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4-2015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清末的外销磨光紫砂提梁壶是早期南洋商人向中国宜兴定制的外销紫砂茶具.有一部分销到泰国,到了那儿在抛光和加工铜提梁.大多印上泰文的壶都是泰国皇家在专用,印上"龙印"和"贡局"也说是富有的泰国华侨专用。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批是在早清到民国1920年.近期的也是最后一批都在文革前泰国商人定制销售泰庙,量不大。这文物对早期的紫砂泥料/工艺研究是个很好的参考材料。
“贡局”是清代宜兴紫砂壶上的款识。本世纪30年代李景康、张虹编《阳羡砂壶图考》“贡局壶”条记载: “考林古度为冯本卿作《陶宝肖像歌》有“荆溪陶正司陶复”之句,可知阳羡贡局已创于明代。细考传器,各色泥质俱备,壶底或刻字,或 印,或只年号,或用“贡局”二字,亦有仅用—“局”字者。”书中著录3件朱泥壶,底部分别 刻“康熙贡局”、“雍正贡局”行书款或“雍正贡局”楷书款。实物见于清光绪时泰国拉玛五世在中国宜兴订烧的—批紫砂壶,壶底均印有泰国订烧标记和楷书“贡局”二字,壶盖和壶柄印陶工名款。这批壶是拉玛五世订烧赠予泰国高僧的,今收藏在泰国的一座寺庙里,共有数十件。
此壶的盖圈、颈圈、底圈线条圆润,短嘴弯曲,壶腹浑圆饱满,造型美观,委实可爱。壶底刻有“贡局”二字。因为贡局乃清外销产品,故对制壶要求技术高超,从此壶的气韵来看,定出自高手制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紫砂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贡局”壶如今国内已很少见,故而它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为这类壶是清代之器,属于古壶,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可谓“见一把,少一把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此外,大凡外销之器件,自古至今工艺和材质的要求极其严格,有些外销壶上面虽然没有留下制作者之名或印记,但绝大多数都为上乘之品。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