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httat

【脊椎力学專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

  从力学角度看人体自然死亡,是以胸部纵横膈强度循环消失(即呼吸停止)为标志的。这是人体力学封闭系统强度循环变异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出现变异,首先是该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期处于非意识控制状态。

  由于延髓呼吸中枢的双重作用,人类直立行走至今只具有对臂腿大部、面部和喉咽部等部分骨胳肌运动的控制能力,认识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运动形式的手段确立之前,深肌动作控制仅在低层次运行。

  运动员在运动中、歌手在歌唱时对呼吸的调节是直接控制颅胸腹脊部肌群实现的,但这仅是以调节呼吸节律为目的。这种实践不可能引导人们系统的掌握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动作。

  “气功“运动实质是人体骨胳肌运动。但它以精气神为练习目的,并不以人体结构为依据,不可能找到控制人体骨胳肌运动的方法。

  其次,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性活动对力学系统各部的作用不同,促进该系统各部及各部间强度循环变异。

  青少年时期力学系统联动性强(各部各环节之间强度循环分离小)。有神经调节(延髓呼吸中枢调节)和体液调节(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可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等血管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即可较全面地促进身体各部肌群均衡发展。

  中年后,骨胳肌系统联动性降低(各部各环节动作分离大)纵膈强度比逐渐增高。习惯性地运用臂腿已不能使力学系统均衡发展。

  例:人们在幼年时期多用左手或右手已成习惯,中年后仍保持这个习惯,在体力活动中不交换运用手臂。左右臂给胸部反作用力强度差极大,使颅胸腹脊部左右侧一边强一边弱。

  脑活动(看书、写作、思考问题等)时,纵横膈对立强。如脑活动时习惯于多用胸部肌群支持横膈,那么这个形体将趋向胖;如果脑活动时习惯于多用腹部动作支持横膈,那么这个形体将趋向瘦。

  性活动时,横膈、腰骶对立、和腿基础对立强。如果性活动后,仍恢复到原有的多用胸部或腹部肌群支持横膈动作,那么形体变动不大,反之则促形体变化。

  虽然脑活动与性活动的强度循环形式是互补的(即脑活动强胸部、性活动强腰腹部是理想形式),但因存在左右侧强度差,胸腹部的理想的强度变换,往往受到限制。而这又必定以某种形式的变异表现出来。塌胸、大腹便便即是常见变异。

  再次,人在运动中具有适应省力的本能,这也是促使力学系统变异的重要因素。

  省力本能从本质上讲,是在运动中减弱力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对立强度达到省力目的。最常见的省力动作是弱横膈。

  我们已知横膈力度分部于保持胸负压和腹正压两方面。所以,横膈强度主要用于三肌平衡运动。延髓呼吸中枢对横膈动作的自动控制,实际上是对三肌运动的自动调节。弱横膈动作降低了力学系统的整体对立强度,又同时降低了三肌对立强度。因此,省力本能使人体能量消耗少一些。简称弱强惰性。

  省力本能的另一表现方式是不加强弱动作。简称弱弱惰性。例:髂肋肌颈背段疲劳时,背亢才舒适,进而养成在各种活动中背亢习惯。

  总之,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下,脑活动、性活动、体力活动对人体力学系统各部位作用强度不同,加之省力本能的惰性,力学系统的变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骨胳肌强度循环变异是以某肌群长期处于强势或弱势(可同时存在相应位移)为表现的。又以血液循环、神经活动、骨中钙的迁移等多方面同时作用于局部和整体。因此,骨胳肌强度循环变异与生理病理现象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秃顶:颅部基础对立失衡,引起头颅浅层对立失衡。

  小便不尽:腹部基础对立弱,导制腹腔内压弱。

  高血压:纵膈一联与颅部关系强、横膈腰部弱,即纵二联基础弱。纵二联与纵一联强度交替不够。

  偏瘫:左右侧强度差太大,影响血运所致。

  骨质增生;该骨附着肌强度交替不足。

  胖体:颅胸腹脊部整体对立弱,横膈多以胸部肌群为基础,纵膈与颅部联系强,胸部高位多挺扩。腹部塌缩力量弱。青少年往往颅部动作与喉咽动作分离不足,纵膈下移受限,喉头多高位,进而导制胸廓向下位移受限。

