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念弥陀

尊敬的元音老人 :恒河大手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6-10-2024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河大手印

( 第十一讲 )

元音老人 著


‘  然如不知长养后得智,使与行仪相合,则徒以对治,不能克他缘,致被妄想之缘牵入凡愚障中。故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是为尤要。’


后得智,是相对于根本智来讲的。

得了根本智,就是 ‘ 见宗 ’  —— 明心见性,此后还要在境界上磨练,以起广大妙用。

后得智,就是妙用。

长养后得智,就是长时间不间断地养护、保任根本智,时时在境上磨练,保护真心,以起无量妙用。

行仪,就是行持( 行为规范 )和仪规。

譬如我们修心中心法,座下时时观照,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就是行持;每日至少两小时坐修,座上手印不散、咒语不停,就是仪规。

对治,是指前面讲过的,如淫欲心重就修不净观;如散乱心重,就闭关专修禅定等等。

然而,如果不知道长养后得智,使之与我们的行为规范和修行仪规结合在一起,仅仅用对治的方法来修持,那将是徒劳无功的,将不能克服外在因缘的侵袭。

什么缘故呢?因为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

徒用对治法,不仅令人心烦,而且极易著相,不但不能克服外在因素( 环境 )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被内在因素(妄想)所牵缠,从而落入 ‘ 凡愚障 ’ 中。

凡夫的愚昧,即 ‘ 贪、嗔、痴 ’ 的痴,它会障碍成道,故称 ‘ 凡愚障 ’ 。

所以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在境界上保任磨练,尤其显得重要。

那么怎样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呢?


目次:恒河大手印
恒河大手印(第十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0-2024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10-2024 11:08 PM 编辑

  ‘ 此无他法,只不离本定法身见,无 “ 能所、是非 ” 分别,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此为无分别智止观、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


认识到法身本定,本是不来不去、无有动摇的。

正知见谓之 ‘ 本定法身见 ’ 。

契入这个正知见,便无 ‘ 能修之人 ’ ,无 ‘ 所修之法 ’ ,无是非,无分别,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惺惺然而不乱,寂寂然而大定。

大道无形,自性寂寥。法身如如不动,乃大定之体,非关你信不信,或是作不作入定功夫也。

怎样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呢?

这没有别的方法,只有不舍离 ‘ 本定法身见 ’,时时刻刻安住在本性上,于事境上磨练自己,不要著相,不要有 ‘ 能与所,是与非 ’ 等等分别,这是最重要的。

人总是妄想纷飞,对什么都去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是那个非,这个真那个假……在那里分别不休。

你若能时时刻刻离开 ‘ 能所、是非 ’ 等等分别,不住相、不粘境,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就是本性时时朗然现前,就是时时不离 ‘ 本定法身见 ’ 啊!

‘ 佛法无多子 ’ ,说起来很容易,但这不是听一听明白了就算数的,要落在实处。

必须时时刻刻这样做功夫,才能落在实处。

要 ‘ 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 ’ 。

寂寂者,一念不生,有 ‘ 不动 ’ 义,不动就是定;惺惺者,了了分明,有 ‘ 观照 ’ 义,观照就是慧。

保任于 ‘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 ’ ,即是定、慧双融,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慧中没有定是狂慧,定中没有慧是死定。

所以,下机渐道凡夫只是闭关修定还不行,出关后还要在事境上磨练,以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

‘ 自然任运 ’ 就是随缘 ;‘ 保任于惺惺寂寂 ’ 就是不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发了大财无所谓,穷得叮当响也无所谓;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不起分别、取舍、攀缘之心。

古德云:‘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 ,这是 ‘ 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 ’ 的绝妙口诀,不但慧中寓定、定中寓慧,而且还防止了死定和狂慧。

‘ 此为无分别智止观、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 这里讲的止观,并非天台宗的 ‘ 摩诃止观 ’ ,或者别的什么止观法门,而是 ‘ 无分别智止观 ’ ——没有分别的智慧所行的止观。

寂寂就是惺惺就是即是即是慧。

‘ 无为 ’ 就是廓然无造作,‘ 俱生 ’ 就是森罗万象,‘ 法尔 ’ 就是本来如此。

无为、俱生、法尔三个词,活泼泼地烘托出法身的无相之实相。

‘ 一切行持之心要 ’ 就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核心。

所有的修行法门都离不开惺惺寂寂、都离不开定慧交资、都离不开止观。

念佛的人把心缘在佛号上,就不起别的念头了,这就是;佛号听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这就是观。

参禅的人,疑情笼罩全身,无暇生起妄念,这就是止;提起一句话头,了了分明,这就是观。

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这样,结印、持咒摄住了身心,这就是止;心念耳闻,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

