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41|回复: 22

歸依與受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4-2009 03: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八章 歸依與受戒

歸依的意義
  佛陀時代的在家人,往往在聽聞佛陀或阿羅漢聖者們說法後,深悟佛法的道理,對佛法不再有疑惑,而產生了堅定的向心力,即刻對佛陀或說法的阿羅漢聖者表白,說從今天起,自己願意盡此生(盡壽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修學佛法的在家居士(優婆塞)[1],或者,在說完這些後,更加上說從今日起,「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遵守五戒,於五戒不忘[2]。從這些事例來看,「歸依」(早期佛經中不作「皈依」),可以說是自己對佛法修學的一種承諾,一種宣誓,表示了自己盡這一生都要修學佛法的決心,也表示了自己的一種志向的依止。

歸依以法為中心的三寶
  歸依的對象,經中說是「佛、法、僧三寶」。「佛、法、僧」稱之為三寶,表示了三者的珍貴性:佛是寶,是正法的發現者與教導者,沒有佛陀,世間就如同沒有日月般的長夜黑闇[3]。正法是寶,是引領眾生(包括佛陀)趣向解脫、圓成佛道的實質內涵,沒有正法的引領,就如同盲眼人,始終為「大闇所昏沒」[4]。僧是寶,是正法的學習實踐者,也是正法的弘揚者,沒有僧眾的輾轉相傳,正法將成為曇花一現,我們不會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還能聽聞正法。正法之可以久住世間,靠的是僧寶的輾轉相傳,以及佛弟子們的努力實踐[5]。佛、法、僧是我們能聽聞佛法,修學佛法的整體因緣,沒有三寶,我們將永遠是生死輪迴中,得不到依怙的流浪兒,只能一直在生死海中沈浮。而三寶中,是以法為中心的,因為佛陀是「『法』的創覺者」,僧是「『法』的奉行者」[6],佛與僧,都是依法而行,其他佛弟子們,也必然是依法而行。以法為中心,依法奉行、依法不依人,成為佛教修學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們學佛的基本認識。

依法不依人
  在佛陀時代,歸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只有歸依者在佛前或聖僧前,合掌,誠心誠意地說,自己願意盡此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今天,我們聽聞了佛法,不論是從善知識處聽聞,抑或經由經論書本中讀得,如果能深刻地思惟佛法、理解佛法,進而認同以緣起法為核心的佛法,能有所覺悟時,自當經由善知識的見證,歸依三寶,為自己在佛法的修學上,立下一個深刻而顯著的里程碑。有善知識的見證,對自己的慎重決心,以及志向的堅定,都有強化與鞭策的加成效果。這樣慎重的歸依儀式,一生只要一次就具足了,因為傳統以來,歸依都是「從今日,盡形壽」的。而歸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的整體,其主要意義,是對自己在此生中,決心修學佛法的慎重宣誓,並不是歸依某位特定的法師大德,所以,也不必因為景仰多位法師大德,就需要作了多次歸依,因為歸依,並不是歸依主持儀式的法師大德個人,也不是歸依某宗某派,而是以正法為核心的三寶整體。