  瘦体:颅胸腹脊部整体对立偏向于腹部强,胸部低位少挺扩,横膈多以腹部肌群为基础,颅部与喉咽联系肌群动作弱,纵膈受限于横膈低位。喉头多低位。

  自然死亡演变形式:

  中年后,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强度循环逐步变异、衰退,逐渐丧失横纵膈基础肌群强度,留下纵膈强,最后丧失横纵膈对立运动,导制死亡。

  自然死亡的第一种演变形式(简称死亡一程序)是内上下对立的上部联系先衰退。

  一、臂基础对立开始变异,减弱与髂肋肌颈背的对立强度(图示 )。

  二、颅部动作逐渐与纵膈喉咽动作分离(图示 )。

  三、胸部的髂肋肌腰部逐渐强于颈部,胸廓背部逐渐下移,缩小胸廓左右径、上下径(图示 )。

  四、胸廓左右、上下径的缩小,降低了胸腹部前后左右肌群、臂基础肌群及横膈的初长度;减弱了脊椎肌群的对立强度。这时期易出现亢背。在此条件下,性活动促使腿基础肌群联动性降低。加之运用左右臂腿的强度差,使力学系统左右侧肌群强度失衡,腿部动作逐步变异,表现为腿不灵活。

  五、腿动作弱给腰骶(腹部基础对立)反作用力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腰骶对立更弱。横膈腰部在腹部基础对立弱的条件下同步变异衰退。导致横膈左右肋骨部与腰部丧失交替功能。在此条件中,加之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使横膈弱动作更弱。逐步形成挺胸运动方式(胸骨在呼吸时起伏)呼吸就是很自然的了。这段时期人体各系统都大大衰退。

  濒临死亡的老年人大都以弱挺胸运动方式呼吸,这是在省力本能作用下,下意识控制的最后形式。这是以参与肌最少(胸横肌、斜角肌为主),横膈用力最弱,因而感到最省力的表现形式。

  这个动作的致命之处在于,它即不能加强横膈的基础,也不能加强横膈本身;在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作用下,已经衰退的横膈越来越松弛,使已经缩小的胸廓上下径日趋缩小。最后,因弱挺胸运动方式越来越弱(这时期也有用其他呼吸方式的可能,但都因其他呼吸方式的基础动作弱,由此感到心累而作罢)、肺活量越来越小,吸氧量不足以供大脑和胸部动作需要而死亡。

  自然死亡的第二种演变形式(简称第二死亡程序)是内上下对立的下部动作先衰退。

  一、正常体在性活动后易出现腰骶对立的弱动作(即腹部基础对立弱,在这之前腿一组肌弱。)。若长期得不到加强,将导制横膈腰部弱。在这条件下,横膈左右肋骨部动作逐步取代横膈腰部动作,即横膈逐步失去左右肋骨部与腰部的交替功能。主要以胸部的挺扩动作呼吸。

  二、由于长期以胸部的挺扩动作呼吸,髂肋肌颈背部长期处于强势,髂肋肌腰部长期处于弱势,髂肋肌颈背腰失去对立运动(强度循环)功能。

  三、内上下对立运动表现为:纵膈喉头与颅部联系强。但颅部整体对立弱,纵横膈动作受咽部动作制约。即纵横膈上下位移幅度不够,喉头多处于高位。中老年时期一般以哮喘病症表现出来(有喉头低位的老年哮喘病人,这类病人纵膈收缩极强)。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胸腹部强度差更大,胸强腹弱。在非意控条件和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作用下,逐渐丧失髂肋肌颈背部动作。胸部的挺扩胸式呼吸逐步演变为挺胸式呼吸。一旦日常中以挺胸式呼吸为主,即稳步走向衰退直至死亡。

  两种自然死亡程序相比较,有以下区别:

  一、从内上下对立看,第一死亡程序是上部肌群先衰退、第二死亡程序是下部肌群先衰退。

  二、从横膈的基础看,第一死亡程序多以腹部肌群为基础。第二死亡程序多以胸部肌群为基础。即前者胸颅部肌群先衰退,后者腹部肌群先衰退。

  三、从脊椎肌群看,第一死亡程序是颈椎肌群先衰退。第二死亡程序是腰椎肌群先衰退。

  通过两种自然死亡演变形式的比较,显然可看到第三种死亡程序:颅胸腹脊部肌群较均衡的衰退。不论哪种死亡程序,都有一共同点��因纵膈强,横膈位移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三肌(心肌、平滑肌、骨胳肌)对立运动功能,导制死亡。

