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72|回复: 1

轉貼:再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5-2005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 汪欣

  当今世界除中国大陆、港台以外,还有三大华语中心,即北美、欧洲、新加坡
(东南亚)。一方面,华语在不同土壤中的演化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另一方面,随
着国家和地区间日渐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也引起了前所未
有的关注。

  优频道演员张玉华说过,自己的新加坡华语曾经在台湾闹过不少笑话。例如:新
加坡人讲“眼睛很大粒”,其实只需说“眼睛很大”就行了。找保镖要找“大只的”
也让人笑破肚皮。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本地的确是俯拾皆是,一些让国人喜闻乐见的基本词汇往往
令其他国家说华语者瞠目结舌。

  就拿“粒”这个词来说吧,在标准华语中,它是用来形容圆形而体积微小的物
体,如:盐粒、豆粒、砂粒、细粒。而在本地,不仅眼睛是以粒计算,其他圆形的物
体,小至“一粒西瓜”,大至“一粒地球”无所不包。


一只两只是动物


  再说这个“只”字,在本地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如“猪只”、“鸡只”,其
实,严格说来在华语中,对不同的动物应使用不同的量词,例如,“一头猪”、“一
匹马”、“一只鸡”等。

  尽管“猪只”和“鸡只”稍嫌单调,但多少还能让人接受,但是如果连人也用
“大只”或“小只”来形容的话,在大陆,台湾等地就会令人相当不愉快了。因为
“只”作为量词是能用于计量鸡、禽、牛、羊、球、手、足而不是人。

  语言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不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往往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
会。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腾飞,乘搭中国经济顺风车浪潮迭起。在这其中,
因为语言意义不同而引起的误会真是层出不穷。就这一点,很多去前往开拓中国市场
的国人一定深有体会。


去做工是指体力劳动


  在中国,“工人”是指在工厂劳动的人,而不是本地的家庭女佣。教师去教书,
应该是“去工作”而不是“去做工”。因为“做工”在标准华语中是指“从事体力劳
动”。

  我听一名中国老板说过,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新加坡商人,见面没多久,新加坡人
就开口闭口教训他“你懂不懂?”,让他非常恼火,结果生意没谈成,双方不欢而
散。

  其实,在新加坡华语中“懂”是“知道”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know,而在大
陆“懂”是“理解,明白”的意思,相当与英语中的understand。如果你老问别人
“理不理解,明不明白”,不就是把对方当傻瓜吗?生意当然做不成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华语的规范和协调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构成汉语语言的主
干词汇,例如,文中提到的“粒”,“只”,“懂”,等应建立统一标准。至于一些
因不同的土壤环境而出现的新词汇,如“沙爹”、“显”、“怕输”等,则可作为丰
富本地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其他华语地区的国人,则应入乡随俗,抱着多观察,多学习
的态度,尽快了解当地华语与本国华语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5-2005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2025 05:51 PM , Processed in 0.11179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