受持五戒
  在《雜阿含經》中,雖不像《長阿含經》記錄了佛弟子自說歸依後,接著說受持五戒,其實,五戒的受持,是生為一個人行為的基本要求,是學佛的基礎。一位打從內心真誠地歸依三寶,發願此生永不離佛法修學的歸依者,是無可迴避地當受持五戒的,《雜阿含經》中沒有提到受持五戒,應當以理所當然,不需再累述來理解。受持五戒的道理,佛陀是以「自通之法」的原理來教說[7],簡單講,就是《論語》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通於一般道德的善,所以說,這是學佛的基礎。五戒的前四戒(酒戒以外)是人類對別人行為的要求(最後也會成為是對自己的要求),所形成的起碼道德標準,而酒戒是為了不影響前四戒遵守能力而定,雖是間接的延伸,但卻有必要視為這個起碼道德標準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就生為一個人行為的基本要求說來,五戒有其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兩類僧寶:勝義僧與和合僧
  以法為中心的三寶,佛與僧是佛弟子聽聞佛法的主要來源,其中,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二千多年了,長久以來,佛法教導的重任,就落在僧寶上了。三寶中的僧寶,從弘傳正法,使正法久住世間的功能來看,可以有兩類內涵:第一類是聽聞佛法、實踐佛法,而成就「法眼淨」的初果聖者,他們對正法的體悟,已經到了清晰穩固,永不退轉的程度,乃至於成就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已經完全體證正法,這七類的聖者[8],可以教導或影響人們正確地修學佛法,是百分之一百的僧寶,這是不分在家或是出家的。初果以上的聖者,即使在家,也可以廣義地稱為「勝義僧」[9],而成為僧寶的一員[10]。另一類,是能依佛律制,實踐「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的六和敬[11]僧團。這樣的僧團,即使僧眾成員都還沒能悟得正法,也因和合團體的團隊力量,而能成為維繫正法久住世間的僧寶。這兩類,都是我們所歸依的僧寶。

自依、法依、莫異依
  歸依,就「依止、歸宿」的這一層意義來說,其它宗教也有,不過佛弟子歸依三寶的主要意義,卻不在於成為三寶的眷屬,受三寶的支配與救贖,反而是自己對佛法修學與實踐的承諾。趣向聖者之流的佛法修學,是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開始,然後深入地思惟正法,按部就班地實踐正法[12]而成就的。其中,所真正能依靠的,是正法,以及自己對正法的吸收、思惟與實踐。所以,佛陀在晚年會告誡阿難尊者說:「即使佛陀,不久也要入滅,成為過去的,所以,你要依靠自己,要依靠法,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了。」[13]佛法是理性實踐的宗教,佛陀與聖者僧,是我們修學的榜樣,也是我們尊敬、仰慕以為自我激勵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永遠的依靠。所以,「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偶像的崇拜;情感的寄託;權威的依賴。學佛是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14]而「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只有自依止、法依止了。

註解 
[1]「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雜阿含第三0二經》
 「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 」《雜阿含第三0經》
 「爾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於他,入佛教法,於法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優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從今日,盡壽歸依三寶。 」《雜阿含第二五三經》 
[2]「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長阿含第二經》等 
[3]「若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間。」《雜阿含第三九五經》 
[4]「甚深難解法,世間疑惑生。大闇所昏沒,盲冥無所見。唯有智慧者,發朦開大明。」《雜阿含第三0八經》 
[5] 「從正法久住的觀點說:佛弟子要有組織的集團,才能使佛法久住世間。這僧團的組合,釋尊是把他建築在律制的基礎上……釋尊以律法攝受僧眾,把住持佛法的責任交託他。僧團為佛法久住的唯一要素,所以與佛陀、達磨,鼎立而稱為三寶。」《佛法概論》第一九至二0頁,印順法師著。 
[6]印順法師在其《佛法概論》第一章的章名即為〈法與法的創覺者及奉行者〉 
[7]參考《第五章》〈第二節〉:「同理心的運用」,以及該章

註解第八。 
[8]指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等七類。 
[9]參看〈第六章〉

註解二五。 
[10]「真實的僧寶,是要證悟諦理的,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如七聖,才可說是真實的僧寶;這是不分在家、出家的。」《佛法概論》第四四八頁,印順法師著。 
[11] 「六和敬法」,語出《集異門足論》(大正二六‧四三二中),但其內容,在《長阿含第二經》中所說的「六成法、六重法」、《中阿含第一九六經》所說的「六慰勞法」、《M.104》所說的「六可念法」就已完備,其內容為:「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此為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此為和合的表現)。參考《佛法概論》第二一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五四頁,印順法師著。 
[12]「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雜阿含第八四三經》 
[13]「佛告阿難:……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雜阿含第六三八經》 
[14] 「有一次文殊雜誌社訪問我,我告訴他:『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學佛不是偶像的崇拜,學佛不是感情的寄託,學佛也不是權威的依賴,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心靈、人性、你的煩惱、你的知見怎樣去淨化、合乎佛法、依法不依人,所以不是形象的滿足,也不是偶像的崇拜。」《宏印法師講演集》〈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第二四五頁,宏印法師著,慈濟出版。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8.htm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12-4-2009 03:12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2 收起 理由
白布飘扬 + 12 Sadhu! Sadhu!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4-2009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歸依三寶

