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332|回复: 3
|
让孩子筛麦、揉面、做烧鸡……“吃苦幼儿园”为何能走红?
[复制链接]
|
|
|
上海
“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仰望星空,更要教会他们脚踏土地。或许我们不必复制“吃苦”的形式,但必须守护“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心。
文 | 阿晖
近日,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是这里的娃娃们居然不背古诗不做手工,而是整天围着灶台和农田转——筛麦子像模像样,揉面团有板有眼,甚至组队学做道口烧鸡。当孩子们系着围裙踮脚掌勺、赤脚在泥地搬运柴火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这个画风清奇的“吃苦幼儿园”立刻刷屏冲上热搜。这种“反内卷”的教育实践,恰似投向功利教育湖面的巨石,激起网友关于孩子童年教育的广泛讨论。
1“吃苦”成为热议话题
漯河这所幼儿园的孩童们,不仅自己动手洗衣服、整理床铺,甚至参与简单的农活,光着脚丫在泥地里奔跑,在柴火灶前“一展身手”,这样的画面,打破了公众对“幼儿园=滑梯+绘本”的固有认知。这些已经封存在70后80后记忆中的儿时田野嬉戏、泥巴大战,与当下幼童沉迷电子设备、困于早教班流水线,形成了代际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这才是失传的生活教育!”很多网友除了感叹,更是极力点赞支持,认为这些真实劳动场景中的认知,比让孩子只会背课文的早教更有生命力。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在幼儿园磕了碰了,在学校苦了累了,结果是不少孩子光会做题,连基本家务都不会,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反观“吃苦幼儿园”的娃,5岁就能自己揉面,这种动手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只会背课文实在多了。
图片
顶端新闻微博视频号报道截图
有人夸接地气,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受累、不安全:“幼儿使用菜刀、火源是否合规?”部分网友担忧形成新内卷:“今天晒孩子做烧鸡,明天会不会卷到砌墙盖房?”呼吁建立年龄适配的劳动清单,守护童年应有的松弛感。还有教育专家提醒,需区分“体验式劳动”与“超负荷任务”,避免将教育异化为“苦难表演”。
2戳中当下教育痛点
长期以来,一些人把幼儿园当成人生起跑线,超前灌输小学知识,违背教育规律。而“吃苦幼儿园”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切中了当下教育痛点。
当“不能输在起跑线”演变为3岁背单词、5岁学编程的“军备竞赛”,比起提前灌输知识的功利化教育,“吃苦幼儿园”这种把课堂搬进生活的模式,找回了童年本真,用“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理念,重构教育起点——让孩子先学会生活,再谈超越。揉面、喂鸡等实操课,课程设计暗合“去知识焦虑”趋势,既让娃学会生活技能,在实操中完成认知启蒙,又缓解了家长对“早教真空”的恐慌和教育内卷焦虑。
有教育学者指出,“吃苦幼儿园”走红的本质,是社会对“去自然化教育”的反抗,唤醒了对童年“异化”的集体反思,也印证了“儿童需要在真实世界摸爬滚打”的本能诉求。“吃苦幼儿园”的泥巴地、柴火灶,成为治愈“童年缺失症”的精神原乡。
从“学会做题”到“学会生活”的范式转换,切中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初心。当网友感慨“985毕业不如孩子会做饭”,折射出对“高分低能”的隐忧。“吃苦幼儿园”证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具备“离开教室仍能好好生活”的能力。
事实上,这所幼儿园的孩子们对于这种劳动教学并不排斥,孩子们沉浸式劳动的样子被网友戏称“忙到没空哭”。据说有的孩子发烧都舍不得请假,生怕错过第二天“掌勺”的机会。而这个“吃苦幼儿园”,反倒成了家长眼里的香饽饽,入学名额一票难求。
3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
在劳动教育中,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远比单纯完成劳动任务更重要。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孩子重复劳动动作,而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孩子将劳动视为一种负担。
据悉,河南“吃苦幼儿园”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保留柴火灶,让孩子体验祖辈生火做饭的智慧,感受传统生活的烟火气;但与此同时,引入食品安全知识,教导孩子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这是现代生活对健康的基本要求;讲述工具进化史,从古老石磨到如今的电动粉碎机,拓宽孩子的科技视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这种“旧瓶新酒”式的创新,为教育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劳作不再是孤立的、过时的行为,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与现代社会脱节。
据悉,这类“劳动式教学”并非个例,比如江苏徐州幼儿园的小菜园摘西瓜、四川宜宾的缝补课堂,武汉某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成果拍卖会”……都是“吃苦幼儿园”的翻版实践。这种活动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劳动任务,转变为主动探索劳动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
“吃苦幼儿园”好评如潮,但能否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城市与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家庭的认知水平各异,对“吃苦幼儿园”,无法简单复制,也不能盲目跟风。劳动教育需守分寸,不要搞表演秀、不超负荷,更要杜绝盲目攀比。
“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仰望星空,更要教会他们脚踏土地。或许我们不必复制“吃苦”的形式,但必须守护“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心。 |
|
|
|
|
|
|
|
|
|
|
发表于 25-10-2025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25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陸官方要求平台遏制對學生「販賣焦慮」 禁3C產品帶入課堂
大陸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要求網站平台監管責任,優化演算法推薦機制,不得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類資訊,堅決遏制「販賣焦慮」、「誘導內卷」等違規行為,同時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根據中新社引述該《措施》,要求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佈置機械重複、懲罰性作業,鼓勵每週設置一天「無作業日」;規範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率,合理設置考試難度,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繼續嚴控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規範非學科類培訓,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範治理。
在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方面,《措施》指出,嚴格執行睡眠管理規定,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等違規行為,防止學業過重、無序競爭擠佔睡眠時間;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教育品質評價監測體系。
另就培養學生健康用網習慣,《措施》也規範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3C產品,嚴禁將手機等帶入課堂,同時要求平台落實監管,優化演算法推薦機制,不得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類資訊,並推廣應用網路「未成年人模式」,也加強動漫、短影音、微短劇、網路綜藝和網路遊戲、網路文學等管理。
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和突出問題,《措施》還就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關心關愛特殊學生群體、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推進實施全員育心制度、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培育家庭和諧親子關係、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25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华小的书包, 唉!见孩子把书包拖上3 楼。。。。.gif)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