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回复: 0
|
與前三講低級錯誤相比 賴清德第四講更致命
[复制链接]
|
|
賴清德團結十講的第四講談軍事。老實說,比起前三講他犯下的多如牛毛的低級錯誤,這一講收斂得多。不過,他仍然犯了一些連他自己恐怕都不自覺的錯誤,而最大的錯誤是,賴清德儼然以為提升國防預算到GDP占比的3%,就有實力跟對岸說不,就能獲取和平。
賴清德一邊說,要「從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以色列與伊朗的軍事衝突中得到經驗」,一邊卻又說,台灣的軍事戰略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也就是應對灰色地帶襲擾,聯合反登陸、濱海及灘岸作戰、縱深防禦與持久作戰。
前者顯示的是已經被改變的未來戰爭型態。以俄烏戰爭為例,全天24小時無人機加上衛星監控已是標準配備,這使得戰爭極度碎片化,戰爭雙方在前線都不可能進行任何形式的大部隊集結,任何蠢動都會引來火砲、導引炸彈、察打一體無人機或巡飛彈的攻擊。
但後者卻完全是二戰思維,是諾曼第登陸那種以十萬人為批次規模的D day渡海搶灘作戰,並在掃射與火砲下屍橫遍野的對決。亦即,賴清德的腦海裡似簡單地以為,只要能在灘岸上大量殲敵,解放軍就會無奈撤兵,台灣就可繼續安享太平。但這個場景,恐怕只會永遠留在他的想像中,不會成為現實。
他談及的三個戰事裡,以哈戰爭中以色列對哈馬斯單方面屠城、殺戮沒有任何參考意義。但剛過去的以伊「12日戰爭」,賴清德實應感到十分警醒,但他竟然顯得茫然無知。
這裡頭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層次。先就以色列對伊朗的作為言,13日凌晨最先啟動的是斬首與摧毀伊朗的防空能力。斬首是以色列靠著包括收買的間諜及摩薩德長期滲透,鎖定了革命衛隊空軍司令、空軍無人機指揮部司令和空軍防空指揮部司令等革命衛隊高層,然後直接團滅。幾天後,以色列再以夜襲斬首了伊朗戰時總參謀部最高負責人阿里.沙德馬尼。其他多名核子科學家就不必提了。
但更重要的是,伊朗的最高領袖哈米尼原也可能在第一天的空襲中就被斬首。只不過是川普沒有批准內唐亞胡這麼幹罷了。那麼,當解放軍真的發起其解放戰爭後,賴清德難道以為他依然可以坐在衡山指揮所的要塞裡,指揮國軍在數百公里長的灘岸上拒敵嗎?
再從伊朗對以色列進行飛彈報復的角度看,以色列的「鐵穹神話」在此次戰爭中已徹底破滅。而更重要的是,此役還露出了美國的戰爭能力的虛弱真相。
保加利亞的一家網路軍事媒體Bulgarianmilitary.com在戰爭結束後兩天就算出美國以最先進的薩德系統替以色列攔截伊朗導彈的大致數量。它指出,美國在6月13日至24日的短短11天內,就消耗了其全球庫存的15-20%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飛彈攔截器,也就是薩德系統。
它估算,11天中美國消耗了大約60至80枚攔截彈,占美國全球庫存的很大一部分。但每枚攔截彈售價1200萬至1500萬美元,相對於伊朗「法塔赫-110」等老式飛彈只要10萬美元一枚,更先進的法塔赫-1等飛彈也只要100萬美元左右。美國光11天就可能花費超過8億美元,遠超過伊朗發射的591枚飛彈的造價。
它於是指出以下一幅令人憂慮的景象: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中,或與像中國這樣擁有龐大飛彈庫的勢均力敵的對手交鋒時,美國可能會在數週內耗盡其「薩德」系統,使盟友和前沿基地陷入危險。
從這裡可看出,美國就算將薩德部署到台灣,並不計代價地將全球薩德的庫存都搬到台灣,也抵擋不了解放軍可能數以千計的火砲、飛彈雨。因為美國既負擔不了這樣的戰爭財政,更欠缺戰時的生產動員能量。
賴清德演講中自己提及,解放軍「已踏出第一島鏈,甚至也已跨過第二島鏈到第三島鏈」;他卻未真正將這一戰略形勢的全新變量放在心上,成為具有意義的圖像。因為這意味著,只要台海戰爭爆發,美軍海空力量都將被拒止於第二島鏈之外,台灣只能孤軍作戰。
當一切都指向這樣的絕望形勢,賴清德還覺得靠著每年3%GDP的國防經費,以及黑熊與青鳥「堅韌」的作戰意志,就能拒敵於外嗎?
與前三講他犯的那些低級而愚蠢的錯誤比起來,賴清德在第四講裡所顯現的對於戰爭的天真與無知,可能更加致命。
解放軍的軍事科技與能量,已在近幾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若干領域甚至美國都已瞠乎其後,當所有人都知道,單憑台灣脆弱而有限的國防,並不足以獲致和平時,一個侈談以實力換取和平的總統,不過就是一位穿著透明新衣、裡外都被看光的國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