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errycomic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2014漫画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3-2025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剛才說了,別人都是佛菩薩,我們修我們自己,我們眼裡看別人統統是佛、統統是菩薩。

他做得對做得不對,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的智慧;我看了之後我如如不動,我心地清淨,決定不染,這是我的禪定,這是我的一心不亂,不被外境轉。

無論什麼境界裡頭,都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成就自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不管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好境界、壞境界,統統成就自己。

所以,自己修行功夫得力,法喜充滿,我們自己前途光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決定往生。

這些人哪一個人將來往哪裡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絕對不是說我自己覺得往生有把握,你看那些人統統曉得,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走的是哪條路,他將來得什麼樣結果。

也許要問,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救他一把?佛菩薩眼睛厲害得很,佛菩薩都不救,我們救不了!

你們看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就是下品下生的人,他們的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天耳徹聽,他都不救,我們有什麼能力救,救不了。

他有業,他那個業必須要受罪,罪受完之後,再回心轉意,這個時候佛菩薩就來了,就幫他忙;他現在還在迷惑顛倒,你怎樣勸他,他精神都提不起來。

佛菩薩大慈大悲,念念都度眾生,他為什麼不來?有些剛剛學佛的人,心裡急得不得了,度眾生的心之切超過一切諸佛菩薩,恨不得叫這些眾生都成佛。

其實做不到,沒有辦法,做不到!

就是眾生得度的時節因緣沒成熟,沒有成熟你拼命叫他成熟,這不可能的事情。

譬如我們煮個飯,通常煮飯我們要半個小時,你說我三分鐘就把飯煮好,三分鐘鍋拿開,飯盛出來,生的,不能吃。

時候沒有到,時節因緣不成熟,所以一定要懂得觀機。

對於沒成熟的人,我們可以勸他,用什麼方法勸?

講經的方法勸,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給他下種子,八識田裡給他下種子,這就是幫了他大忙。

已經有種的人就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往生。

你得看看他是在哪個階段,成熟的階段,那行,你幫助他往生成佛;他沒有到成熟的階段,做不到。

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沒有辦法度,沒有善根、沒有成熟的人,佛都對他無可奈何,我們怎麼能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

所以說不能幫助別人,首先要幫助自己,自己要成就。

自己成就之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洞視、徹聽的能力,而且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看到眾生機緣成熟,立刻就來,倒駕慈航,那是真正能度脫眾生。

現在自己沒有能得度,說先要著急度眾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3-2025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段文我們再把它念下去。

「然此持名,亦通圓頓,不唯局小。」這就是講持名這個法子,實在是非常之妙,小始終頓圓它都通,不侷限在小教裡。

如果我們只認為持名是小教,那你也錯了!

持名的確是教初機,可是初機能通最上乘法,並不侷限於小教。

「亦開五門,
一持念佛名門,心外有佛名故,小教,事法界觀也,
二攝名歸心門,佛名唯心現故,始教,理法界觀也,
三心名雙融門,即心即佛故,終教,
四心名俱絕門,非心非佛故,頓教,理事無礙法界觀也,
五圓通無盡門,一念心,一佛名,遍含法界,無有盡故,圓教,事事無礙法界觀也。」

實在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去念,這五種境界都包含在裡面。

五門雖然有淺深不一樣,一心稱名統統圓融含攝,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

這是把念佛簡單的說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25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這是講到三昧,因為十二如來教給大勢至菩薩是「 念佛三昧 」。

什麼叫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也翻作受,受就是享受、受用,也翻作正受。

「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確的思惟,「正心行處」,心行處就是受用,通常我們講正受,「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這是就念佛法門來說,我們修念佛法門,一心念佛這是正信,就是正定,這就是修念佛三昧。

如果我們念別的那就錯了,為什麼?與這個法門不相應,這就錯了。

有些同修看到祖師這個說法,他又把意思錯會了,他說好,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那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要念了,觀音菩薩也不要念了,大勢至菩薩也不要念了,專念一句阿彌陀佛。

專念,他就把這個「專」誤解了。

專念的確是沒錯,試問問這個法門誰教給你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教給我的,好了,我們學這個法門了,馬上把本師釋迦牟尼佛丟掉,這行嗎?