  观察老人和婴儿的骨胳,观察老人和婴儿的呼吸,可发现两者下颌骨近似,呼吸都主要是挺胸腹式(婴儿多用挺胸腹式,少年期可发展成扩胸腹式。老人的挺胸腹式一般转变为弱挺胸式)。但实际情况是婴儿靠下意识控制深肌(条件反射)可使人体力学系统平衡发展。老人靠下意识控制深肌则使人体力学系统失衡。

  根据人体力学系统(骨胳肌系统)是怪圈结构、具有强度循环性质可知,婴儿至成年期的下意识控制具有加强弱部的作用,才使肌体平衡发展;老年期的下意识控制不能加强弱部,或不能使强部弱才使肌体失衡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时期,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中,哪个部位最不易加强呢?脊椎整体动作最不易加强。这是由脊椎骨的形态和脊椎肌群排列的特殊性决定的。

  颈椎骨的椎体和横突(分前后结节)几乎平行在前,关节突在中,棘突在后(图示 )。这就证明横突间肌与棘间肌可对立(颈长肌也参与颈棘间肌对立),即脊椎颈段肌群组成一相对独立的运动环节。但该环节的加强需颅部、纵膈等肌群参与。

  胸椎骨的椎体在前,关节突在中,横突棘突在后。这就决定了胸椎的横突间肌、半棘肌只能间接与胸部其他肌群对立。即通过颈椎骨、胸骨、肋骨与斜角肌、肋间肌、胸横肌、横膈,纵膈对立(显然,髂肋肌颈背部、臂基础对立肌群协助胸部横突间肌、半棘肌与胸部上述肌群对立)。

  腰椎骨的椎体在前,横突和关节突几乎平行在中,棘突在后(两个关节突之间)。这个结构利于腰部的棘间肌、横突间肌、腰大肌(在腰椎体左右侧和横突)组成一个运动环节。利于包括腹肌在内的静止性用力(更微妙的是横膈腰部的膈脚的基础就是腰椎肌群)。

  从各部肌群的划分看,只有脊椎部肌群不可能组成一个单独的对立结构。虽然有从上到下的一列(分左右)骨骼肌排列,也只有与其他部的肌群衔接,才能组成颈、胸、腰骶三个相对独立的运动环节。这是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中,难做到脊椎部整体肌群强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从肌紧张联动性角度看,老年期脊椎肌群已从臂腿动作中分离出来,在臂腿动作中已不能加强它。这也是下意识控制条件中,不能加强脊椎肌群的重要原因。

  例:老年人运用臂已不能加强脊椎颈胸段肌群(颈肌衰退、背亢即是证明)。老年人运用腿已不能加强腰骶肌群(坚持散步的老年人患哮喘、腿动作僵化即是证明)。

  老年期哪个部位强而不易弱呢?纵膈强而不易弱。

  喉头低位的老年人,死亡后喉头上移(即纵横膈上移使胸负压为零),证明纵膈是强而不易弱的部位。

  现实生活中,常见喉头低位的老年人进食吞咽时,喉头也有瞬间高位动作。之所以不能在进食后保持喉头高位,就是因纵膈收缩力太强。从力学的对立关系看,也可说是咽部提起喉头的肌群太弱,不能与横膈对立保持纵膈的舒张,即纵膈与上基础联系太弱。

  显然,这里纵膈强不易弱也就是纵膈与颅部之间的肌群弱。按照(强度循环观点的)强度比值看是纵膈强。

  那么,脊椎肌群弱与纵膈上基础弱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简单地说:纵膈与上基础联系弱,降低了脊椎肌群的强度。从结构上看,脊椎肌群通过颅部(胸部)肌群与纵横膈组成一个“强度循环圈”(人体力学封闭系统中最重要一环)。若这个强度循环圈的某一环节弱,对适应它的肌体来说,没什么不适的表现。当弱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即出现生理病理现象或生命的终结。

