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99|回复: 0

转载一连串相关有意义的文章来揭开人为什么活着痛苦,以及为什么社会给人压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8-2023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妥协社会》韩炳哲
6 个月前
无声的发言
无声的发言



Ps:额外参考资料


https://m.youtube.com/watch?v=GTSC2lrmM9s&feature=youtu.be


抗压能力差还是社会压力大?别再逼自己了,有毒的积极性只会让你“越努力越焦虑”!【心河摆渡】
心河摆渡
7月15日
2023年


《妥协社会》介绍原文
2、 什么是妥协社会?我们在妥协什么?向什么妥协?妥协的对象可以是权利,可以是资本,社会可以是异化的社会现实,也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娱乐文化,但真正严重和悲惨的是人们在向自己的生命妥协。韩炳哲说道,如今我们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于痛苦的恐惧。如今,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在迅速下降,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蔓延到了全社会,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了,因为他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也就是说,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陷入一种内心舒适的泡沫里,拒绝那些带给自己痛苦的,带给自己异质性的他者。一旦发生或碰到分歧和遭遇内心的冲突,我们立马会感到焦虑,立刻生气地反骂回去。我们迅速的躲起来,继续捍卫自己的认知泡沫,逃回自己的舒适圈里。如今人们的爱情,人们的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爱欲的对象实际上也是关乎他者的,爱人身上的异质性是我们完全无法支付的,即无论他是谁,他和我人格上多么的趣味相投,多么同质化。他仍然有和我的自我不同的,乃至否定性的,无法征服的,无法领悟到的捉摸不透的品质,从而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爱情关系,就需要双方在某些时候都放下自私,自我而去主动关怀对方的品质,从而两个人都走出自恋的沼泽。然而如今的恋人们再深入彼此的内核之后,终于见证到了对方的异质性他者之后,立马感到焦虑痛苦以及自我的严重威胁。但他们又无法走出自恋的沼泽,去有能力的了解和关怀对方,取而代之的便是最迅速的废弃,让我改变门儿都没有,韩炳哲说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试图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会,无论是大众文化,亲密关系,社交平台还是社会文化,都是如此。

因为如今的妥协社会是和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的。妥协社会不想让人们深入到那异质性的否定性的痛苦。因为深入进痛苦就意味着低效,意味着虚弱,意味着人们会否定自我,就停下来。资本主义下的功绩社会,它需要人们去庸碌去忙碌,需要人拼命的去卷去悬浮,而且功绩社会妥协社会让你努力,让你自我剥削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你成为真实的自我,也不会让你反思和看见真实的自我,而是让你努力去实现那些虚幻的理想自我。只让你看到你要成为他们规训下的正常螺丝钉,看到他们想给你营造出的中产阶级生活,小资文化生活,或者看见豪车看见奢侈品文化,看见各种各样刻意摆弄出的资本主义幻梦。各种人中龙凤的景观社会幻梦,所以它需要掩盖痛苦,掩盖异质性,淡化你的反思,淡化你的自我批判,他甚至还会篡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让人们以为自己在自我实现,而实际上只是为了求社会的尊重,求归属感的匮乏性需要,从而陷入了一种自我剥削的倦怠,苦练着自我好去继续剥削他人。这一就是没有醒悟的活在旧系统的规训之下,只在努力地去成就一个虚假的同质化的自己,就算取得成就,也没有自我,依旧毫无生命可言。而真正的自我实现必定是需要长期异质性痛苦相伴的。韩炳哲说到妥协社会还是一个点赞的社会,人们沉溺于讨喜的幻象之中,一切都被磨平了。赞是一种表征,是针对当下的止痛药,它不仅掌握着社交媒体,也席卷了所有的文化领域,不停地点赞,导致一种精神的钝化使真实瓦解,数字化就是麻醉,模糊了真实的世界,即如今点赞的文化和应用越来越多 ,越是点赞,越会推动大数据为你自己的个性推送,造成自己更进一步的认知茧房。而且你接触到的内容都在呈现讨喜化的趋势,你目之所及全是一堆刺激迎合自己的内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全都在整活的逗你开心。