三福裡面「奉事師長」,我們把老師丟掉,忘掉了,這個錯誤。

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一定先念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忘本!這不是邪念。

三稱釋迦牟尼佛之後,這才念阿彌陀佛,念一百聲、念一千聲、念一萬聲,念愈多愈好,專念。

念完之後念三稱觀世音菩薩,三稱大勢至菩薩,三稱清淨大海眾菩薩,這不叫雜念,這還是專念。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巴結阿彌陀佛一個人,觀音、勢至理都不理,這行嗎?這不行,對不對?還有那些清淨海眾那麼多人,不能說是都不理睬,這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都要念到、都要禮敬到,為什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共同在一塊生活,和睦相處。

不能說只是阿彌陀佛一個人喜歡我就行了,別的人我都不要,那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住不住。

所以這還是專念,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

可是專的時候,就是對於西方淨土之外的諸佛菩薩的確是不念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必念,這叫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25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覺明妙行菩薩講這個專念,他講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他舉了幾個例子,讀誦大乘經典夾雜。

明明經上教給我們「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為什麼讀誦大乘是夾雜?

你要曉得,《觀經》裡面講的讀誦大乘,那個大乘是指淨土三經,至少也是說與淨土有關的經典。

如果與淨土完全無關的經典你去讀誦,這與本宗相違背,這是夾雜。

譬如你念《金剛經》,你去念《楞伽經》,這是夾雜。

最好這些經典我們不要去念它,使我們這個心一心繫念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繫念阿彌陀佛。

萬萬不可以一生病,趕緊去拜藥師懺,念《藥師經》,求藥師菩薩來治病,一有災難趕緊去念地藏菩薩來消災,這都是夾雜,都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想治病、想消災,統統念阿彌陀佛。

經上講得很清楚,「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又說「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

這個第一的都消不了你的災,都治不了你的病,我看那藥師如來跟地藏菩薩也無可奈何。

為什麼?第一流的都不能治,他那個二流、三流怎麼行?錯了,這叫夾雜。

再就是做會,做會就是做法會,這是夾雜。

再說些什麼不相干的吉凶禍福,或者是說說禪、說說咒,統統叫夾雜。

諸位你看《西方確指》你就曉得,古來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定要專修,專修容易成就三昧。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專修,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如果你是雜修的話,他老人家說,一萬個人當中只能夠有三、五個人往生。

這個機會很少,不太容易,所以還是專修的好。

底下說「三昧是禪觀通名」,禪的通名,可以說是通八萬四千法門,通無量無邊法門,因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所修的都是三昧,這是通稱。

「念佛是一行別目」,念佛是在八萬四千行門裡面一種,不通於其他法門。

三昧是通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稱三昧。

我們是用念佛這個方法修三昧,所以這個三昧成就了,叫做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比起禪宗的功夫是不是會差一點?不差,比任何方法所修成的三昧,不但不差,還要殊勝。

因為佛在經上說過,「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勝的三昧無過於念佛三昧,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把念佛三昧看輕了。

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一點希望諸位同修要記住,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無知的見解,吃虧的是我們自己,要曉得一切法門,這確實是第一法門。

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說了兩千多個法門,他選擇的是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

連文殊、普賢都選擇這個法門,我們還信不過嗎?應當要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25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09:10 PM 编辑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這都是念佛三昧的別名。

如果你真正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念佛的殊勝,這一句佛號與禪家所說的一行三昧沒有兩樣。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學,講到三昧,他就非常注重一行三昧,他那是上上禪,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

殊不知念佛也是一行三昧。

這裡面要注意到的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無二心,所以才稱之為一行。

這一句後面有解釋,在六十面第二行,引用《大智度論》上說的。

「智論云」,就是《大智度論》上說的,「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昧」,這是通說,「一行別目者」,有兩種解釋,第一「謂萬行中一行」,這是念佛是一行三昧,參禪也叫做一行三昧。