  佛法的中道行,不論淺深,必以歸戒為根基。歸依、受戒,這才成為佛法的信徒──佛弟子。從此投身於佛法,直接間接的開始一種迴邪向正、迴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

  釋尊開始教化時,即教人歸依三寶,歸依,有依託救濟的意思。如人落在水中,發見救生艇,即投託該船而得到救濟。歸依三寶,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三寶,依止三寶而得到度脫。歸依的心情是內在的,但要有形式的歸依,所以學者必自誓說:「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雜含卷一‧ 三0經)。佛是佛法的創覺者,即創立佛教的領導者;法是所行證的常道;僧是如實奉行佛法的大眾。如通俗的說,佛即是領袖,法即是主義,僧即是集團。歸 [P190] 依於三寶,即立願參加這覺濟人類的宗教運動,或作一般的在家眾,或作特殊的出家眾,以堅定的信仰來接受、來服從、來擁護,從事佛法的實行與教化。經上說:佛如醫師,法如方藥,僧伽如看病者──看護。為了解脫世間的老病死病,貪瞋癡病,非歸依三寶不可。歸依三寶,即確定我們的信仰對象,從世間的一般宗教中,特別專宗佛法,否定一切神教,認為唯有佛法才能解脫自己,才能救拔有情。所以歸依文說:「歸依佛,永不歸依天魔外道」等。歸依是純一的,不能與一般混雜的。迴邪向正、迴迷向悟的歸依,決非無可無不可的,像天佛同化,或三教同源論者所說的那樣。

  歸依三寶,不能離卻住持三寶,但從歸依的心情說,應把握歸依三寶的深義。歸依本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法卻自有獨到處。三寶的根本是法,佛與僧是法的創覺者與奉行者,對於佛弟子是模範,是師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對象。修學佛法,即為了要實現這樣的正覺解脫。所以歸依佛與僧,是希賢希聖的憧憬,與歸依上帝、梵天不同,也與歸依神的使者不同。因為歸依佛與僧,不是想「因信 [P191] 得救」,只是想從善知識的教導中,增進自己的福德智慧,使自己依人生正道而向上,向解脫。論到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規律,是佛弟子的理想界,也是能切實體現的境地,為佛弟子究竟的歸宿。初學者歸依三寶,雖依賴外在的三寶,引導自己,安慰自己,但如到達真──法的體悟,做到了佛與僧那樣的正覺,就會明白:法是遍一切而徹內徹外的緣起性,本無內外差別而無所不在的。歸依法,即是傾向於自己當下的本來如此。佛與僧,雖說是外在的,實在是自己理想的模範。所以歸依佛與僧,也即是傾向於自己理想的客觀化。從歸依的對象說,法是真理,佛與僧是真理的體現者。但從歸依的心情說,只是敬慕於理想的自己,即悲智和諧而實現真理的自在者。所以覺者能自覺自證,三寶即從自己身心中實現,自己又成為後學者的歸依處了。

受持五戒

  歸依三寶,不但是參加佛教的儀式,還是趨向佛法的信願,做一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如確有歸依三寶的信願,必依佛及僧的開示而依法修行。歸依是迴邪向正、迴迷向悟的趨向,必有合法的行為,表示自己為佛化的新 [P192] 人。所以經歸依而為佛弟子的,要受戒、持戒。戒本是德行的總名,如略義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教」。止惡、行善、淨心,這一切,除了自作而外,還要教他作,讚歎作,隨喜作(雜含卷三七‧一0五九經)。戒律本不拘於禁惡的條文,不過為了便於學者的受持,佛也特定幾種法規。這所以由於所受的禁戒不同──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佛弟子也就分為優婆二眾,沙彌二眾,式叉摩那尼眾,比丘二眾──七眾。歸依與持戒,為佛弟子必不可少的德行。

