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63|回复: 9
|
外国人眼中清时中国成为了东亚病夫[图]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与小斯当东

1793年9月2日,英国使团从北京出发,到承德觐见乾隆。根据英方的记载,京官出身的大学士和中堂比较友善,同意免除叩头礼。而另一位大学士,曾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则比较傲慢。英国人认为这是他一贯在边疆,特别是在福州和广州见惯了英国捣蛋商人的缘故。
夫暗亢把英国人视为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不能给以任何鼓励辞色。特使觐见皇帝必须无条件行属国使节的叩头礼。英国人只肯吻帝手,行单腿下跪的礼节。
9月17日是乾隆的生日,各国使节来热河献礼祝寿。据说英国副使斯当东12岁的儿子小斯当东在路程中跟耶稣会教士学会了汉语,会见那天在殿前和皇帝随意交谈。乾隆把自己腰间的荷包和翡翠送了他。两件御珍至今还收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里。
直隶通州观象台

观象台古称“灵台”。自有制度以来,中国一直在“天下之中”的“中土”设立灵台,观察星象。元、明朝帝王都是在京城设立观象台。朱明皇朝开国后,洪武皇帝一度在南京建立首都,曾把元代遗留的观象台迁往南方。燕王永乐登基后,观象台又被迁回北京。赖特说,这里是位于直隶通州的观象台,是清时期官员用来观察天文的地方。
由于汤若望、南怀仁等欧洲耶酥会士积极参与清时期的钦天监及观象台建设,他们在西方受到很大的压力。罗马教廷收到各国天主教会的控告,指责教廷派出的传教士在中国为皇帝的个人事业服务,参加全国性的“迷信”活动,与他们传播基督福音信仰的使命背道而驰,控告者认为:传教士到东方去,本来是与“星相学家”作斗争的,为了迎合中国皇帝的私人目的,堕落为星相学家。为此,教会曾酝酿将汤若望革除教职,结果在欧洲引起极大争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也发表评论,为之辩护。看来,北京中国皇帝的观象台为远在欧洲的西方人广为所知,十分关心。
阿罗姆的这幅画可能是根据另外来源的观象台图稿画出的,它表现的不是观象台上面的设施情景,而是台下面钦天监和观象台的官员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时社会不安动荡,民生凋敝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死气沉沉,保持着奴隶制帝国最后的体面。清依然顶袭着所谓的康乾盛世,尽管衣缝里爬满了虱子。
剃头摊子
剃头,在清代是一项重要的营生,一个大行业。清朝的男人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额头到头顶的半月形一大片地带是要整整齐齐地剃去的。19世纪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男人过早谢顶,剃头摊的生意故而非常得好。
清人的辫子,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奇观。在美国的广东华侨不剪辫子是因为害怕倘若剪了去,死后的灵魂就不认自己的躯体,不跟棺材回广东乡下老家了,真是滑稽。
然而,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头发,拼死了万万条人命。意大利耶酥会士卫匡国(1614-1661)正在中国,他以外来者的眼光,见证了江南民众是如何抵抗“剃发易服令”的。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几经严厉抵抗占领了杭州付出了严重代价。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全部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城市,还打到了钱塘江,杀死了许多鞑靼人。江南人反清不只是为了拥戴和恢复明朝皇帝,而且想按自己原来熟悉和热爱的方式生活下去,他指出了明末江南人反清的根本原因。
大运河旁
乾隆允许英国使节们从大运河返回南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决定。让英国人沿途经过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大清帝国的腹地,它的肝腑内脏全部袒露给外国人看。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的时候,正是龚自珍揭露的“戮心的盛世”,外表虽然光亮,内囊却已腐朽,很是丑陋。有学者常说乾隆保守,从这点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的“闭关主义”者。他很开放,愿意把“康乾盛世”展示给英国人。只是乾隆老而无知,他忘记运河上通常不是以前多次“南巡”的辉煌样子。当年沿河官员多方搜刮,百般粉饰,才造出沿河的歌舞升平。到1793年,清内部已经腐坏,运河上民众的贫困状况化再多的钱也难以遮盖。