各种可爱的搞笑的,卖萌的,挑逗的,卖肉的,刺激的,欲望的,给你你想看的,符合你认知的,符合你先前认知同化的内容。就连人们的生活也要够得上在社交媒体上去晒一晒的标准,去除掉可能引发痛苦的边缘和棱角,冲突和矛盾。根本只活在肯定性之中,不停地点赞讨喜,过分强化了自我认同,离深刻,离深入进异质性,深入进否定性和自我批判也越来越远了。他们看见网上网友的不同言论,也是先直接开骂,先用情绪化的心理防御去回怼,一上来就拒绝接受。比如有些年轻人你不能去批评他们,他们只准你批评高墙和资本,根本不允许你去批评他们自身,这是何等的单一认知和单一逻辑。

妥协社会的人们不会深入进这些异质性,更不会深入到自我反思,讨喜文化的表面下集聚着肯定性的渣滓。人们在这些渣滓当中窒息而死,其他文化也是越来越讨喜,因为如今的文化越来越商品化和经济化,文化产品越来越陷入到消费强势当中,他们必须是具备可消费的符号和形式的。所以爱情剧,影视剧是要足够的磕CP感要足够的甜,就算是看似痛苦的虐恋,也要满足观众的窥视欲,而不是让观众引起那些自我异质性的痛苦和自我焦虑,从而可以忽略掉爱情和艺术文化的其他深刻本质,甚至那些暴力图像暴力电影意味的电影,他们甚至将杀戮,将污辱桥段变成一件件不会引起观众丝毫痛苦的事情。后现代开始的那些媚俗艺术,那些讨喜的平庸乏味的杰夫昆斯之辈更是如此。艺术和消费之间,文化和商业之间的区隔被撕碎了。艺术家自身不得不沦为品牌以适应市场。虽然令人讨喜的文化艺术还是有创新的,但是他也只允许百变不离其宗的同者存在却无法通向异质性的他者

过去时代的人们还认同阿多诺所说的艺术是对世界的陌生化,即艺术的深刻性,它会使人内心不安,惹人心乱。他不应该全是那种令人舒适讨喜得儿也会带给我们痛苦的。韩炳哲说到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的作用也如同麻醉剂。就是社会性的长效麻醉,阻碍了认知和反思,压制了真理。妥协社会的人们如果长期拒绝各种痛苦,必定会侵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那些否定自我认知的痛苦,那些异质性的他者,还是那些引起我们情绪痛苦的无常事件等等,都是如此。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也是被物化的生命,我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让生命鲜活起来,否则他就会被囚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之中,越能苦中作乐的人他越深刻,一个人如果未曾深入人类的痛苦,也就无法从内心最深处笑出来。痛苦之否定性不容置疑。痛苦有清洁之效,有净化之功。

当然,这也不是让你完全去受虐,完全求痛苦的心态,而是一种敢于去直观去不断深入痛苦,去苦中寻乐,而不是只会心理防御机制下去自动化的去逃避。因为痛苦的否定性一直都是存在的,你这一生根本逃不掉。只是因为现在后现代的环境加上你不断往上强化的趋利避害的原初心理习性,导致你更加难以察觉到痛苦,乃至深入进痛苦。韩炳哲说到后现代后工业社会,我们的身体呈现出一种拒绝痛苦的姿态,他自我欣赏,自我享受,对他来说痛苦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但是,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带来积极情感的综合。

真正的幸福总是包含着否定性的。真正的幸福绝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要明白的是,是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载着幸福,使幸福更长久。就尼采所说,痛苦和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一起长大,或者彼此一起长不大。如果痛苦被抑制,那么幸福也会变得乏善可陈,成为一种沉闷的舒适状态,不会接受痛苦的人,也拒深刻的幸福于千里之外了。正因为如今大部分的人们处在这样一种舒适状态,他们有太多的方便路径和习惯去规避掉他者和痛苦,造成了他们的生命越来越像生存,而不是感受辩证性的真实的生命。如此,人们就会越来越怕死。韩炳哲说到痛苦恐惧症的尽头是死亡恐惧症。如今,大众媒体对死亡事件的曝光引来过多媒体的曝光,人们也显得格外的焦虑了。也就是说,死亡原本就是发生在你附近的,但你的附近也消失了。那些异质性的他者认知消失了,再加上人们沉溺于自我舒适,极端享乐,沉溺于资本主义消费影响下的文化娱乐,人们对于死亡痛苦一直都是采取心理学所说的逃避,对这些存在性焦虑采取搁置,遗忘,否定,转移,从而一旦突然接触到死亡的痛苦信息,他们就会变得高度敏感,格外的焦虑。