  凡在家弟子,應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最一般的,近於世間的德行,而卻是極根本的。這五戒的原則,即為了實現人類的和樂生存。和樂善生的德行,首先應維護人類──推及有情的生存。要尊重各體的生存,所以「不得殺生」。生存,要有衣食住等資生物,這是被稱為「外命」的。資生物的被掠奪,被侵佔,巧取豪奪,都直接間接的威脅生存,所以「不得偷盜」。人類的生命,由於夫婦的結合而產生。夫婦和樂共處,才能 [P193] 保障種族生存的繁衍。為了保持夫婦的和睦,所以除了合法的夫婦以外,「不得邪淫」。人類共處於部族及國家、世界中,由語文來傳達彼此情感,交換意見。為維護家族、國家、世界的和樂共存,所以「不得妄語」。妄語中,如欺誑不實的「誑語」,諂媚以及誨盜誨淫的「綺語」,挑撥是非的「兩舌」,刻薄謾罵的「惡口」,這總稱為妄語而應加禁止,使彼此能互信互諒而得到和諧。酒能荒廢事業,戕害身體,更能迷心亂性,引發煩惱,造成殺、盜、淫、妄等罪惡。佛法重智慧,所以酒雖似乎沒有嚴重威脅和樂的生存,也徹底加以禁止。這五者,雖還是家庭本位的,重于外表的行為,沒有淨化到自心,而實為人生和樂淨的根本德行。出世的德行,只是依此而進為深刻的,並非與此原則不同。

全文: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1/yinshun21-1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09 03: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佛,兩足尊。為何叫兩足尊?就是福德充足,智慧充足。佛是福德智慧都最圓滿的,是最可尊敬的人,所以叫兩足尊。袛有佛才有資格稱做兩足尊,因為佛三德圓滿。三德是恩德、智德、斷德。

皈依法,離欲尊。法是能令我們離欲的。我們這個欲界有五欲,眾生有貪欲。有欲就不清淨了。同時有貪欲,又會增長其他的嗔恚,愚痴、我慢等等,凡有貪欲就不能解脫,要得解脫,一定要離欲。

皈依僧,眾中尊。因為眾是和合眾,或者是大眾。每一個宗教都有教主,有教義,有教徒,大眾是教徒。在佛世時特別成立出家的僧團,現在講皈依僧,是指僧團和一切聖賢僧,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是聖賢僧。聖賢僧能破我執,堪稱僧寶。僧團是眾中尊。各種宗教的徒眾之中,佛教出家眾的僧團最值得我們尊重的,所以叫做「眾中尊」也就是僧寶。

僧伽的任務,即出家人的任務,一方面是自修,一方面是化他。自修方面是奉行佛法,實踐佛法,令到自己的身心清淨。利他方面,僧團能夠推動法輪。佛說法稱為轉法輪,好像車輪一推動,可以輾破沒用的東西,同時又有推進教化的作用。僧伽是幫助佛去推動法輪,宣傳佛法,教化眾生,是可以為人間作福田的,所以是值得我們皈依。

皈的意思是皈投、皈向、投靠、依賴,還有一層意思是要我們「效法」的,這樣才叫皈依。

所謂:「茫茫長夜中,三寶為明燈,滔滔苦海內,三寶作舟航」。我們在生死苦海裏,就好像茫茫長夜一樣,有什麼能照明我們呢?令我們有智慧,知道安全的地方,就全靠三寶來指導我們。在滔滔苦海內,有什麼舟航可以引導我們到彼岸呢?唯有三寶作舟航。所以我們皈依三寶,就要把三寶看成黑夜中的明燈,苦海中的舟航,是我們最好的依靠。

或者有人這樣問:「我是信仰三寶,信仰佛教,又研究佛經,我既信仰又明理已經夠了,何必一定要皈依?」我們要知道,如果你不皈依,你不算是個佛教徒,你袛是一個旁觀者。因為你沒一個肯決的心,沒有真誠的信心,又缺乏懇切的願力,沒有正正式式皈依三寶,始終你都不算是佛教徒。如果實行皈依,有發過誓願,有佛菩薩證明,有很多師兄弟證明,有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一種力量。