大手印教我们 ‘ 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 ’ ,寂寂就是止,惺惺就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0-2024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10-2024 11:18 PM 编辑

明朝末年,密云圆悟禅师住持宁波天童寺。

当时,天童寺周边有很多茅蓬,供精进参禅的和尚居住专修。

有一年冬至时节,密云禅师令侍者给茅蓬里的和尚送棉衣。

有一位茅蓬老宿对侍者说:‘ 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 侍者将此话汇报给密云禅师。

密云禅师说:‘ 此僧似有悟处,恐未实,更于语下搜看。’ 就令侍者再去问:‘ 娘未生前著何衣?’ 老宿答不出来了。

密云禅师就嘱这位老宿参究 ‘ 娘未生前著何衣 ’ 这个话头。

三年后,这位老宿圆寂了,并没有参破话头、没有道出一句转语。

火化后,舍利无数,好多人都惊叹:这么多舍利,这位老宿修行得很好啊!

密云禅师说:‘ 舍利十斛,不及转语一句。尔等试代答看。’

不仅赞叹舍利的人答不出,当时天童寺里的五百和尚谁也没有答出来。

密云圆悟禅师叹道:‘ 习道恒沙无一悟。’ 答不出,那是没有契入 ‘ 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 ’ 的缘故,若契入如是实相,不用思索就答出来了。

不妨答他:‘ 才谢桃李嫩,又添菊梨新。’ 嫩嫩的桃花、李花刚刚凋谢,新鲜的菊花、梨花又相继开放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和盘托出 ‘ 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 ’ 啊。

我们前面讲过无情说法、讲过 ‘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 ,一归何处啊?时时处处不离法身、时时处处不离自性。

这些花卉都是无情,无情也能说法,这都没有离开我的法身啊!

自性如如不动而又变化无穷,如如不动称为法身,变化无穷称为报身、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有的人总认为只有变化出很多人身才是化身,他不知道森罗万象、万象森罗都是我们的化身。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鸡鸭狗猫、桌子板凳、饮食起居、男女老少,都是 ‘ 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 ’ ,都是从一真法界流出,都是我们的化身。

只因你妄想执著、刻意分别,才无端生出 ‘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从而把一尊大好天真佛埋葬在六道里,从无六道处幻现出六道轮回,从无苦处幻现出无边苦海。

现在,只要你痛下决心、精勤修法,把无始劫来形成的执著、分别之习气去掉,便可当下成就、当处解脱。

恒河大手印(第十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以分别心,入有作为之网者,无有解脱时也。’


有的人把神通作为成道的标准,以为有了神通才有作为,老在那里分别猜度:某某有神通,某某没神通。

你自己有神通吗?你没有神通怎么能分辨别人有没有呢?

更重要的是,神通并不能作为解脱的标准。

鬼神都有神通,难道它们都解脱了吗?如果它们都解脱了,为什么还作佛事超度它们呢?

求神通就落在网中,落入了有作为之网。

一旦以分别心落入网中,那就没有解脱的时候了。

念佛也是为了保护我们本来光明的自体,也是为了去掉分别心。

如果你在那里分别念佛遍数多少,疑来疑去的,我一天念三百遍是不是太少了?我才念了一年,能不能生西呀?这些都是分别心。

念佛念得好不好关键在质量,憨山大师说:‘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 ’ ,质量不好,遍数再多也没用。

要把分别心去掉,分别心最坏,有了分别心,就落入有作为之网,不能生西了。

念佛生西,尽管生而没有生,尽管去而没有去。这是无为法,无为而无所不为,没有去尽管去,没有生尽管生。

所以净土宗的大祖师说:‘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有生有灭、有来有去,都是分别心。

佛法是无为法,应该去掉分别心。

念佛须要深信、切愿、力行,不需要分别心。

更不能争强斗胜,诽谤其他法门,那是更强的分别心,不但落入有作为之网,不能解脱,而且还招来谤法之咎。

恒河大手印(第十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025 04:17 PM 编辑

    ‘  此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觉性心,须决定护持相续。’( 以上是第二密义 )


上面所说无分别的止观,就是法身本来如是、无住之住的智慧。

它不从外来、不从人得,完全是自性所开显的本有功德,一点也不曾遮盖,本来就赤裸裸地显露著,所以称为 ‘ 法身自住之赤露智 ’ 。

如果认真按照这无分别止观的法门,精勤修习,长久护养这 ‘ 法身自住之赤露智 ’ ,一切大的神通不求而自得 ;

如果有追求神通之心,就落入了有作为之网,不但不能解脱,就连神通也发不出来了;

倘若你追求神通的分别心被精灵鬼妖所乘,引它附体的话,那就更不堪设想了。

‘ 法身自住之赤露智 ’ ,就是 ‘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 ’ ,就是本来没有迷悟的觉性心。

