新加坡闽南人,CN-GA Cantonese 中国广东人) 也与东南亚人和中国少数民族很相近 (TH-YA Yao 泰国瑶族人,CH-CC 中国壮族人,)浅绿色就是南岛人(百越人)的基因分别。
你看一下战国时吴国的地图,或三国时东吴的地图,就可方知,楚国就是建在吴和越的地方
后世长江以南的人都存有大部分的百越基因
現有的一些語言學研究均指出,在百越族被漢化以後,其所使用的很多字詞,卻依舊遺留在不少民族現在的語彙當中,比如說屬於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中國某些少數民族,被歸為漢語方言的一些南方方言,甚至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夏威夷、紐西蘭等地的南島民族,其語言中都可以找到屬於古越語的「同源字」(盧溢棋 1997)。比如說古越語的「蜘蛛」(***lakwa)一詞,就可以在鶴佬語(發音為la-gia、客家話(發音為lakia)、畲語(發音為laukhoe)、馬來/印尼語(發音為lawa、lawa-lawa、labah-labah)、夏威夷語(發音為lanalana、nananana)以及紐西蘭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語(Rapanui)(發音為nanai)等語言當中找到類似的發音(Hoklo.org nd)。 日本語的字眼很多來自南島語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2-2011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12-2011 02:51 PM 编辑
回复 16# ahju
从DNA看人种历史
人类的东非祖先的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A-M91。
12万年前,人类的东非祖先的另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B-M60和M168。
M168继续突变为三个分支:
C-M130、P9(YAP)、F-M89。
P9(YAP)又继续突变为D-M174和E-M96(SRY)。
10万年前,C和D(Gm血型是ag)最先走出非洲,形成棕色人种。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形成了前达罗毗荼人ag/axg。前达罗毗荼人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与后来的L共同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接着,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到了东南亚。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6万年前,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这片地区。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 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整个东亚大陆,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山顶洞人、资阳人。当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的,棕色人种沿着今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文人,并且沿着今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中国北方(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外蒙古、朝鲜)的棕色人种,与2万多年前之后从中亚零星迁入的吐火罗人『按:吐火罗最初源于语言学研究,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对不对还是二说,中国学者倾向于叫它焉耆龟兹语,吐火罗人何时迁到新疆没有定论(但肯定是在印欧语形成之后),不知道本文作者是否在臆断,抑或此处的吐火罗是个人种学的概念,和说焉耆龟兹语的人不是同一个民族,个人猜测黄帝可能是焉耆龟兹人的同族,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西支和拉丁语日耳曼语等有密切关系,虽然焉耆龟兹人地处今日中国境内,但和印欧语东支的伊朗印度语差别很大,英国语言学家w.亨宁认为他们是灭亡苏美尔阿卡德王朝德蛮族kutim人.逐渐融合形成了阿尔泰民族(Gm血型是吐火罗ab3st+棕色人种ag/axg),所以阿尔泰民族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以C为主,以P为辅。在东北、华北,吐火罗的因子特别少,形成通古斯群(比较纯种的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群基本是C);在蒙古高原东部,吐火罗与棕色人种在人口比例上平分秋色,形成蒙古群(Y 染色体单倍群C和P各占一半);在新疆、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吐火罗的影响力比较深,形成突厥群(Y染色体单倍群是C和P)。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今天,C只在亚洲和美洲土著有发现,里海以西没有C的存在。D可能先于C来到东亚大陆,是东亚最早的原住民,后来到达的C对其进行了驱逐与覆盖。所以D只分布在边缘的岛屿和高寒的西藏。
..............................
3、黄种人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没有象印欧人一样突变为fb1b3。N、O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剩余的 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 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并分化成了沿海支、内陆支、乌拉尔支。内陆支黄种人又称南亚(百濮)/澳斯特罗-亚细亚,形成于缅甸一带,并散布于整个中南半岛(除占城)、中国云南省、广西省和海南岛,今中国的佤-德昂-布朗、缅甸-泰国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越南的京族、马六甲族、尼科巴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都是其后代。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南亚(百濮)的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为O2(包括 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百越民族中,泰国泰族的65%、中国壮族的35.95%也是O2的后代。
沿海支黄种人又称百越(侗台)南岛,Y染色体单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沿海支黄种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带形成,其中的百越民族离开占城北迁至广东(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岛民族离开占城南迁至马来半岛。在广东,百越民族居住了几万年而没有外迁,因此发育出了统一的体质和文化。百越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壮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当时,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黄种人的北上分两条路线进行。
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2a*,后来汉藏部落O3d混入南蛮,而南蛮的O2a1则脱离南蛮混入南越。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北上,(另一种途径折返向西经喜马拉雅山南麓达阿富汗,然后经新疆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东进)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 O3e(M134)。
由于广西、云南、中南半岛、海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东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北部百越(以 M119亚类型M110为特色)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干越。干越一部溯长江而上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在商末,楚国发动了对江西干越的征伐,干越大部分人退到广西梧州,被称为骆越。秦汉时候,部分骆越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族。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又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的侗族。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 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 3000年)。于越民族继而又从江苏进入山东,与当地的苗瑶、通古斯融合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南部百越(混入了部分苗瑶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部百越离开后一段时间开始内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西汉南越灭国后,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南越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西双版纳、老挝、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现云南德宏)西迁至印度阿萨姆省建立了阿含 Ahom王国。南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台湾原住民是不同时期沿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少部分属于南越,大部分属于北越。今壮族的17.9%、泰国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柬埔寨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拥有M119。
同属黄种人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占城、马来半岛扩散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http://www.ywpw.com/forums/history/post/A0/p0/html/649.html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11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孟鞋仔 于 25-12-2011 04:59 PM 编辑
“睇”当然是古汉字,但无视其他字就相当不妥当。
ahju的推论亦相当有理。
但止于《说文解字》的释义,这些字都不能完全符合后世“看”的意义。
不妨看看他们各自在《说文解字》(后人注释的就不列出,皆各有各说)里的解释:
睼:迎视也
睇:目小视也
眄:衺视也
瞻:临视也
视:瞻也
看:睎也
再看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
监、瞻、临、涖、頫、相,视也。(遗憾的,里面没有看、睇、睼)
這看來无论《说文解字》还是《尔雅》,用于表示“看”或相近意义的字时,都用“视”来解释。如ahju说从见的“视”或许有看得见(看见)的意思,但须知道“视”所有异体字的偏旁都是目(但皆属见部、且与“视”相通)。
再看看《诗经》,以上几字只有“视”出现在其中(12首15次),而“睇”只在《楚辞》里出现(2首2次)。再看看唐诗,“视”出现300多次,比“瞻”略多。“眄”出现60多次,“睇”出现30多次,而“睼”是0。“看”在出现率高得惊人,共3000多次。
但须承认我并没有确认他们在其中真正的意思(可能有部分是通假字、意义不同等)。就算把这些都删去,我相信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唐代,“睇”的诗文的出现率都不会比“视”和“看”来得高。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11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说文解字》里,
见:视也,从目从儿。其甲骨文形态亦显当有意思。
《礼记》里有一句有趣的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道尽当时视和见、听和闻的区别。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