如果沒有皈依就不算是佛教徒,雖然你行善,或者明理,有多少好處,但始終不徹底,你得不到三寶救濟的真實利益,就像你去到一個很美麗的花園外,你說:我不進去了,在門口看看就可以了。你在花園外面能看清楚裏面的景物嗎?你能享受花園裏的好處嗎?不可以的,你一定要進去裏面慢慢欣賞才看得清楚。如果你真是想受到佛法的利益,你是應該要成為一個佛教徒,有真信切願,依聞思修,漸漸進步,才是對的。

有些人這樣想:三寶之中我袛皈依佛寶、法寶,不皈僧寶可以嗎?僧是出家人,我現在都不知那位出家人可以值得皈依,而且又不是皈依一個人,要皈依十方三寶、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那些僧我不想皈依,皈依佛寶、法寶就夠了、或者我袛皈依一寶,佛的福慧是最圓滿的,我袛皈依佛寶。

這樣是不可以的,因為三寶是有相關性的,用譬喻來講,三寶好像醫院,一定有醫生、醫藥、護士,缺一不可。醫生可以譬喻佛,佛是大醫王;醫藥譬喻法,法可以對治我們的煩惱病;護士譬喻僧,護士會指導你什麼時候吃藥,什麼東西不應該吃,或者不應該起床的時候就不要起床,要有護士來看護你、教導你。出家人會教導你修行,研究佛法,明白道理,就好像護士指導病人一樣。所以三樣都是有密切關系的,而且這三樣都是要合作的。如果你袛皈依兩寶,或袛皈依一寶,你就不是三寶弟子了,接受不到三寶的好處。

皈依與受戒
慧瑩法師主講

全文: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special/register.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09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歸者

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歸依外道徒眾。

為在家弟子略說
三歸五戒十善義
印光大師著

http://www.fopusa.cn/books/wenku/books2/1805.htm#a01

------------------------------
壹、什麼叫做皈依

所謂皈依是歸投依靠。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

歸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皈依。

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貳、什麼叫做三寶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

為什麼佛法僧稱為寶?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有詳細說明,有五百長者請問佛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

佛陀告諸長者:「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無垢—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雜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

三、者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

四、者難遇—如吉祥寶希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

六、者威德—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滿願—如摩尼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

八、者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法王菩提寶宮。

九、者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

十、者不變—譬如真金入火不變;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

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

參、為何要歸依三寶

《善生經》云:「善生言:『世尊j何因緣故,受三歸依?云何名為三歸依?』『善男子!為破諸苦(謂生老病死等苦),斷除煩惱(謂諸苦之因種),受於無上寂滅之樂(謂不生不死涅槃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云何三歸依者—謂佛、法、僧。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無師獨覺。

├法者—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正道解脫。

└僧者—稟受壞煩惱因得正解脫,能如法受。

三皈依講義
宏泰法師整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034.htm

------------------------------
皈依三寶的意義 聖嚴法師
http://www.math.ncu.edu.tw/~david/DharmaDrum/guide9.txt

------------------------------

歸敬三寶
妙雲集中編之五『成佛之道(增註本)』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2.html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13-4-2009 12: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野草夫 于 12-4-2009 03:30 AM 发表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歸依三寶

  佛法的中道行,不論淺深,必以歸戒為根基。歸依、受戒,這才成為佛法的信徒──佛弟子。從此投身於佛法,直接間接的開始一種迴邪向正、迴迷向悟的, ..
  凡在家弟子,應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最一般的,近於世間的德行,而卻是極根本的。.

这不妄語、是不是代表不骂人啊?
不喝酒,好象跟回教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09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妄语,包括了不说谎、不恶口(不用毒恶的语言攻击伤害人)、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不倚语(不说没营养、怂恿人家做坏事的话)。

不饮酒,包括了不使用任何会麻醉理智的药品。

五戒的目的就是学习保护别人、保护自己,使自己和别人远离一切伤害。

[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14-4-2009 03:1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4-2009 03: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嘴巴讲,用写的算不算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4-2009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心中仍把妳思念 于 14-4-2009 03:13 AM 发表
不用嘴巴讲,用写的算不算妄语?


