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从心意拳发展而来,不仅动作变了,而且名称也变了。心意拳,原本叫做意拳,或者心意六合拳。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据说从山西开始,因为心的发音与形的发音不分,心意拳名改为形意拳,想想也有道理,心意是用心和意去演练,形意是用意和形去演练,因为有十二形象。但无论如何,意字是没有任何变动,由此可以知道意是主要的。而作为基础的六合式,动作演变后却改成了叫做三体式,说是天地人三才,人分三节,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更有说法三体重生万物张,万法出于三体式。但是六合式也好,三体式也好。真实的含义却渐渐失真。
形意拳发展为山西、河北、河南派。山西有戴氏、宋氏、车氏。风格迥异,流派纷呈,内容也逐步完善和异彩纷呈。作为形意拳的主要派别宋氏形意拳,与其他流派一样,三体式是重要的基础,其真正的精华就是三体式与盘根。而盘根也是三体式的动转,看似与八卦掌一样,其实三体式拧身一定角度后不就是转掌么?在宋世荣先生的碑铭上,也有盘根冲空的高度评价,可见万法出于三体式明确指出了其重要作用。但是后人理解的万法成了套路的起始和收势。也成了各种拳路的演化,及招式的各种应用,就离其本义远了。
一直听说盘根是形意拳的高级内功,盘根冲空的真实含义现在无人能讲得清楚,是否能真实离地三尺据说宋铁麟师爷也做了否定。内功经上有"气腾于形,形随乎气,以意帅神,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真实含义讲得很清楚,功夫到了高层次,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很诱人的话,或许是气随心意,在身体各部位之间随意运用。能否真的飞腾,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形意拳以其完备的理论和盛名赢得无数后人潜心于此,但是现在练拳的都是操练套路的多,也质疑其能否应用,因为能应战的人少了,什么是形意拳,什么是形?什么是意极少人能讲得清楚,对于六合谁都会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真能练到的确实凤毛麟角。很多拳家练的很猛,无非是本力加上时间和汗水增长的功力,看似很唬人,手到人身上发不出劲来。能应用的是借鉴了各种招数、摔跤、拳击等,却不是形意拳的本义。以致我的师兄说形意拳和形意拳不一样,劲和劲不一样。
我初到山西的时候,听到的是六合式,山西话叫咯合式,因为六发音是咯,听得很别扭。为什么不叫三体式而叫六合式,我以为不过是三体式就是内三合、外三合,所以叫做六合式。至于谁改叫三体式、或者从什么时候起叫做三体式,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也无人给我解释过。对于六合的含义不知道看过和想过多少遍,也始终是云里雾里。有一段时间时间甚至对技巧痴迷,以致离道更远。
时代的发展各种名称解释层出不穷,以前师父教徒弟不准互相交流和自己体悟的时代过去了,各种资料和名师也多,练的拳路也与原汁原味相去甚远。一些理论这样讲有道理,那样讲也有道理,见仁见智。有人说孙禄堂先生年轻时三体式前手是俯掌,后来年龄大了改为立掌。可拳意述真并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改动?是功夫层次不一样?亦或是见了宋世荣以后改的?无从考证。
我初学宋氏形意是立掌,虎口对着自己,不是向身体对侧。学习田家六合式一直是俯掌,指尖向正前。据说是为了内气更好的达到指尖,立掌有一定的阻碍,感觉很有道理。而且出手也不会有阻碍,更不会伤到自己。直到请教米克俭师兄,才知道宋氏形意的根本就在于三体式和盘根,大道至简。他所站的三体式与之前其他师兄所演练的又是另一种风格,既漂亮又耳目一新。从他身上也就明白了孙禄堂先生为什么用立掌。其身架之赏心悦目与心意拳家于化龙先生晚年拳照毫无二致,让人由衷心里钦佩。师父传授也是因材施教啊!从这里就看出心意、形意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万法出于三体式是一个三体式就够了,而不是说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演变。即使万法,三回九转是一式,不脱三体式。一个三体式内容既简单又至深,真是一门大学问。惜众人嫌其枯燥,多舍弃之,从而走了歧途与弯路。很多人写的文章把理论讲得很透,也很明白,鸿篇大论引人入胜,但是练的拳却没有形意拳的味道,道理虽明,还是不懂。
三体式多少奥妙在其间,六合却自古无双传,道理深奥。从我的理解和了解,确实是这样,真能得真传、能练成且能讲透的确实是代不二人,田老师算一个啊!原因有多方面,令人慨叹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