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健侯
楊健侯,名鑒,字健侯,號鏡湖,廣府南關人(今河北永年人),是楊露禪的第三子。人稱三先生,晚年稱老先生,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
楊健侯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說生於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於民國六年(1917年)。自幼從父楊露禪習練太極拳。其父嚴厲,終日督促,不讓有絲毫懈怠,以致身心疲憊,不能勝任,曾欲自盡,幾次都被發現,救了下來,可見當時練功的刻苦。結果技藝大成。
他的拳術和劍術剛柔並濟,出神入化,又對刀、槍、杆等器械無不精通; 且善發彈,拿三、四彈丸於手中,往往能同時擊中三、四隻飛鳥,有彈無虛發之美稱。
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期間,總是伴隨身邊。
楊露禪逝世後,他接替父職在京授拳。他寬厚仁慈、秉性溫和,從不恃拳傲揚,有極高的武德。又因其性情溫順,循循善誘,隨其學藝者頗多。
因技藝精進,肯鑽研,他在繼承父親「小架子」的基礎上,著眼健康第一,又為適應部分學習者需求及身體條件,在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中、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太極拳發展和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拳術剛柔並濟,達到很深的境界,特別善於使巧勁。他的門徒甚多,傳授大、中、小三種架子。對於刀、劍、槍等也極為鑽研,每次比賽均獲勝利。他性格溫和,在比賽或練武時,對任何人也不輕視,此其制勝之源。
大家最佩服的是,他用一個手指的指端對住某件東西,立即可以叫它分開來的本事。
當時其他門派有善用刀劍的高手,與他交手,他只用拂塵挫敵,每一搭手,人多被他擒拿,處於背動之勢,很難接近其身。他還善用槍桿,任何勁力均可發於杆頭,遇上他人槍桿,無不被他連人帶槍摔跌出去。
健侯的手法敏捷、眼神、身法都非常好。發勁時百發百中。有一次去北京某戲院看戲一演員表演中突然手發軟,手中短刀脫手向觀眾飛來,健侯眼明手快,立即把刀擋住,並送上臺去。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可以將燕雀止於掌心,不能飛走。可能是因為鳥類在起飛前,兩足必先下沉,沉後得勢,才可縱身起飛。楊能聽其兩爪下沉之勁,並隨之往下鬆化,燕雀因無力可借,所以不能飛走。由此可知他聽勁與化勁的靈敏奇妙,絕非他人能望其項背。 到了晚年,練功常在睡臥時,衣不解帶,倏忽即醒,夜深時,侍者常聽到他臥房中床作抖動之奇聲。他卒於民國六年,無病而逝。據說在臨終前數小時,得一夢兆,知道將死,呼家人及門徒,一一叮囑,到時沐浴更衣,含笑而終。
楊健侯曾傳授汪永泉楊家太極內功,更指定由楊澄甫指導學習,汪永泉十四歲(1917年)拜楊澄甫為師,直至楊澄甫1928年南下為止。汪永泉真實地繼承了楊家太極內功的精華。
健侯有《十三勢行功心訣》(三言四句)曰:「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言簡意賅,值得參考。
健侯有三子,長子叫兆熊,號少侯; 次子叫兆元,年輕時夭折; 三子叫兆清,號澄甫,長大後,成為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
全佑 (1834-1902) 字公甫,號保亭,老姓吳福氏。滿族。北京大興人。楊祿禪在京授拳時,神機(火器)營中的萬春、淩山、全佑 受益最佳。經數年勤學苦練,三人各得所長。淩山善發勁,萬春得剛勁,全佑則長於柔化。後全佑從楊氏次子班侯繼續深造,事師最孝,學習篤誠,深受楊祿禪寵愛,兼得楊家父子之長,稱著京城。 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內剛,外表斯文。為人慷慨,樂於助人,曾於路上見有軍人打商販,遂上前阻止。但軍人自負孔武有力,又見全佑斯文,認為可欺,則一言不合拳腳交加。但如蜻蜓撼樹,倒地不起。全佑則告誡其不可自負拳技,欺淩百姓。
傳子鑒泉,徒有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夏公甫、齊閣臣等。 為吳式太極拳奠基人。
附錄軼事數則,請網友欣賞。
一、烈馬騰空
全佑在旗營任教時,一日來到馬廄。看到一匹高頭大馬,單獨關在柵欄,好奇之下,就問養馬軍士,此馬何以單獨關鎖? 軍士答稱,驛騮性烈,沒人敢騎。全佑笑問可否一試蹄韁? 軍士面有難色,謂摔壞了人,跑走了馬,吃罪不起!全佑道出姓氏並許以若馬有閃失,自當照價賠償。軍士獲知為大名鼎鼎的全佑,又聽說肯賠錢,乃徇情答應。
