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30-11-2006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洱茶名字由來
普洱不只是茶名,在雲南境內確有一個叫著普洱的地方,從前這個地方是一個府,涵蓋現在的 3大行政區域,分別是思茅市、西雙版納州及臨倉部份地區。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貨物之間的流動在指定的地方進行,茶葉也不例外,因此普洱成了當時雲南茶葉,尤其是普洱茶的集散地。
據載,唐代南詔國(現雲南大理一帶)時有一銀生城,為當時茶山與南詔首都大理的重要樞紐。元代之后,由于雲南的經濟行政中心轉至昆明,銀山城的地位也逐漸被一個更靠近眾茶山的地方──“步日部”所取代,而這個地方就是現代的普洱縣。
步日部是少數民族佤族的發音,譯成中文即為“普耳”,在這集散的茶葉也因此有了“普茶”之名。
明朝末年,普耳正式易名為普洱,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9年),控制茶葉生產的普洱府正式出現,普洱茶由此進入一個輝煌的時代,普洱府生產的茶葉,即成了普洱茶。 |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子餅歷史悠久
由外形開始。現代的普洱茶有散茶與緊壓茶兩大種類,前者在形狀上不做任何處理,后者則是緊壓成不同的形狀。
常見及著名的緊壓茶是餅茶,還有沱茶、磚茶和各類緊壓茶。
餅茶又稱作七子餅茶或圓茶,每一餅茶的標準重量是357克,由于從前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將 7片茶餅裝在一個竹筒內,利于運送。
演變至今,7餅裝在 1筒,再把7筒裝成 1蘿,已成為包裝茶餅的一種規格。
沱茶則比餅茶略小,分為大沱與小沱,前者重250克,后者則是100克,其外形似倒扣的碗,翻轉過來還有凹入碗窩而得名。
另一沱茶來歷的說法是指此類茶常運至四川的沱而得名,若根據明代萬歷年間的《滇略》的記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來看,沱茶極可是取“團”的諧音成“沱”而來。
雲南大理的下關茶廠是生產沱茶著名的茶廠,並于1955年嘗試把緊壓茶制成磚形茶,約40年之后的今天,其他雲南茶廠如昆明茶廠和海茶廠也陸續生產磚茶,其中又以昆明茶廠的7581茶磚最具代表性。 |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0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茶發酵成熟茶
從前的普洱茶是西藏和蒙古一帶愛飲用的茶葉,因他們多以肉食為主,而味辛的普洱茶有去脂搜腸的作用,自然而然成為常食肉者的選擇。
可想而知,當喝下過量的生茶后,茶的功能開始運作時,脆弱的腸胃必然會產生不適的反應,連帶也會影響身體某些操控意識。因此,素食者是不受鼓勵飲用生茶,除非你想去除身體多餘的脂肪。
了解生茶的茶性之后,不難理解最早期的雲南茶商們為何不惜以馬運送普洱茶,穿山越嶺把普洱茶送到藏蒙之地,因為“大客戶”就在那裡呀!
由于通過茶馬古道運送普洱茶需時數十天或是整年,甚至數年的時間也說不定,所以間中會適當的在被緊壓的普洱茶中添加水份,防止過于干燥,加上時間的沉澱,因而埋下制作熟茶技術的機運。
需知道,普洱茶是不斷發酵的茶,時間越久越加陳香,一餅生茶經過數年的自然發酵,隨著時間而變化,喝入口的味道各有不同。
所以熟茶是由生茶發酵而來的。 |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武山名頭特響
另一方面,說到普洱茶,也必須曉得茶山,因為不少喝普洱茶和收藏普洱茶之人,對于來自某茶山的普洱茶都有特別喜好,甚至某個茶山出產的茶,都可以是收藏價值和飲用口碑的象征。
目前,在市場上熱著的茶山是位于雲南海縣的班章山,由于采集不易和口味特佳,因而成為許多普洱收藏家和愛好者的首選,不過從古至今一直被視為具備良好普洱茶品質的易武山,至今仍受到許多人推崇,視此山為眾茶山之首。
其他在雲南的茶山,如南糯山、營盤山、無量山、布朗山、巴達山出產的茶葉,也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位,雖未必如班章山與易武山名頭般響,然而由于品質不俗,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事實上,雲南古代著名的產茶區,多集中在古六大茶山,普洱茶業者與愛好者無人不曉。
六大茶山各有特色
六大茶山的說法主要是源自1799年檀萃撰寫的《洪海虞衡志》,文中提及:“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所屬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 、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自此之后,六大茶山名揚天下,而六大茶山出品的普洱茶,成了市場上一個標準,身價也自然高出一籌。
如今,六大茶山的茶葉依舊在,但有些茶山的鋒頭卻已被掩蓋,如原本屬于曼撒茶山的易武山,現今已“獨樹一幟”,以易武之名獲得茶客的認同。
然而,若以單一茶山出產茶葉制成的普洱茶來看,班章山的茶葉以其“霸氣”和口味獨特,加上該處的地勢不佳造成採集不易,成了不少茶客們的首選茶山茶葉。
但是,喝茶的主觀性強,各人口味喜好不一,其他現代茶山出產的茶葉也有其特色,誰也無法完全掩蓋誰的鋒芒。 |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了加快熟茶的發酵,1973年渥堆發酵的普洱熟茶技術研制成功。
人工渥堆發酵的先決條件是水份、溫度和氧氣,才能把生茶在數個月內發酵成為相等于數年的熟茶。
這項技術目前還是中國的不傳之秘,一些茶商在瞭解基本原理之后,企圖通過改變儲存方式,加快速度把普洱茶發酵成熟茶。
一般上,加速發酵的方法分別有干倉和濕倉兩種,干倉的做法是把生茶放在通風和相對干燥的地方,期望加快茶葉的發酵速度;濕倉則是把生茶存在密室或地下室,適當洒水或以麻袋覆蓋茶葉。
以濕倉方式加速發酵的普洱茶,成功者能以一兩年的時間制造出十數年的陳香,較干倉的速度快,然而這有一定的難度,並非能輕易成功。
市面上也有一些JS故意掩蓋失敗濕滄茶和霉變的真相,將之銷售給消費者,這對飲用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除此之外,自熟茶技術出現后,還引發學術界對生茶乃非普洱茶的爭議,一些學者認為,由于生茶與熟茶在外觀、氣味、泡出后的外觀,甚至功效都有差異,因此生茶與熟茶不應統稱為普洱茶。
直至今年的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出爐后,這個爭議才暫為平息,該標準確認按特定加工工藝的普洱茶,包括生茶和熟茶,都是雲南特有的地理標誌產品。 |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0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