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058|回复: 108

我的古瓷器和杂件的收藏 - 60年代缅甸善族手工漆金佛头(#99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8-2008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瓷器的收藏我也是初学者,和大家分享几件个人的瓷器藏品,希望能一起学习。


龙泉窑是中国的其中一大名窑,窑址位于浙江省的龙泉。釉色苍翠,北宋多为粉青色,南宋时多为葱青色,瓷釉厚润,所以又成为“宋青瓷”。

宋代的龙泉窑 - 碗

碗口:直径14cm
碗底:直径5.5cm
碗高:7cm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10-2-2009 09:15 AM 编辑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6-8-2013 08:0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8-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 - 双鱼洗

盘口直径20.5cm
盘底直径8cm
盘高4cm

盘内有双鱼纹







盘里的双鱼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4-9-2008 09:2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8-2008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但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抽象,其实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 "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够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才可一眼识破。
2. 装饰
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队、捏、印、帖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频繁、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于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拓、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然而都是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条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 胎釉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陶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相对较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的;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陶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是清末仿品赶不上的;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花白,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大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外从釉面的新旧光泽来看,很多仿做者故弄玄虚,将仿品的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当然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绝对没有古瓷器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 文转载自 CEO 资讯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08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新楼开张!!!!
很艺术的收藏哦,不过门外汉的我看不懂。。。。。

[ 本帖最后由 mk2297 于 22-8-2008 09:4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08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应该很值钱吧??!!
恭喜楼主。。得来不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8-2008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k2297 于 22-8-2008 09:46 PM 发表
恭喜新楼开张!!!!
很艺术的收藏哦,不过门外汉的我看不懂。。。。。

谢谢捧场,大家一起学习。。

原帖由 ^oK_BoY^ 于 23-8-2008 02:42 AM 发表
哇,应该很值钱吧??!!
恭喜楼主。。得来不易吧。。。

先撇开价钱的问题吧。。
我也是初学者,这两件青瓷只可以说是宋青瓷的普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8-2008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的青花小罐(1)

罐高:5cm
罐口直径2cm
罐底直径3.5cm
罐身直径5cm

罐底的边缘有三个部分没有被粘上釉料,原因是当时上釉是有三臂的钳子夹着罐底将罐胎浸入釉料里所以造成三个小部位没有被粘上釉料而烧制成的。。
另一特征,当时的青花制作,多是将两部分成型后再粘合,所以罐子的肚缘还留下一线黏合部位的微微凸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08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爱你收集的瓷器,尤其是第一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2008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ctus_juicxia 于 30-8-2008 04:52 PM 发表
超爱你收集的瓷器,尤其是第一件!

谢谢捧场。 。你也收藏瓷器吗? 第一件是北宋时代的龙泉青瓷,类似的我还有几件,较后再发上和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08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龙泉系青瓷碗

碗口直径:15厘米
碗高:5厘米
碗足直径:5.5厘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08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龙泉系青瓷碗(2)

碗口直径:16厘米
碗高:6厘米
碗足直径:5.5厘米
碗缘无缺,碗内有牡丹花纹,碗外有纹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ericsiew网友的藏品吗?得空要去你家分享分享才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两毛 于 3-9-2008 01:44 AM 发表
这些都是ericsiew网友的藏品吗?得空要去你家分享分享才可以!!

是我的藏品。。。碗还可以盛饭,盘可以盛菜,我可以用它们来招待你。。 还缺酒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08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收藏网一篇供收藏学习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 <共同学习龙泉青瓷>

龙泉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没有收藏的价值。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4-9-2008 08:5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9-2008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牡丹影青瓷盘

盘口直径:18.5厘米
盘高:6厘米
盘足直径:6厘米
盘缘有葵花瓣口,盘内有缠枝牡丹花纹。










釉缺的部分还留下了当时造盘师傅的指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9-2008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影青瓷是宋代时由景德镇烧制的名瓷。这个地方在唐代即以制瓷业著名,有山,山上多树,可作燃料,有河,便于交通,向外运出瓷器,土质又特别适宜制瓷,后来又发现了高岭土,搞出了二元配方,质量大大提升。那时镇名称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皇帝才将它改为景德镇。

影青瓷,在学术界又称青白瓷,也叫映青、隐青,印青等。釉色介乎青与白之间,因青中泛白,白中闪青而得名。影青瓷质地薄,透明度高,釉色晶莹、色泽如玉,扣之声音清脆,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故又称“假玉”。