有差别吗?

先想要妄语,然后才会以行动来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4-2009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心中仍把妳思念 的帖子

只要是能用来沟通的都算是“语”
在实际上,用写所造成的影响比用讲的更持久,
社会上许多因诽谤而被控上法庭的人,他们的言语差不多都以文字记录了下来,也成为别人手中的“证据”。

[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15-4-2009 01: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最后的行化

“阿难陀,你也许会说:无上圣法没有了导师,我们失去了导师。阿难陀,你不应如此想,我涅槃之后,我所教之法和所制之律将是你们的导师。”

“阿难陀,如果希望的话,我圆寂后,小小戒可舍。”

在此佛陀没有使用强制的口吻,而是用了虚设的口气。如果他希望小小戒应该被舍弃,那么他会用肯定的口吻讲出。佛陀预见到,主持第一次结集的迎叶尊者,在得到僧团的准许之后,不会去除任何戒律。因此一些论师说,这是因为佛陀用了假设语气。

因为佛陀没有具体的说哪些是小小戒,众阿罗汉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所以,他们对戒律没有作任何改动,而是全部保留下来。

佛陀又一次对众弟子说:众弟子,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什么疑问,现在就问吧。不要以后这么想:我们面对着老师,但我们还是没能当面询问世尊。因此而生懊悔。但是众第子还是沉默不语。佛陀如是询问了三次,大众中还是无人做声。

然后,佛陀对大众说:“也许是由于你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不愿提出问题。诸弟子,那么就让一个人转告另一个人。”

大众仍然一声不吭。因此阿难陀对佛陀说:
“妙哉,妙哉,世尊,同这样的弟子们为伍真是高兴,没有一位弟子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还有任何疑惑。”

“阿难陀,你出于虔诚而如此说,如来明了此事,于此大众,没有一人对佛法僧三宝,修习之道,方式方法持有怀疑和迷惑。阿难陀,此五百弟子中,最低品仍是预流之果,永不退转,注定觉悟。
资料来源:《觉悟之路》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 - 斯里兰卡 那烂陀 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学愚 法师/译

[ 本帖最后由 咖啡豆 于 15-4-2009 11: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受三皈依及五戒的方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凡对世尊之正法、律生起清净信心,欲受持三皈依及五戒之善男子、善女人,应入于寺塔中,以敬信之心礼请一位戒行清净、智慧具足、堪作师表的比库,求受三皈依及五戒。若于无比库处而欲受三皈依及五戒者,亦可于世尊苟答玛(Gotama, 乔答摩)佛像前恭敬受得。

下面列举的是于佛像前自受三皈依及五戒的方法。先礼敬佛像三次,然后以巴利语念诵如下之三皈五戒文:

巴利语: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1.Panatipat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2.Adinnad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3.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4.Musavad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5.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sil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Sadhu! Sadhu! Sadhu!

大致读音:
纳摩 达思 帕嘎哇多 阿拉哈多 三吗-三布他思!(三称)

(三皈依)
布汤 萨拉囊 嘎差-米,
贪芒 萨拉囊 嘎差-米,
桑康 萨拉囊 嘎差-米;
赌帝扬毕 布汤 萨拉囊 嘎差-米,
赌帝扬毕 贪芒 萨拉囊 嘎差-米,
赌帝扬毕 桑康 萨拉囊 嘎差-米;
达帝扬毕 布汤 萨拉囊 嘎差-米,
达帝扬毕 贪芒 萨拉囊 嘎差-米,
达帝扬毕 桑康 萨拉囊 嘎差-米。

