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98|回复: 5

美国陆军敲锣打鼓地宣传了一项“重大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7-2025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陆军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最近悄悄删掉了一条视频,这事儿立刻被眼尖的网友逮个正着。 删帖前,他们可是敲锣打鼓地宣传了一项“重大突破”——陆军专家团队经过“艰辛研发”,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用无人机精准空投了一枚手雷! 视频里反复强调“First ever”,配上专家们严肃讨论、攻克“技术难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我们搞出了黑科技”的氛围。 嗯,没错,功能描述就是:让无人机……丢了个手雷。


这条“喜讯”刚发出来,全球网友的评论区和朋友圈直接炸了锅。 一部分网友,尤其是一些中文留言,画风是这样的:“哇! 太先进了吧! ”、“又是全球首创,遥遥领先! ”、“美军厉害,技术壁垒! ”——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赞叹。

然而,更多的声音,特别是来自欧洲和密切关注国际冲突的网友,反应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们仿佛约好了一样,集体发出了灵魂拷问:“啥玩意儿? 现在才‘首次’? 你们美国人是不是刚从冷战地堡里钻出来,断网几十年了? ”

他们的质疑简单、直接,且极具杀伤力。 看看俄乌战场上是什么情况? 自打2022年春天那场冲突全面爆发,双方士兵早把民用无人机玩成了“空中迫击炮”! 农用市场买的普通多旋翼无人机,花点小钱稍加改装,挂个小架子、装个自制引信,就能把RGD-5手榴弹、VOG系列榴弹甚至小型炸弹,“咣当”一声从几百米高空精准砸到对手战壕里、坦克顶上、卡车驾驶室。 这种操作都上演快两年了!

网上随便一搜,铺天盖地都是无人机“送货”的实战视频:炮弹砸进装甲车天灵盖、手雷丢进士兵躲藏的窗户、轰炸集结的步兵小队……战术成熟度? 人家都玩出花来了。 成本? 一架改装的民用无人机加上弹药,可能还没美军实验室用来夹手雷的机械爪单个零件的研发费用高。 频次? 几乎成了双方步兵班的“标配技能”。

所以,当美国陆军煞有介事地宣布他们终于、首次、突破性地让军用无人机完成了一次投弹试验,还一副“我们终于攀上技术高峰”的架势,全球网友瞬间集体懵圈,接着就是排山倒海的嘲讽。

有人戏谑:“建议美国陆军开通抖音账号,关注一下乌克兰的‘土作坊’,学习最新潮流技术。 ”

有人讽刺:“这新闻稿是不是八十年代写好存档的,今天不小心发出来了? ”

更有人犀利吐槽:“世界都在打二十一世纪的低成本空中‘淘宝战’了,五角大楼的专家们还在会议室里用幻灯片论证无人机能不能扔东西? ! ”

汹涌的群嘲下,美国陆军选择了最迅速的应对方式——删除那条万众瞩目的社媒更新。 但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删帖这一手,更像是往沸腾的油锅里加了勺冷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响动和调侃,几乎坐实了宣传的“翻车”程度。

为什么说群嘲戳中了要害? 这事儿远不止是“笑美军落后”那么简单。 表面看,是全球网友笑美国陆军“信息闭塞”,连战场上流行了两年的“基础操作”都当成重大新闻来发布。 但深挖一层,美国陆军这条宣传,可能真不是在“睁眼说瞎话”。 问题的核心,就藏在那句被疯狂嘲讽的“首次”限定词里。

美国陆军宣称的“首次”,大概率有其特定的、严格的技术定义:

第一,平台限定:这次成功投掷,极有可能发生在某个军方正式立项采购、处于严格测试阶段的新锐军用无人机型号上。 比如资料显示,马丁公司的V-BAT 128赢得了陆军一项侦察无人机合同,这次的“首投”很可能是针对该型军用平台进行的集成武器试验。

第二,流程合规:投掷的不是随便绑在民用无人机架子上的“三无”手雷,而是经过军方严格认证、确保引信安全可靠、投掷过程符合所有军方安全和作战条例的正规军用弹药。

第三,体系内认证:这是在美军正规的研发-测试-采购框架内,由官方主导,通过了一系列严苛的靶场测试流程后,首次宣布成功的。 其复杂性和背后的文书工作,远远甩开战场上的应急改装八条街。