全佑縱身上馬,馬伸腰舒鬃,引頸長嘶。在院子兜了一圈,突然撒開四蹄,徑直向丈餘高的院牆馳去。全佑先是緊貼馬背,危坐雕鞍,不期烈馬撞牆,頓覺有粉身碎骨的危險,情急之下,運用太極神功腿一夾,繼而勒緊縵繩,猛喝一聲'起'。烈馬受力不住。騰空一躍,飛越院牆,宛似風馳電掣,一任全佑駕馭。過了一個時辰,全佑才策馬返回原處,軍士伸伸舌頭,嚇出一身冷汗。
旗營得知此,深服全佑武功,慨然以馬相贈。後來全佑之子鑒泉亦名噪武林,能在馬背上單手倒立,這與乃父的高超騎術同出一轍。
二、一招送客
全佑家住京城前門附近。有一天下午,全佑在書房讀書,忽有客人來訪。全佑出客廳相迎,只見客人已經進了大門,長衫挹地,一表斯文,氣宇軒昂,雙目炯炯。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說: 「晚生拜見。」全佑拱手還禮,這一瞬間,只聽得『咣』的一聲,來客 突然飛起,倒撞到客廳的花格窗檀,落座在四合院外的門樓上。站在一旁的門人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原來客人在施禮時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來。全佑明察秋毫,連消帶打,便把來客騰空發了出去。跟著來客縱身跳下門樓,復奔入客廳,匐伏於地,接連磕了三個響頭,向全佑揖謝。
三、善用大杆
一日,全佑偶然路過北京東城泡子河地區,見有數十歹人圍攻三人。這三人每人一支長槍,鼎足而立,和圍攻人相抵抗,然已受傷,眼看就要失敗喪生。全三爺見義勇為,奪過一根杆子,橫打豎掃,擊散圍攻的歹人,救出三人。這三人立即叩謝救命之恩。此三人自言是回族,姓丁,全佑並未留下姓名。一笑而去。
一日,有客來訪,說請全三爺(全佑)看鴿子,養鴿子是全三爺的愛好,因此便隨此人到東城一家,看見鴿籠內有佳種鴿子多羽,全佑愛不釋手,房內待茶,興盡辭別。當出門時,門樓上忽然倒下一筐石灰,全佑的眼睛被迷,有多人都戴風鏡,用鐵尺鐵棍,向全三爺打來,三爺眼已被迷,只用兩臂抱住頭部,聽任毒打,遍體皆受傷害,腿臂皆斷,倒地不起,這些流氓一哄而散。等家中人得知,來看時人已不能動彈,而那家的人已去了。當時法制,受傷人不能抬回家中,否則官方即不負責。只好在街旁臨時架一席篷,設床將三爺放上,遍請名醫治療,皆言無法醫治,忽然有一老翁,鬚髮皆白,他說:「我看見他是個了不起強漢,被打時一聲不響,我這裏有藥丸三粒,一粒用水化開,敷在傷處,一粒給他吃下,另一粒同一只鴿子煮熟,給他當飯吃下,則有奇效,一周內傷勢漸愈。」一則,老者傷藥療效特好,二則,全三爺的內功已然達到登峰造極,二者相合故傷勢痊癒迅速,但忘問老者姓名住址,無法致謝。
九門提督惠五爺,已經得知打人者是泡子河救人的前仇,他們是皇家抬皇杠的人員,首領是太監印都管。惠提督準備抓人,首先請全三爺到印宅門前走一周,惠提督派兵跟隨,印都管已經得知全三爺是惠宅教師,遂托人說情,願賠禮道歉,因而在同興樓飯莊,設宴40餘桌,遍請有名人物和武術界人士,頗盛於一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少林名師佟忠義
佟忠義(1879~1963),字良臣,男,滿族,武術名家。是飲譽中外的著名武術家,生前與王子平齊名,時人譽為「滄州二傑」。
祖上為滿清皇族(正白旗),原世居後遼瀋。始祖燕青覺羅.佟國榮隨清入關,定居滄州,開設武館授徒,兼理正骨傷科和針灸推拿科。武術及醫術皆名聞遐邇。傳至忠義已有300餘年歷史。
佟忠義,河北滄州市西門里人。其父佟存,為武林高手,曾在東北開設天興鏢局。佟忠義排行第三,自幼讀書, 6歲隨父習武,在父兄指導下刻苦練功,打下了深厚的功底。13歲隨父正骨傷科及針灸推拿科,15歲隨父兼理醫務。1900年在東北懷仁縣任正骨傷科醫官。
光緒28 年(1902年),他隨二哥佟忠誠到奉天以保鏢為業,遂出入武行。他拳持技精深,尤其摔跤更是出神入化。在浪跡江湖之中,他尋師訪友,博取眾家之長,把蒙古族摔跤中的二十八個大絆子、祖傳擒拿和六合拳法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佟派技擊術,就連海內外享有盛名的關東大俠查瑞龍,也曾拜在佟的門下師事武藝。為了發展武術事業,在滄州,佟先生開辦過武學社。
宣統元年(1909年),他被任命為清廷南苑禁衛軍正骨傷科醫官和武術摔角教官。佟忠義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在禁衛軍時,他因不滿清王朝妥協媚外,濫殺無辜,曾偷偷放過深負冤屈的在押「罪犯」,並毅然棄官回鄉為民。
民國初年,他歷任察哈爾騎兵第一團安武軍三路四營和四省經略侍衛隊的武術教官,兼理傷骨科。民國七年(1918年),又在保定曹錕部下當武術教官。後又任吳橋保衛大隊長,直隸陸軍軍官學校武術和摔跤教練等職。民國11年(1922),佟先生受國育武術研究會之邀往上海任教。
