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7|回复: 0

這封出處不明的轉寄網路文章是…? 謠言止於(懂得搜尋的)智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2014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對不明出處的轉寄文章進行測謊

跟部落格或任何網站比起來, e-mail 是造謠者不具名散佈謠言的絕佳工具。 當然, 這並不表示每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都是謠言。 收到出處不明的轉寄信時, 「搜尋」 是分辨真假的第一步。 我不時會從 e-mail 裡面收到一些製造仇恨或荒旦不經的出處不明文章。想到轉寄給我的朋友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受騙,就覺得很難過。 這篇文章分享我識破謠言的經驗,希望有助於提高大家分辨真偽的能力。

先不談是否刻意造謠。 未註明出處的資訊本身就值得存疑。 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友人經常會用 e-mail 寄來一些求救訊息, 例如某人需要骨髓捐贈或是某位小朋友走失等等。 我收到這類 e-mail 的第一個動作, 就是先用標題或一段內文搜尋。 結果好幾次發現其中有些其實是謠言、 惡作劇、 或是過時的資訊 (問題早已解決或遺憾早已造成)。 我把搜尋到的網址 e-mail 給他看, 幾次之後他終於不再輕易受騙。

如果搜尋結果發現這封 e-mail 的內容確實是轉載自某網站, 也並沒有同時發現駁斥該則謠言的網站 (例如 網路追追追), 那麼可信度就提高了一些。 下一個檢驗是: 作者是誰? 並不是說知名網站或知名人士的話才可靠。 任何一位部落客敢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貼文, 就是以自己的信譽在替那篇文章背書。 儘管在你我眼中這位作者的知名度不一定很高, 一個部落格如果已經經營超過三個月、 貼文超過二三十篇, 那麼它所貼的文章的可信度仍然要遠遠高於一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 盡管貼在此處的文章的內容, 你我不一定同意; 但至少 這是個勇於接受公評的意見而不是個出處不明的不負責任謠言。 請從造謠者的角度思考: 一篇造謠文章要如何散佈出去, 又不必接受大眾評論與檢驗? 如何可以說謊又永遠不必接受測謊? 經營部落格或網站太辛苦; 說服部落客或站長代貼文章並不容易; 假裝文章不是自己寫的、 假裝不知文章出處, 一寫完造謠文就直接透過 e-mail 「轉」 寄出去最簡單 — 反正那麼多收件人當中總有一些人會傻傻地不加驗證就再轉寄出去。 事後如果有人駁斥, 也與我不相關。 除了第一批收件人之外 包含第一批收件人在內的所有人, 沒人知道這封信是哪裡來的; 就算有人看了不認同, 也沒有管道可以反駁。 於是不必負責任的謠言就可以毫無阻力的散佈出去。 (如果社會上多數人從來沒有思考過本文所談的問題的話。) 2004 年大選之後, 我得知「周守訓」的「恒等式」騙局, 也是從 e-mail 裡面收到, 而不是在網站上看到的。 姑且撇開道德是非不談, 從造謠成功度的效果來看,選擇 e-mail 而不選擇網站是聰明的; 但具名就是一大敗筆, 因為這傷害了造謠者自己的信譽 — 「曾經造謠」 的事實永遠會回過頭來打擊自己。 當然, 如果理性思考、 數學高於國中程度、懂得上網求證的這些選民並不是他主要訴求的支持對象, 那就比較無所謂。

成功的造謠者不具名、 不談太多事實 (或者只陳列一些令人激昂但彼此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的事實) 然後直接跳到結論, 最後用 e-mail 傳出去, 激發收件者的情緒, 讓部落客即使搞不清楚文章出處也樂於替造謠者張貼其傑作。 八八風災時有一篇怪罪文把政客與名嘴的帳算到受災戶頭上, 當時我只覺得這是不理性的遷怒; 現在回想起來這可能是刻意用 亂畫等號 來愚弄讀者、 消滅多元觀點、 製造二元對立的居心叵測文章。 很多知名部落客未搜尋、 未查證就直接轉貼, 於是幫忙成就了為文者分裂社會的陰謀, 卻傷害了部落客自身判斷能力的信譽。

再下一個測試是: 內文有沒有參考連結? 或是可以拿來搜尋的人名、 專有名詞、 特殊關鍵詞組合? 今年日本311大地震時, 我收到一封中國大陸語氣的 e-mail, 大意是說日本人因為在海底進行核爆實驗而自作自受。 當下我的第一個疑問是: 「如果這是真的, 為何美俄卻都沒有發現、 沒有譴責日本?」 這個問題文中當然沒有解釋。 現在搜尋 「日本 地震 核爆」 或 「日本 試爆」 還是會找到好幾篇內容大同小異、 事件陳述豐富 (從提供搜尋線索的角度來看) 但沒直接具體證據的指控 (123 45) 就算它的內容陳述事件的部分都是事實, 也不過是間接證據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而且作者不明或作者亂植已經讓我失去信心, 所以就懶得進一步研究。 倒是搜尋 「地震 核子試驗」 會看到 科學松鼠會 來自科學部落客 空错 的分析文章, 結論雖然配合他們仇日的大環境曖昧一下, 內容的分析很清楚地指出兩種能量形式大不相同。 然後如果搜尋一下 「japan earthquake weapon」 會發現英語世界對於日本震災的陰謀論指向美國一個叫做 HAARP 的秘密武器實驗。 這類文章有很多連結, 都有明確的作者, 其中包含科學家及知名報社。 認真讀了幾篇, 覺得這還真是一個有可能但沒有直接證據的理論。