由于和中国通使的失败,没有获得通商口岸,没有能够公使驻京,马嘎尔尼勋爵回国后承受了很大压力。英国报纸和宫廷对国王乔治三世花了这么一笔巨款而毫无所获大为不满。马嘎尔尼闷闷不乐,一直不愿公开他的日记(日记迄今还未出版)。无法交代,只能让他的副手斯当东出面,拖到1797年才完成了一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然而“纪实”并不实:斯当东把事情的真相装饰了一番,使它显得更为得体,并不时让古老中国保留传说中的某些特点。
“纪实”为了不让英国民众失望,还是趋附了欧洲崇拜中国的风气,美化了清国。里面放了不少官样文章。这书在英国广泛流行,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书中对清朝官员的腐败,对民间的疾苦已经作了不少掩饰。这些掩饰是必要的:为了不让崇拜中国的欧洲读者过于失望,有必要为中国维持一个古老文明的形象;他们也要让决定遣使的乔治三世有所宽慰,即使没有达成目的,到底不虚此行,看到不少好东西,英王英明等等。
画面表现的是在大运河中牵引英使船只的纤夫们:在营兵火枪手的押解下,在运河边的饭摊上席地而坐,吃几碗稀饭而已,连咸菜也没有。有几段运河水道,民工们实在拉不动船,比步行还慢。英国使节们要求上岸,减轻吃重,兼着也散散步。这样,威廉-亚历山大才画到了一些岸上的情景,差不多已经是一幅乾隆版的《流民图》了。
这种情景和耶酥会士传到欧洲的风清月明景象很不一样。马嘎尔尼失望之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中国人枉为孔子的信徒,他们在本质上同西方人一样,并具有相同的弱点。”
马嘎尔尼使团来北京受到冷遇,回去后说:来的时候象乞丐,到北京象囚徒,回家路上象流浪汉。但清国却让英国人垂延三尺。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9-3-2008 01:2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落的南京
朱明王朝发祥于江淮,建都在南京,算是南方政权。南方政权统一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燕王朱棣登基后把都城迁往北京,但是南京的陪都地位还在,设有六部。明朝的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保持了繁荣。但清期的南京,陪都六部被撤消,“南京”被更名为“江宁”。开国初期的满族统治者历届腐败,保持北方游牧民族的淫乱习俗。他们敌视城市生活,禁止在聚会畅谈,还用“文字狱”等手段,抑制江南士大夫的雅集结社活动,百般压榨,将南方财富北调京城然后调往沈阳关外,有人说满人在关外存有掠夺后的巨富,不知有否。从此,南京失去了财富和活力,再也不能成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表率。
1788年,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写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描写盛极一时的罗马,极尽奢华的城市。英国早期的汉学家之一的德庇时爵士认为:罗马的情景,南京也发生过。用罗马的灭亡,来关照南京的衰落,就使得我们获得了另一种眼光。南京的衰败,是所谓的“失落的文明”。农业民族创造的城市文明,常常被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的落后文明所征服。
此画描写的正是鸦片战争前萧条的南京。画面凄惨,僧人引领着吹鼓手们,侍女们素衣孝服裹身,紧随的脚夫们抬着棺木,确乎是一场出殡。画面地点应是在西城三山门(今水西门)附近。画面右处露出城南一角,是原来南京城外最繁华地带,所谓“乌衣巷”的所在,现在全都颓然废弃,河道中空有几支农船载货入城。少了香火的寺塔,兀自一根根地竖立着,等待着倒塌的那一日。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9-3-2008 02:1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2008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画都很漂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4-2008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wayha00 的帖子
重点是所谓乾隆时期就已经腐烂了,
中国被一个癌症病毒攻击后残喘的病人... |
|
|
|
|
|
|
|
发表于 5-4-2008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