民國14年(1925年),一個日本柔道家在上海虹口擺擂臺,並在報上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佟忠義當時正在保定直隸軍官學校任教官,他聞訊後又毅然辭去官職赴滬打擂。開始,洋人想用金錢收買他,佟忠義一身正氣,不為所動,懾於佟的拳威,這位喧囂一時的日本人不敢登臺便逃之夭夭了。同年遷居上海後,先後在中華新路、石門一路開設診所,治療範圍有正骨傷科及針灸、推拿科。並創辦忠義國術社,開設摔跤、拳術、舉重、弓矢、器械五科,並在精武體育會、東亞體專等處任教。
民國17年(1928年) 佟忠義任上海市國術館少林門主任及摔角教練,同年赴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武術比賽,榮獲六合門第一名。
民國19年佟先生受聘為上海市國術館董事。他還一度兼任過東亞體專、暨南大學、西江體專以及《申報》報館的國術教練。民國 2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編著的《中國摔跤法》一書。民國30年(1941年)重建忠義國術社、中國摔角社,並被上海健身學院和現代體育館聘為摔角教練。民國33年(1944年),南京舉行第二次國術比賽,他被中央國術館特約為大會裁判。
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武術表演,並開辦傷科診所。1956年任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傷科醫師,上海市傷科研究所傷科顧問。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體育運動大會上海市武術指導、上海市體委委員等。
直至晚年,為繼承和發掘傳統武術遺產,佟老先生仍孜孜不倦地從事武術的研究和傳授工作。著有《武術之道》、《中國摔角法》等書。他授徒注重武德,在《武術須知》中要求弟子「愛國家,保國權」、「寧願謹,勿詐虞;寧迂拘,勿放恣」、「守信義,重質樸」。
1963年,佟老先生因病在上海謝世。終年84歲。為緬懷英傑,昭示佟老一生功業,上海人民為他舉行了一個葬禮,並隆重地舉行了追悼大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力千斤王」----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於一八八一年,卒於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和佟忠義並稱「滄洲二傑」,有「神力千斤王」之稱。從學於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一九一九年,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表現了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和魄力。
他熱愛武術運動,畢生不渝,在舊社會,為維持生計,他曾走南闖北,顛沛流離,但他對中國武術的深摯熱愛絲毫不減,刻苦練功的意志愈來愈堅。他從六歲開始習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練功不輟。他早年研習查拳、子午劍,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許多名家的各種優秀劍術以後,就博采各家之長,推陳出新。他的「青龍劍」就是集各家之長,並吸取了西歐擊劍和日本劍道的優點,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創造的。
他熱愛國家,使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昇華到更高的境界。為抗美援朝捐獻大炮,他率領全家參加義演。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國武術寶庫和普及武術,當他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著名導演謝晉請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攝打太極拳的鏡頭。他作為少林門門長,在全國來說是為德高望重的武術家,竟毫無異議,不取分文,高高興興的去客串拍片。他認為,在電影中表演「簡化太極拳」,對開展武術有利。
王子平又是一個著名的傷科醫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醫術解除了許許多多患者的病痛,還創編和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勢》,深受群眾歡迎。