  人体力学封闭系统具有强度循环和可逆性质。因此,上述论点反过来说也一样:若这个强度循环圈的某一环节强,对适应它的肌体来说,没什么不适的表现。当强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即出现生理病理现象或生命的终结。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瘁死、中年病逝、脑溢血就是这种情况。

  脊椎部肌群不易整体强、纵膈上基础弱的分析,仅是第一死亡程序的更进一步解释。根据颅胸腹脊部结构和强度循环性质可知,第二死亡程序不仅是纵膈的下基础弱和脊椎腰骶肌群弱,也与颅部的强度循环相关。

  颅部的整体对立强,它的各运动环节才可能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舌骨才有足够的位移幅度。这是胸骨甲状肌、舌骨甲状肌、舌的理想的强度循环(包含理想的位移幅度)的先决条件。颅部强度循环充分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有纵二联松弛纵一联(下移喉头松弛纵膈上部),为纵膈与下基础联系强(横膈动作强)创造条件。

  这说明人体力学系统内的强度与位移、强度交替与位置变换是同时存在、相互制约的。

  第三死亡程序各部衰退均衡一点,看似理想一些。其中却隐藏着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下意识控制下,人体力学系统只完成由弱到强(出生至成年)、由强到弱(成年至自然死亡)这样一个强度大循环形式,能否再出现一次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强度大循环过程;或者使由强到弱的过程更慢一些?

  这里可看到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下意识控制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不能使力系强度循环延续下去。

  运用骨胳肌强度可逆的自然属性,加强力系弱部(弱部是变化的),进而长期保持力系平衡,这个构想只能在对人体力系的全面意控基础上才能实施。亦即,笃信“生命在于意控运动”。用意控运动加强下意识运动。循环地促进力系弱部可保持机体平衡。

  人体力系结构和强度循环形式已展示出有限的机体中,具有意识活动的无限性。

  怎样实施全面意控力系运动、力系强度大循环的最佳时间值和强度值怎样掌握等系列问题,只有在人们认识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的重要性,并大规模开展全面意控人体力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人体这大脑载体的力学结构及运动形式十分完备。要读懂它,仅靠本体感觉是十分困难的,文字反映它显得十分蹩脚。当人们运用超级电脑反映它、为它建立数字模型、数学模型;制造出人机互动三维透视电脑及系列检测设备,指导人们精确运用骨胳肌运动规律,会发现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化学运动方案综合运用,更有益于健康长寿。

 

                   后记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与它的对象相比,显得很简单,也很粗糙。希望对有空间想象力(或立体思维能力)的人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愿人们通过它看到人体是骨胳和骨胳肌等组成的弹性体、看到电脑模拟自然死亡力学演变的可能性。

  按常规论文标准看,应该用数学方程阐述骨胳肌强度循环。在这脑未找到切入方法的领域,数学头脑慢于力学头脑。没找到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工具)前、没看清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前、数学头脑进入这片领地前,不可能用数学方程阐述骨胳肌强度循环形式。

  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图形计划负责人霍夫曼说:“一旦我们有了图像,我们就不必再通过方程沟通”。(《国外科技动态》1996.1.12页)透过这一论点,似乎看到《骨胳肌强度循环论》的可视化,左右人体科学的命运。

  呼之欲出的人体科学难在人们必须从用脑习惯、用臂腿习惯中觉醒;用意识加强非意识运动。从本质上讲,人体科学首先要求人们研究感觉世界、研究脑作用域这些人们紧密依附,但又最陌生的基本现象。

  一头巨鲸被艺海拾贝的科盲发现,纯属个人的偶然。反思人类进化过程,仿佛更能看到意控骨胳肌强度循环的重要性。

  人类直立行走初期,没有数学方程指导古猿运用臂腿、面部、喉咽肌群,现代人的意识控制也局限在这些肌群。但人类却进化到今天��布鲁诺被焚时期人们不敢想的文明程度。

  决定人体生命的力学因素被人类掌握、延髓的负作用被人脑克服后,电脑直接用于反映人体三维运动透视图像等信息后,人类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向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方向迈进,生物技术与电脑技术的综合运用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内容。人类将进入理智进化时期,可能是对这一过程的简单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椎矫正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于一种古朴的器官结构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念,脊椎矫正学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影像学为基础,有规范化的手法和流程。主要目标是针对人体脊椎功能异常和/或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找出并恢复位移异常的脊椎,去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使身体回到健康自然的状态。这与康复医学在方法上以物理学疗法为主;在治疗方向上着重于人体功能(包括认知和感觉)的调整和适应,通过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来改善健康水平与生活状况的治疗总则是相一致的;在脊椎相关部分的诊断、调整和治疗以及疗效的评估和认证方面,脊椎矫正学还增添了很多可借鉴的思路。