要知道,痛苦从小到大,每天一直都在你周围和附近,而你逃避了太多,太善于逃避这些存在性问题,逃避死亡,逃避孤独等等的存在性焦虑,从未去深入,从未去体验真实,你一直在舒适的生存,而非感受生命。就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所说,在如此直面和暴露在死亡的终极问题时,我们都会经历去除虚伪的身份认同的过程,从而重新投入到生命的核心,活出真正的自我,去直视痛苦,去深入痛苦,去追问下去,而不是害怕恐惧。觉察和反思到死亡对个人来说,改变是巨大的。海德格尔曾说,只有在面对无的时候,恐惧便会苏醒,恐惧将人从熟悉而习惯了日常当中,从社会的一致性当中拉扯出来,档当己的认知解放,当自己以为的自我被冲破,使人会陷入短暂的分裂和恐惧,会陷入一种无的垮塌感,一种旧有自我的死亡感。

发布于 2023-02-09 21:31
・IP 属地福建

注明:以下是我相关的补充




为何我们的身体需要疼痛感?人感受不到疼痛会怎样? 身体的痛感如何产生的?| 天天观世界(探秘,科普,知识,生物学,背痛,健康,慢性疼痛,脖子痛)
天天观世界
5月10日
2023年


这个视频,前面讲了几个重点


第一,疼痛并不是大脑里的本能反应,亦即说,大脑不是疼痛的接收器,而是“主观建构”


第二,疼痛与其伤害之间,不是连续性的,也不是必然关系的,有时可能存在“神经迟延”的反应


第二,我们的细胞反应机制之中存在一个关于疼痛的接收器,是细胞内接受神经刺激后产生的——蛋白质神经递质,再传导到大脑之中由大脑来“主观建构


第三,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大脑,发现人有了疼痛时,大脑区域的神经化学反应同时会激发很多身体反应相关的机制,包括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等的“区域功能”



补充以下网址文章的补充摘要

疼痛的脑成像:最新进展
1 年前
思影


网址来源;



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没有一个大脑区域被确定为单独负责疼痛处理。疼痛没有中心脑区,而是一个复杂的大脑区域网络,通常被称为疼痛矩阵(图1),这是Melzack和Wall最初提出的概念。该矩阵由多个区域组成,这些区域本身不仅与疼痛有关,还涉及其他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其信息通常是并行处理的。疼痛意识似乎出现在疼痛处理的后期阶段,此时信息在皮层的多个区域被整合。对实验性疼痛神经影像学的分析显示,大脑中有六个区域对急性疼痛做出持续反应,被认为在疼痛处理的感官辨别、认知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是:丘脑、岛叶皮层(IC)、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皮层(SI和SII)、前扣带回皮层(ACC)和前额叶皮层(PFC)。



而我刚才举例的YouTube视频中,到了后面,更加科学说明,喜欢吃辣的人就是寻求疼痛感的人,并解释,人大脑的疼痛皮层中枢与其愉悦皮层中枢之间是——重叠在一起的


而且,也用一个例子说明,那些没有疼痛感的人群,


或者说,这些在SCN9A基因突变之中失去了Nav1.7钠通道开关机制而失去痛感的人群来说


这些人群的寿命是无法活过成年


上帝在人的身上创造神经系统时既然——刻意的——把处理疼痛感的脑皮层中枢与其愉悦感脑皮层中枢之间进行“重叠”,似乎就是在“刻意提醒着”愉悦感与疼痛感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是,既然一定程度,没有生命威胁的疼痛能够产生愉悦感,那么反过来也能说明,追求没有疼痛感的生命形式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疼痛感”


难怪人心里“偶尔也感悟”,整天只会吃喝玩乐的话,生命活得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应验了罗马书的“预言”——体贴肉体的,就是死(罗马书 8:6-7 和合本)


当我们人类用——醉生梦死,或者行尸走肉等——来描述那些只懂得吃喝玩乐的人时,也不就在无形透露了,体贴肉体的人就是趋于死亡的吗?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1-2024 09:05 PM , Processed in 0.10940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