因為他在一切行門當中,他選擇一門,就是一門深入成就,這叫一行。

第二個意思,這一行三昧專指念佛,就在這一面第四行最後三個字看起。

「二即指念佛三昧」,所以一行三昧有的時候是專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是三昧裡面最高的,「應處空閒,捨諸亂意」。

處空閒這是環境,特別是一個初學修行的人,因為我們的心會被環境所轉。

一個人到不被環境所轉的時候,他功夫已經得力,那個修行的確沒有問題了,他的前途一帆風順。

他功夫不得力,他會隨環境轉,隨環境轉這個危險性太大了。

所以,道場一定要建立在幽靜的處所,就是人跡不到的地方。

從前,現在很多人到大陸上觀光旅遊,你看過去這些名山古剎都是建立在深山裡,交通很不方便。

像九華山,你從山下要走到那個廟裡,從前是走路,要走三天才能走得到。

所以一般人都不願意去,它環境清淨,沒有人打擾他。

對外,在從前沒有無線電廣播,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外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知道。

他在山上住,一年到頭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他心清淨。

現在修行很糟糕,每天有電視、有無線電廣播、報紙雜誌,這一看,世界亂七八糟,心裡頭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這是大障礙。

現在像那些道場,大陸上那些道場,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為什麼?開放觀光了。

我這次在北京看雍和宮,雍和宮是喇嘛廟,是密宗的道場。

在從前是門禁森嚴,一般人不能進去,現在賣門票觀光。

我到裡面去,住持出來招待我,告訴我現在廟裡頭還住了五十多個人,裡面有八個西藏的喇嘛,其餘都是蒙古的。

每天觀光客五千人以上,星期假日一、兩萬人,這還修什麼行?沒法子修行了,沒法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25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今天我們講真正修行,我覺得美國很好,在那個地方建個道場沒人打攪你,人跡不到。

我們台灣不行,地方太小,消息很靈通,你不管住在哪個地方,過兩天馬路就開了,汽車開上來了,這不行。

還有電視廣播,有的時候你不能不聽。

在外國,那電視廣播,我們不懂英語的人好,聽不懂,所以就不看電視,也不聽廣播,也不看報紙。

到了美國,又不會駕車,所以到美國怎麼樣?眼也瞎了,耳也聾了,嘴巴也啞了,腿也軟了,不能走路了,正好念佛,除念佛之外沒事幹。

隔壁鄰居是外國人,講話也不通,他也不來找你,你也不會找他,好,正好。

真正念佛,我覺得外國環境比中國好,當然講經弘法,中國環境比外國好,真正老實念佛,外國環境比中國好。

這就是必須要找個清淨的環境,這是外緣。

內裡面捨諸亂意,這是對自己來講,自己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要放下,內外清淨,內心清淨,外面環境也清淨。

「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像我們求生西方淨土的,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樣成就很快。

「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念佛人,坐面朝西,站的時候面也朝西,供佛像最好佛像供在西方,求感應,念念不忘西方。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特別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一尊佛都沒有漏掉。

念別的佛可能還漏掉一些,念阿彌陀佛是一尊佛都不漏的。

所以《彌陀經》裡面講諸佛,你看古德的註解,什麼叫諸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的名號,這都是勸我們要一心繫念。

「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這是成就的殊勝。

你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給諸位說,一切經論你不學自然通達,決定沒有障礙,得到三昧了。

一切經論都是佛從三昧裡面流露出來的,現在你也得三昧了,所以你只要一接觸經典,你自性裡面流出來的經論,跟佛菩薩那個經論相應,還一模一樣的,不增不減。

這種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的,自然智,就是本性般若智慧的流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3-2025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09:23 PM 编辑

此地灌頂大師假設了一個問答,「 問,此教念佛,為念十方佛耶,為念阿彌陀耶」。

經上沒說清楚,沒說明白,只是十二如來教他念佛三昧,他到底念哪個佛?

