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文解字》可知,繁体“爱”并不是表示“仁爱”义的本字。“
爱”字的原意是“行貌”,即行走的样子。上半部是表示读音的声符
,下半部的“夊”才是表示该字意义的意符(音suī,慢步行走的
样子)。后来这个形声字被借来记录“仁爱”义,并流行开来。由此
可见,“心”在假借字“爱”中只是标注读音的声符的一个部分而已
。对于热衷追求造字精意的人来说,许老先生的说解可能扫了他们的
兴致。但说真的,在没有弄明白“心”在字形 “爱”中的身份和作用的情况下,就来大谈“有‘心’之‘爱’”和
“无‘心’之‘爱’”,并执意要上升到“汉字的科学性”的高度,
确实是要冒著闹笑话的风险的。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曾举出“喜、怒
、哀、樂(乐)”四个字,证明表达感情的字,在字形上,不一定都
要有“心”。如果一定要追求造字的精意,平心而论, 减省“心”部件的“爱”倒是简化字中改造得比较好的一个字形。它
既保留了繁体“爱”的轮廓,又用常用字“友”来代替繁体字形中容
易写错的那个部分,而 “友”记录的是“友爱”“友好”“友情”“友谊”等与“爱”义紧
密相关的词语。而且,“友”的古字形画的是相互帮衬的两只手,这
该是一幅多么富有爱心的图画。又据查,省“心”换“友”的简化字
形“爱”,它最早出现在元代的《京本通俗小说》中。那位断言“从
‘爱’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征”的
朋友,看来只能到元代去寻找“沦丧”的元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