影青瓷烧得最好的是湖田窑,为青白瓷之冠。

草叶布局合理,刀法自然流畅,是鉴定影青瓷真伪的关键之一。再看胎骨,白得较正,烧结温度不高,釉面温润如玉,且坚致。在放大镜下,气泡大小不一,混杂在釉水中间,并不浮在表面。胎骨中夹杂着一点点半透明的“糯米粒”,这是瓷土淘洗不精所致,而这也正是影青瓷的特征之一。碗沿口如果有分布均匀的小缺口,称为“海棠口”,或又称为“葵口”。 普遍六缺口,但如果是五个缺口,就定为较早期的。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5-9-2008 12: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9-2008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5世纪(明) 安南(越南)青花有盖圆瓷盒(1)

有盖小瓷盒,器型圓,碩腹。全器以青花為飾,盖面繪六瓣開光花卉由草穗纹饰围绕,盒身莲花纹饰,器底露胎。
瓷器应是來自越南海阳省(Hai Duong,紅河流域下游)的Chu Dau窑址,風格和纹饰与 90年代越南岸外打撈的会安沉船(Hoi AnHoard Shipwreck,約為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 ) 海捞器物相似。

此陶瓷出土于印尼苏拉威西南部。

直径:8厘米
高:4.5厘米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8-9-2008 09:3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9-2008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5世纪(明) 安南(越南)青花有盖圆瓷盒(2)

有盖小瓷盒,器型圓,碩腹。全器以青花為飾,盖面繪花卉由草穗纹饰围绕,盒身吉祥花纹纹饰,盖与盒身纹饰对称,器底露胎。釉面轻微泥蚀。
如同楼上的藏品,瓷器应是來自越南海阳省(Hai Duong,紅河流域下游)的Chu Dau窑址,風格和纹饰与 90年代越南岸外打撈的会安沉船(Hoi AnHoard Shipwreck,約為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 ) 海捞器物相似。

此陶瓷也是出土于印尼苏拉威西南部。

直径:7.5厘米
高:4.5厘米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8-9-2008 09:3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9-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盖小瓷盒,器型圓,碩腹。全器以青花為飾,盖面繪花卉由草穗纹饰围绕,盒身吉祥花纹纹饰,盖与盒身纹饰对称,器底露胎。釉面轻微泥蚀。
如同楼上的藏品,瓷器应是來自越南海阳省(Hai Duong,紅河流域下游)的Chu Dau窑址,風格和纹饰与 90年代越南岸外打撈的会安沉船(Hoi AnHoard Shipwreck,約為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 ) 海捞器物相似。

此陶瓷也是出土于印尼苏拉威西南部。


直径:7.5厘米
高:4.5厘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8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僧继承法师题字的茶洗(五百禅壶系列)

十月中旬,前往参观古意斋在彩蝶轩展出本国“游于艺“的石僧 继程法师的“五百禅壶展”。 这趟展出的作品,除了继程法师的书画之外,重点就是他于年初完成的五百禅壶。五百禅壶系列是在五种不同泥材料制成的西施壶上刻造型各异的禅字, 和一些茶具器皿。

茶壶对一个会品茶的人来说,应该是相当关键的。但对喝茶还一知半解的我,走入了这个茶壶展,器皿上的刻工艺术会较为吸引我。

走入展馆,一位职员就为我端上了一小杯温度恰恰入口的普洱茶,这位职员也不断地为我讲解展出的作品,我看到了一件紫砂材料的茶洗,上刻着“流静水深”(右到左)四个字,就顺手拿起来观摸。那位职员就开始解说这件茶洗的制作,话语间中,听到职员说在上面刻着“深水静流”。。。当时我在想,茶洗上明明是刻了“流静水深”四个字,我就会了她一句,传统的中华读法应该是右向左不是吗?那职员也相当坚持地说“深水静流“较为顺口。。。争持了一阵,我再想,其实不管是”流静水深“或是“深水静流”,何必那么的"执著",右到左或左到右都带着它的意义和思考,这可能也是石僧继程法师在他的作品里面表达的一份“禅”的教导吧。。

买下这件器皿,并不是他是谁制作,还是它的以后能增值的投机潜能,我看到的正是上面刻着那四字的意义和教导。。


你说是“流静水深” 还是 “深水静流” ?



石僧于今年三月的刻款。。



茶洗藏品的原件证书



证书背后的继程法师在刻壶的照片



[ 本帖最后由 ericsiew 于 7-12-2008 12:15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johnlow + 5 流静水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2-2025 04:11 PM , Processed in 0.14583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