‘ 开示悟入出十界,万象天真无迷悟 ’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事事物物,都是天真自然,都具有佛性,法尔如是,没有迷也没有悟,故称之为 ‘ 本未曾迷之觉性心 ’ 。

觉性本不曾迷,也不存在什么悟,入佛界而不增,历地狱而不减。

但因无明覆盖、妄执妄取,使佛性不能开显,假名为 ‘ 迷 ’ 。

只要努力修道,打破无明,在事上锻炼,除去对境生心、妄执妄取的习气,就能恢复自性天真,假名为 ‘ 悟 ’ 。

迷和悟都是假名,只要我们把无明打破,那么迷也不可得、悟也不可得。

佛性不属迷悟,即使为无明包裹,本性光明也依然存在,不曾增减一丝毫。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修道人要损减的只是无明习气,天真佛性不曾迷悟、不曾增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不成功,就是没有护持好这天真佛性。

所以说 ‘ 须决定护持相续 ’ ,这极为重要。

决定,就是痛发大愿、下大决心;

护持,就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秒秒不离自性;

相续,就是时时刻刻不能间断。

假如断断续续地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一步退两步,不能相续不断,就不能成道了。

譬如我们修心中心法,若每日一座,才两个小时,还有二十二小时。

若二十二小时放野马,只有两小时修定,时间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那怎么能成道啊?

更若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就更不能成道了。

所以我们说,观照是正行、打座是助行。

观照就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以使自性秒秒不离,这就是为了护持相续啊!

修净土也是如此,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方法:‘ 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

相继就是相续,净念,是指念佛功夫纯熟,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无能无所、无净无秽,天真佛性朗然现前,这才堪称 ‘ 净念 ’ 。

有的人弄错了,以为能够连续不断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就是净念相继了,其实差得很远。

须知 ‘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 ’ 啊!净土宗不是要求低,而是要求很高。

现在有的人偷懒,不肯用功,马马虎虎地念几句佛号不 ‘ 至心 ’ ,等于没念,就幻想生西。

若不能生,那是阿弥陀佛的过错。

还指示别人,不需要一心不乱。

唉,一个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好净土宗,被他误解成这个样子,怎不令人痛心之至?

决定护持相续,这是第二密要义。

那么第一密要义是什么?就是前面讲过的 ‘ 见宗 ’ 。

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天真佛性,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森罗万象、万象森罗都是它的变现。

先要见性,才能护持,若不见天真佛性,那你护持个什么呀?

简要言之,第一是明心见性,第二是绵密保任,这就是第一密要义和第二密要义。

恒河大手印(第十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025 04:49 PM 编辑

    ‘ 定,至行之要。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


至行之要,意即至关重要的行持。

‘ 见、定、行 ’ ‘ 定 ’就是至关重要的行持。

解脱智,是指前面讲过的见宗与保护。

解脱智之道力,是指从本体之见上起无量妙用的力量,这就是禅宗里讲的大机大用。

在这里,‘ 休息 ’ 指的是休心息念。

休息之行持,就是压念不起——‘ 搬石头压草 ’ 的功夫。

唯住休息之行持,就是只停留在压念不起的阶段。

我们前面提到过 ‘ 欲界、色界、无色界 ’ 三界,这里的 ‘ 色界、无色界 ’ 就是指的 ‘ 四禅天 ’(色界)和 ‘ 四空天 ’(无色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说修定,乃至闭关专修定力,是至关重要的行持,但如果只是休心息念,而没有证体起用的力量,那还是世间禅定,尽管超越了欲界,还没有超越色界和空界,还在六道的天道里。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 ’ 。

他能休心息念,‘贪、嗔 ’ 可以暂时伏住,但生起贪嗔的条件还在。

缘,就是条件。‘ 贪嗔缘起 ,就是生起贪嗔的条件。

为什么休心息念不能克制贪嗔缘起呢?因为他不认识本性,对境生心的习气还在。

境界来了,就不得自由,被境所转了。

譬如美女现前,你为了克制淫欲心,把她看成白骨骷髅、皮包脓血,也还是对治法。

从根本说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真心显现的影子。

若真心朗然现前,觅男女相了不可得。

真心朗然现前,对境不失,就是解脱智之道力。

若无此道力,就要为境界所惑、随境界而转。

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六道轮回,无有出期,这就是 ‘ 诸行业流 ’ 。

住于休心息念之 ‘ 定 ’ ,只能暂时伏住贪嗔,却不能克制贪嗔缘起,这在禅宗里叫做 ‘ 冷水泡石头、死水不藏龙 ’ 。

一旦定力消退,习气泛起,贪嗔更甚,如石压草,石去草生,当然不能克制诸行业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以未得决定心之道力故,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未得决定心之道力,即不认识本性。