简而言之,美国陆军“炫耀”的不是“无人机能扔东西”这个动作本身(这确实早已烂大街),而是“我们终于让军方花大钱、按正规流程研发的某军用无人机,安全、合规地完成了投掷一枚正规军用手榴弹的官方测试”——这确实是他们的“第一次”。

但问题来了,陆军在社交媒体上热血沸腾地宣传时,绝口不提这些关键的限定条件。 视频里浓墨重彩渲染的是“攻克技术难关”、“专家艰辛研发”、“实现首次投掷”。 传递给普通公众(尤其是了解俄乌战场态势的人)最直接的信号就是:“我们发明了用无人机丢手雷! ”

这就像一家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历经数年投入巨资,终于宣布“我们首次实现了用智能手机打电话! ”——因为人家研发的是自己的通信芯片和操作系统,经过了工信部一万项入网测试……而在围观群众看来,街边小店里三百块的手机都能打电话,你在这儿喊“首次突破”? 不笑你笑谁?

巨大的反差由此爆发:

网友眼中的“先进”:乌克兰士兵利用价格低廉、快速迭代的民用技术,在残酷战场高压下催生出极具实战价值的“土法”无人机轰炸体系,简单、廉价、高效。 其生命力之顽强,证明了这种技术的门槛远比想象中低,实用性也远超想象。

美军宣传的“先进”:经过漫长的项目论证、层层审批、巨额预算、复杂采购、严格测试,在一个昂贵的专用军用平台上,最终实现了符合所有军事条令和复杂后勤要求的“标准化”投弹功能。 这是一种“体系化”的、昂贵的、慢速的“先进”。

两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说话。 全球网友看到的“笑话”,本质上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逻辑和速度,产生了惨烈的碰撞。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宣传暴露了美军体系面对技术平民化的深刻不适。 民间无人机技术(特别是多旋翼)发展迅猛,商用平台功能强大且价格亲民。 俄乌战场证明,在“够用就行”、“先解决有无”的实用主义驱动下,普通人用民用技术和少量工具(甚至是3D打印件)就能快速实现有效的战场打击能力。

而美军的正规流程,追求的是高度安全、极端可靠、后勤可追溯、符合大量作战规则(比如避免误伤)和保密要求。 这些追求本身没错,但在一个技术快速下沉、战场创新由基层驱动的时代,这种流程显得冗长、昂贵、迟缓。 当草根创新已经在战场上遍地开花时,正规军的“首次”认证才刚刚走完实验室环节。

沟通的灾难性失误更是雪上加霜。 在一个所有人都能看到乌克兰士兵在手机上发布手投弹视频的年代,陆军却选择用一种“我们刚点亮科技树”的口吻来宣传一项在公众眼里早已落后的功能,却不去花力气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用标准化要求。 这种与时代感知彻底脱节的信息释放,不引发群嘲才怪。

删帖本身就成了事件最辛辣的注脚。 要么说明陆军自己心虚了,意识到宣传口径惹了众怒;要么表明内部评估这舆情根本捂不住也洗不白。 无论哪种,都印证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公共沟通失败。 它加深了外界对美军体系僵化、官僚主义盛行、与实际战场脱节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讽刺点在于: 当技术传播平民化之后,连一支民兵武装都能轻易搞出来的“功能”,地表最强的美军正规体系,却需要用昂贵的精密系统去“重新发明轮子”,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其“首创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7-2025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打仗,大家都偷偷研发核武和打仗武器。
口不对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25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者 发表于 25-7-2025 09:50 AM
说不打仗,大家都偷偷研发核武和打仗武器。
口不对心啊。···





有可能, 老霉奸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25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alap 发表于 25-7-2025 10:03 AM
有可能, 老霉奸险


全部都是虚情假意,只要一个导火线,马上引发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25 10:2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情况就像某家企业说:" 我们终于研发出了一款不但能通电话的手机了, 而且还具有发短讯, 拍照和上网的功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dalap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25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遥遥领先,震惊全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7-2025 03:49 PM , Processed in 0.11960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