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齒孔的由來
一八四○年英國羅蘭希爾爵士發明郵票的時候,郵票還沒有齒孔。常時的郵票印山來時是需要用剪刀或刀片裁剪開來。像這種沒有齒孔的郵票,我們稱為「無齒郵票」,目前偶爾有些國家仍有印行,因為「無齒票」必竟比較稀有。郵票上的齒孔據說是一位叫亨利‧亞起的中學生發明的。
有一日亨利拿著剛從郵局買來的整張郵票,坐在小店喝荼,適時桌上有根細針,他便拿起針沿著每一枚郵票的邊緣。一個、一個地刺出一排針孔,就在把玩間,他突然發覺針孔可以使郵票很容易撕開。於是,他很快的跑去郵局,請求見郵政局長,於是他告訴局長這件發明後,請局長採用他的「發現」,英國郵政總局立刻接受他的發明,並頒給這個學生一筆獎金,從那時起(一八五四年)郵
票就開始有二齒孔。
至今,凡是小方紙片的邊緣上,有一排整齊的齒孔,就是郵票的代表象徵。郵票有了齒孔之後,在使用時確實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集郵家在收藏郵票時,因而更加嚴謹了。因為他們所收藏的郵票,必須每一枚都具備完整的齒孔。因此在撕分郵票時,一定要七分細心,千萬不可使齒孔有破損,一枚郵票的齒孔若有了瑕庇,就會影饗到"品相"的評價。每一枚郵票的四邊,都有許多半側形的缺口,看起來像是鋸子的齒,這在郵票上也叫做“齒"。研究郵票的"樹"、"齒孔"、"齒型"和“齒度”,對集郵家來說是:門很高深的學問。另外,齒孔也是指各枚郵票之間,連續打出的一連串圓孔,其目的是在於便利撕開郵票。而"齒度"則是在說明齒孔的密度,在郵票目錄或集郵報導裡,關於某種郵票的齒孔與齒度,一定會有明確的說明。如果我們看到郵票的說明文字,標示著"齒孔十四度",這意思是說在每兩公分的長度內,計有十四個齒孔。依此類堆:"十二度"或是"十三度",這就是分別指它在這一段距離中,一般被稱為"標準齒度",因為這種齒孔的排列,疏密適中,大部份的郵票都採用此齒度。齒度的疏密,通常是用一塊特製的卡紙"量齒尺"來
比對。一枚郵票的齒度有多少,只須將它的一邊擺在這尺的某一部分量量看便可知曉。齒孔和齒度在集郵家肴來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係到這枚郵票的品相?尤其重要的是可以鑑定郵票的真假。因為偽造的郵票往往在齒孔的型態和齒度疏密方面,無法跟真郵票一樣。但是,另一種現象如果郵票是真,而齒孔打壞了,就會成了稀有的"變體郵票",那麼這張郵票的身價可就非凡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