(五戒)
1、巴-纳-帝巴-达- 威-拉吗尼- 西卡-巴当 萨吗-帝呀-米;
2、阿丁纳-达-纳- 威-拉吗尼- 西卡-巴当 萨吗-帝呀-米;
3、嘎-美-苏密差-咤-拉 威-拉吗尼- 西卡-巴当 萨吗-帝呀-米;
4、母沙-哇-达- 威-拉吗尼- 西卡-巴当 萨吗-帝呀-米;
5、苏拉- 美拉呀 吗遮 巴吗-达他-纳- 威-拉吗尼- 西卡-巴当 萨吗-帝呀-米。

(回向)
伊当 美 本酿 阿-萨哇卡呀- 哇航 厚度;
伊当 美 西-朗 尼巴-纳萨 巴咤哟 厚度!
马马 本酿帕-岗 萨巴萨达-囊 帕-姐米,
爹 萨悲 美 萨芒 本雅帕-岗 拉般度!

萨-度!萨-度!萨-度!

大意: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三称)

(三皈依)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第二次我皈依佛,
第二次我皈依法,
第二次我皈依僧;

第三次我皈依佛,
第三次我皈依法,
第三次我皈依僧。

(五戒)
1、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
4、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5、我受持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回向)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戒德,为证涅盘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萨度!萨度!萨度!

资料来源: 觉悟之路 《自受三皈依及五戒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咖啡豆 的帖子

有一个问题:阿含经的皈依并没有那么复杂。为何现代的皈依程序如此繁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5-4-2009 12:11 PM 发表
自受三皈依及五戒的方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凡对世尊之正法、律生起清净信心,欲受持三皈依 ...


谢谢分享!很简单实用的归依仪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motion 的帖子

善哉!善哉!
若在做晚课前也做三皈依,会有不错的效果。
当我们知道目标,明确知道学习的对象,
就不容易纵容自己那颗不安分、自以为是的心四处游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5-4-2009 06:33 PM 发表
善哉!善哉!
若在做晚课前也做三皈依,会有不错的效果。
当我们知道目标,明确知道学习的对象,
就不容易纵容自己那颗不安分、自以为是的心四处游走。


咖啡豆是有慧根的人,善哉。

一些人以为自己可以跳得很高,看得很远,却忘记他是在平地跳跃。

有智根的人一小步一小步的登山,某日到达山顶,当他跳跃时将看见别人所不看见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素还真 的帖子

放心,我会对号入座的。
喝喝茶,别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4-2009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5-4-2009 10:45 PM 发表


咖啡豆是有慧根的人,善哉。

一些人以为自己可以跳得很高,看得很远,却忘记他是在平地跳跃。

有智根的人一小步一小步的登山,某日到达山顶,当他跳跃时将看见别人所不看见的世界。


耐心指明开始登山的路口就好,有缘人会遇到的。
个人认为,我们不为了谁而来,也不为了谁而去,
也无能左右人家的选择决定,说了该说的就好。
赞叹佛随缘行,赞叹法随缘行,赞叹僧随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15-4-2009 10:54 PM 发表


耐心指明开始登山的路口就好,有缘人会遇到的。
个人认为,我们不为了谁而来,也不为了谁而去,
也无能左右人家的选择决定,说了该说的就好。
赞叹佛随缘行,赞叹法随缘行,赞叹僧随缘行。


我刚才说的话的涵义其实是:

菩萨次第学,次第修,次第证。

一个人走到山顶,当他跳跃是时将会看见不同的世界。

可是对于还在平地的人,试图想以跳跃的方式来获知另一个世界的景象是不正确的。他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平地上高一点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5-4-2009 11: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4-2009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5-4-2009 11:01 PM 发表


我刚才说的话的涵义其实是:

菩萨次第学,次第修,次第证。

一个人走到山顶,当他跳跃是时将会看见不同的世界。

可是对于还在平地的人,试图想以跳跃的方式来获知另一个世界的景象是不正确的。

是的。真正佛教徒就是这么实在的一群,我们这些佛学初哥更是要时刻觉察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整天妄想自己如何生活在理想世界,成天沉迷在自己成佛成菩萨的梦想里。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15-4-2009 11: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4-2009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善哉。
修行,不论是要证悟解脱,还是要成佛,都是有次第的。
证悟解脱,还是要成佛,都没有捷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4 04:10 PM , Processed in 0.17590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