王子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年輕時代,是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年代。有一年,為了應付青洲車站德國洋人的挑戰,他一氣之下舉起了一個大磨盤,從此贏得了「神力千斤王」的稱號。他的威名,也隨著他不斷打敗外國拳師而震動武壇。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九年在北京打擂擊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一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蔣發--趙堡太極拳第一代開創人
蔣發為趙堡太極拳第一代開創人,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之東數里的小留村人,出生於明代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
學藝與收徒
蔣發少時喜武,習外家拳。萬曆二十四年,二十二歲時在趙堡街與青少年共同練拳,適遇山西省陽城縣小王莊的太極宗師王宗岳一行二人,因赴鄭州檢查生意,在渡黃河前投宿趙堡,也在觀看少年的練拳。發現蔣發的習武資質良好,適於培養,在蔣發懇求拜師之真誠感動下,允收為徒,帶回陽城縣小王莊家中長期培養。蔣發在山西師家學太極拳藝7年,侍師如父,師亦愛之如子。王宗岳無子,只有獨生女兒。王夫子早年授藝給女兒及鄭州孫某(名諱及拳藝失傳),除此,拳藝亦未示人。收蔣發為徒乃夫子晚年,因年事已高,不耐多言,多由女兒代為傳藝,蔣發稱之師姐。因此,後人有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蓋緣此義。
經過七年的傾囊而授,不僅在太極內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傳,也在文才、太極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養,成為文武全才的宗師。
蔣發學藝時,王宗岳常對其言:「吾將此拳秘訣傳汝,而後汝必擇人而傳,不可不慎。」蔣發先師學藝功成後歸家,夫子以自己心得筆記8冊相贈。王宗岳再次囑曰:「汝歸家,此拳不可妄傳。並非教汝不傳,是不得其人不傳,倘果得其人,必盡情教之。倘得其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傳更好。」1603年, 蔣發二十九歲,滿師歸里。蔣發謹遵師訓,物色人選,弘揚其術。蔣發訂下「不忠不孝者不傳、不仁不義者不傳、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下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輕露賣弄者不傳」等「十不傳」的規矩。蔣發以數年考察檢驗賢仁,而所懷絕技含而不露。然而偶在鄉郊小示百步捉兔之輕動,竟轟動鄉里。愛好武術者紛紛登門求教,但他謹慎之至,未輕允於人。
邢喜懷(1594—1674),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制布袋的手工行當,所制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制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才正式收徒傳拳。
1642年,蔣發收趙堡街的邢喜懷為徒。據傳邢喜懷48歲始學太極拳,其刻苦練功,頗具悟性,亦有著述遺世。邢喜懷之後,代有傳人,形成了趙堡太極拳這一古老的門派。因為蔣發是趙堡人,所以就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掌門。趙堡太極拳傳承的脈絡非常清楚,因此可以肯定蔣發是明代萬曆年間至清初人,絶不是一些資料說的「蔣發是清乾隆時人」。
拳理的研究和創新
蔣發在拳理的研究、創新方面,主要業績有:
1、為普及王宗岳拳譜,撰寫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闡發太極拳理。
2、非正式地將古之拳名「十三勢」,更名為「太極拳」。在王宗岳的系列拳論中,都沒有「太極拳」之名,統稱之為「十三勢」。在蔣發所寫的37篇拳解中,也沒有「太極拳」之名,但「太極」二字,使用極為頻繁,如《太極圈》、《太極進退不已功》、《太極上下名天地》、《太極體用解》、《太極文武解》、《太極懂勁解》、《人身太極解》、《太極分文武三成解》、《太極正功解》、《大小太極解》等等。
3、創編了《總歌兼體用連聯解》和《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的趙堡秘傳拳譜。 (此二譜參見王海洲、嚴翰秀合著的《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一書第163~164頁及167頁)該譜注明「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訣」、「萬萬勿輕視」等語,是趙堡派內秘中之秘。是蔣發創造性地發展了王宗岳拳理的成果。