3.1 人体健康平衡观 人体健康是体内各部分之间动态变化的相对平衡,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的复杂过程。人在出生时就具有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它被早期的医疗先驱者作为人体具有自我调整能力的证明[2]。脊椎肌肉骨骼系统是整个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椎矫正学从纠正单个椎体的位移着手,调整人体脊柱连带的整体肌肉骨骼系统,改善功能障碍的同时调整连带的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使身体恢复一种相对的稳定,从而使某些器官的功能障碍、组织的病理改变及综合症状得到整体上的康复。

3.2 人体健康整体观 脊柱的肌肉骨骼系统,以及此系统与人体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应该得到认真的诊断和分析评价。比如脊椎的"关节半脱位"(Subluxation),它所造成的功能障碍,除了影响脊椎肌肉骨骼系统有效工作外,还会加重对人体其他系统的负担[3],带来其他系统的功能障碍。帕尔墨(Daniel David Palmer,通常称为D. D. Palmer, 脊椎矫正学的创始人)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体始终在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或在寻找平衡的趋势,由此形成"影响人体健康的天生能力",这是脊椎矫正概念的基本思想。具体就是,脊柱矫正把诊断与治疗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障碍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可能带来的其它系统的连带伤害;或是以其它系统的连带伤害为主,寻找和解决发生在脊椎结构上的改变,而不是许多早期医师认为的"一种疾病对应一种病因和一种治疗方法"。脊椎在人体有两个中心位置:一个是运动的中轴,一切运动都以脊柱为基础;一个是控制中心,除脑神经及其控制的相应部分外,其余部分的一切运动、感觉、器官的功能以及器官之间的平衡都是在脊神经的控制之下;任何不正常的位移,都会形成相应的消极作用。在种综合整体观的指导下,接受脊椎矫正的手法治疗后,患者不单是位移椎体复位,而且会获得因椎体位移引起的疾病痊愈或症状缓解方面的良好疗效,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3.3 对脊椎力学结构的再认识 脊椎是人身体的中轴,组成的26块骨头中,每一块骨头又有6个关节,向6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形成两亿种不同转动方向的排列组合。环椎、枢椎有168种非正常组合方式,骨盆的三块骨头,有2158种非正常组合方式,其中任何一种非正常组合都有可能造成身体的不适。在椎体间的主要连接部--椎间盘,是少有神经分布的,所以人们对脊椎位移的感觉比较迟钝。脊椎没有位移并且处于静止、直立状态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椎体发生位移时,椎间盘内部的张力就会分布不均,影响了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化。当这种不平衡的力学分布和退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体就常常会因一个很小的动作,如咳嗽、弯腰等引起椎间盘纤维层的破坏,导致髓核突出引起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

3.4 探索现代医学中被忽视的领域 脊柱作为支撑整个身体的支柱,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侧面呈S状弯曲。整条脊椎始于颈椎的环枢椎,止于骨盆;环枢椎和骶髂关节为两个关键部位,过去,环枢椎被认为是棘手禁区,骶髂关节被认为是人体骨骼中最稳固的关节。除明显异常外,医生很少注意到它们对整个脊柱结构异常的影响。脊椎矫正学认为这两个关键部位的任何移位,都会引起整条脊椎代偿性的适应上下两端的力学变化。如果只注意单个有症状的脊椎,而看不到两端的主导作用,即'拧毛巾'效应,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脊椎的问题。脊柱上面是头颅,中间支撑着躯干,牵制着四肢的活动,加之地球引力的影响,脊椎在这种重负下不发生错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发生错位后不影响邻近椎体的上下平行位置也发生改变,更是不容易。所以,脊椎矫正学认为,百分之百的人都有脊椎疾患,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脊椎矫正学从人体健康的平衡观、整体观出发,对脊椎、脊柱的力学结构进一步重新认识,尤其重视对现代医学中被忽视的领域的研究。从而对脊椎、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诊疗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过去和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所证实。

