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7-2025 12:44 AM 编辑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五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15
請翻開經本,六十五面。科判裡面這是第二個大段「釋義」,先說「 修因 」,然後講「 證果 」,這裡面有比喻、有正說。請看經文:
【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是一個小段,是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講這兩個人,其中只有一個人想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並不想這個人,這是說單憶,所以他有分離。下面文是第二個比喻:
【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就是兩個人彼此都憶念,他才能夠不離。所以這一段經文是兩個比喻。
我們看註解。
「 先喻單憶有離也 」,就是前面一行經文,「 有人 」,這是比喻「 生佛二人 」,就是眾生跟阿彌陀佛這兩個人。
「 一專憶者 」,誰專憶?「 佛念眾生 」專憶,佛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把佛給忘掉了。
「 一專忘者,喻眾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以佛專念眾生,未嘗不在眾生前。」這個話是真的,佛菩薩常常在我們的周圍,常常不離我們。
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不念佛、不想佛,縱然見到了也等於沒有見,遇到了也等於沒遇到,這是很可惜的。
「 今偶逢偶見,故言若逢或見也。」這個事情不管是學佛、不學佛的人,在一生當中多少都會有幾次遇到佛菩薩的。
當你遇到的時候你不曉得,如果過後學佛想想,過去的確是遇到。
像從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那個時候她還沒學佛,她住在南京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去化緣。
因為在大陸上,在那個時候地位高的人住的房子庭院都很深的,大門進去之後總是院子,很大的院子。
通過院子之後再第二道門,裡面則是客廳,後面才是起居室,它是一進一進的,這個房子很深。
她是在自己起居室裡,這個法師來了給她化緣,化香油,她也沒給他,這法師就走了。
走了之後她很詫異,這個出家人從哪來的?他是講過,問他從哪來的?他是從九華山來的。
她說他怎麼進來的?因為他也沒敲門,也沒有人給他開門,這個人怎麼來的?
他去了之後仔細一看,門還是關的。就是這個人莫名其妙怎麼來、怎麼去不知道,始終就懷疑。
以後到了台灣學佛了,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就跟她講,那是九華山地藏菩薩。
她後悔得不得了,跟她化緣沒給他,什麼也沒給他。
所以她遇到地藏菩薩,她有一篇文章記載這個事情,那是她沒學佛的時候。像她這種情形,我想我們很多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經歷的。
可是當時遇到的時候不曉得,如果過後想想的確是遇到佛菩薩,若逢未逢,就是這個意思。
「 眾生專不念佛 」,就是不肯念佛,這是業障深重,「 佛雖在眾生前,亦蹉過不見 」,當面錯過,「 故言若不逢見也 」。這是第一段的大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5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