晚年活動(1640年以後至逝世)
明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因此,農民起義蜂起雲湧,以李自成、張獻忠為最。在河南也如全國一樣,農民被迫造反。蔣發在亂世中,也難以生存,從而投身于登封縣以李際遇為首的農民起義隊伍之中,任部將。時在1640——1643年間,後因明王朝調動開封、洛陽、襄陽三路大軍圍攻,李際遇失敗身亡,蔣發亡命他鄉,隱姓埋名。直到清初,才流落到陳家溝,被陳王廷收留為僕。陳王廷與蔣發曾有一面之遇,即陳王廷與登封之李際遇友善,曾奉官府之命往勸李際遇投降。上山時,與蔣發交手一次。陳鑫在《陳氏家乘》中記有:「公與登封武將往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敵手,公追之,三周禦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陳王廷與蔣發原為敵對,為何收留蔣發,並供養其晚年生活呢?原因可能是在李際遇所在之玉帶山交手時,領略到蔣發的太極拳神秘莫測,既可收為護院拳師,又能得其太極拳之傳授。對陳氏有利,故陳王廷對待蔣發,外稱為僕,曰蔣把式,內作為友,以便吸取蔣發之太極拳技。蔣發年老,已是古稀之年,無依無靠,只好在陳家溝度過晚年,以終其生。1654年蔣發81歲,不知卒年。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承傳了太極拳之全部理法,造就驚人,功成後有南牆掛畫之絕技。他繼師訓選賢者傳拳授藝,擇得張褚臣(即「張楚臣」)為入室弟子。
註釋 :
(1) 唐豪、顧留馨為了樹立明末清初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把明代的傑出先驅王宗岳、蔣發完全否定或貶低了。王宗岳則改為清乾隆時人晚於陳王廷;蔣發則完全否定,突出地宣傳他是陳王廷的僕人和弟子,顛倒師生關係。故後人鮮知蔣發一生的功績。蔣發的出生年份,在趙堡一派內的幾個分支(如和兆元一支、張應昌一支、任長春一支),均—致確認是出生於明萬曆二年。這是拳史中有文字記載留下的證據,是蔣發本人對弟子邢喜懷傳述而世代傳下的第一手材料,無可懷疑。趙堡的可信史料,見於1935年由杜元化發表的《太極拳正宗》。
(2) 見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頁222
(3) 附錄 : 趙堡太極拳歷代重要傳承----第一代至第十代
第一代 蔣發(1574—1654或以後 )
第二代 邢喜懷(1594—1674)
第三代 張褚臣 (張楚臣)
第四代 王柏青約生於清康熙初年(1664年)
第五代 張宗禹
第六代 原復孔、張彥
第七代 陳清平(1795—1868)
第八代 陳景陽、張應昌、張敬芝、和兆元等
第九代 杜元化、和敬芝等
第十代 鄭悟清、李俊秀等
此表旨在証明蔣發是明代萬曆年間至清初時人,各代傳人甚多,恕難盡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李佛拳派始祖-陳享
陳享(1806-1875),字典英,號達亭,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京梅村拱北里人。陳享是清朝晚期嶺南武術界的傳奇人物,傑出的技擊名家。 陳享幼年聰穎,愛好武術。七歲便隨族叔陳遠護習技。陳遠護乃少林俗家弟子,鏢師出身,曾師從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的「獨杖禪師」,為「洪佛拳」高手,晚年深居於新會圭峰山等地。在陳遠護的悉心教授下,陳享十五歲時已練就一身本領,並在崖西坑頭村及新會周館等處任教。因其技藝高超而聞名鄉里。
1823年,陳享為求深造,經陳遠護推薦,投拜新會七堡人李友山(至善大師門徒)為師。李為當時廣東著名的拳師,擅長棍法和腿功。他見陳享乃可造之材,遂收為首徒。四年後,陳享盡學李家拳藝,集南拳北腿絕技於一身。因在廣州抱打不平,重創流氓惡棍曹晉虎,受到曹的師傅王佐清(南海捕頭)的逼害。在與王的對抗中,陳享隻身在順母橋泉香樓力敵數十人,令其名字在羊城初露頭角。隨後,為助朋友解難,拳傷南堤花樓無賴魁首胡九,偶然認識了廣州十二甫的名醫鄧彪,聞得有少林還俗高僧隱居於羅浮山。為臻更高境界,其徵得李師同意,前往羅浮山白鶴觀又拜蔡福(即青草和尚,又稱「爛頭和尚」)為師。蔡福的少林內家功夫造詣甚高。他見陳享學藝極有誠意,品行優良,根基甚牢,且悟性過人,於是收之為徒。此後近十年,蔡師將佛家心法、少林內功及醫術悉數授予之。由於陳享刻苦好學,鍥而不捨,終於學得大成,辭師返鄉。。