应该看到,脊椎矫正学对脊椎、脊柱疾患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到功能、从功能到结构的反复认知和研讨,贯穿了脊椎、脊柱疾患的诊疗全过程。这与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脊椎矫正学这一过程基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的基础,较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纳。
当前,脊椎矫正学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方兴未艾,脊椎矫正学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脊椎矫正学带来的诸多新思路也有待于同仁们思考、借鉴、检验和指正。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能使这朵墙外之花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椎健身法之所以称为绝技,有以下原因。
  1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中,简明扼要的解释是:在非意控条件下脊椎动作难加强,导制纵横膈对立运动消失,即死亡。从进化角度看,该套动作在内的人体技术,是大脑皮层突破延髓自动呼吸功能阻碍意识控制深肌的基本方法。
  2 人体技术是人脑运用人体的重要形式,开发出后它将象臂腿动作那样被人类永远运用而没太大的变化。脊椎动作是最难掌握的核心部份。一旦掌握,运用更简单有效。
  3 在人体力系中维持自身生命的是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在深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脊椎力系。该力系动作涉及心肌、平滑肌、骨胳肌。虽然只有骨胳肌动作,但动起来涉及三肌。只要方法得当,掌握过程中有直截了当的健身作用。
  4  人体力系40岁后变异明显,中老年有健身的必要。脊椎动作少而精,练习掌握后易于日常随时运用。很适合中老年群体。
  该方法还处于运用实验阶段,没有敢为人先、善于探索的献身精神(特别是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
  二、力系结构
  学习动作首先应掌握它的力学结构。脊椎有椎骨26块,但脊椎肌(肌群划分与常规教材不相同)涉及的骨还有枕骨、股骨(头)、髂骨。脊椎力系不能单独形成对立结构,因此脊椎动作涉及颅部、腿部深肌乃至胸腹部骨胳肌。该文省却这部份肌的讨论。
  脊椎后面的肌群中与颅部联系的有头后大直肌等(见脊椎肌群表)从上到下有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棘肌(分背、颈、头部)半棘肌(分背、颈、头部)、横突间肌、梨状肌。腰椎体侧面有腰大肌。颈椎前面有颈长肌、(分直部、上斜部、下斜部)、头长肌、头前直肌。胸椎段前面没有直接的对立肌,显然这需与胸骨、肋骨间的肌群(包括斜角肌、纵横膈)对立。腰椎段腰大肌居腰椎骨左右,可与腰椎后面肌群对立(因力臂短适合静止性用力)。这结构是腹部肌易松弛的力学条件。从矢状面看脊椎的力系结构一目了然。(见示意图)
  三、练习程序
  1、颅颈运动
  颈(胸)椎直立,放松纵膈,头颅前后仰俯。颈椎随头颅动作适度前屈后伸。在这过程中体验颅颈部前后肌群的用力充实感。
  2、梨状肌运动
  起立(双脚齐肩宽)直脊,左右梨状肌用力(有强烈的提肛、强脊到颅后感),脊椎微微前屈增加该肌用力感。要求能在站立、坐、卧、行走时都能保持梨状肌动作,运用自如。
  3、脊椎整体运动
  站立或坐立,把前两动作联系起来做。先强梨状肌,再强颅颈肌群。在此基础上脊椎直立前屈,加强动作感受。反复练习。
  熟悉到能反复单独、混合练习时,可加上胸部适度的挺塌(胸高位塌胸、胸低位挺胸),用腹式深吸练习。这时要强调腹式呼吸的深度、强度。后背肋膈窦部位(第十一、十二胸椎体左右边)有充实微胀感为好。
  四、整体动作日常运用
  日常运用是指每天随时运用。注意了才能主动运用。培养随时注意深肌力系状况能力,是随时运用它的先决条件。这是最难的。动作练习要求能结合卧、蹲、坐、站、走、跑保持脊椎整体动作强度和腹式呼吸,这是日常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二。在此之上有以下经验。
   1 不仅要在上述动作中保持脊椎的整体动作强度、还要求在胸廓高低位变换中保持脊椎整体动作强度和腹式呼吸。
   2 不但在体力活动中保持脊椎动作,还要在脑力活动、性活动中保持脊椎动作.左右侧臂腿动作往往不均衡,这也是需纠正的,日常中左右臂腿交替运用。
   3 日常喉头低位者,多用高位。日常喉头高位者,多用低位