如果你认识了本性,晓得事物都是假的,晓得事物都是真心的影子,绝对不疑,对境就不动心、不著相了。

因此我们必须实证本性。

大手印指示我们见性,教导我们勤于保护,在境界上锻炼,在锻炼中实证。

我们就要在锻炼中,把身心世界都化空,真正见到本性,那才有‘  决定心之道力 ’ 。

若不锻炼,就不会有力量。

你在这儿听听讲,此时好像很有力量,一出门马上就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功夫。

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 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 ’ ,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

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

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不然,看见美好的东西,你还是会动心的;碰到违逆的境遇,你还是会发怒怨恨的。

这就是  ‘ 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 现举几则病缘现前的例子,看看古德是怎样对待病缘的。

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世称 ‘ 马大师 ’ ,他教导出百余位证成大道的弟子,分赴各地,教化天下。

马大师晚年生病了,当家师去慰问:‘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马大师说:‘ 日面佛,月面佛。’

这是什么意思啊?日面是白天,比喻健康时;月面是晚上,比喻生病时。

佛者,觉也。白天在觉里晚上也在觉里,健康时是这样生病时也是这样。

语虽只有六字,却简捷明了地道出马大师那 ‘ 决定心之道力 ’ 。

宋朝的慈明楚圆禅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他晚年突然中风,嘴都歪斜了。

他的侍者急得跺脚:‘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 这可怎么办哪!平时你呵佛骂祖,现在报应了。

慈明禅师说:‘ 无忧。为汝正之。’ 你不必发愁,我给你把它正过来就是了。

说著,用手把嘴搬正,那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

病痛也是业障,‘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 ,业债在了道的大祖师身上,要受就受,要不受就不受。

身体就像一所房子,总有坏的时候,能住就住,不能住舍掉它就是了。

它若坏了,你还贪恋不舍,痛苦就来了,这痛苦是你自己找的。

重云智晖禅师圆寂的时候,写了一首偈子给大家看:‘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了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它摧毁时,彼此无妨碍。’ 写完,跏趺而逝。

也不一定都是这样,再举一例:翠岩可真禅师行将涅槃的时候,示现极其痛苦的病相,在地下铺的席子上辗转反侧,不停地翻来覆去。

他的侍者哭著说:‘ 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 要不是你平时呵佛骂祖,现在怎么会这样呢?

翠岩禅师盯著侍者看了一会儿,呵斥他:‘ 汝亦作此见解邪?’ 你也是这种见解吗!

于是翠岩禅师跏趺而坐,令侍者烧香。香烟才起,禅师就圆寂了。

诸位,既然翠岩禅师有坐脱立亡的把握,为什么还示现那么痛苦的病相呢?

他是在以身说法: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何曾 ‘ 对病痛生苦受想 ’ 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25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025 05:12 PM 编辑

你如果 ‘ 对病痛生苦受想 ’ ,那就不得了了,病魔就起劲地折磨你。

如果心不住在病痛上,‘ 你痛你就痛好了,没关系,无所谓 ’,反而不觉得痛了。

再如修心中心法,结手印手指很痛时,心不要想到手,注意力集中在咒上,忘记了手,就不觉得手痛了。

但你一起欢喜心:‘ 咦,手不痛了。’ 这么一想,马上手又痛起来了。

所以,痛苦的感觉终归还是大脑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只要我们心空无住,有病也会好的,纵然痛也不觉得痛苦。

净土宗是这样讲的:‘ 临命终时,身无痛苦,心不颠倒,意不散乱 ’ 。身无痛苦,就是不为病所苦,不一定一点病也不生。

能在生病时不想著病,只管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感觉不到痛苦,那就是身无病苦。

如果你心乱了,想著病痛,‘ 哎哟,哎哟!’ 那就痛得要死了。

假如你平时很用功,有很深的功力,那就没有什么病不病、痛不痛了。

‘ 心能转物即如来 ’ ,若真的作到心空无住,病也能转,就像慈明禅师,用手一搬,那因中风而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

功夫稍浅点,也能不为病所苦。

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令心空净。

假如我们心不空净,临终为病所逼,痛苦、难过,心就不安了。


见过很多修净土的人,临命终时,嘱他说:‘ 你现在要努力念佛,这是关键时刻,你就要生西方了。关键时刻到了,赶快念佛吧。’

你猜他怎么说,他说:‘ 哎哟!还念什么佛啊!我都快痛死了,难过得要命,念不出来了。’ 他就是不念,因为他的心散乱了。

我们现在用功念佛,是预备临命终时的一刹那时用的。

能够在临命终时心不散乱,还这样 ‘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

大家好好用功吧!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恒河大手印(第十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2-2025 04:23 PM , Processed in 0.15999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