陳享在返新會途中,路經增城縣境時,恰遇增城土匪為患。當時增城知縣楊先榮、參將雙達、遊擊湯騏照(新會人)領兵及組織鄉勇進剿,屢遭失敗,鄉紳尹端熊等百餘人殉難。無可奈何,知縣只好張貼榜告,招募能者勇士。陳享探明情況,在金牛都(今正果鎮)拜會同鄉湯騏照,揭榜進見知縣。身懷下山時蔡福贈予的兩把短刀,隻身深入蝦公塘等七條村莊的匪陣,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將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救出多名被困官兵。初戰告捷,隨即與湯騏照一起領兵乘勝追擊,全殲了佔領三十二條村莊的土匪。事後,由內閣大臣兼兩廣總督瑞麟上奏道光。朝廷授予陳享「忠勇侯」官銜,並封號「達亭」。
自小深受「反清復明」思想薰陶,只想為百姓除害,時刻牢記蔡福臨別囑咐「不便為仕」師訓的陳享,使盡千方百計辭掉官職。回到會城,開設「永勝堂」藥店,縣壺濟世,並苦心鑽研武學。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將歷年所學,去蕪存精,集多家掌法、腿技、拳術之長,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獨創剛柔相濟、攻防兼備的武術訓練體系。為報答三師培育之恩,命名為「蔡李佛」。身懷絕技的他,應鄉中父老之邀,在京梅村「緣福陳公祠」設立「洪聖」武館,傳授武學。因技藝實屬非凡,故名揚四方。兩廣各處的武術愛好者紛紛投於門下,京梅村遂成了蔡李佛拳派的發源地。
1839年-1840年間,林則徐「禁煙」,陳享義不容辭,協助林則徐訓練義勇水師。鴉片戰爭爆發,他毅然率領眾弟子投入廣州虎門水師衙門麾下,英勇抗擊外來侵略。因清政府屈膝投降,林則徐被貶,香港被割讓。他看透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帶眾弟子返回京梅村,抱著「以武強族」的信念,積極宣揚「吾技進可禦外侮,退則強身健魄」的主張。一面傳授武技、一面策劃「洪聖」武館的組織發展,見時機成熟,於1845年在京梅設「洪聖總館」和「祖師堂」,指派陳大楫、陳典桓、陳燕貽、龍子才等多名高徒分赴兩廣各地開設四十多間「蔡李佛洪聖館」。
各地武館蓬勃發展之際,適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眾多蔡李佛弟子加入起義軍隊伍,例如馮雲山(太平天國南王)等人成了「金田起義」的主將。陳享秘密協助其堂兄陳松年領導廣東「天地會」起義於江門狗山。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曾國藩在各地徵募鄉勇。陳享深知自己曾是朝廷命官,恐被徵用,淪為鷹犬,遂與妻子黃氏攜幼子安伯及官伯分別到南海、順德、中山、東莞等地躲避,借機弘揚首創的蔡李佛拳。
1856年,陳享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處當幕客,協助訓練起義軍將士。「天京內訌」後,他辭別翼王返新會。 不久,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清政府追捕太平天國餘黨。陳享被逼逃往香港,輾轉南洋哈蒙、明古、吧城等埠,以授拳行醫為生。其精湛的拳藝贏得極佳的聲譽,所傳授的「鐵箭拳」(即蔡李佛長拳)在南洋一帶廣為流傳。在任新加坡廣東會館及福建會館的武術教師時,當地有位名叫基利士的外國惡霸,憑有點拳腳,自稱「世界大力士」,恃技橫行,每年都向華僑勒索所謂「年規」。遇有拒交者,均遭他拳腳摧殘。華僑們忍無可忍,以中國會館的名義聘請陳享去主持公道。他懷著滿腔愛國熱忱,慷慨應聘前往。陳享與華僑們一道柬請基利士談判。勸其取消「年規」。基利士竟然提出先要立下「生死文書」比武。比武中,基利士用淩厲的拳腳猛攻要害,欲置他於死地。但陳享身手靈活,擅走活步,忽前忽後,忽左忽右,恍如游龍一般。基利士見自己拳拳落空,便暴跳如雷,猛地飛起右腳,使盡全身之力踢向陳享心窩。陳享避其鋒芒,隨即一招「騎龍扛掌」,將之拋了一丈之外,基利士不甘敗陣,從地上爬起來再戰。陳享看準空隙用右肘撞其胸口,致其胸骨折斷,倒地不起。在場觀戰的華僑出於氣憤,一致要求將其斃命,以免後患。有良好武德的陳享沒有乘人之危,令人將基利士扶起。此後近一月,陳享施用少林跌打醫術給基利士治傷,直至其康復。基利士完全被陳享的技藝武德所折服,在當地登報公開向華僑致歉,並保證永遠不欺侮華僑。從此,陳享的威名不脛而走,名揚海外。
1864年,他受僑美陳氏聯宗會的邀請,留美任武術教師三年。蔡李佛拳藝走出國門於太平洋彼岸開始傳播。期間,他還赤手空拳擊斃一隻美洲老虎,虎皮留在陳氏聯宗會內(一說虎皮曾存在京梅村的康王廟,可惜解放初遺失)。
清同治年間,年近花甲的陳享應香港廣東會館之聘,任武術教頭。適逢港英政府興建跑馬場,為招攬生意,聘得一俄國大力士在灣仔設擂臺,公開挑戰中國武術。當時在港的十多名中國拳師與之打擂,均敗陣而歸。因而,大力士目空一切,登報宣稱:中國人無能,沒有一人能敵過他的一隻手臂。陳享在其眾徒的懇請下,前往應戰。因打擂是按「西洋拳」的規則,雙手戴上拳套,不許踢腳用肘,中國武術的手法受到掣肘。他沈著應戰,運用閃電般的步法左閃右突,避其銳氣,同時暗中摸清對方的拳路和破綻,來回數十回合,體壯如牛的大力士出拳的威力開始減弱。陳享見時機已到,看準對方破綻,故意露出破綻,然後躲過大力士的一記重拳,以泰山壓頂般使出重捶,直插大力士的脅部。俄國大力士慘叫一聲倒地,方欲起身又跌下,最後只能用擔架抬走。