「答,但念阿彌陀佛」,他答得很肯定,「以十二如來同名阿彌陀故」,這跟《無量壽經》上名字完全相同。

「下云,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又普廣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他不能成就,

「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底下又問,「何十二佛,皆教勢至,念自名耶,答」,這個答裡頭有兩個意思,「一者十二如來,本願如是,如今法藏願云,聞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也」。

這個願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一願,就是臨命終時十念可以往生。

「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彌陀十二別號,猶今法藏教念無量壽佛,即是教念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

這個意思統統在《無量壽經》裡,我們一定要曉得。

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才會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死心塌地依照三經、五經一論來修持。

這個地方講修持,就是把我們所有的想法、看法、做法,一切錯誤的統統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所以,我過去講淨土經的時候,我說了個最簡單的說法,往生品位究竟從哪裡區別?我沒有按照古人那個講法,我的說法很簡單。

你把三經裡面這些道理、教訓、方法你努力去做,你如果說百分之百的做到了,一定上品上生。

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

你再打個八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這就上品下生。

如果打七折,那就是中品上生,再打六折就中品中生,所以最低限度你要做到二成,下品下生。

如果念了這些經論,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看看來生來世碰到之後,再繼續努力幹,這一生沒辦法往生。

這一生要往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不能說我完全不做,這個不可以的。

如果說完全都不要做,佛何必說,佛就不必說了,還要給你說《觀經》、《無量壽經》幹什麼,說個《阿彌陀經》夠了。

所以一定要做到,努力去做,這樣才能夠提升品位,才能夠決定往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4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25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7-2025 12:44 AM 编辑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五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15


請翻開經本,六十五面。科判裡面這是第二個大段「釋義」,先說「 修因 」,然後講「 證果 」,這裡面有比喻、有正說。請看經文:

  【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是一個小段,是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講這兩個人,其中只有一個人想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並不想這個人,這是說單憶,所以他有分離。下面文是第二個比喻:

  【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就是兩個人彼此都憶念,他才能夠不離。所以這一段經文是兩個比喻。

我們看註解。

「 先喻單憶有離也 」,就是前面一行經文,「 有人 」,這是比喻「 生佛二人 」,就是眾生跟阿彌陀佛這兩個人。

「 一專憶者 」,誰專憶?「 佛念眾生 」專憶,佛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把佛給忘掉了。

「 一專忘者,喻眾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以佛專念眾生,未嘗不在眾生前。」這個話是真的,佛菩薩常常在我們的周圍,常常不離我們。

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不念佛、不想佛,縱然見到了也等於沒有見,遇到了也等於沒遇到,這是很可惜的。

「 今偶逢偶見,故言若逢或見也。」這個事情不管是學佛、不學佛的人,在一生當中多少都會有幾次遇到佛菩薩的。

當你遇到的時候你不曉得,如果過後學佛想想,過去的確是遇到。

像從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那個時候她還沒學佛,她住在南京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去化緣。

因為在大陸上,在那個時候地位高的人住的房子庭院都很深的,大門進去之後總是院子,很大的院子。

通過院子之後再第二道門,裡面則是客廳,後面才是起居室,它是一進一進的,這個房子很深。

她是在自己起居室裡,這個法師來了給她化緣,化香油,她也沒給他,這法師就走了。

走了之後她很詫異,這個出家人從哪來的?他是講過,問他從哪來的?他是從九華山來的。

她說他怎麼進來的?因為他也沒敲門,也沒有人給他開門,這個人怎麼來的?

他去了之後仔細一看,門還是關的。就是這個人莫名其妙怎麼來、怎麼去不知道,始終就懷疑。

以後到了台灣學佛了,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就跟她講,那是九華山地藏菩薩。

她後悔得不得了,跟她化緣沒給他,什麼也沒給他。

所以她遇到地藏菩薩,她有一篇文章記載這個事情,那是她沒學佛的時候。像她這種情形,我想我們很多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經歷的。

可是當時遇到的時候不曉得,如果過後想想的確是遇到佛菩薩,若逢未逢,就是這個意思。

「 眾生專不念佛 」,就是不肯念佛,這是業障深重,「 佛雖在眾生前,亦蹉過不見 」,當面錯過,「 故言若不逢見也 」這是第一段的大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5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7-2025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再看這個意思的註解,《 鈔 》裡面就說得詳細了,在六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先看這一段。

「 佛專憶者,含二種意。」佛為什麼念眾生?你們想想,佛為什麼念眾生?