如果發現轉寄的文章其實是出自有信譽的網站、 內容含有許多相關參考連結, 那麼大概就可以相信這不是藏鏡人惡意造謠; 只是轉寄者不懂得附上原文連結以提高可信度。 (因為轉寄者也沒想過這篇文章所談的事 :-) 如果該網站或部落格允許留言、 貼網址, 那麼可信度就更高了。 即便這篇文章的論述有問題, 至少它提供了一個公開辯論的舞臺。 事實上如果有善於辯論的部落客發現這篇文章, 又不認同它的論述, 可能還會進一步用類似的標題另寫一文加以駁斥。 例如: 用 「專制狼」 可以找到我對批評者的 反駁 順從; 用 「注意力經濟」 則可以找到別人對我的文章的反駁。 (題外話: 反駁者倒是很成功地因為免費分享而讓自己的文章博得很多注意力, 符合我所說的 「用創意換取注意力」, 蠻有意思的) 到了這個層次, 你不僅可以確認原文不是謠言, 還可以透過搜尋看到不同的觀點。 不論你認同誰, 閱讀這類的辯論文, 對於提升思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到了這個層次, 你會喜歡 Paul Graham 的文章 How to Disagree (翻成中文了嗎? 請留言留下網址) 和網友為這篇文章所畫的示意圖。 (Paul Graham 是一位邏輯超清楚的知名駭客與創業家, 也是 “Hackers & Painters" (讚!) 一書作者。)
2.jpg
How to disagree (Paul Graham)

3.jpg
如何辯論 (Paul Graham)

從破除謠言的角度來看, 一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如果恰好轉到一位 「有能力駁斥」 或 「有能力證明內容為真」 的部落客手中, 如果他願意將轉寄信貼上網、 加以分析、 並且選用原文標題 (或近似標題) 當做張貼標題, 又邀請讀者一起評論, 那麼這對於提升大眾的判斷力將很有幫助。 事實上, 這對於提升他自己的部落格流量可能也會有幫助 — 因為其他收件人可能會用原文標題搜尋到貼在這個部落格的分析文。 越多部落客這麼做, 造謠者也就越難愚弄大眾、 越難製造沒有建設性的紛爭。
不過貴哥必須老實說: 我自己也被愚弄過。 當一個人有預設立場、 有成見的時候, 最容易被愚弄。 「IE 用戶智商比較低」 這其實是一則作假新聞 (hoax)。 當好幾個大站 — 包含 富比士PC World — 都一起被愚弄時, 我也就跟著上當了 (羞)。 作業: 請找出原作者出面坦承造謠的網頁。

「搜尋查驗論述的真實性」 其實也適用於其他 「來源不明確」 的資訊。 例如東森的 「關鍵時刻」, 如果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娛樂節目, 倒也是不錯的消遣; 但如果決定要認真看待其中任何內容, 最好還是先搜尋一下比較保險。 或者建議寶傑兄以後請專家名嘴們多給搜尋關鍵詞, 讓愛質疑如貴哥之類的人士可以自行上網驗證。 另一方面, 如果科學新知才是您的重點, 那麼也許相較之下口味稍嫌平淡的 泛科學 更值得你花時間。 還有,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中學 (還有那些 Office 證照卓越大學) 的電腦課程內容, 可以改用 「搜尋能力」 取代 「幫微軟行銷產品」 的部分? 只怕如果主導資訊課程規畫的人, 一直都是 欠缺追隨強權智慧的資訊教授, 那麼這個強化臺灣公民思考能力的提案, 也許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然, 搜尋引擎並不是真理 — 例如 Yahoo! 自從換了 Bing 作為核心之後, 好像就不太喜歡論述部落格。 Google 不到的東西, 也不見得一定不存在。 不過收到出處不明的轉寄信時, 如果連 「搜尋」這個基本動作都做不到, 那麼他的判斷力的等級比起盡信搜尋引擎的人顯然更是遠遠不及的。 套一句廿世紀的話: 「錢不是萬能, 但沒有錢則是萬萬不能」; 在廿一世紀你可以說: 「搜尋不是萬能; 但不會搜尋則是萬萬不能。」 尤其是面對來路不明、 作者未具名的 e-mail 轉寄文章的時候。

原文出處 : http://pansci.tw/archives/10141

本帖最后由 giga97 于 2-5-2014 02:2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1-2024 05:10 PM , Processed in 0.155588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