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回复: 1
|
運動科學與傳統的體能訓練迷思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judobudo 于 10-12-2015 10:49 AM 编辑
最近這裡有網友提到現代的運動科學OR重量訓練和傳統武術的差別,於是找了一章之前我上過他教基礎的體能訓練課的老師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大家可以去他的Facebook的粉絲專業看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85754151473584&substory_index=0&id=408413339207670
【技能要靠身體學習】
「科學化」最常帶給人的錯覺,是讓人以為一切都可以從「文字資料」學習而得,這在大多數的領域或許不算是一種錯誤,任何人看著同一本教人演算的數學書籍,代入一樣的數字,都會算出一樣的答案,任何人依照相同的配方,調製相同的化學藥劑,都會得到相同的化學藥品,但是,運動科學是一個例外。
看同一本運動書籍的人,不會獲得一樣的收穫,參照同一個訓練法的運動者,不會練出一樣的結果,科學化在這種領域裡,扮演著弔詭的角色,我們又要相科學,又不能太相信科學。這裏絕對不是要大家毀棄科學,因為不科學的無知比什麼都還可怕。我想要強調的是,在身體訓練的領域裡,除了科學,還有一大塊科學無法觸及的領域,這背後的道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身體的訓練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可以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傳遞,讀書、查資料、考試、觀摩他人,這些都可以學到科學知識,但是,藝術的部分,無法這樣學習。
此處所謂身體訓練的藝術,並不僅止於培養優秀的運動員,現代運動員的成就令人激賞也令人喝采,但是,被人為定義的優秀運動員,本質上其實不過就是在某個時空某個事件裡,最符合競賽規則的幸運者,離開運動場,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每天用身體創造偉大,展現不凡,只不過這些人,通常不出現在鎂光燈前面而已。本文談的身體訓練的藝術,泛指任何透過身心鍛鍊途徑,提高人體生存競爭能力的過程。
身體訓練的藝術,必須靠著愚公移山式的刻苦鍛鍊,加上宗教修行式的專心致志,才能夠開始絲絲點點地參透身體訓練的奧妙,而這個過程,不是書本可以教得到的,更進一步講,沒有這些體認的過程,連讀書都有可能會讀出一堆誤解。因為身體的訓練,是人與自然的對話過程,是人與自我的對話過程,是人與人生的對話過程。身體訓練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因果關係的展現,每一次的狂悲狂喜,都是人生的一堂課,這種課程,無法用文字取代,一定要用身心體會。
不滴下汗水,不勤修苦練,不會體會其中滋味。修煉者的眼中有生命的火焰,而這一點,無法假裝,也無法一步登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5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dobudo 于 10-12-2015 11:08 AM 编辑
疑問:1.為什麼我重量訓練時很容易受傷?是不是做“GYM”很傷身?
2.我練揮拳/踢腿/拉筋等等...,練到肌肉都會酸沒力,這樣力量也就練到了吧?不用再做肌力訓練了嗎?
迷思:1. 我們練武的用的肌肉和你們做重量訓練的肌肉不一樣! 而且練了會很笨重,不練!
2.啊我們就要動來動去跳來跳去,練GYM有什麼用?都不一樣的動作啊!
以上是常常遇到的問題,只要習武甚至和朋友談到武打片裡的被主角狂毆的肌肉沙包都聊到的話題。小弟一樣借用怪獸訓練裡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這解釋和釐清重量訓練的迷思。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monstertraining/photos/a.408442312538106.84410.408413339207670/868092833239716/?type=3&theater
【為什麼運動並不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該動一動了,可是,隨便選擇一個運動直接開始,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嗎?去公園甩手、打籃球棒球、開始跑步或是練重量訓練,為什麼總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或甚至沒多久就開始受傷了呢?以下是「怪獸訓練課程設計」的一段內容(術科課程見於「動作控制、學習、檢測與矯正」)。
我一直相信肌力訓練有其順序性,一個人要循著「健康的人,強壯的人,強壯的運動員」的順序著手,才不會發生訓練失調的問題,如果沒有按照這樣的順序,當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是很可能在訓練初期就埋下了危險因子,讓後期的、更高難度的訓練變得很危險。在我的教學經歷裡,我經常用以下的流程來解釋一個人的人體如何發揮正常的功能,因為只有功能已經正常,才有可能繼續去接受那一些比較「不正常」的訓練。要開發人體的運動能力,一個可以參考的流程如下:
1. 具備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所有可動關節都在健康的幅度裡暢行無阻,沒有過多的柔軟度限制。
2. 具備足夠的局部肌力:關節周邊的小肌肉群有足夠的力量去轉動關節,到達健康的動作幅度。
3. 具備穩定的靜態姿勢:有能力同時維持一個或多個不動的關節角度。
4. 具備穩定的移動能力:當關節在轉動的時候,可以用自己想要的速度轉動,不會突然失控變快,或是卡住或變慢。又或是當身體有某些部位或肢體在動的時候,其他部位想要定住不動的關節都可以定住不動。
5. 能夠做人體的自然動作:可以做出上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推與拉,可以做出下肢的推、拉、轉、走等動作。此外,在非站立的情況下,也可以像嬰兒一樣用翻滾、爬行和仰臥移動的方式移動自如。
6. 能夠加重、加速、整合:可以在人體上述的自然動作裡對抗額外的重量,或是用很快的速度做自然動作(跳躍、衝刺、投擲等),並且可以把不同類型的自然動作直接融合成同一個動作執行(下肢做跨步動作,上肢做水平推動作,如傳球;或是上肢做水平拉動作,下肢做轉跨動作,如鉤拳)。
7. 能夠執行任務:可以在自己要面對的任務裡,發揮高水準的肌力和體能,例如摔一場刁鑽又力大無窮的角力,跑一場馬拉松,用自由式在海裡游泳,在火場救援,扛20公斤的機槍攻山頭,或是跟小自己60歲的孫子玩飛盤。而這個目標,就是我所謂的「任務導向」的訓練,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從這樣的動作控制觀點看來,常見的運動參與方式,很可能會不小心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一位運動者的基本動作控制能力還不好,動作還不健康,尚且無法順暢地做出人體的自然動作(如蹲下、跨步、屈髖、單腳支撐等等),這時候直接實施任何肌力訓練,等於跳過第一到第五步驟,直接從第六步驟開始訓練(加重、加速、整合),問題是,這個流程圖所代表的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比較前面的步驟可以幫後面的步驟鋪路」,但是「比較後面的步驟很難矯正前面的錯誤」。所以,需求分析應該要包含對動作控制能力的分析,如果硬要直接決定什麼肌肉該練,然後就從肌力訓練開始切入,很可能是導致後續訓練發生問題的遠因。直接參與運動,等於直接從「第七步」切入,如果身體還沒準備好,等於是直接對著控制力不好的身體和不自然的動作加重量,最後終於練出一身的運動傷害。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