佛在因地剛剛學佛的時候,像我們現在一樣,也曾經發過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那就在念眾生。

人家發那個願是真發,我們發的願是因為人家發的,這麼念念,我們口也念念,有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心,順口滑過去了,並沒有這個心。

雖沒有這個心,阿賴耶識多少還是落一點印象,不過這個印象不深就是了。

可是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發的願是真心,在沒有成佛的時候都是念念不忘眾生,何況成佛以後!

成佛以後沒事做了,自己修學已經畢業,沒事做了,這時候怎麼樣?專憶眾生。

這裡說這有兩個意思,「 一者佛有大悲願故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佛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不念佛。這是第一個意思,佛決定念眾生。

阿彌陀佛念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念眾生的。

他要不念眾生他決定不是佛,菩薩要不念眾生決定不是菩薩。

聲聞、緣覺有的時候不念眾生,那是小乘,你念他,他也念你,你不念他,他不會念你,這叫自了漢,小乘自了漢。

菩薩都是願力弘深,沒有不念眾生的道理。

第二個意思,也就是剛才講的,「佛在因地,自果未圓」,因地就是作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他自己的功德沒有圓滿,還沒有成佛。

「 尚於眾生念念不捨,何況果後,更無餘事,則念眾生,慇懃懇切,無有加故」,這是真的,這是事實。

所以成佛之後,那就是專憶念眾生了。

佛念眾生那個心情,我們凡夫沒有法子體會的,我們說父母愛子女,佛愛眾生、念眾生超過父母是萬萬倍,不能比。

所以,眾生不念佛是眾生辜負佛。這是前一句的意思,佛專憶念。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5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25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眾生專忘 」也有兩個意思,「 一者眾生無有信行願故 」,他不信,你給他講佛掛念你,他不相信,他沒有見到。

所以他不肯發願,不發願見佛,也不發願往生,因此他就不念佛了,他也不想佛了。

這是說他沒有信願行,所以他不念佛。

「 二者生在迷位 」,這個生就是眾生,眾生現在迷惑顛倒,「 纏惑業苦 」,被惑業苦所纏縛,就像繩索把你綁住一樣,動彈不得,這就好比惑業苦是枷鎖。

「 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況佛果,豈易得者 」,這是我們現前事實的真相。

幾個人肯修人天福報?我們從早到晚看看社會這些芸芸眾生,幾個人在修人天福報?太少了。

大多數的人在幹什麼?在修三惡道,他也修道,他修的是三惡道,他修貪瞋痴,將來得的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

他幹這個,幹得很勤快,精進不懈,在那裡修三惡道,這就迷惑。

貪瞋痴,眼前得一點小利,得一點小便宜,可是這個小利是不是你真的就得到?不是的。

如果你真的修貪瞋痴可以得到貪瞋痴的話,佛菩薩要拜你做老師,他也不要學佛,也不要學菩薩。

貪不到!你命中沒有,決定貪不到,你所貪得的,用種種非法手段奪得來的、貪到的,還是命裡頭所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

所以古人說「 君子樂得為君子 」,他曉得「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他就不貪了,不貪而得到,這是君子。

「 小人冤枉作小人 」,為什麼?他所想種種方法貪得的還是命裡有的,他要不用那些非法的手段他還是得到。

他用這些手段,他得到的並沒有多得到一點,只可以說他能夠提前得到。

譬如說他命裡頭他十年之後得到,他用這個方法他現在可以得到,但是十年以後就沒有了。

譬如說銀行裡面存款,他一次提出來就花掉了,他只有那麼多,他只能提那麼多,想多提一點,沒有,花光了以後沒有了。

如果這個事理明瞭了,你的貪心就不會有。

像袁了凡居士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起貪瞋痴,他不起這個念頭,他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15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7-2025 02:23 AM , Processed in 0.1853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