1868年,陳享落葉歸根,重返故里。他繼續分派高徒主理各地分館。是時,京梅始祖館由長子安伯主理;新會各地和江門的分館由次子陳官伯及首徒龍子才主理;佛山分館則由張炎主理。 陳享在家安度晚年,期間仍孜孜不倦,編寫武學理論,專注著書立說,將少林內外功法、跌打醫術、佛家技擊心法,西洋搏擊技法等特點,結合自己平生所學和多年的實戰經驗、教學體會總結編成《蔡李佛技擊學》等書,以傳後代。
光緒元年(1875年),農曆八月二十日(西曆九月十九日?),這位傑出的武術家於京梅村逝世,享年七十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13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式太極創始人-----武禹襄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號廉泉,清代直隸廣平府(河北省永年縣)人。禹襄曾祖靜遠以武庠生授衛千總職;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庠生。兩兄皆中舉人及進士後任職,長兄澄清,舉人,官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汝清,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習武。
禹襄出身望族,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博覽群書,有文炳然,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雖未能以科名顯,然以才幹和志向為當道所器重,頻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辭卻。
約1850年,里人楊祿禪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藝十有餘年後返鄉,備極精巧。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1852年赴溫縣趙堡鎮,從陳清萍學習太極拳二路月餘,精妙始得。此後勤加鑽研。禹襄長兄澄清從河南舞陽縣鹽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轉交給禹襄。太極拳本為民間秘傳,傳承無可考。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短短不足五百字,是當時僅有的太極拳理論文章。禹襄比照參悟,結合實踐,常招來力大者與之較技,檢驗實際效果。
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彙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並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此式既不同於陳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楊祿禪曾把其子楊班侯送到禹襄處念書。禹襄對班侯的評價是「讀書不甚聰敏,習拳頗領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傳外,也曾受教於禹襄。
武禹襄終生研究太極拳,及至到老,病臥床榻,猶為侍疾者講論拳術,娓娓不倦。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並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其甥李亦希、李經綸(李亦畲)均從其學,尤以李亦畲(1832─1892)拳藝最精,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再外傳。
武禹襄傳世論文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武禹襄被後世尊為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式太極拳的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武禹襄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的瞻仰。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