  以上要求足够练习者用几十年的精力去追求,在这练习运用中可得到健康长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人类卫生问题最大的挑战是改善生存质量,健康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最重要的前提,康复医学被认为是一门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学科。作为西方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帕尔墨及其创立的脊椎矫正学首次指出了脊椎形态对健康的重要性,把脊椎健康提到与生存质量、与人类健康攸关的高度来认真研究和对待,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生存质量来降低脊椎病的高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独立学科,脊椎矫正学的引进和恰逢其时地提出"脊椎健康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极大地顺应了人们对脊椎健康的需求和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为我国康复医学的脊椎康复增添了新的理念。   脊椎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而脊椎健康的问题与平时人们花精力、时间保养牙齿、皮肤、体型相比,还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数据看到:
①北京按摩医院的调查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97%有脊椎疾病,而近年来,又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40%以上的人脊椎有各种疾病。
②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统计,我国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0%。
③凯诺脊椎健康中心曾对北京某小区的5所小学1500名小学生进行了脊椎状况普查,结果显示,脊椎不健康的孩子高达68.8%,其中10%做了拍片检查,最轻的脊椎侧弯也有5~6度之多。
④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统计,80%出现头痛、背痛、腰痛和手脚麻木的成年人,实际是源于儿童时期的脊椎异常。
⑤美国脊椎矫正协会统计:美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脊椎骨退化的比例占1/3以上;7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退化现象;而在18万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国外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人的寿命来说预测在120岁以上,而脊椎问题会让人的寿命缩短1/3,即各国的实际年龄平均难以越过80岁。
  康复医学适应人群中的截瘫就是因脊髓损伤造成的,现代康复主张从脊髓损伤即刻就开始采取措施,但是如何避免脊髓伤害还缺少强有力的干预手段,尤其是面向个人如何防范目前还缺少基础知识,以至于很多搞脊椎手术的专业人员自身都存在脊椎问题,应该说脊椎矫正填补了这段空白。   脊椎矫正学认为:
  ①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外力作用,脊椎问题基本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儿童的脊椎柔韧性强,并未表现出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脊椎中不正常的位移进一步发展后,各种症状就逐渐表现出来了。较严重的脊椎位移在青年时期(18~25岁)开始产生症状,如头晕、头痛,颈痛、背、肩、腰疼痛等。50岁以后出现的腰酸、背痛、驼背等一系列症状,过去往往被认为是身体机能退化,而事实却常常是因为,不正常的脊椎结构造成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许多器官组织的病变直接或间接地与脊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有关。
  ②从生物学背景上看:生物由低等的脊椎动物类,逐步经过两栖、爬行进入到哺乳类。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离水上岸是一个重大的转变。由水中的无负重到陆地抗重力,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今天人类的直立,脊椎还不能完全适应由水平活动的结构转变为直立活动的结构,还非常脆弱,容易在日常的活动中受到影响,使脊椎和骨盆发生各种各样的位移。
  ③从社会的大环境上看:由于老年人比率增高,慢性病及意外因素增多,尤其是车祸、搬运受伤、长时间伏案作业等,都会导致脊椎出现问题;轻则饱受脊椎病痛之苦,重则需要手术治疗,甚至导致终身瘫痪。   所以,脊椎矫正学特别强调:建立一种脊椎健康、一生守护的意识,远比脊椎出现问题再去治疗,更显得至关重要;并主张把脊椎健康纳入常规保健内容,尽可能使脊椎保持在理想的状态,如果人人都能养成良好科学的护椎习惯,不仅可以延缓脊椎退行性状态的来临,还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06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和太极的共同点

肩胛骨锁骨动.肋骨不动,头不动,颈椎胸椎不动

骨盆和尾椎动,腰椎不动

全身齐动,躯体绕脊椎做同步对称开合运动

基本不做脊椎运动.都是脊椎保持中正状态下的肩胯撕扯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2-2025 12:50 AM , Processed in 0.07850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