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回复: 1
|
验证防御方案可行性 中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复制链接]
|
|
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25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为何要主动撞击小行星?三大战略意义揭示大国太空布局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释放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直接导致恐龙时代终结。如今,中国正计划用一次精准的太空撞击,为人类文明续写新的防御篇章——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处,用动能撞击器改变小行星轨道3-5厘米,使其百年内不再威胁地球。这绝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公布的真实计划。
恐龙灭绝的现代启示:小行星防御已成人类共同课题
联合国已将小行星撞击列为人类生存头号灾难,2022年我国将其纳入航天八大行动声明。墨西哥湾陨石坑的考古证据显示,直径仅1公里的小行星就足以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我国规划的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正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响应。
不同于传统被动监测,中国方案强调主动防御能力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透露,任务将验证"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四大技术目标。这种能力绝非实验室模拟可以替代——2022年NASA的DART任务虽完成撞击,但缺乏持续观测手段,而中国"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将填补这一空白。
"伴飞+撞击+伴飞":中国方案的技术突破与战略深意
中国独创的三段式技术路线包含三大创新:观测器先期抵近获取精确参数,撞击器实施每秒数公里的高速撞击,后置伴飞器开展毫米级轨道偏移监测。这种设计相较NASA的"一次性撞击"具有明显优势:前期观测可修正10%以上的轨道测算误差,后期伴飞能持续验证百年防御效果。
支撑这一体系的是"中国复眼"行星雷达监测网。二期工程可探测750万公里内目标,三期将扩展至1.5亿公里,形成对近地天体的全天候监控。天地联合监测系统采用高速成像技术,能捕捉撞击瞬间的形貌变化和溅射物轨迹,为后续任务积累关键数据。
从防御到开发:小行星经济的中国布局
直径1公里的金属质小行星蕴含超万亿美元铂族金属,这使防御任务兼具资源勘探价值。吴伟仁院士明确指出:"小行星资源是未来太空经济核心支撑。"我国通过国际合作倡议(联合监测/载荷搭载/数据共享),正在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已吸引50个机构、300余专家参与协作。我国在任务中开放载荷搭载,既展示技术自信,更为产业链孵化创造条件。深空探测、轨道计算、高速成像等技术集群发展,将催生新的太空经济生态。正如探月工程带动商业航天崛起,小行星防御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入口。
守卫蓝星的东方方案
从恐龙灭绝的警示到主动撞击的实践,中国正构建"防御验证+资源开发+国际合作"三位一体战略。这不仅是继探月工程后的又一里程碑,更是对"共建普遍安全地球家园"的庄严承诺。当人类首次拥有改变天体轨道的能力,我们书写的不仅是太空技术新篇章,更是文明存续的新答案。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