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78|回复: 0
|
外企高層訪中震撼!「工廠沒人」全靠機器人 礦業大亨放棄競爭
[复制链接]
|
|
|
英媒報導,包括美國福特汽車在內等西方企業高層,近日訪問中國大陸後相當震驚,因為中國工廠產線上沒看到工作人員,產線幾乎全面自動化,由機器人操作,甚至因此不需照明,有企業高層坦言因此放棄公司的生產計劃,改委託中國企業製造,自認競爭沒有意義。
西方企業高層震驚:產線沒有人 全是機器人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12日報導,近期訪問中國多家工廠的西方企業高層,回國後紛紛表示震驚,福特汽車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說:「這是我見過最感到羞愧的事。」他為中國汽車搭載的自動駕駛軟體、臉部辨識等技術創新震懾,「他們車輛的成本及品質遠遠優於西方」,「我們與中國正進行全球競爭,不只是電動車領域,如果我們輸了,福特就沒有未來」。
礦業大亨:競爭沒意義
不只法利,在綠能投入巨資的澳洲礦業大亨佛瑞斯特(Andrew Forrest)表示,結束中國行後他決定放棄自家公司生產電動砂石車電力系統的計畫,改交由中國徐工集團生產,公司將著重研發。佛瑞斯特說沿著中國工廠內的大型傳送帶走,走了800至900公尺仍沒看見半個人影,「全部都是機器人」,他形容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是全球「最先進」,「沒有意義競爭,它們(中國)至少花了數百億美元」。
英國能源公司Octopus老闆傑克森(Greg Jackson)回憶中國工廠「很暗」,因為多數工作都由機器人完成,不需要為人類開燈,「我們參訪了一間生產大量手機、但很暗的工廠,整個流程高度自動化,生產區域沒有工人,只有少數員工負責確認工廠有在運作」,「你能感受到變化,中國的競爭力已經從政府補貼及低薪,轉變為大量高技術、高學歷、瘋狂創新的工程師」。
中國如何從「廉價世界工廠」升級?
《電訊報》評論,中國已從過去廉價的「中國製造」、「世界工廠」等形象,轉變為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無人機、先進機器人領域的領袖,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很大一部分在於北京透過國家補貼、地方政策,由上至下大力推動自動化。
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4年間,中國產業機器人數量從18.9萬暴增至超過200萬,這些機器人涵蓋進行焊接、組裝的機械手臂,能快速拿取的蜘蛛型機器人等。
若和他國比較,中國2024年新增29.5萬台機器人,相較之下德國新增2.7萬台,美國增加3.4萬台。若從機器人密度來看,在中國,每1萬名工人有567台機器人,德國為449台,美國為307台。
畫面為重慶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產線。畫面為廣西上汽通用五菱「島式」精益智造工廠。(新華社)
畫面為重慶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產線。畫面為廣西上汽通用五菱「島式」精益智造工廠。(新華社)
人口老化也是推力
除了北京冀望在自動化領域領先全球,顧問公司Bismarck Analysis專家惠頓(Rian Whitton)表示,北京推動自動化,也是為了緩解中國人口老化的影響,「中國人口問題相當顯著,但是它的製造業仍以勞力密集為主,為了預先防範,他們希望盡可能達成自動化,不只是希望獲得更多利潤,這通常是西方的想法,而是為了彌補人口下降的影響,獲得競爭優勢」。
如何趕上中國?
中國的自動化優勢最顯而易見的是體現在馬路上,中國製電動車、油電車的銷售比例不斷上升,今年9月,比亞迪在英國的銷量成長10倍,超越MINI Cooper、雷諾、Land Rover等傳統品牌。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執行長霍斯(Mike Hawes)表示,中國汽車業最引人注目的是速度,開發及生產車型的時間是歐洲車商的一半。
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首席經濟學家托爾多爾(Sander Tordoir)表示,歐洲及英國若要趕上中國的創新速度、維持製造業活力,就必須提升使用機器人,問題在於如何運用產業政策來打造有競爭力的市場,屆時勢必要有一些支持措施來抵銷中國優勢。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